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照片

杨耀

杨耀个人资料:杨耀(1938-2017),1938年生,别名耀珍,字子虚,自号林泉室主。陕西延川籍。工山水、花鸟、书法与篆刻,亦能吟诗。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6月1日6时51分,杨耀因病医……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08 17:57:43

一、个人简介

杨耀(1938-2017),1938年生,别名耀珍,字子虚,自号林泉室主。陕西延川籍。工山水、花鸟、书法与篆刻,亦能吟诗。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6月1日6时51分,杨耀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9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耀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8年

逝世日期:2017年6月1日

职业:画家

三、人物生平

杨耀先生自幼酷爱绘画,1957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58年秋,该系并入当时新成立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前三年兼学中西绘画,后二年转入国画专业,1962年毕业。同年在济南二十五中参加工作,1974年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92年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199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杨耀先生在写意山水画、花鸟画及书法与篆刻领域艺术造诣深厚。他先后受教于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柳子谷等先生,尤受黑伯龙先生的恩泽,后又得李苦禅、王雪涛、钱松岩等先生亲自指教。山水画最初从学习马远、夏圭入手,得夏圭“拖泥带水皴”之要义,后又研习历代多家的画理画法,尤其会心于石涛、石溪及黄宾虹等诸家理法。花鸟画参悟徐渭、吴昌硕、齐白石诸家,融会贯通而又自出新意。

四、出版

出版有:

《杨耀画集》(八开精装)《杨耀新疆山水画》(八开平装)

专著《松树画法》(获奖,畅销书)

《杨耀国画集》

《杨耀名胜写生》

《杨耀泰山松写生》

《书法与篆刻》

《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杨耀画集》

合作出版有《太山松》(本人为主)

《山水写生画稿》等。

五、荣誉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画》、《中国与世界》、《齐鲁画刊》及香港《明报》等数十家报刊曾做介绍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省、市电台及中央电视二台和省、市电视台多次播出关于他的专访和专题片。

作品曾在国内外大展中获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金奖九次。

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天安门管委会、军事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宁夏博物馆、宁夏展览馆、肇庆市博物馆、曲阜市文管会、泰山文管会、邢侗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及西藏、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香港、加拿大、泰国、菲律宾、巴西等中外数十家重要文博单位收藏。

传统功力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杨耀原名耀珍,字子虚,先后在山东师范学院、山东艺专学习中西绘画,尤工山水,他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齐鲁山水画家中之佼佼者。

杨耀同志博览群书,潜心美学与中国古典书画理论的研究。他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探索传统绘画之奥秘,体察华夏河山之魂魄。他遍游名山大川,通南北之风情,状四时之变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杨耀如是之心源,师华夏之自然,独创了自己的山水风格。

我所看到的杨耀山水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厚的绘画传统功力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当代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倾向于抽象概括与热情奔放,但这种倾向在不少人笔下往往由于传统底子薄、文化素质差而走向了极端,结果失掉了平衡而流于空洞、单薄与轻佻。这样就不是好画了。杨耀的山水画着重表现大自然之美,他笔下的泰山没有画上索道,没有画上现代的宾馆和汽车,而且皴、擦、点、染之间,还隐约看到黄河山樵的影子。那幅《秋书壑万仞泉》大幅,气势博大,笔墨坚真厚重,颇有石涛纵恣率性的灵动和范宽的气度;设色大气痛快和谐而色光明朗跳动,及水墨兼色的别趣表现,使观者联想到西方的塞尚和莫奈,但是由于画面、笔触和色调所表现的激情与奔放,绘画技法上的突破都大异于前人,使概括力始终与充实、丰满保持着平衡,有鲜明的个性而不流于偏狭,从而达到了古人绘画传统与当代审美意识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画面繁密,但繁而不塞,繁密中更见宽绰,更见深远

杨耀山水突破了中国画一直习惯采用的鸟瞰式自下而上排列近景、中景、远景的套路,他善于把视平线放低,从繁密的近景中透出中景和远景。他所作的那幅秋林,以灿烂夺目的红叶铺天盖地地铺满了全幅,没有山石、土坡,也没有流泉和云端,只在红叶中挑出了枝干交错的浓墨线条和一棵浓墨的树顶墨叶,把全幅的红叶贯穿起来,组成了通幅红与黑强烈对比而又十分和谐的基调。近树顶天立地,从这些枝干的空隙里,透出干沙笔和如云似烟的深远处的红彻天地的艳叶丹丛,层次分明而又交错浑成。在红叶的处理上,采用了层层积点,遍遍渍染,诸种红色兼施并加正渲冲反水渍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一组组红叶如同亿万亩黄栌,层层密密,展现着醉人秋韵的无穷魅力。红叶的设色明暗变化合理,林木深处渲染得虚实得宜,显出了密林深处得透光与透气。面对此画,仿佛可以嗅到森林中草木的气味和阴森的湿气。这在中国画中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了。

三、简捷、洗练,但简而不空,简中方见笔墨的精彩,笔简而意深

去冬,友人携来杨耀所作松云小品,草草数笔,写出孤松一棵,苔石若隐若现,远山一抹。不着颜色而墨色益鲜,不着人物则意境更幽,景物隐而不显,则更见笔墨之灵动,更觉意境之无穷,无墨处尽是流动卷舒的白云,灵气满纸。有人携来此画说是杨耀同志嘱咐,找我作题方妙,我乘兴题了李白《白首卧松云》的诗句。友人说要请杨耀同志补一人物卧于苔石之上。我说:“杨耀同志不可能补的,”我又说:“杨耀同志原作未着人物的用意,就是出于静的追求。谁看画,谁就是画里的那个惟一的人物。自己岂能看得见自己呢?如果看见松下石上卧着一个人,那就是出现了第二个人,画面的气氛就起了变化。”此事我还没有对杨耀同志谈过,想必我们的看法会是一致的。

四、朴实无华的艺术教育家风度

杨耀的山水画虽以学古、变古见长,但也并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他的山水画十分忠实于山石、林木以及水和云的自然规律。我们看他画中的山泉水口,处处石势确定着水势,水势又影响着石势,其中的乱石、小石又丰富着水势,这种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强有力的驾驭能力,正是最好的美术教学典范。他的专著《松树画法》曾获1987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被一些美术院校用作教材。这种善学传统,善于恰当地从丰富的传统技法中选用皴、擦、点、染等不同笔墨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大自然的方法,是美术院校最需要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治学态度才是真正的朴实的艺术教育家风度。

六、逝世

2017年6月1日,杨耀因病医治无效,于6时5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79岁。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