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照片

刘绍棠

刘绍棠个人资料: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
资料更新时间:2025-04-14 14:42:22

北京市名人 市辖区名人 通州区名人

一、个人简介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绍棠

别名: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

出生日期:1936年2月29日

逝世日期:1997年3月12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潞河中学

主要成就:录入《世界名人录》 录入《世界作家名人》

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

妻子:曾彩美

好友:胡耀邦,从维熙

三、生平

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引起文坛关注。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当见习编辑。

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中央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

1955年,被共青团中央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时,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同年4月,经团中央批准专业创作。

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于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又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被迫“下乡劳改”。在“劳改”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回到故乡儒林村。后来,他在乡亲们的保护下,躲过“文革”十年动乱,心怀感恩,收集材料完成了以家乡人民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烟》三篇长篇乡土小说的初稿。

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回到北京。共青团中央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

1980年6月发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刘绍棠创作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之后,他先后创作的《渔火》《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格调清新优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85年,又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

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

1996年12月19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于1997年1月起正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四、作品

时间

作品名

类型

备注

1952(发表)

青枝绿叶

短篇小说

4万多字;1952年被叶圣陶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

长篇小说

(亦有人认为是中篇)

1957年-4(出版)

私访记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7(完稿)

金色的运河

长篇小说

50万字

1957-9(出版)

瓜棚记

少年儿童小说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75-1-7到1977-2-4(完成手稿)

春草

长篇小说

1980-6(发表)

蒲柳人家

中篇小说

部分章节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

1980-12(完稿)

蛾眉

短篇小说

写于湖南韶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1-10(出版)

地火

长篇小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1966(初稿),1979-10至1981-11(重写)

狼烟

长篇小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出版)

我与乡土文学

文艺短论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4(手稿),1986(出版)

京门脸子

长篇小说

前九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被选为该刊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10(出版)

这个年月

长篇小说

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1987-11(出版)

豆棚瓜架雨如丝

长篇小说

发表在北京出版社的《长篇小说》季刊上;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出版

1988-4(出版)

我的创作生涯

随笔集

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本命年的回想》已收录苏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课本

表格中除特别注明参考资料外,均整理自《我是刘绍棠》一书。

刘绍棠的散文《老师领进门》(又名《师恩难忘》)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生”单元第1篇课文。小说《青枝绿叶》选入1952年2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榆钱饭》选入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05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1992年10月第一版)。《本命年的回想》选入苏教版(2009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他的部分小说被外国翻译出版:50年代的短篇小说《红花》《摆渡口》《青枝绿叶》,被翻译成俄、英、阿尔巴尼亚文出版;80年代的短篇小说《峨眉》《青藤巷插曲》,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被译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泰文及孟加拉文出版;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出了英、法、德三种文字的单行本。

五、成就荣誉

1981年,短篇小说《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蒲柳人家》获《文艺报》中篇小说二等奖。《渔火》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蒲柳人家》获《十月》文学奖。同年5月,《蒲柳人家》(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

1982年,《二度梅》获《芙蓉》文学奖;《布鞋与乡土文学》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

1983年,《荇水荷风》获文学丛刊《长江》优秀中篇小说奖;《蒲剑》获《昆仑》优秀作品奖。

1985年,《君子兰和她的女儿》获第二届“东方文学奖”。

1987年,《暮春》获“小天使”铜像奖最佳作品奖;《老侠金钟罩》获第一届传奇文学奖。

1989年,《这几个酸儿辣女》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水边人的哀乐故事》获文学双月刊《十月》优秀作品奖。

1990年,《续弦》获《人生与伴侣》创刊五周年荣誉奖;《鱼菱村女子》获《解放日报》“霞飞杯”优秀奖。

1990年5月12日,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获奖的有颜廷瑞的《庄妃》,星显的《钱庄风云》,冯育楠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刘绍棠的《敬柳亭说书》,缪晓阳、张晖的《龙云出山》五部长篇小说。

1994年,《黄花闺女池塘》获《人民文学》20世纪90年代优秀小说奖。

1982年当选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85年12月,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1987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作家名人录》,再次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1988年,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1991年7月,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终身享受国家特殊补贴。

六、轶事

1952年放暑假时,刘绍棠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产生了创作冲动,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于河边。

据此写成的《青枝绿叶》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青枝绿叶》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刘绍棠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悟过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

1988年,刘绍棠因中风左瘫,左手、左腿完全残废,眼睛也成边盲。这位年已60,老弱病残俱全的作家,戏称自己是尚能使用的“半导体”。但他仍以“记得了自己的年龄,要赶快做”为警钟,继续以劝善(教育作用)为天职。

刘绍棠在南开大学作报告时曾说:“每个阶级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

有个女学生听后,写了一张条子:“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能苟同。请问: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

刘绍棠读后,微笑着对这位写条子的女同学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上面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疮的照片?”

女同学迷惑不解地问:“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多么难看呀,我怎么会去拍这样的照片呢?”

“漂亮的小姐啊,你不在长疮时去拍照片,这说明你对自己是看本质的,你知道长疮时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的最真实的面目,所以你不想在长疮的时候照相,更不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你说对吗?”

那位漂亮的女学生脸红了:“是的,刘老师。”

刘绍棠继续说:“共产党的某些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的,应由党内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正上吗?为什么你对自己是那样的公正,而对别的事物就不公正了呢?”

七、个人生活

上高中时刘绍棠就与同学曾彩美一见钟情,很快发展为恋人关系。从北京大学退学后,在家人的催促下,1955年8月刘绍棠与曾彩美结婚。因家里拥挤,单位申请住房未果,为了解决燃眉之需,在朋友们的介绍下,1957年夏天,刘绍棠在西城买了光明胡同45号房。

刘绍棠买下房后并没有在这里“享乐”多久,半年后他就四处劳改,在这里居住的是他的父母、妻儿。直到1979年他平反后才重回光明胡同。

胡耀邦与刘绍棠是亲密的朋友。

1951年,绍棠的小说《红花》受《中国青年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柳青、总编陈绪宗重视,破格以整版篇幅一次刊发,并大力推荐。刘绍棠由此引起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的关注,两人开始有所联系。

1956年春天,全国青年创作会议上,刘绍棠的一些不当发言引起争议,胡耀邦拒绝了团中央的处分要求,并亲自找刘绍棠谈话。1957年春天,刘绍棠发表的文章遭到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文艺界领导的严厉批判。“反右”斗争开始后,刘绍棠被划为“右派”。胡耀邦又找来刘绍棠,对他的行为予以了教正。1978年,胡耀邦主管全国的平反工作,胡耀邦对刘绍棠指出“你哪里是什么右派,就是骄傲”,并督促其改进。

1962年春天,刘绍棠被正式宣布摘掉“右派”帽子,胡耀邦又积极联系工作单位,给予刘绍棠就业帮助。

八、评价

刘绍棠的好友、作家从维熙深情地说:“刘绍棠61岁去世,成为我们这代人心里难以弥补的伤痛。”从维熙认为:刘绍棠的一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他从生活的最精微细腻之处入手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以文学感悟生活,消化成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感受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刘绍棠与沈从文、孙犁一脉相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是刘绍棠的北大同学,他对刘绍棠在晚会上能将三言二拍小说《乱点鸳鸯谱》倒背如流印象深刻,他指出:刘绍棠虽是天才,但他同时下过很大工夫。有人认为刘绍棠的作品“太土”,其实刘绍棠对外国文学是努力学习过的,他把肖洛霍夫作为自己的榜样。段宝林认为:刘绍棠的文笔在中国作家中少有,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刘绍棠的妻子曾彩美评价刘绍棠时激动地说:“在我的心目中,刘绍棠是伟大的,超凡的。大运河的乡土乡亲养育了绍棠,绍棠没有忘本,用一生的心血创作了大运河乡土文学,奉献给大运河。他被称为大运河之子。他说过:‘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

钱钟书这样评论过刘绍棠作品:“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才好。”

九、纪念

1992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刘绍棠文库收藏了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

2007年3月12日是刘绍棠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北京通县当地乡政府在刘绍棠墓地举办纪念仪式,召开追思会。其墓地在通州区儒林村南的大运河畔。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外文学研究员郑恩波从小喜欢刘绍棠的作品,为了写出刘绍棠的传记,他集中阅读了刘绍棠的全部作品、查阅了通县“刘绍棠文库存”近万封书信和全部剪报资料、作了20多万字的摘录、遍访刘绍棠的乡友故知、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相继创作、出版了《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刘绍棠传》《刘绍棠全传》及《刘绍棠纪念文集》。以下是图书信息:

出版时间

著作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1991-9

大运河之子刘绍棠

郑恩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995-7

刘绍棠传

郑恩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共约50万字

2006-6

刘绍棠全传

郑恩波

文化艺术出版社

据《刘绍棠传》修订;共约50万字

2007-4

刘绍棠纪念文集

郑恩波、张明主编

中国展望出版社

纪念作家刘绍棠逝世10周年;收集了多位作家缅怀刘绍棠的美文,及文学研究、评论文章。

(部分纪念刘绍棠的书籍封面可参见本词条底部的扩展图册:《纪念刘绍棠的书籍》。)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