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常见人名,比较有名的有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黄志坚,液压气动专家黄志坚。
中文名:黄志坚
别名:千问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919.10
逝世日期:1994.9
毕业院校:香港美术学院
性别:男
(1919.10—1994.9)别名千问,广东广州人。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1940年毕业于香港美术学院和岭南大学文学院。曾加入“民间画会”,倡导现代人物画,建国后从事美术史研究和花鸟画创作。历任广州画院副院长、美术顾问。作品有《啼叽》、《龙虬》,著有《岭南派的特征》等。
摘录: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有着双重的拓展意义。它不仅是对艺术生存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的扩张和推动,并在时间的维度上,为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意味的延伸。此外更具深意的影响是,它还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扇新的大门。透过这扇大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视野下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这门学科"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更成为西方艺术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注释1)而在中国,至少在1940年代就已经受到学界的关注,蔡仪的《艺术社会学》(1940年代)、马采的《艺术科学论》(1941年)、岑家梧的《论艺术社会学》(1943年)、黄志坚的《艺术社会学》(1946年)等专著和专论,以及近年来滕守尧的《艺术社会学描述》(1987年)等,从理论层面上建构起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的"前语境"。当我们复述着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科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贝克尔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等观点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说,在当前语境底下不断进行着自我刷新的中国当代艺术,正面临着一场"一切历史都是社会史"的审思和检验呢?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这并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话题,它涉及到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多重逻辑的思考和叙事。就其研究的整体性而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仅是提供了解决问题是一个路径而已,至少在目前,这一路径还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艺术与社会之间更为复杂的切入关系,以及游移于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诸多互动,使得有关的研究往往仍会遭遇一些难以回避的迷宫。本文试从生产和传播这两个关键词入手,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中的有关话题。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