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照片

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个人资料:张陵,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客居于蜀,学道于鹄鸣山,著作《太平洞极经》。……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1 20:10:14

古代人物 宗教人物 道教人物

一、个人资料简介

张陵,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客居于蜀,学道于鹄鸣山,著作《太平洞极经》。

二、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 简介

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朝廷久征不就。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自称太上老君,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 ,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传有弟子王长、赵升等。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 ,(172~178)末。 张陵生活在武阳之地,为他接触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创立天师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斗米道本乃古之巫术,实为西南少数民族之原始宗教,经张陵渗以老庄思想而成天师道或正一道。

三、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 生平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总部。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张陵创立道教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巴蜀氐羌民族巫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其次是对黄老儒墨学问的掌握。张陵世代为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诵灵书”的“真人”,要掌握黄老儒墨的知识并不难;唯要了解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生活体验,那是很难达到创立天师道这样的境界的。

正一盟威道创立,立祭酒分领教民,犹如官长。又使徒众出米绢,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书及其生身以来所犯之过错,手术之书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国”。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律。张陵还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张陵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为主,故后世称之为符录派与后世丹鼎派相对,当然道教一开始就只有符录派。故此正一盟威道反对血祀、淫词,而兼修行气、导引、房中(就是阴阳采和之术,小道就不多讲,大家知道就行)金丹诸术,并规定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

四、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 创道情系瓦屋山

张陵直接接触巴蜀氐羌民族原始巫术的机遇,是因为他染上了疟疾而得到的。《广弘明集》引《蜀记》说,张陵因“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术”。丘社这种宗教组织,传授咒鬼巫术,可以为民治病,张陵所创天师道的咒鬼术来源于丘社。在羌民中流传着张陵与羌族巫师一同拜师学道的故事,有的道教史料表明张陵学道的师承关系是“青衣帝”授道于阴长生,阴长生传与张陵,说明张陵于丘社之中跟师学道,并非无师自通。所谓“青衣帝”,传为古蜀王开明氏的末代孙,实际是蜀人后裔为反抗封建集权统治而树立的一面旗帜。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伐蜀,蜀王被打败,逃往武阳,为秦军所杀。蜀王后裔为了复仇,重新打起了蚕丛氏青衣神的旗号,尊开明末世为“青衣帝”,以借助始祖的灵威,联合氐羌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图谋恢复巴蜀奴隶主阶级早已失去的天堂。但是,随着关中大量向巴蜀移民,武阳逐渐成为关中移民聚集区,“青衣帝”在这一带失去了社会基础,只好退缩到仍为氐羌民族聚集区的洪雅瓦屋山一带去坚守最后的世袭领地。瓦屋山以其四周悬崖绝壁,山顶相对平缓的奇特山体,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格外引人瞩目,即是在百里以外,也能清晰的望见它那高平厚重的雄伟轮廓。具有浓厚山崇拜意识的巴蜀先民,把这座山当做他们祭天祭祖的最理想的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蜀人世代相传,自称为黄帝后代。在古史中亦有蜀族为黄帝后世的传说,《世本》中有“蜀之先,肇于人皇”的记载。据《山海经》所记:“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牛。”此记载与今瓦屋山酷似。古人所说的“金”即铜,瓦屋山的铜矿藏量甚丰,品位很高。汉孝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瓦屋山的铁矿藏量也很丰富,至今仍在开采。“牛”是一种稀有动物,俗称“野牛”,为瓦屋山所特有,半山腰有一条为野牛出没的通道,长达300多米,宽10余米,山民称之为“野牛街”,至今仍有野牛成群结队地在这条“街”上行走。《五符经》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瓦屋山在峨眉山北,当指瓦屋山,并非指峨眉山。只不过在唐代以前,这座山还不叫瓦屋山,因产铜,故名铜山;一度为严道县所辖,山上有严道故址,所以有“严道铜山”之称。 秦灭巴蜀后,到了汉代,张陵家乡所在的武阳之地,虽然早已成为关中移民居住区,但在与武阳邻近的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的势力仍很强大,敢于同中央集权下的官府抗衡,形成拉锯之势。《碑目》关于“洪雅市中古夷獠《誓碑》”的记载则是獠人在这一带活动的实证。“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贬称,其中包括氐羌民族在内。獠民在洪雅一带占据的时间相当长,直到三国时,诸葛亮率兵平獠,才最后把氐羌民族赶进了西南深山丛林之中,青衣江亦因之而名平羌江。 洪雅瓦屋山一带作为獠人聚集区在东汉时仍能坚持下来,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保留了巴蜀原始宗教,獠民在那天高皇帝远的瓦屋山上,可以继续用巫术宗教礼仪来祭祀鬼神。祀乃“国之大事”,巫术祭祀的存在,象征蜀国未亡,对西南少数民族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抚,獠区因以巫风盛行不衰,人皆卜筮,以《易》为俗,连官府也不得不予以承认,将瓦屋山所在的区域定名为“易俗乡”。二是保留了原始道团组织“丘社”,所谓“青衣帝”在这里以原始道团组织“丘社”为依托来进行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宗教活动,可以得到广大獠民群众的支持。青衣江沿岸,有一条从洪雅县城通向丁雅州(今雅安市)的通衢大道,在交界处有一关口,名叫竹箐关,在关口路边的山岩上,依山就石刻有一通碑,俗称《张道陵碑》。据《碑目》记载:“汉灵帝时《张道陵碑》在洪雅之易俗乡,有汉熹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易俗乡后改为中宝乡,今属洪雅县罗坝镇。瓦屋山及其所在的炳灵和青衣江畔的竹箐关,均在易俗乡的辖区之内。所谓《张道陵碑》,即《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碑云:“嘉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这一碑文清楚地记载了道教正式创立的时间、参与人员及教职名称、道的内容、道的名称等等,所谓“天卒鬼兵”,表明天师道是以巴蜀氐羌民族族的巫鬼教即“五斗米道”为基础的;所谓“仙历道成”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标志,整个碑文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宣言书,也是纪念张陵创立天师道不朽功绩的历史丰碑。 天师道在其产生和展的整个历程中,经过了一个在洪雅瓦屋山一带的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天师道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达到了相当规模,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五、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 悲壮业绩

洪雅瓦屋山一带,据说,在瓦屋山顶有一条巨蟒,修炼成真,血盆大口化作一个大石洞,名叫仙人洞;舌头化为桥,叫做会仙桥;桥头连着石梯,称做上天梯。只要过了会仙桥,顺着上天梯,进入洞中,就可脱胎换骨得道成仙。因此不知有多少人过了桥就再也没有回来,说是都成仙了。张天师不以为然,认为是妖怪作祟,决心亲自去斩杀妖孽,为民除害。他手持神剑,登上山顶,直逼会仙桥,与巨蟒搏斗。巨蟒遭遇敌手,原形毕露,用舌头一卷,把张陵卷入腹中。此后,历代都有法术高超的道人上山除蟒,为天师报仇。最后是元代一位黑察院的京官,以高超的武术战胜巨蟒,将其置于死地。

《蜀记》中即有张陵于“汉熹平末为蟒蛇所噏”的记载。张陵葬身蟒腹,是张氏家族也是道教宗门的不幸。若将实情传出,天师在道民心目中必然威信扫地,但又不得不给一个说法,以安教民之心。《蜀记》接着写道:“子衡奔出,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摩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遗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所谓张天师于鹤呜山“升天”之说,实为张陵为蟒蛇所吞的事实,张衡“假设权方”之故。文中所说“灵化之迹”,当在鹤呜山;“遣使”所告的“米民”“山獠”,当是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崇信五斗米道的教民。张衡“恐遭讥讽”“假设权方”,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之后,道教大本营也因之而转移,于是,张陵在鹤呜山成仙的“妄传”,也就弄假成真了。洪雅瓦屋山令张陵后人心惊胆颤,且又有口难言。一年之后,张衡亦相继去世,这一段“尘封日子”就再也没有人去擦拭它,历史的本来面目愈埋愈深,只有那屹立在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的碑刻向世人倾诉着张陵创立天师道的悲壮业绩。

六、张陵[东汉正一道创始人] - 作品

张陵初创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经典作品有《老子五千文》、《五斗米道》、《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太平洞极经》等。其主要宗教活动是:诵习五千文;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其组织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并规定按时“付天仓”及“三会”。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天师治。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