白全福照片

白全福

白全福个人资料:白全福,1919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艺人世家,相声大师。他是天桥著名艺人“云里飞”之后,幼年随父亲“云里飞二世”学滑稽京剧。15岁说相声,18岁正式拜于俊波为师。出师后,与罗荣寿、郭全宝等在济南演出。1942年末回到北京,在启明茶社与常宝霆合作,珠联璧合,在相声界颇负盛誉。解放后,先后加入天津红风曲艺社……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03 12:55:44

一、个人简介

白全福,1919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艺人世家,相声大师。他是天桥著名艺人“云里飞”之后,幼年随父亲“云里飞二世”学滑稽京剧。15岁说相声,18岁正式拜于俊波为师。出师后,与罗荣寿、郭全宝等在济南演出。1942年末回到北京,在启明茶社与常宝霆合作,珠联璧合,在相声界颇负盛誉。解放后,先后加入天津红风曲艺社,天津广播说唱团,天津市曲艺团。他被撵出艺坛,到一个设备厂看大门,精神上的折磨,使白全福神经失调,成了半身不遂,嘴歪了,耳也聋了。“四人帮”垮台后,白全福以惊人的毅力重返舞台,表现出较高的艺术素养。1993年去世。白全福对相声艺术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自己“捧中有逗,以相助生,滑稽醒目,热情豪放”的捧哏艺术风格.在单口相声的表演上,他也有独到之处。白全福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谦和,坦诚热忱。对相声艺术事业极为关心,带徒传艺,积极培养相声艺术人才。代表作有:《不同风格》、《听广播》、《养猪迷》、《向他学习》、《水车问题》、 《一枝新花》、《笑灾乐祸》、《诸葛亮遇险》、《爱什么》、《身后大事》、《道德法庭》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白全福

外文名:无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9年

逝世日期:1993年

代表作品:《不同风格》、《听广播》、《养猪迷》、《向他学习》

师傅:于俊波

父亲:云里飞二世

三、个人经历

幼年就随父亲“云里飞二世”学滑稽京剧。15岁后随二叔白宝亭学说相声,18岁正式拜于俊波为师。出师后,早年与侯宝林合作,几经磨砺,日臻成熟。后与罗荣寿、郭全宝等在济南演出,在晨光茶社一炮打响。1942年末回到北京,在启明茶社与常宝霆合作,珠联璧合,在相声界颇负盛誉,与罗、郭并称“白罗郭”。白全福与常宝霆几十年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特别是白全福的捧哏艺术,更是炉火纯青,独树一帜,堪称相声捧哏大师。他擅长表演“子母哏”、“腿子活”的节目,在这样的节目中,他善于发挥自己的特点。白全福在与常宝霆的多年合作中,形成了严谨、机智、风趣、热烈、绘声绘色和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给天津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4年6月11日,在天津市永安公墓举行了白全福墓碑落成仪式,首发了白全福纪念邮票,并召开了白全福诞辰86周年艺术研讨会。会上,大家对白全福德艺双馨的大家风范给予了极高评价。当晚,永安公墓主办的纪念白全福诞辰86周年专场演出在武清区人民剧院举行,马季、刘兰芳、苏文茂、李金斗、常贵田、魏文亮、张志宽、王谦祥、李增瑞、杨议、杨少华、刘伟、王佩元、李建华、侯长喜、赵恒献上了精彩的演出。

四、主要作品

他对相声艺术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自己“捧中有逗,以相助声,滑稽醒目,热情奔放”的捧哏艺术风格,其捧哏炉火纯青,独树一帜,即捧得严、兜得紧、铺得稳、抖得狠。在传统相声中擅演“子母哏”、“腿子活”和“歪哏”类节目。在单口相声的表演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谦和,坦诚热忱;对相声艺术事业极为关心,带徒传艺,积极培养相声艺术人才。代表作有《一枝新花》、《笑灾乐祸》、《道德法庭》、《诸葛亮遇险》、《语言研究》、《我爱乒乓球》、《爱优点》、《大审》、《杂学唱》、《闹公堂》、《卖布头》、《珍珠衫》、《福寿全》、《拉洋片》以及单口《解学士》、《肖飞买药》、《追》等。

白全福收徒较多,有阿双全、缴月舒、杨志刚、张伯勋、宋勇、刘学仁、杨志光等。

2004年6月11日,白全福墓碑落成仪式在天津武清区举行,并于下午举办了“白全福相声艺术研讨会”。

五、个人特色

白全福艺术全面,捧、逗、双簧、单口都能演,艺术好、人品好、艺德高,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艺术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即使是临终前20天赴大连演出,他还在独自一人熟悉作品。白全福始终关注着相声的繁荣发展,热衷于相声的创新,对相声作者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了吗?写什么啦?咱得有‘货’啊。”白全福的表演,含有滑稽京剧的因素,且总是神完气足,一上台就能给观众带来一股喜气,让人不自觉地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进入他所营造的境界。

白全福对相声艺术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自己“捧中有逗,以相助生,滑稽醒目,热情豪放”的捧哏艺术风格。在单口相声的表演上,他也有独到之处。白全福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谦和,坦诚热忱。对相声艺术事业极为关心,带徒传艺,积极培养相声艺术人才。

六、徒弟名称

阿双全

缴月舒

杨志刚

张伯勋

宋勇

刘学仁

七、为人解难

冯巩、郭冬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表演相声,郭冬临学唱:“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映红了半边天……”您可知道他学唱的是哪个段子?这是《送女上大学》,作者和首演者都是董湘昆。多少年来,他演唱的京东大鼓在全国首屈一指,无人可比。须知,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专业曲艺演出团体多次调他,他都婉言谢绝。他已经79岁,可是还经常出现在小花园里,为老大爷、老太太们唱上几句。他的不少徒弟在专业演出团体,如全总文工团的杜来(后从事创作);天津市曲艺团的郝德宝等。我为何要介绍董先生?因为,一次他收王毓宝的儿子王大海(现任吉林省曲艺团团长)为徒,收徒拜师仪式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许多老艺术家不但参加了,还表演节目助兴。苏文茂使了一个多年未说,几近失传的一个段子:《青梅煮酒论英雄》。参加仪式的所有人都认真地听着,不时发出笑声。白全福目不转睛地看着苏文茂,听得很是全神贯注。苏文茂说完了,白全福也像大家一样热烈鼓掌。仪式结束后,白全福和一位曲艺作家走在一起。苏文茂从后边跟了上来,问:“三叔,您听我说的这块‘活’怎么样?”白全福冲苏文茂点了点头,又一笑:“嗯。”而在这时,有人叫走了苏文茂。白全福问身边的那位作家:“刚才,文茂说什么了?”作家高声说“哦,他问您他使的这个段子怎么样?”他又问:“文茂使的哪个段子?”作家笑了:“敢情您什么都没听见呀?”他说:“我今儿忘了戴助听器。”这也太可笑了。是的,白全福的听力不好,别看他在台上和常宝霆配合相当默契,而且搭档年头之久,是相声史上为数不多的黄金搭档之一,但,最为可贵的是他的听力变坏之后,照说相声不误。这怎么说呢?“捧哏”的翻“包袱儿”关键是尺寸,甚至声音大小,都要根据“逗哏”的状态来决定。而且,那时也没有隐藏式的助听器。可是绝啦,他是靠看常宝霆的口型来“量活”,从来也没有出过差错,足见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

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艺名:叫“飞不动”。用天津卫话说这个艺名:哏儿!可他为什么有这个艺名呢?在前文曾说了北京“天桥”的“八大怪”,“穷不怕”朱少文为“八大怪”之首。须知那是第一代“八大怪”,以后还有第二代、第三代。

第二代“八大怪”,有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他在天桥时间不长,因此无人知晓他的姓名。他有两手绝活儿:一是驯青蛙,二是驯蚂蚁;“花狗熊”:姓名不详,他演出时,腰里挂着一把破铁壶,鼻孔里插一支用洋铁片做的哨子。他边用砖头儿敲铁壶,边使劲用鼻子吹哨子,又蹦又跳又说又唱,真像狗熊似的。而且,他还与非常滑稽的老婆同演;“王小辫”:耍中幡的高手,他的中幡上书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字,非常豪爽气派;“耍金钟的”,姓名不详,他耍的是一口镜子一般亮的小铜钟,上边贴几幅画,转动铜钟,画上的人物、花鸟、树木等似在活动;“程傻子”:名程福先,他在表演时,先耍一只性情凶悍、体形肥大的黑熊,然后顶碗;“傻王”:姓名不详,会气功,运气之后,可用手掌、三个指头、胸部开石。因为他为人质朴,又总是傻呵呵的样子,所以人们都叫他“傻王”;曹德奎:数来宝艺人,最后一位,也是最为著名的为“云里飞”。

“云里飞”名白庆林,幼年时曾在“嵩祝成”京剧科班学艺,初学武生,后学武丑,曾与有“京剧大王”美誉的谭鑫培同台演出。他能文能武,跟头翻得最好,能在空中翻转一圈后落地。“国丧”期间,不许动响器,他便“撂地”卖艺。因为跟头好,被人称为“云里飞”。在昆曲电影《十五贯》中扮演过于执的著名艺术家朱国梁说:“白庆林是满族人,武功很好,能在平地上跃到空中翻两个跟头,好像在云中飞腾一般。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云里飞’。后来他老了,飞不动了,就改说西游记。他冬天穿件灰布面羊皮袄,上套红毡马褂.青裤黑鞋,一把胡子拖得长长的,很有仙风道骨的样子。”他说《西游记》,语言幽默,每说到孙悟空,总是加上武功动作,很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代“八大怪”,有“大金牙”:名焦金池,因口内镶有一颗金牙,所以人称“大金牙”。他是拉洋片中资格最老、观众最多、唱功最好的民间艺人;“大兵黄”:本名黄才贵,后改名黄德胜,卖药糖的;“沈三”:名沈友三,靠摔跤卖艺者,是上世纪30年代北京跤坛的头把金椅;“蹭油的”:名周绍棠,卖药皂的,见到有人身上有油渍,他就用药皂给人家蹭,而且唱:“蹭呀,蹭呀,蹭油的呀……”油蹭掉后,凭人家给钱,给多给少都可;“顶砖拐子”:一条腿残疾,无论盛夏,还是严冬,他总是袒胸露背跪于地,头顶二十余块青砖,重近百斤,闭目合掌,一言不发。地上放有一张纸,上写“拐子要钱,靠天吃饭,善人慈悲,功夫难练”十六个字;“赛活驴”:名关德俊,他自己制作一副驴形道具,表演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妻子与他合演,唱莲花落;焦德海、“大狗熊”(即孙宝才):他二人说相声。以上已经是8人了,可是还有一位:“云里飞”。为什么成了9人?因为对哪八人为“八大怪”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没有“顶砖拐子”,有的认为没有“大狗熊”,但,无论是那种说法,居“八大怪”之首的还是“云里飞”。怎么第三代“八大怪”中又一个“云里飞”呢?

此“云里飞”乃是第一代“云里飞”的儿子白宝山,所以又称“小云里飞”。

“小云里飞”曾在“富连成”戏班坐科,学净角,当时曾用艺名白喜奎。后协助父亲“云里飞”唱“滑稽二黄”,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兰。他在“天桥”的三角市场演出,有自己的场子,上搭席棚,场子里摆了几排板凳,台帘是一块“德寿堂牛黄清心丸”的广告。应该说这个场子在当时的“天桥”属于上乘,很是风光。他的表演,以戏曲为主,相声为辅,满场作戏,随时“抓哏”。他戏路子很宽,一个人可以串演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行当。他也能翻跟头,光着脑袋靠着地,一口气连翻50个跟头,他常翻脑键子,头顶上竟磨出一道凹痕来。他常演出的《捉放曹》、《落马湖》、《豆汁计》、《打面缸》等几十出戏,既是京戏,又有相声“说学逗唱”的特点,很受观众欢迎。曾有人写诗赞他:“小戏争看云里飞,褴衫破帽纸盒盔。诙谐百出眉开眼,惹得游人啼笑非。”

为什么介绍“老云里飞”和“小云里飞”呢?因为白全福是“老云里飞”的孙子,“小云里飞”的儿子。他七岁丧母,就在父亲的场子里学“滑稽二黄”,并向二叔白宝亭(焦德海的徒弟)学说相声。他以说相声为主,祖父、父亲的翻跟头功夫,他没有继承,也就得了个“飞不动”的所谓艺名。而这其间,已经拜师常宝臣(启蒙老师、后拜朱阔泉)的侯宝林及郭全宝等也在这个场子演出“滑稽二黄”,几人关系非常好,稍有空暇,侯宝林就说“活”给他,也就开始了他和侯宝林的合作。二人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日臻成熟,在相声场子里,也就成了主力。后来,白全福拜师于俊波,技艺大增。继尔,又与罗荣寿搭档,还和郭全宝联手,观众把他三人的姓连起来,戏称“白罗郭(锅)”,也不失为一件趣事。他说相声的潜质,被独具慧眼的常连安发现,就请他为自己的儿子常宝霆“捧哏”。而这一合作竟至终生,自然就成为了“逗哏、捧哏”二人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谅解、共同提高的表率。在相声界,白全福总是和和气气的,非常谦恭,是出了名的好人。而他的“捧哏”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捧得严,兜得紧,铺得稳,抖得狠,声、相结合,滑稽醒目。除此,他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

侯宝林在“小云里飞”的场子里搭班,因年岁尚小,自然收入甚少。当时,“天桥”还有一个场子,是焦德海的。为了多挣一点钱,侯宝林上午在焦德海的场子说相声,下午再去“小云里飞”的场子唱“滑稽二黄”。这样,所挣的钱不但够了吃喝,够了交住小店的房费,有时还买包烟卷儿请客,谁爱抽谁就抽。他住的小店,睡觉的床铺有两种,一种是吊铺;一种是通铺。所谓的通铺虽然睡的人多,但比吊铺要舒服一点。为了省钱,他就睡上边的吊铺。尽管他很节省,可一天所挣的钱,也只够一天的花销。如果闹个小灾小病的,或是赶上不好的天气,就没有了收入。他这人还很“个别”,如果挣的钱少了,就只吃个半饱,他宁可让那半个肚子空着,也不借钱赊账。一天,他早晨起来,发现外边刮起了狂风,“呼呼”地吼。这样的天气谁还去“天桥”听相声呀?他的口袋里没钱,也是饿,干脆就不起床了。白全福也只有这十个大子儿,如果再多,他也会倾囊。已经饿了一天的侯宝林就拿着十个铜板儿,买了四个烧饼,一碗小米稀饭,一碟儿小咸菜,算是吃了一顿饱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过多年,侯宝林多次提到此事。并且,已经成了“相声大师”的他,只要到天津,就一定去看望这个师弟。相声业内,也都知道,侯宝林是一个始终不忘旧情的人。在这点上,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