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畲照片

李亦畲

李亦畲个人资料:李亦畬,名经纶(1832一1892),出身书香门弟,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举人。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公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太极拳艺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亦畬除著有 《五字诀》等著名拳论外,并于1881一1882年间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和,俗称“老三本”。这批经典文献的完整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1 17:57:02

中国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家 太极拳 武术 武术家 清朝武术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李亦畬,名经纶(1832一1892),出身书香门弟,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举人。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公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太极拳艺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亦畬除著有 《五字诀》等著名拳论外,并于1881一1882年间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和,俗称“老三本”。这批经典文献的完整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李亦畲 - 个人简介

字亦畲(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父世馨,字贻斋,咸丰元年辛亥(1851)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元年壬戌(1862)举孝廉方正,不仕;性聪敏,工小楷。 亦畲有弟三人,长弟承纶,字启轩,光绪元年乙亥(1875)举人,勤著述,好考古;次弟曾纶,字省三;三弟兆纶,均有声庠序。

三、李亦畲 - 个人历程

郑元善中丞督师河南,延请经纶入幕,参赞军机,报请朝命以巡检用。后辞归,经商,复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兄弟二人全活小儿患痘疹者甚众。广平府太守长启(满族)闻而善之,为立局开诊,先后二十余年。 咸丰癸丑(1853),亦畲年二十二,始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一篇、《撤放密诀》(擎、引、松、放)一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太极拳小序》及跋各一篇,于1881、1882年间将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太极拳论文益以己作,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门人郝和(字为真,1849-1920),近代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论文。 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辄腾空而出。 相传有镖师过永年,闻其名,请人介见,谈次欲一观其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在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亦畲曰:"然则君终不能识太极拳之长矣。"镖师曰:"如是,则吾宜一识,幸恕不逊。"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屋中,镖师鼓勇奋击,亦畲不闪避而以胸臂承之,镖师忽飞起离地,斜上四尺许,身掷于壁,下扑于床。镖师晕眩不能动者久之,及起,拱手谢曰:"吾今乃知太极拳另有神妙处也。"遂订交而去。 又相传有僧闻亦畲名至永年,会亦畲家人有行婚礼者,僧乃具币为贺,亦畲不知其意在拳技,以为诸弟有与相识者。僧入门则专与亦畲语,逮其送客将至门,僧张两臂按亦畲曰:"请留步。"亦畲举手曰:"安可。"略一推让,而僧已于不自觉间被掷出门阈,植立街中矣。僧去而啜茗,谓茶肆中人曰:"此间李大先生拳法诚妙,名不虚传。"肆中人以告亦畲,相与大笑。 亦畲所传拳技,以门人郝和为最精。亦畲晚年逢前来访技比手者,辄令郝和周旋云。

四、李亦畲 - 附注

此传根据资料:1.《绩修永年县志》。2.武延绪(1857-1916)《李公兄弟家传》(延绪为禹襄之孙,邵瑞彭有《翰林院庶吉士武公(延绪)家传》)。3.郝和藏《李亦畲手抄本太极拳谱》。4.徐震《李经纶传》稿本。5.据郝少如所述。

五、李亦畲 - 附录

李亦畲先生(1832年9月一1892年11月)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平人。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父名世馨,字诒斋。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亦畲和启轩皆从其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则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致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郝少如先生生前论太极拳艺时,常以亦畲先生举例,尝曰:“太极拳不在先天之力大小,而在天之巧,能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则能以己之小胜彼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力大气勇的青壮年。此说,以亦畲先生的拳艺为最有力之证。亦畲身材短小,高仅1·60米左右,且双目高度近视,然拳艺精微巧妙,打手发人备极分寸,能置靠椅寻丈外,发劲投入安坐之上既无跌落,又不使椅摇动,与人打手,全以意气之变化令力大气勇者腾空而出,使人无不心悦诚服。”经过亦畲千锤百炼的实践验证所铸成的拳论,亦是其驾驭精湛太极拳艺的体现。 相传,亦畲表弟苗兰圃为清武生,很有臂力,一日两人饮酒,酒酣时,兰圃问曰:“人言我兄拳技甚善,能打人乎?”亦畲曰:“若弟欲一见证,请击来。”时亦畲手扶椅肘而坐,兰圃则笑趋之前,以两手按其两肩,并尽力下按而曰:“能让我动弹乎?”亦畲以两肩发劲,且发一声“哈”字,曰:“你坐下吧!”兰圃随之坐于对面的凳上,然亦畲大笑。兰圃钦服而曰:“兄双手未动。竟使我被击出数尺,且安坐于凳上,诚如所传,神乎技矣!” 又相传,时有一镖师途经永年,闻亦畲拳艺而请人介见。见谈后,镖师言欲观其技所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 亦畲曰:“然君终不能识太极拳之貌矣。”镖师曰:“如是,则我宜一试,幸恕不逊。”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身屋中,以静待之,镖师即鼓足勇气奋击,亦畲则不避不让,以胸臂承接其来劲,镖师忽身起腾空跃上四尺许,然后掷于壁下,下仆于正倚壁间的床上而晕眩得丧魂落魄,许久不能动。及起拱手谢曰:“我今乃知太极拳之神妙也。”不敢复试而去。 亦畲承袭禹襄格物致知之法,常招致门客。择其力大气勇者相扑,总结实践,以明其理。其孙李槐荫于1935年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序中亦写道:“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经多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诀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安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 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亦畲著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极拳小序》及《跋》等。 王宗岳、武禹襄拳论皆为博大精深的结论性论述,亦畲拳论虽然亦以言简意赅的精炼语言概括总结, 但较之为具体而详尽的衍伸。如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的论述,即为结论性术语。亦畲的“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五字诀》则不仅阐明了其必要性,而且还衍伸其具体的行工实践之法则;对求得听劲、舍己从人、借力打人的呼吸之道(非人体的口鼻呼吸)、运用整体之劲、神聚、神气间的关系、虚实、运化关键和开合时行气运劲等理法的总结、阐发,皆是较前人更为具体而详尽的精彩论述。 其《撒放密诀》以“擎、引、松、放”四句精要之语,将“借力打人”的演练过程,概括得淋沥尽致。其《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以九个“欲要”之句,对获得“引进落空”,千斤的技艺阶梯,作了非常精辟、确切而透彻的论述;并阐发了“走架和打手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原理。亦畲先生以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渊博太极拳学识,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具体化的经典性拳论,使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更臻丰富和完善,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 亦畲出生望族,且为文人,不以拳师自居。放弃仕进后,以经商为业。后又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技术,因二兄弟救活患儿甚多,而得广平府太守为其开诊行医,先后二十余年。故其一生授术极少,惟同邑郝和(字为真)能传其精微巧妙。当郝和技成后,亦畲每遇来访比试者,辄令其相试。 亦畲于1880、1881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其心得亲笔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传人郝和。近代太极拳界各流派人奉之为经典和极其重要的史料,为我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宝。 附: 李经纶,字亦畲(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父世馨,字贻斋,咸丰元年辛亥(1851)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元年壬戌(1862)举孝廉方正,不仕;性聪敏,工小楷。 亦畲有弟三人,长弟承纶,字启轩,光绪元年乙亥(1875)举人,勤著述,好考古;次弟曾纶,字省三;三弟兆纶,均有声庠序。 郑元善中丞督师河南,延请经纶入幕,参赞军机,报请朝命以巡检用。后辞归,经商,复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兄弟二人全活小儿患痘疹者甚众。广平府太守长启(满族)闻而善之,为立局开诊,先后二十余年。 咸丰癸丑(1853),亦畲年二十二,始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一篇、《撤放密诀》(擎、引、松、放)一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太极拳小序》及跋各一篇,于1881、1882年间将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太极拳论文益以己作,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门人郝和(字为真,1849-1920),近代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论文。 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辄腾空而出。 相传有镖师过永年,闻其名,请人介见,谈次欲一观其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在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亦畲曰:"然则君终不能识太极拳之长矣。"镖师曰:"如是,则吾宜一识,幸恕不逊。"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屋中,镖师鼓勇奋击,亦畲不闪避而以胸臂承之,镖师忽飞起离地,斜上四尺许,身掷于壁,下扑于床。镖师晕眩不能动者久之,及起,拱手谢曰:"吾今乃知太极拳另有神妙处也。"遂订交而去。 又相传有僧闻亦畲名至永年,会亦畲家人有行婚礼者,僧乃具币为贺,亦畲不知其意在拳技,以为诸弟有与相识者。僧入门则专与亦畲语,逮其送客将至门,僧张两臂按亦畲曰:"请留步。"亦畲举手曰:"安可。"略一推让,而僧已于不自觉间被掷出门阈,植立街中矣。僧去而啜茗,谓茶肆中人曰:"此间李大先生拳法诚妙,名不虚传。"肆中人以告亦畲,相与大笑。 亦畲所传拳技,以门人郝和为最精。亦畲晚年逢前来访技比手者,辄令郝和周旋云。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迟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手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故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撒放秘诀    擎、引、松、放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合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披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面好之,常与比较,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1853年),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己(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 中秋念六日亦畲合氏谨识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