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号三省斋主,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甘肃宁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庆阳市文联副主席,西峰区文联主席,第二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文名:安石
外文名:An Shi
别名:三省斋主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甘肃省庆阳市
出生日期:1956年
逝世日期:无
职业:书法家,画家
毕业院校:不详
信仰:不详
主要成就:书法 国画鹰 领导
代表作品:行草书法,楷书,篆书,隶书,国画鹰。
安石书法诸体皆工。篆书古拙朴茂,结构错落有致,用笔藏锋逆入,拙中见巧。隶书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结字横势开张,纵势收数,密处有空灵,疏处不散漫,结字中隐约透出楷意与篆味,很见个性。楷书端压俊逸,结字工稳,线条平和遒劲,用笔顿折分明。行草书是安石的强项,安石行草书结构严谨,字势遒逸:在变化上,随势结体,大小长短,肥瘦阔容,掩映穿插,伸缩争让,极尽变化;在欹侧上,寓奇于正,似奇反正,参差上,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在参差上或左俯右仰,或上放下欹,有张有弛,有开有合。
他笔下的汉字之舞就像他的画中那些翱翔蓝天的展翅雄鹰,或静若处子,或动若脱兔,在动静的张驰与内敛中无不透着源于自然的韵味和暗藏的哲学寓意。
安石既是一位书法家,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画家。他的画设色典雅,构图严谨。在诸多题材中,尤以画鹰见长。安石笔下的鹰,形神兼备,个性突兀。他画中的鹰,或翱翔于碧空蓝天,或搏击于狂风巨浪,或傲然屹立于高标峰巅,幅幅作品简笔纵横,不拘绳墨,豪放洒脱,气势开张,傲昂气质和雄健壮美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
他把自然客观之鹰与人的主观情感寄托融合为一,以表现人格精神境界为主题,展示现代大文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大胸怀、大气势、大境界的宇宙观所体现的人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安石的鹰画作品是作者艺术心灵的投影和主体精神的折射,是源自于作者心灵的生命写意。
1999年,美术作品《笑傲苍宵》入选“甘肃省首届工笔画展”并获奖,书法作品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甘肃省书法篆刻展”获奖;2000年,书法作品在“甘肃省新世纪书法大展”中获奖;2001年书法、美术作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四省书画作品联展”;2003年书法作品参加“首届甘肃‘张芝奖'书法作品展”、“中韩第八回书法交流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2004年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大字艺术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2005年美术作品入展“首届甘肃省专业画院画家作品展”、书法作品获甘肃省书协创作成果二等奖,先后三次获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专题片《人生大境界、笔墨铸精神——走近安石》在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播放。
《安石书画作品集》、《历代文人咏庆阳一一安石书法作品集》、《安石花鸟画选》、《安石写意鹰画集》、《安石书法作品集》分别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自从担任市书协主席以来,安石在市书协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创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毛体书法研究会等8个专业委员会,使书协的活动有声有色。
他经常召集全市文化精英和文化工作者骨干,听取他们对建设我市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凝心聚力,谋划工作,鼓动全市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同心同德为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奉献力量。
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先后成功举办了“李勇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兴陇杯”全国摄影作品大奖赛、岳飞《满江红》碑林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五届中国·庆阳民俗文化节“香包缘”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等大型展览。
为宣传庆阳书法,发展庆阳书法艺术人才队伍,他积极为中国书协和省书协推荐会员,鼓励作者向全国各种展赛投稿,他共为省级以上书画专业团体推荐会员90多名,向省级以上展览推荐作品8百余幅。
2003年,牵头策划组织举办了“庆阳地区中青年二十人书法作品巡回展”,先后在兰州、西安等地展出,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4年,在“庆阳书法万里行”活动中,安石担任秘书长,负责外出联络协调工作,在他与组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多时间,先后在河南郑州、江苏南京、兰州、北京等地展出,受到当地广大书法工作者和群众的好评。
编辑出版了《庆阳风情》、《李勇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庆阳历史名人剪纸作品集》、《西峰二十年》等书籍,深受市内外读者好评。
他先后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自治区书协主席吴善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主任白煦等20多位知名书画家来西峰传授技艺,开展交流,在理论上、实践上对我市青年书法作者悉心培养,多方指导。
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庆阳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他为失学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捐款2万多元。2011年12月,为了慰问边防子弟兵,他冒着严寒,远赴阿拉善军分区,义务为部队官兵书写书画作品20余幅,赠予官兵。像这种义务赠书赠画的活动他已坚持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组织书协、美协会员多次深入农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书写对联,赠送书画作品,累计义务书写、赠送书画作品达3万余幅。1998年,镇原县农民杜养富因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他组织书协、美协的同志专程赴镇原县城进行书画义卖活动,收入所得6100元钱全部捐献给杜养富的家属。2003年,他在修建小崆峒岳飞《满江红》碑林中,和同事积极为工程筹资募捐,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多年来。为庆祝西部交易会和庆阳第二届香包节在峰举办,他组织了庆阳在峰的30多位知名书画家,奋笔书画长卷100米。
为了培养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激励他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他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一万元作为基金,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青少年予以奖励。
由于他情系陇东,修德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精湛的书法技艺为老区的文艺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壮丽诗篇。2008年他被西峰区委、区政府命名为西峰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2012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为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书心激清流:挥毫育交林鹤一一谈谈安石的书法
文/翟万益倪永伟
安石引起我关注是他的书法作品连续在"庆祝建国50周年甘肃省书法篆刻展"、"甘肃省新世纪书法大展"中获奖开始,那已经是10余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就断定安石有了如此扎实的功底,一定会走出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果然,在近些年来,他陆续入展"中韩第八回书法交流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大字艺术展"等全国性书法展,出版了多部个人书画专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庆阳市书协主席的岗位上组织实施了"庆阳书法万里行"等一大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型书法活动,为当地书法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陇原大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甘肃书法队伍中的佼佼者。
书法,其实如禅如道,言诠禅非,言语道断,面对安石书作的佳境,我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的感觉,也许这正如禅家的训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心灵体验才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安石涉及诸体,凡篆、隶、楷、行、草皆有涉猎。但我认为其最成熟、个人风格最明显的还要属于其行草书。安石的行草书作品,取精用宏,载成一体,卓然独造而与众不同,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和符号,一看就知道写的轻松愉快,扑面一种简洁清新、情致优雅的感觉。黑格尔曾说"是一种内容称其为诗的并不是单作为
观念来看的观念,而是艺术的想象。"对于书法而言,如果艺术的想象把观念把握住,用线条语言通过巧妙的组合把某种观念传达出来,并在理智的思辨性和感觉的独特性二者之间构筑具有一定纯度的引起欣赏兴趣的艺术审美,那么他的独特个性就有可能获得特殊的意义。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雅致之美与书卷气之美,因而点画、结体、章法的方方面面都要"合理合法",而不能有意"造作"。显然,这样的"追求"所折射出的,正是王羲之那以"中和诚可经"为本色的艺术风格与美学思想。
从安石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学得最多的是米市、王羲之,后来取法明清一路,而这“三派”之中他学得最为深广透彻、得心应手的,又是王羲之。所以,安石的艺术风格,用笔行中带草,方圆并施,写来不激不厉,颇具文人气息,总体风貌在王氏书风的大范围之内。他笔下的点画,总能够把相应书写过程的来龙去脉,相当清晰而完整地展示出来,无论那神韵风采的潇洒飘逸、清新雅健、风度翩翩与平和醇正,还是那点画、结体的严谨端稳、一丝不苟、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情况都是如此,这完全可以"一目了然"。安石的行草书还有浓厚的米南宫的影子,得益于《蜀素帖》、《吾溪诗序》等帖,意韵别致,结体稳中求险,而在笔法上多中锋、侧锋合调并用,以粗重与灵活之线条相结合,形成优雅的乐章,字形不做强烈的欹侧,又时而用颜鲁公回抱之势写左旁长竖与右竖半包围之形体,即注意锋芒不过分外露又不失笔势飞动之神采,因而能克服康有为所批评的"佻缥过甚"之病。
艺术风格之形成往往不是刻意能"追求"得到的,应是作者多年对碑帖的临习、感悟,挥毫之际能直抒胸臆,超然物外,全无取媚于人之念,故方臻于妙境。安石是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勤于总结归纳、融会贯通而精于创造的人。他对行书多年来孜孜以求,经过扬古弃古,忘我造我之后,其作品理趣互见,功性相合,自成一格。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努力探索开拓,逐渐创造出体现自身学识、人格、修养的书注意境,不论是横幅、中堂、对联、扇面均能呈现出一派天机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雅和之风,清爽隽永,清气扑人,观之令人悠然怡然,颇得清雅闲适的品味。所谓"书如其人",在这里t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安石的篆书古拙朴茂,结构错落有致,用笔藏锋逆入,拙中见巧。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湿、枯并举,浓枯变化适宜,或枯如铁马秋风塞北,或润如杏花春雨江南。他的隶书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用笔自然洒脱,变化多端,中锋、逆锋、绞锋、侧锋、裹锋并用,轻重缓急、方圆转折、粗细疾涩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中,并且显得恰到好处。他的楷书端庄俊逸,结字工稳,线条平和道劲,用笔顿折分明,密处有空灵,疏处不散漫,用心去体会琢磨,对于线条的锤炼、技法的变化、气韵的协调、法度的掌控都很出彩。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动情乎?"安石为人谦和平淡,彬彬有礼,待人处世始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他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10000元作为基金,奖励当地热爱书法艺术的青少年,常常为失学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捐款,情系陇东,修德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精湛的书法技艺为老区的文艺.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壮丽诗篇。人品既高,笔自不同,人不足称,虽工不贵,书法之境界与人的境界是相通的,安石清刚雅逸的书法作品不正是他散淡性情、高尚情怀和博爱之心的生动体现吗?不正是"字如其人"的真实写照吗?
书心澈清流,挥毫散林鹤。他就像一股清泉,洗去了灰尘,冲淡了名利,洗涤着自己这颗热爱书法、追求书法的执着之心,我相信他一定会"如丘之好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磨练自己,将来一定能越走越远,取得更好的成绩!
无言独化的精神境界——安石书法行状
郑墨泉/文
安石秉承家训,少时即染指翰墨,倾心丹青。初学唐楷,下笔筋骨厚重,有恢弘磅礴之气。稍后转向二王,用笔行中带草,方圆并施,写来不激不厉,颇具文人气息。再后来取法宋人及明清一路,意韵别致,结体稳中求险而兴随笔划,章法错落起伏而又真率自然。这几年,他又涉及诸体,凡篆、隶、楷、行、草皆有涉猎。且创作颇丰,屡有佳作入选国家级展览。
安石为人谦和平淡,彬彬有礼。他似乎并不以书画家自居,但却在追求一种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淡雅的情怀与风采。在和先生多次的接触中,我实在感觉不到面对的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画家,而如同面对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一切都是十分和谐、静雅、安详、坦然,如同其书一样。我想,安石除了保持自己的艺术信念与尊严之外,其中包含更多的恐怕是对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种超脱的自然境界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书如其人”,我信。
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是把“书品”与“人品”结合起来,“立品为先”。“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故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有“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之说。充分说明“人格决定风格,人品决定作品”。刘韶说:“写字者,写志也”。书法作品就是要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悟和创作意境。我想,安石的做人、作书不正是如此吗?
安石诸体皆工。篆书古拙朴茂,结体错落有致,用笔藏锋逆入,拙中见巧。隶书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结字横势开张,纵势收敛,密处有空灵,疏处不散漫。结字中隐约透出楷意与篆味,很见个性。楷书端庄俊逸,结字工稳,线条平和遒劲,用笔顿折分明。行、草书是安石的强项,我们不妨来详细寻绎一下他的行草情结:安石写行写草不激不厉,从容挥洒,给人一种清新、醇厚、典雅、劲健、富有禅意的艺术享受。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其用笔起码有如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变化丰富。以横画而言,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撇画有长有短、有竖又斜;斜撇中有出锋、回锋之别。至于点,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化。二是沉着痛快,挥洒自如。行、草书不难沉着,也不难痛快,最难的是饱满、浑厚、圆润、遒逸,发笔处锋芒外露,收笔处不露痕迹,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在沉实有力的笔调中表现出潇洒灵动的态势,痛快淋漓的笔触中显露出雍容静穆的韵味。在我看来,以安石的当下状态,定能深谙其中三味。三是韵律。安石的行草书中,不同的笔画有不同的节奏,如横画较慢而竖画较快,捺画较慢而撇画较快。相同的笔画也有不同的节奏,如同是竖画,悬针快而垂露慢;同是捺画,正捺慢而反捺快。正是这样,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有起有伏,有张有弛,轻重抑扬,跌宕顿挫。例如音乐,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四是刚柔相济。行、草书用笔不能太刚,太刚乏虚和之韵;亦不能太柔,太柔则乏劲利之势。安石在用笔上把藏与露、顺与逆、疾与涩、转与折、中与侧、曲与直、起与伏这些看似矛盾的客体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故能经得起推敲。五是牵丝自然。安石行草书的牵丝引带是在作者有意味的情绪下挥洒的运笔节奏中自然形成的。该引则引,应带则带,不多不少.不枝不蔓,皆在笔取逆势时偶然不经意地带出,或一、二字相连,或三、五字相牵,因而显得气韵贯通,节奏感强。
安石行草书结构谨严,字势遒逸。在变化上,随势结构,大小长短,肥瘦阔窄,掩映穿插,伸缩争让,极尽变化。在剞侧上,寓奇于正,似奇反正。在参差上,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古人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此,安石的行草书在参差上或左俯右仰,或上放下敛,有张有弛,有开有合。
安石在行草书章法经营上,因体赋形,曲尽其态。粗看之下,似乎大小长短参差不齐,细看则和谐匀称。其根据每个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上下左右的关系来确定字的形态,据势变形,或欹或正,或缩或放。在谋篇布局上,气势连贯,或用意连,或用形连。在布局统一中求变化,和谐中求差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把字的欹正方圆,墨的润枯浓淡,行的疏密开阖,节奏的轻重缓急等各种矛盾着的对立形势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安石也善于处理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常常运实为虚,实处亦灵,以虚为实,断处仍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书法创作是一个“顿悟”与“渐修”不可偏废的漫长过程,既要有平常的心态,又要有进取的精神。作为一位有毅力又有平常心的艺术家,我想,安石已由觉悟步向自觉。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他抱以更大的期待。
2009年8月于西安
源自心灵的生命写意——安石画鹰蠡评
郑墨泉/文
中国人喜爱鹰。鹰崇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沿袭已有几千年,古代鹰崇拜是王权政治权威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今天,现代文明与时代崇尚把鹰崇拜赋予了新的境界,鹰的精神已成为现代人个性张扬、超凡脱俗和雄强、勇敢力量的化身。我想,作为一位鹰文化的传播者,安石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喜鹰、画鹰,大抵源于此吧。
安石秉承家训,幼时即染指丹青、倾心翰墨。数+载孜孜矻矻,锲而不舍。既有着厚实的传统功力,又有着一般人所无法具备的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
我们知道,安石在从艺之路上并没有拜过名师,也没有得到哪位大家巨擘的亲炙指点,而主要靠的是“自悟”、“自觉”和“勤奋”。小时候,一本《芥子园画传》就几乎成了他的“良师益友”。这对于这位初学者来说,常常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启蒙作用,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石发现,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有些板滞和匠气,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摆脱板滞和匠气,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安石广泛地师法古人,临摹经典,采风写生。甚至于把西画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这些从他几年前的一些工笔花鸟画中可见一斑。而最近几年里,安石对于鹰的喜爱超乎常人,他说:“鹰者,‘英雄’也,乃自然界中强者,超级英物。”看得出来,他想通过鹰文化来喻示人的文化精神和高瞻远瞩、坚强刚毅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此后他对宋代的赵佶、李迪、赵子昂到元代的张舜咨、雪界翁和明代的边景昭、殷偕、王乾、林良、吕纪及清代的八大山人、华喦、高其佩还有近现代的高剑父、高其峰、张书旅、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古今大家的经典作品心摹手追,反复研习。在这期间,安石常常到生活中采风写生。陇上多鹰,得天独厚的他除了观察鹰的生活习性外,还观察鹰兀立时、攀悬时、抖羽时、展翅时、搏击时的各种动态。他认为,熟悉鹰才能画好鹰,“师鹰而造化”。久而久之,安石笔下的鹰,形神兼备,个性突兀。这些,从他创作的一大批鹰作品中不难看出:它或翱翔于碧空晴天,或搏击于狂风巨浪,或傲然屹立于高标峰巅。幅幅作品造型精致、结构严谨、设色典雅,或以简笔纵横、不拘绳墨、豪放洒脱,或夸张简约、奇谲姿肆。如作品《气雄万夫》构图和谐、简逸洒脱,图中岩石自左而右,鹰兀立其上,气宇轩昂。很有书写性的几笔兰草穿插其中,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给画面平添几分生机。此图用笔酣畅简练,画境意韵高远。《思逐云霄》中,一苍鹰登枝雄视蓝天,振翅待翔。树干虫虬曲劲健,润枯有致。在构图的处理手法上,作者突出了鹰的傲昂气质和雄健壮美的艺术形象与松柏劲挺高洁之风格。同时,作者也把自然客观之鹰与人的主观情感寄托融合为一,表现融天地宇宙于胸中气概和自强不息生命力量的雄壮之美。《雄风》构图纵横交错,连绵山岗苍苍茫茫,雄鹰以搏击式振翩而下,大有“展翅恨天低”之气势。不难看出,作者是以表现人格精神境界为主题。画鹰实际上是画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物化”、“移情”的艺术手法,赋予表现对象“人格化”,寄寓理想,传情喻志,抒发壮志凌云、气贯乾坤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境界。《争霸》一图,风雨中一鹰开翮探爪,一鹰振翅昂首,嬉戏争雄,萧萧风雨中充满肃杀之气,营造了一个紧张而又动感的场景和意境。《七雄图》中,山巅、巨石、苍松之上群鹰高踞,团块布局使画面气势雄浑稳固树、石、鹰成为一个整体,显得挺拔险峻而又气势博大画面上,七鹰神态各异,变化有致。作者用笔果敢、挥洒淋漓,似乎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整幅画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绘写,以淡淡的赭石、花青烘染山石、苍松,群鹰聚会的雄姿跃然纸上。
由此,我们首先发现,我们在观赏安石鹰作品时,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气势开张、写意性强、构图新颖。在安石的笔下,不论是鸿幅巨制,还是斗方小品;也不论是物象密集之作,还是一鹰一石,皆高低错落,张弛有度,富有韵律、节奏和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既来源于作者沉雄大气的笔墨,也来源于作者不拘一格的构图。安石的构图,不为传统的程式法则所框范,而是借鉴吸收了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和分割,或由内向外辐射,或由外向内合围,或自上而下铺展,或自下而上生发,或出人意表,或险中求胜不论如何变化,但却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美学取向和艺术法则,这就是一作者努力整合感性写意与理性构图之间的关系,以使得画鹰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富有更多的现代精神和现代气息。
其次,我们发现,安石画鹰,从总体基调上可以说是以气韵取胜的(安石落墨沉雄,下笔果断,不论提按顿挫、飞白转折、铺毫卧毫,皆有一股子“狠劲”),有气有韵,气韵兼得,平衡互补,非常耐看。这是因为:第一,安石画鹰,有真正的写意性,一鹰一石.一草一木,一点一划,都是用书法的笔墨写出来的,故而充满了层次和变化,生拙古朴,坚凝浑厚,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充满了生命的律动。第二,安石懂得控制,在其行笔的过程中,不焦不躁,不粘不脱,有干有湿,有骨有肉,无任何刻意造作之感,故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松秀而灵动。第三,安石除了对水墨得心应手外,还敢于用色,也善于用色。其笔下的色彩既不同于物象的固有色,又突破了传统画鹰程式化设色的藩篱,艳而不俗,鲜中带雅,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增加了作品的情味和韵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力能抗鼎,又意味无穷;既惊心动魄,又风情万种。
最后,我们还发现,安石作画,在造型上有着扎实的能力,加之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所以,对物态形象的描绘既是传神的,又是概括的;既是鲜活的,又是灵动的。他笔下的鹰,已成为他心中的鹰。鹰在心中。不论是兀立的、攀悬的、抖羽的、展翅的、搏击的,还是鹰群相聚的皆形神俱得,意态兼夺。虽然缘于小写意或大写意画法的技术特点,安石在作画的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提炼和省略,但却总是能够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最生动、最传神、也是最精彩的瞬间。尽管咨肆纵横,却自有“纪律”和“法度”;尽管放笔“直扫”,却不违造型和神似,可谓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石的鹰作品乃作者艺术心灵的投影和主体精神的折射,或换言之,是源自干作者心灵的生命写意。所以,安石才有了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
没有大腕的气势,也没有名家的派头,朴素的衣着,朴实的外表,朴实的话语,无不透射着他朴实的内心世界。安石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为着发展庆阳的先进文化,为着促进庆阳的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情联陇东,心系人民,甘于平凡,无私奉献,坦然处世,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对文化、文学艺术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谱写着一个陇东文化人绚丽多彩的亮丽诗篇。
——朱旭升左瑞杰
鹰者
鹰者,天地间之灵禽,禽类中之神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鹰,自古便以英雄喻之。其搏击云天、凌空万里之毅力,叱咤风云、云游八荒之胆魄,兀立高岩、胸怀大宇之襟怀,高瞻远瞩、极目苍宵之气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之精神和勇气无不令古往今来之文人雅士、英豪俊杰为之叹服、为之折腰
纵观寰宇,鹰,其精神已成为雄强、勇敢的化身,历来为人们所敬仰、钦慕和崇拜,许多国家的国徽如美国、波兰、埃及、墨西哥等,皆以鹰之形象为主体,象征庄严与肃穆、强大和力量。
阅古观今,鹰,早已成为文人雅士笔下创作的绝好素材。李白“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杜甫“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刘献廷“风急雁行排远岫,秋高雕影落寒烟”。邓拓“自有双肩生双翼,翱翔万里任西东”等诗句,皆以鹰喻志,写鹰抒情,借鹰抒怀,读后令人振奋不已。
放眼画坛,鹰,更是艺术家绘画的重要题材。唐代冯超正,五代郭乾晖,宋代赵佶、李献,元代张舜咨、雪界翁,明代吕纪、林良,清代朱耷、华喦,近现代的高剑父、张书旂、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家均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神韵超然的艺术珍品,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儿时目睹了鹰的栖止、翱翔、猎物等各种姿态,或挺立凝视,或迂回山间,或高翔云际,或疾冲而下,观其静如处子、动若雷电,童心不禁为之震撼,遂萌生画鹰之意。既长,遍览传世鹰作,心摩意临,反复研习,略得皮毛后又近距离接触鹰,观其形,察其势,悟其性,品其情,逐渐对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感画鹰即画人也,要画出的是英雄形象,侠士风范,要表现的是鹰那种纵横万里、驰骋乾坤的博大胸怀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量。只有把自然界的鹰与人的情感合而为一,融于一炉,做到鹰即是我,我即是鹰,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如苍鹰般天马行空,让自己的灵魂如苍鹰般云游万里、叱咤风云,如此画鹰,才能得其神矣。
人事消磨,岁月荏苒,屈指算来,余画鹰已有二十多年,期间不乏茫然和困惑、辛劳与汗水,虽然,总在孜孜以求中寻找着艺术上的突破口,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传统与现代嫁接、抽象与具象融合、神似与形似统一,但始终未能超越,无法突破。总是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寄希望于下一幅作品、下一次尝试。因此,常常深感自己才情有限,天赋浅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数十年禅精竭虑,朝夕玩味,余爱鹰之情、画鹰之心始终不泯。
——癸巳春安石
本词条内所有图片均为安石书法及国画作品,请点击放大欣赏。欣赏安石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下列图册。(本词条由康学杰、李清等编辑)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