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照片

高行健

Gaoxingjian

高行健Gaoxingjian个人资料:高行健(1940— ) 江苏泰州人,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07 02:53:48

娱乐 欧美

一、高行健

高行健(1940— ) 江苏泰州人,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二、高行健的生平履历

童年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少年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着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文学生涯

高行健获奖后,出版的介绍文集,封面人物即是高行健。

高行健1981年的着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5年,在北京与凋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定居欧洲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着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三、高行健的作品一览

戏剧

《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实验剧作

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92年,在台湾上演。

《车站》,实验剧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线剧社演出;

1988年,在英国上演;

1992年,在奥地利上演;

1999年,在日本上演。

《野人》,大型剧作

1985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

1990年,在香港上演。

《高行健戏剧集》,戏剧集

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彷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彼岸》,实验剧作

1986年,在北京文学刊物《十月》发表;

1990年,在台湾上演;

1994年,瑞典皇家剧院出版瑞典文版剧作选《彼岸》,译者马悦然。

1995年,香港演艺学院,高行健执导。

《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冥城》,舞剧

1988年,在香港上演。

《声声慢变奏》,舞剧

1989年,在美国上演。

《逃亡》,剧作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发表;

1990年,在瑞典皇剧院首演;

1992年,在德国、波兰上演;

1994年,在法国上演。

1997年,在日本、非洲贝宁和象牙海岸上演。

《生死界》,剧作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

1992年,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在巴黎圆环剧院首演,后参加"阿维农戏剧节";

1994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当代世界戏剧节"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6年,在波兰上演;

1996年,在美国上演,高行健执导。

《山海经传》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对话与反诘》,剧作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法文版也同时发表;

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高行健执导;

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剧院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执导。

《周未四重奏》,剧作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夜游神》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八月雪》,现代禅剧、京剧

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

小说及论著

《灵山》,长篇小说

199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译者为马悦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2000年,英文版出版,译者陈顺妍(Mabell Lee)。

《一个人的圣经》,长篇小说

1999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给我老爷买鱼竿》,小说集

1989年,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短篇小说集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戏剧六种》

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四、高行健的相关评价

人民网专稿《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违背了诺贝尔遗嘱》,文章从诺贝尔遗嘱谈起,对比这次评奖的标准、规程等,得出如题的结论。结论认为:“这次文学评选,可以说是诺贝尔奖金的大贬值。不论从评选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评选人组成看,诺贝尔基金会都必须做彻底改革。对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早就提出多次呼吁,这次文学评奖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诺贝尔基金会需要诺贝尔奖金保持信誉,那就应该听取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呼声,趁早开始彻底改革。”

戏剧美学:

高行健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是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剧中写待业青年黑子与少女蜜蜂相爱,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无法结婚,在黑子迷惘彷徨之际,一个车匪利用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与他密谋一起合伙盗车。结果他们扒上了由小概担任见习车长的一节守车,小概是黑子的中学同学,他也深深爱着蜜蜂,而当列车开出不久,蜜蜂碰巧也搭上了这节车厢。由此在车厢十分有限的时空中,围绕着黑子、小概、蜜蜂之间的恋爱关系,以及老车长与车匪的较量,展开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黑子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猛然醒悟,他与车匪在搏斗中双双倒下,小概在老车长的指示下亮起红灯(绝对信号),列车安全进站。如果仅仅从剧情来看,这个故事并无多少新意:作品所着力描写的是像黑子这样的年轻人从内心的失落中重新找到理想与信念、重新理解做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心路历程,基本未脱出“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但高行健却赋予这样一个有些老套的故事以十分新鲜的戏剧形式,这主要体现在他打破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作了现代主义戏剧技巧的实验和尝试。

《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一种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上。情节的展开不单单依循传统戏剧的“现在进行式”的客观时序,即在通常情况下,戏剧总是会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但在《绝对信号》中,却既展示了正在车厢里发生的事件,同时又不断通过人物的回忆闪出过去的事件,或把人物的想象和内心深处的体验外化出来,使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件也在舞台上得到展现。如黑子在车上与蜜蜂重逢后,舞台上经过光影和音响的变化而把时间拉回到过去,演出了他与蜜蜂的相爱、迫于生存的烦恼和他被车匪拉拢、怂恿的心理变化;又如当列车三次经过隧道时,舞台全部变暗,只用追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分别展示了黑子、蜜蜂和小概想象的情景,使三个人之间的内心矛盾和盗车之前的紧张心态得到有力度的刻画,另一方面,也更为深在地揭示出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由于这种打乱正常时序的时空表现,在舞台上便出现了现实、回忆和想象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从而使整出戏呈现出异常的主观色彩,剧情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于人物的心理逻辑。与此相关的是,剧中增多了“内心表现”的成分,除了把人物内心的想象和回忆外化为舞台场面之外,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如黑子和蜜蜂在车厢里相逢时,舞台全暗,只有两束白光分别投在他们身上,他们在火车行进的节奏声和心跳的“怦怦”声中进行心灵的交谈。又如车长和车匪在最后亮牌之前的心理交锋,舞台上的人物都定格不动,两人展开一番激烈的内心较量。

此外,这出戏在舞台语言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比如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是为了调整场赴,还更加突现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如黑子回忆与蜜蜂恋爱时打出的蓝绿色光和优美抒情的音乐,小概回忆向蜜蜂求爱时的红光与光明而热情的号声,黑子在想象自己犯罪时的全场岗暗与无调性的嘈杂音乐,小概想象自己面对黑子犯罪的复杂心理时的白色追光与由打击乐器演奏的无调性音乐等等,都各各不同地深入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整体上为剧情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铺垫出了一层非常强烈的主观效果。

应该说《绝对信号》中的艺术探索还只是局限在技巧方面,尽管剧中对黑子这个人物的刻画隐约透出了一种虚无和反叛的倾向,似乎可以看作是后来《无主题变奏》等小说的先声,但在这个作品中,由于老车长的正面教育意义被过度地突出了,因而不可能给这种朦胧的现代意识留出充分展现的空间。《绝对信号》在80年代初期的文坛上出现,其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与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等“东方意识流”小说相似,它是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2]

(摘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瞬间》:高行健的新戏剧美学

中国的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具体哪一出可称为开山戏,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从时间上来看,高行健的《瞬间》应该是走在前面的。

那部戏,全剧只有一个女性人物的独白,几乎没有任何动作。说话的女人自称“她”,自述与男人之间的腻烦情绪,当她感到寂寞难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四肢开始脱落。

这部戏里面,全部的戏剧张力是倚靠舞台灯火和独白时的台词,讲述个人从性的痛苦和成长的痛苦得到解脱后,自我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观察之物,也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言说之物。

高行健用这部戏阐释了他的新戏剧美学,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实验戏剧继续发展的空间。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