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照片

谌容

谌容个人资料:谌(谌作姓氏时音Shèn)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24 04:47:11

一、个人简介

谌(谌作姓氏时音Shèn)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谌容

别名:德容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汉口

出生日期:1936

职业:当代女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俄语学院

主要成就: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

祖籍:四川巫山

三、个人经历

她生命的航程中重大的转折点是重庆解放后的1951年。当时这个梳着两条小辫于的大眼睛初中学生“立志脱离家庭,参加工作”。她要摆脱的那个家庭,曾给她起过很典雅、很封建的名字:德容;那个家庭还有一个毕业于中国大学法律系、当过国民党法官的父亲。中断学业,自食其力,不知她当时是否感到过痛苦,但这样的政治抉择对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够严峻、够沉重的。她先后考取了部队文工团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家庭的熏陶令她在歌舞和书籍之间更钟情于后者,于是这个出版社门市部的小小营业员,便常常背着书沿着嘉陵江走向工厂矿山去卖书,从此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过了三十年她成名后,人们得以借“从卖书到写书”之题大作文章。也许1952年在西南工人日报社读者来信组工作,白天分发来稿来信、夜里记录广播新闻之余拼命读书的谌容,并不曾有过当作家的自我设计,但她自修了俄语和全部高中课程,广泛涉猎了解放区文学和苏联文学,于1954年考上了当时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即后来的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今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调干大学生,实际是为日后登上文学殿堂奠定了基础。起初她似乎很顺利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读书,入团,结婚(丈夫是《人民日报》的范荣康),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当音乐编辑后任俄文翻译,家庭、事业美满,真像“幸福的生活万年长”的样子。

然而,命运之神或说是义乙女神却不能容忍在二十世纪的女作家中没有谌容。他们让神经官能症之类的多种疾病把她击倒在打字机旁,在1962年逐(精简)出中央机关,而北京市的中学也不敢接纳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的病号,她只好回到北京市教育局,吃“劳保”,待分配。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孤独,“闲”的惨痛,成为她人生舞台上最不堪回首的黑暗一幕。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她读书,集邮,习画,听戏,操持家务,这一切都丰富了日后她写作的小说的细节,却没能使她的灵魂得到解脱。虽然拿着“劳保”在家中做贤妻良母的,无论是六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都大有人在;虽然在《真真假假》里谌容写过“烹调是通向家庭幸福的桥梁”;虽然她多次让自己笔下的陆文婷们、阿璋们抒发对丈夫、儿女和家庭的歉疚、负债的感情,但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中国女性看来,“烹调蒸煮、缝纫洗涤”“只是家庭的需要,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我毕竟还是一个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在谌容式的词典里,安于对社会没用即是“沉沦”。看来“自扰”的未必都是庸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价值观念中社会责任感或使命感或义务感这些“自寻烦脑”、“自讨苦吃”的信念和感情,在谌容这一代人身上更被革命激情强化得执拗而狂热,她心无宁日,苦苦求索,终于在各种尝试中豁然开朗:“病体不能坚持八小时上班,有一小时的健康还不能写点什么?”于是她走上了文学之路。古今中外的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愤怒出诗人,病痛也可以出诗人。谌容视文学为生命,倒不是以文学谋稻粱,而是谋生存的高质量,高品位,寻求自身生命存在的最佳形态。她称文学是自己在“痛苦中的抉择”,殊不知,这一抉择给她带来的是更多更深的痛苦,这大概就是“人生识字痛苦始”吧。

当然,这痛苦主要不是指所有作家都体味到的文学创作的艰辛。虽然她八十年代写完《人到中年》便累得大病一场,但还写了散文《病中》为证,而九十年代她在病中编完一本自选集后竟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累,累得连写一篇不足千字的杂文的力气都没有。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无疑会本能地认定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六十年代的谌容不可能描写舞会剧院中的生活,更“不屑为自己的病痛呻吟”,她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为自己在小学生时代有所接触的农民服务。于是她自讨苦吃地拆散了自己的家庭:把两个儿子送到上海,把丈夫丢在城里,1963年7月她孤身一人自掏路费来到吕梁山下汾阳县内一个叫万年青生产队的小村。大自然的清新有力和农民的纯朴真诚,使她的身心如鱼得水般地得到调治抚慰和愉悦。

谌容和范荣康(本名梁达)结婚后,共育有二子一女:梁左、梁天和梁欢。由于丈夫工作繁忙,儿女又小,谌容勇于承担生活的重压,把母亲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

二儿子梁天从小就喜欢文艺,1980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后闲居在家,为了让儿子多得到锻炼,谌容让他到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和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协助工作。1981年,梁天被分配在北京市服装八厂干搬运工。当时谌容在北京文化界很有威望,但她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让儿子走捷径。

谌容希望梁天能读大学,可梁天生性调皮好动,心思全不在读书上。

谌容是个提得起放得下的人,从来不勉强儿女做不愿做的事,就像她自己写作只是为了爱与理想一样。她知道梁天对演戏爱之心切,便努力为儿子创造机会。

1981年,谌容知道《人猴》剧组正在拍戏,便要求梁天跟着剧组锻炼。

梁天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谌容差不多都能认识,通过接触,她体会到这一帮业余演员对艺术的热爱,理解他们内心的辛酸,也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她决心亲自为他们写一部戏。1990年谌容为梁天“度身定做”的电影剧本《喜剧明星》诞生了,梁天在这部戏里第一次出任了男主角。他的表演天才终于被挖掘了出来。

梁天成名后,工作非常忙碌,有时母子俩很长时间才能见到面。谌容非常惦记儿子。有一年的4月15日,梁天正在外景地拍戏,有人给他送来一件礼物,他打开包装一看,是一条围巾。围巾上还放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有母亲谌容的字迹:出门在外,冷暖自知。原来这一天是梁天的生日。梁天说:母亲的精神是无声无形的,却有着移山填海的力量。

2001年,谌容的丈夫范荣康先生不幸辞世,谌容强忍内心的悲痛,安排好丈夫的后事。可5月19日,年仅44岁的大儿子梁左因心脏病突发也离开了人世。在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内,接连失去两位最亲爱的人,这种痛苦是旁人难以想像的。然而,谌容的坚强超乎了儿女的想像。在大连著名的景点十八盘,谌容和子女一起召开了家庭紧急会议,决定梁欢陪妈妈暂时留在大连,梁天回家料理后事。梁左火化的那天,谌容从大连给家里发来了悼词,这位坚强的母亲写道:“你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相信,你的离去一定是为陪伴在你爸爸身旁。遥祝你和爸爸在天堂幸福安详!爱你的理解你的妈妈。”

“四清运动”的声浪打破了乡间小路的宁静,作为国家干部,谌容被动员参加四清工作队的工作。出于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她不愿干伤害他们的事情。左右为难的结果,是一走了之。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就在她回到北京两年后,在她创作的三个多幕话剧中《万年青》和《今儿选队长》被宣告失败,《焦裕禄在兰考》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选中,她已经同剧组一起去兰考体验过生活时,一场空前猛烈的大革文化命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排练停止,百业俱废,人人争当那“95%”又人人被打成过“5%”,改造别人又被别人改造,被别人伤害又伤害别人,谁也没能躲过那长达十年的混战。幸而谌容是“编外”人员,得以保持住“逍遥派”的身份,但最终还是同“旧市委”的干部一起下放到北京通县马驹桥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种“下放”似乎含有“变相劳改”的意味,但对谌容来说无异于放虎归山。她插秧耪地挖河喂猪地劳动了一年,又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员在群众和干部中工作;她既可以参加县、社、队各级干部会议,又能和大妈二婶子们盘腿坐在坑上纳鞋底拉家常。到了1972年冬天,她开始动用自己近十年间的全部生活积累,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描写1962年万年青大队在支书江春旺的带领下,同县委副书记黄光推行“包产到户”试点工作进行斗争的故事。虽然业余创作被视为“不守本分”、“想入非非”的“个人主义”而不得不进入“地下”状态,但写书过程还是顺手的,1973年回北京做了五中的俄语教员后,书稿也完成了。第一个读者是李希凡,后来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严文井、韦君宜诸前辈。真要出书的时候,躲不过的“批林批孔”运动却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给谌容出书竟成为造反派们揭发严文井“举逸民”“兴灭国”的“钢鞭材料”。原来她十五岁便立志脱离的那个家庭二十多年后还把她罩在自己的阴影里:那个早已被结论为“一般历史问题”的父亲此时却背上了“七条人命”的黑锅!书稿退回来了,在“没法活下去了”的心情中,她给把持着文艺界最高领导权的江青(通过邮局)写了信,保卫自己出书的资格和生存的权利。五十天后,上面有了批示,1975年9月,《万年青》出版。

于是这位“持重武器(指长篇小说)崭露头角”的女作家得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给予的创作假,在1976年2月回到吕梁山下,住在乡宁小县城的县委机关里,雄心勃勃地开始写作长达九卷的鸿篇巨制《光明与黑暗》(这本书只在1978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然而,十月里的一声春雷让中国人在这个月的下旬欢度了不是国庆日的国庆,本该和全国人民一道获得解放的谌容却因为那封信又和出版社一起受到了清查。追查送信的“线”。书中的人起名“江春旺”和“邓万举”便是吹捧江青攻击邓小平。取消创作假,限期上班,最终在1977年4月停发工资。陆文婷啃凉烧饼喝白开水的细节,便是她生活拮据借贷度日的体验。上书中宣部后得到的两次批示,茅盾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对她于1979年5月发表在《收获》上的中篇《永远是春天》的赞扬,都未能帮她脱离困境。直到《人到中年》一举成名,谌容离开教育口成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的1980年9月,她才得到了补发的工资。风息浪止。

四、代表作品

万年青(长篇小说)1975,人文出版社光明与黑暗(长篇小说)1978,人文出版社。

永远是春天(中篇小说)1980,人文出版社《万年青》谌容著

谌容小说选1981,北京出版社。

赞歌(中篇小说集)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真真假假(中篇小说)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太子村的秘密(中、短篇小说集)1983,人文出版社。

谌容中篇小说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中篇小说)1984,中国文联出版社。

错、错、错!(中、短篇小说集)1986,花城出版社。

谌容集(中篇小说集)1986,海峡文艺出版社。

中年苦短——谌容随笔(散文随笔)1994,东方出版中心。

谌容研究专集(何火任编)1984,贵州人民出版社。

人到中年—从小说到电影1986,中国电影出版社。

五、获得荣誉

1964年开始创作,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由《人到中年》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自己也获得了1983年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六、家庭情况

范荣康(原名梁达),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大儿子梁左著名编剧、相声作家。(2001年去世)。

二儿子梁天著名喜剧演员。

女儿梁欢著名编剧,英达的现任妻子。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