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冠贤照片

童冠贤

童冠贤个人资料:清直隶省张垣特区(民国为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乡堵泉村人,清末迁居到宣化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资料更新时间:2020-03-24 02:35:36

一、个人简介

清直隶省张垣特区(民国为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乡堵泉村人,清末迁居到宣化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童冠贤

别名:原名童启颜,字冠贤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4年

逝世日期:1981年8月7日

性别:男

三、人物简介

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组成抗日组织“新中国学会”,出版刊物抵制和反抗。五四运动期间,童冠贤在国外组织留学同学,声援北京学生的摊贩帝反封建运动。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署长。他与联合国救济总署驻京代表蓝赫鲁密切合作,争取衣服、毛毯、奶粉、肉类罐头及药品等物资,救济灾民。还致力于善后建设工作,如建设、修建清华、南开、燕京各大学的教室、校舍,资助保定农学院、医学院与天津工业专科学校的恢复建设,并扩大北京、天津两市的救济工作,永定河上游官厅水库的筹建工程等。1947年,童冠贤当选立法委员。1948年,他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1950年适居香港,在香港崇基学院任教。

四、人物生平

童冠贤,名启颜,冠贤为其名世之字。他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四月十二日,即公元1894年5月16日,出生在距离北京较近的直隶省宣化县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1913年春天,童冠贤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6年12月,由南开学校毕业,系南开学校第九次毕业生。1917年春天,他与高仁山、刘东美、陈铁卿、杨伯安等同班同学到日本东京留学,组织留日南开同学会,出任干事长。

他比小他有4岁的周恩来考入学南开学校早有半年,也早半年毕业。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与童冠贤的同班同学陈铁卿等较熟,何时与童冠贤相识,不见记述,约在同期就读南开学校期间。据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校风》周报《纪事》专栏记载,童冠贤为当时南开学生组织的又一团体——自治励学会的德育部部长。童冠贤成为南开同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是在到日本留学以后。到达东京以后,他不仅出任了留日南开同学会干事长,而且在1917年7月与高仁山一起提议组织团体,借以敦品励学、报效祖国。是年7月20日,他与高仁山、刘东美、陈铁卿、杨伯安等南开同学,还有杨扶青、李峰、黄开山等天津水产学校、天津法政学校到日本留学的学生,一起组建了新中学会。当时,童冠贤的同班同学、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任自治励学会副会长的马洗凡虽在国内,因事前取得联系,也被列为创立人。

据杨扶青等人在《新中学会纪要》一文中回忆,新中学会是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之所以称“学会”,是为避开当时比较污杂的党派、政团名称。拟定的学会章程为了体现严肃性,以本会的宪法之意,称为“会宪”。会宪规定学会的名称定为“新中学会”,规定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刷新中国为宗旨;规定以“赤心”为会徽,用以表示赤心肝胆,为国为民,为本会的事业努力奋斗,同时含有热烈、勇敢和会员们赤诚相见之义。新中学会成立时,既没推选会长,也没建立执行委员会或理事会一类的集中领导组织,规定需要举行会议时公推一个比较年长的会员为主席,会内的具体事务按照实际需要,推举一或二名以上的干事担任。新中学会的实际领导人,公认的是童冠贤和高仁山,以及1918年3月到达东京的马洗凡;这几个人是新中学会的中心人物,会内一切大事,事实上都由他们决定。新中学会在创立初期,会员的组织生活是相当严格的。当时,以童冠贤、高仁山、刘东美在东京租居的早稻田隺卷町12号为会址,命名为“新中寄庐”。

每逢星期日的上午,均在“新中寄庐”举行会员座谈会,会员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历志愿等,座谈国家大事、个人的学行感想等,或轮流座谈个人一周来的读书心得,及作学术讲演等。

五、从政经历

童冠贤早年在日本留学,后加入国民党,曾因为反对当时高层的决议被排挤在党中央之外。1947年,童冠贤当选立法委员。1948年,他当选中华民国第二届立法院院长。1949年,他曾和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受代总统李宗仁之命飞往广州,劝先前播迁到广州的行政院返回南京办公。结果,行政院长孙科没有答应。

国民党政权在第二次国共战争中渐渐失利,播迁到台湾省。1949年10月7日,辞去台湾立法部门院长职务,从此淡出政坛。

六、公馆

童冠贤公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天山路24号。与鸡鸣寺北极阁为伴,同玄武湖古台城作邻。独家宅院,清幽恬静,占地面积861.1平方米。木制院门,坐西朝东。主体建筑为二层西式楼房,砖混结构,南北朝向,平面呈“L”型。红色平瓦屋面,淡米色灰粉外墙,木门窗,二楼内拐处为露天阳台。院内还有平房一进,共计二幢16间房,总建筑面积为284.4方米,是童冠贤30年代任中央大学教授时所建。

童冠贤(1894-1981年),名启颜,字冠贤,河北省宣化县人。1915年天津南开大学专科毕业,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转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留学,入柏林大学研究院为研究员。后再赴英国留学,入伦敦经济学院为研究员。

1926年回国,历任北京政治分会委员,国立中山大学教授,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人文组主任,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1933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审计部常务次长。1935年后,任中央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监察院山西、陕西监察区监察使,司法人员考试监试委员。1945年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署长。1948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后任立法院院长。1949年,移居国外。1981年8月7日,在加拿大逝世。

七、与周恩来交往

周恩来是在1917年9月到达日本东京,开始在东瀛的留学生活的。他先落脚神田区一家旅馆,后在神保町租居比较便宜的“贷间”,每天去离其住处较近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准备投考官费留学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因南开同学的关系,他在东京住下以后,很快就与童冠贤、高仁山、刘东美、陈铁卿等同校学友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参加了童冠贤等人在东京组织的南开同学会的活动。周恩来加入南开同学会后,被童冠贤等人推选为评议员。到东京以后,周恩来从1918年元旦起开始记日记,记有不到一年。

旅日日记,记有不少与童冠贤密切交往的情况。在他开始记日记的第二天,即1918年1月2日,日记中就记有:“晨间起来后,童冠贤来,等吴涤愆,打算同到汉勉君的住处,约他做南开同学会的庶务。不一会儿,涤愆来了,两个人商量一同前往,忽然想到书记一职,陈铁卿还没答应担任,所以先打算去劝铁卿。本来这书记的事,冠贤干事长先叫我干,我想想我要预备功课,三月里还打算考师范,实在没有闲功夫,便辞绝了。就是评议员,我还打算辞去,等到后天开会时向大家说,不定可辞去辞不去。”1月4日又记:“午饭后涤愆来了,坐着谈了一会儿话,同着到东亚学校,因为今天是同学会开会的日子。等到二点钟,同学诸位到了十七八个人。童冠贤是总干事,他主了席。起首是宣布职员:‘总干事童冠贤,副干事吴涤愆,会计王善之,书记陈铁卿、刘东美,庶务高仁山、江安甫。’”同时记有“大家允许我辞了评议员”,也就是说,他要求辞去南开同学会评议员一职,得到童冠贤等人的应允。

1月6日记有:“……往中华馆见着冠贤。午饭后同蓬兄、白涛到涤非处谈了半天,出来又到冠贤处,见着东美同杨、李二君。冠贤告诉我,前天同学会开会有人疑惑我闹意见,冠贤已经给我解释我的辞职理由。冠贤又问我的真意,我亦告诉他,谈了许久。又在中华馆晚饭,晚上还同他们上浅草看喜歌剧。”1月8日记:“晨起至东亚学校,得家信,痛知八伯父故去,哀痛异常,不知所以。下午蓬、朴、涤、冠等君来慰。”这是说在那一天下午,童冠贤与吴涤愆等一同来安慰了得知八伯父故去噩耗后异常哀痛的周恩来。1月19日记:“下午上完课后,我立刻坐电车往早稻田去。到了那块,见蓬兄、涤非均不在家,先到冠贤那块谈了一会儿……”

2月1日记:“今天晌午,在路上遇见冠贤,他告诉我仁山今天就要回国。我听见很奇怪,想着他方回来怎么又要回去呢?冠贤又告诉我,因为家里头有事的缘故。”是日晚间,周恩来暂时搬到“季冲处”,开始集中精力准备参加考试。到3月上旬,他参加了东京高等师范的入学考试,却终以日语没能过关未被录取,情绪显得比较低落。周恩来在3月11日的日记记有下午“冠贤、铁卿来”;也就是说,童冠贤和陈铁卿这两位南开同学会的总干事、副干事,得知周恩来没有考上高师以后,特意对他进行安慰。转而,周恩来开始准备参加7月上旬举行的第一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减少了一些活动。3月24日下午,南开同学会为马洗凡和几个同学到达东京举行欢迎会,周恩来在这一天的日记记有:“下午同学会开会,到者二十人,欢迎新至同学马君等。冠贤约余谈谈,余乃述余近感。晚归,自读至十一时。”在3月27日又记有:“晨起,往访冠贤于早稻田,谈时事及此后求学方针甚久,午后始归。”这表明,童冠贤在这一时期非常关心周恩来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到5月上旬,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政府互换针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发起组织抗议示威和罢学回国活动,引起了正在刻苦准备功课的周恩来密切关注。他异常关心中国留日学生的抗议活动,几次找童冠贤等人交换看法。5月6日日记记有:“早起往早稻田见蓬兄、冠贤,未遇。”“晚六钟偕蓬兄到早稻田见冠贤。”5月7日又记:“昨晚上于蓬兄处,今早往访冠贤,与论不归国真正之方针,及反对派自处之地位。”5月9日记上午“九钟偕山兄往见冠贤”;5月13日、16日又分别记有“往早稻田见冠贤”。这表明在这一期间他与童冠贤等人接触相当频繁,交换了不少意见。也就在这个时候,童冠贤动员他加入新中学会;到达日本后已经花费一些时间细细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杂志的周恩来欣然同意,决定和新中学会的会友们一起矢志“刷新中国”。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