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南京大学教师 散文家 文化人物
朱寿桐 (1958~)笔名郑舍农。江苏大丰人。民进成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8年1月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苏省盐城市。朱寿桐教授,从1986年起长期在南京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002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主持过: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并参与主持“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等教改项目,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教材多部,比较重要的有《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参撰,湖北教育出1998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参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等。朱寿桐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调入暨南大学。朱寿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获聘韩国崇实大学校专教授(1995-1996)、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2003)、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2003-2004)、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04)。2001-2004年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a)现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b)曾任: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南京大学,2003年结项;2、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2005-2007年;3、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第2责任人,澳门基金会2006-2008年
著有评论专著《酒神的灵光》、《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殉情的罗曼史——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合作)等。
拟开设的课程:
博士生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
硕士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本科生课程:1.文学与人生(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面对全校公选) 2.鲁迅研究(中文系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 3.现代戏剧研究(中文系本科生选修) 4.中国现代文学史
1983年 从鲁迅小说中的少儿看其幼者本位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
收入《1983年儿童文学理论年鉴》。1985年 关于主观现实主义的思索(童彤)南京大学学报研究生专刊(1) 田汉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文学评论第4期1987年 “象征印象主义”就是表现主义鲁迅研究动态第4期 文学研究视角一探苏州大学学报第4期1988年 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 商品经济与文学的命运(与董健合作)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 愈益丑陋的“蛮”刺激 ——谈《红高粱》等探索影片的追求电影艺术第7期 关于电影与文学的思索剧影月报第11期 试谈文学中的“黄色素”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集)1988年卷1989年 略论鲁迅小说的审美价值体系鲁迅研究动态第3期 脱了轨道的星球——张资平文学评论第4期1990年 评创造社研究的浪漫主义体系扬州师院学报第1期 论创造社对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 论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初态江海学刊第3期 试论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反语技巧(与姚公涛合作)鲁迅研究月刊第10期1991年
专著酒神的灵光——文学情绪轮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论文:本乎历史的“优选法” ——评周申明、杨振喜的《孙犁评传》《文论月刊》第1期 比较文学世界新拓的疆域 ——评《中国文学在法国》文学评论第3期 “思想大于形象”辩文论月刊第4期 外国文学思潮与“五四”现实主义的宽泛化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1992年 专著: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与邹恬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宽容的魔床——《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论文: 鲁迅的现代性感知和文学选择(与包中文合作),江海学刊第1期 多元效应:希区柯克影片的启示电影艺术第1期1993年 专著: 殉情的罗曼司——创造社的文学倾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 绅士气度与新月派的形成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创造社对浪漫主义:挑剔的选择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 精英文化·绅士文化·平民文化东方文化第3集 论创造社文学的现代化品格文学评论第6期1994年 以“感美感恋”心态走出名士传统 ——新月派散文的绅士文化特征考察文学评论第1期 稳健中的拓展与创新 ——江苏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检视江海学刊第3期 中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倡导者的价值及其迷失文学世界第4期 新月派绅士风情的文化承传中华人文第1辑1995年 专著: 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论文: 有胆有识的史论 ——关于《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四十年》的通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势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9月)1996年 论我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原初状态(韩文)(韩国)现代中国研究1996年第3期 戏剧的回归――’96中国戏剧交流会剧目展评艺术百家1996年第4期 深切痛创的虚假愈合时代文学1996年第6期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简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10期 当代中国新批评的呼唤大公报1996年11月8日 《新时期戏剧述论》(田本相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1997年 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 比较文学向何处去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 90年代初期话剧文学的反思(署名:董健、朱寿桐)艺术百家1997年第3期 论新文学史观的发展之路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香港大众文学家的回归心态江苏社会科学香港研究专辑 略论金庸创作心态的通俗性(署名:郑舍农)江苏社会科学香港研究专辑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湖北教育出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凡今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998年 专著: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朱寿桐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资平自传》(朱寿桐编并撰“后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 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的现行格局与发展前景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论新文学史观的左向原生态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以其自传方法为其立传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2期 论田汉的波希米亚式戏剧风格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论五四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漫话学者散文(署名:朱寿桐、杨晨曦)书与人1998年第3期 假性的散文热广州文艺1998年第4期 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教1998年第4期 重评五四时代保守主义文化思潮粤海风1998年7-8期 小说魂兮归来青春1998年第8期 论邹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8年辑 鲁迅与中国现代英哲文化 收入《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进一步,退两步――从“崛起诗”看中国新诗的前途 收入《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包忠文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 专著: 《创造社作家研究》(署名:朱寿桐、武继平主编),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1月版 论文: BarrenandMeagerNarration—OntheReturnLiteraturesuchas“SavingtheDegradedKingdom”and“OntheHomewardVoyage” 收入“HongKong,OneYearafterTransition”,OGCF,Vienna1999 鲁迅英哲文化地位的再认定 收入《世纪之交论鲁迅》,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风流天子隋炀帝》序言 收入江秉钧《风流天子隋炀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新乡土文学与叶文玲创作的历史定位 收入《叶文玲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厚重的自由博览群书1999年第12期2000年 呐喊之声的背后 收入《呐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夕拾朝花的胸臆 收入《朝花夕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意义的滥用《评论》2000年第1辑 略论梁凤仪的《归航》系列(署名朱寿桐、孟金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1期 19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比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 隐性影响与显性契合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荒歉与贫乏的叙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北京法源寺》三人谈(与汪应果、王彬彬合署)书与人2000年第3期 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问题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3期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2001年 专著: 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 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呐喊》导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世纪的交汇点上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郭沫若文学研究五十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论作为文学社团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红楼梦》忏悔主旨论海南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世纪末小说批评的活祭现象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呐喊》在鲁迅文学中的地位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批判样板戏,并不仅仅因为政治粤海风2001年第4期 论鲁迅的“消极”学术研究2001年第5期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潜隐性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自说自话――中国文学的世纪性胜利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 《呐喊》:叙事的变焦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6期 忏悔的随想读书2001年第9期 鲁迅笔下“不争”者的层次分析江汉论坛2001年第9期 鲁迅精神资源的确认学术研究2001年第9期2002年 专著: 朱寿桐论戏剧25,000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朱寿桐等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02年春季号“SocialSciencesinChina”,Spring2002.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新华文摘2002年第5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沈从文剧体作品论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与景志刚合作)中国电视2002年第10期 论田本相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丁亚芳合作)文艺争鸣2002年第2期 菩提本无“书”――评《青色菩提》(与钟林巧合作)博览群书2002年第1期 论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东南学术2002年第4期 告别戏剧世纪文艺报2002年4月18日 黄维梁散文:写出心灵的健康与壮硕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香港《香江文坛》4月号 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在与精英文学的比照中――再论金庸小说的通俗品性 ’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序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香梅印象记(美国)《华人世界》2001年4月号,总第2期。梁实秋哈佛演出《琵琶记》的真相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9月20日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10月上半月刊 其他: 《温热的白雪》等随笔5篇,载香港大公报2002年1月至3月 《城市与大学》等随笔3篇,载《城市博览》2002年8月至11月2003年 欧文·白璧德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宿命角色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论中国新文学对古代文学精神资源开发的不可能性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年第2期 中国现代作家对哈佛的发现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2期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自恋情态盐城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方法论的引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术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平民化姿态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文学社团运作与中国新文学的文派制衡格局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 上海:逊位了的都市文学中心与刘永丽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造山运动”中 ——简论郭沫若的学术与他的时代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 哈佛三题(随笔)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 在回旋中掘进(访谈录)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 犁青早期“诗兴”的揭示与评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 论犁青早期诗作中的诗性表现华文文学2003年第4期 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2004年 专著: 《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论文: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另起新概念:试说“汉语文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依旧灵异的新月诗神——朱序》,《新月的诗神》(高国藩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2月版。 王蒙《坚硬的稀粥》,收入杨松年等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湾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版。 王朔《玩主》,收入杨松年等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湾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005年 专著: 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四海南音话文学(朱寿桐宋剑华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论文: 解构文学史的学术霸权 ——文学史写作的多样性,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体式错落的现代艺术风范 ——曹禺戏剧艺术个性的另一种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 ——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心态、姿态与情态 ——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次浪潮,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论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从学理的层面历史地言说和评价鲁迅(朱寿桐陈南先),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4期 值得关注的学术开拓——谈《新诗话语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新青年》文学与新文学传统,文艺报,2005年6月2日评论版 试论鲁迅赴广州的深层心理动因,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学灯>与“新文艺”建设》,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 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中国电视,2005年第12期 文学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冲积效应,福建论坛,2005年第7期 现代文学社团与传统文人会社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作为鲁迅“思想故乡”的《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论点 《学灯》与新文艺建设,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 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中国电视,2005年第12期 ChineseReactionstoBabbitt:Admiration,Encumbrance,Vilification Humanitas(USA)Vol.XVII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序,《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张桃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新诗理论批评》序,《胡适新诗理论批评》(钟军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6年 专著: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论文: 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举关系10000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10000字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试论学术评价的学术性8000字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 论中国新文学界对勃兰兑斯的接受8000字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建构9000字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4期 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论世纪末小说的文体操作 13000字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鲁迅与《新青年》文学传统的创立8000字暨南学报2006年第2期 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6000字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8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本体形态,14000字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新文学中的逻辑范畴不对称现象引论7000字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遥远的跋涉(代序)4000字 《火与歌——中国现代文学、文人与战争》(张全之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序言4000字 《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 《辜鸿铭与历史文化屏蔽现象》,《河北学刊》2007年1期 《辜鸿铭“尊王”观的新人文主义背景》,《福建论坛》2007年3期 《辜鸿铭与新人文主义的关联》,《江汉论坛》2007年3期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朱寿桐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2、《朱寿桐论戏剧》(专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二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6、《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执行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至2005年印刷6次。
1986年获南京大学研究生新星科学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年获第一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2001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2002年入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3年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教研论文1、《“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关于面向海外的<汉语新文学史> 教材的编撰》,朱寿桐收入《《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陈伟明主编,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6000字《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8期 3、《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收入《关键时期的省思与实言》,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 编,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年。
1995.4.--1996.3.韩国崇实大学校专任教授; 1998.7.--1998.8.赴奥地利参加学术会议,顺访问法国巴黎第三大学; 1998.9.--1999.2.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 2001.10.--2002.4.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2.4.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02.6.赴香港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2002.11.赴意大利参加学术会议,顺访比萨大学; 2003.7.--2003.8.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 2003.9.--2004.1.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2004.4.--2004.5.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