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天照片

赵长天

赵长天个人资料:赵长天(1947年2月11日-2013年3月31日),男,1947年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副指导员、创作员,上海有线电厂厂办干事、副科长、党支部书记、科长,上海航天局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02:43:17

一、个人简介

赵长天(1947年2月11日-2013年3月31日),男,1947年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副指导员、创作员,上海有线电厂厂办干事、副科长、党支部书记、科长,上海航天局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会长,《萌芽》杂志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偶像是鲁迅。2013年3月31日,赵长天先生病逝于上海。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长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7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2013年3月31日

职业:作家、教授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中

主要成就:第二届《小说界》中篇小说奖 《苍穹下》获上海第二届文学奖 上海第三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

代表作品:《伽蓝梦》、《天命》、《外延形象》、《市委书记的家事》

三、主要作品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伽蓝梦》、《天命》、《不是忏悔》(译有日文版本)、《肇事者》,中篇小说集《外延形象》,中短篇小说集《天门》、《怀旧的旅行》,传记《孤独的外来者》,散文集《过渡年代》、《秋水长天》、《半秋》、《不老的城市》、《仰观》、《曾经》,电影文学剧本《寻找玛利亚》、《面对生命》等。自己最看重《孤独的外来者》。《市委书记的家事》获上海市首届文学作品奖、第二届《小说界》中篇小说奖,《苍穹下》获上海第二届文学奖,《震动试验》获1979年-1980年《四川文学》小说一等奖,电视剧剧本《外行》(已录制播出)获华东地区电视剧银燕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纪念建党70周年电视剧展播优秀奖,《不是忏悔》获上海市第三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书生》获1992年-1993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等等。

《快板连长》 《上海文艺》78年4月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三张字条》 《工人创作》80年1月号

《桂树飘香》 《长安》80年3月号

《“震动试验”》 《四川文学》80年10月号 《小说选刊》81年1月号转载,收入《八0年小说年鉴》《别了,锣锅山》 《工人创作》80年4月号

《棋瘾》 《上海文学》80年11月号,《小说月报》81年1月号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焊点》 《工人创作》81年4月号

《俞老头》 《青年作家》81年5月号

《留守处记事》 《上海文学》81年5月号

《牌桌上》 《雨花》82年2月号

《人与人之间》 《青年作家》82年5月号

《自我感觉》.《素色》 《青年报》82.8.20,82.9.17

《啊,蓝手绢》 《文汇月刊》82年10月号

《砝码》 《钟山》82年5月号

《大山深处》 《长春》83年1月号

《内行上任》 《四川文学》83年6月号

《旅途中》 《小说界》83年3月号

《鱼呵,鱼》 《南风》第63期

《心的频率》 《现代作家》84年1月号

《超规格接待》 《现代作家》84年6月号,《小说选刊》84年8月号转载

《苍穹下》(五则)天嚣.浅水.牲灵.迷失.背景 《上海文学》85年8月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沙枣门帘》 《现代作家》85年8月号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深山里》(四则)险途.山火.匪情.暗夜《上海文学》86年2月号

《月有阴晴圆缺》 《萌芽》86年4月号

《湖边》.《山遇》.《空谷》《文汇月刊》86年4月号

《非线性方程》 《钟山》86年3月号

《远山近水》 《天津文学》86年6月号

《湖畔夜话》 《上海文学》86年11月号

《机遇》 《红岩》87年第二期

《完美》.《白色的菱形》 《文汇月刊》87年4月号

《初梦》 《精短小说报》88年2期

《草》 《文汇报》88年6月8号

《上上下下》 《小说界》88年第3期

《二十年前》 《上海文学》88年6月号

《时间》 《春风》90年9月号

《船过海峡》 《太湖》92年7月号,《小说月报》92年10月号转载

《风办》《上海文学》94年10月号

《拒绝谜底》《上海文学》95年第5期《明报月刊》95年8月号

《中国餐馆》《上海文学》97年12期《新民晚报》1997年12月23日转载

《火市长》《上海文学》2000年5期

《昨日记忆》《东方剑》2000年10期

《无须解释》《收获》2001年1期

《外延形象》 《建设者之歌征文集》(二)

《老街尽头》 《上海文学》85年4月号 《新华文摘》85年7月号转载(与唐大卫合作)

《平安坊十七号》 《西湖》85年6月号

《天门》 《小说界》86年第1期

《冬天在一座山上》 《收获》86年第六期

《预鸣》 《上海文学》89年10月号

《门外》 《收获》90年第4期 《中篇小说选刊》90年第5期转载

《身份》 《上海文学》91年3月号 《中篇小说选刊》91年第4期转载

《书生》 《小说界》92年第1期 《中篇小说选刊》92年第3期转载

《透视》 《收获》92年第2期 《中篇小说选刊》92年第3期转载

《文人下海》《新民晚报》

《老同学》《收获》1996年6期《小说月报》1997年第2期转载

《再见许鹄》《收获》1997年3期

《姚公子》《北方文学》1998年5月号

《以后再说》《收获》1999年2期

《伽蓝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天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不是忏悔》《收获》1994年第6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肇事者》上海文艺出版社99年1月第一版

《外延形象》重庆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天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怀旧的旅行》作家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老街尽头》(电影剧本) 《中外电影》86年第六期

《外行》(电视剧) 91年7月1日、7月2日上海电视台播出

《外财》(电视剧本) 《电影电视文学》92年第3期

《黄河归故》(8集电视连续剧)(和宗福先、谷白合作)中央电视台94年7月12日、7月13日、14日、15日、16日第一套节目播出

《寻找玛丽亚》(电影剧本)《电影新作》1996年第3期

《男人离婚》(20集电视连续剧)(和傅星、谷白、宗福先、孙甘露合作)上海卫视2000年3月至4月播出

《面对生命》(电影剧本)《电影电视文学》2001年6期,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过渡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半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六眼看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秋水长天》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不老的城市》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中国的大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孤独的外来者》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歌声 《四川日报》1971年11月7日

雪峰顶上 《解放日报》80年7月31日

白云山拣石记 《新民晚报》85年3月26日

并非业余爱好 《新民晚报》85年6月30日

在这块屋顶下 《现代家庭》85年第9期

这就是小说 《上海工人报》84年6月8日

时髦的话题 《中篇小说选刊》84年第5期

关于“迷失”的通信 《文学自由谈》86年第一期

在千岛湖写作 《经济生活报》86年3月24日

沙漠中的绿州 《新民晚报》86年5月27日

献给飞天的无名英雄 《作家与企业家》86年4月15日

难得轻松 《小小说选刊》86年第7期

空调房间 《新民晚报》86年10月2日

普陀冲浪 《文汇报》86年10月29日

站在自己的土地上 《萌芽》86年第12期

汉堡夜生活一瞥 《解放日报〗87年9月13日

西德散记(故乡.水宫) 《小说界》87年第5期

在西德当外宾 《新民晚报》87年9月22日

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西德 《文汇月刊》87年第12期

写小说与读小说 《艺术世界》87年第5期

桥_西德散记 《文学报》87年10月1日呼唤故事 《文艺报》87年11月7日

城市与文化 《文汇报》87年11月15日

想起巴尔扎克 《解放日报》88年1月5日

中国餐 《新民晚报》88年1月10日

快乐的西德学生 《齐鲁晚报》88年1月20日

是副矿,但要开掘 《剑与盾》88年第2期

我怎么些起小说来 《精短小说报》88年第2期

我的小说处女作 《新民晚报》88年2月11日

沙迦购物_出洋心态录之一 《新闻报》88年2月2日

罗马8时_出洋心态录之二 《新闻报》88年2月9日

莱茵河畔_出洋心态录之三 《新闻报》88年2月16日

老乡见老乡_出洋心态录之四 〖新闻报〗88年2月23日

德国姑娘_出洋心态录之五 《新闻报》88年2月27日

我读《婚姻生活的艺术》 上海新闻出版88年第三期

味道好极了_读张宝发的《逃亡》 《文学报》88年4月14日

最后的日子 《现代家庭》88年第五期

从汉诺威到科隆 《航天文艺》88年第一期

银行和银行家 《新闻报》88年8月23日

官员们 《新闻报》88年8月27日

科隆大教堂 《新闻报》88年9月6日

我为什么写作 《新民晚报》88年12月 日

我的第一本书 《书讯报》89年1月16日

人类欲望的记录 《上海文化艺术报》89年1月20日

让生命延续 《文汇报》89年6月1日

读完了再想一想 《书讯报》89年11月13日

我爱读的书 《文学角》89年第六期

读获奖大特写断想 《文化艺术报》90年1月19日

历史是一面镜子 《青年报》90年3月2日

金融界的挑战 《折不断的翅膀》 人民文学出版社

《希望在肩上》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独居舟山八日记 《收获》90年第二期

师道 《解放日报》90年5月20日

我见到乐山大佛了 《文汇报》90年6月24日

沈善增和《正常人》 《电影电视文学》90年第四期

严师 《新民晚报》90年9月18日

上海人和上海兵 《文学报》90年11月15日

偶像 《文汇报》90年12月25日

牙祭 《文汇报》扩大版91年1月30日

六十岁之后的成功 《海上文坛》91年第一期

岱山五日 《钟山》91年第一期

电视时代谈读书 《新民晚报》91年2月5日

《牙祭》续篇 《文汇报》扩大版91年4月10日

关于鱼 《食品与生活》91年第二期

黄宗英在罗布泊 《海上文坛》91年第2期

荒堂之余_《一罪九罚》读后 《萌芽》91年第5期

我还年轻 《海上文坛》91年第三期

文人买菜 《文汇报》91年7月31日

邮局来的陌生人 《新民晚报》918日

作家沈善增哪一天成了气功师 《海上文坛》91年第四期

编剧、导演与评论者 《解放日报》91年7月27日

限制的艺术_闲话上海人 《采风》91年第9期

当代徐霞客 《海上文坛》91年第5期

回眸创作之一 《书讯报》91年9月16

回眸创作之二 《书讯报》91年9月23日

大众文学与商业化 《上海故事》90年第12期

记录人生的轨迹 《新民晚报》91年9月17日

站在黄河边 《劳动报》91年10月4日

回眸创作之三 《书讯报。91年10月7日

电视这个怪物 《上海电视》91年第10期

回眸创作之四 《书讯报》91年10月14日

两起两落之后 《新民晚报》91年11月18日

朋友从逝去的岁月走来 《海上文坛》91年第6期

仰望前辈 《上海文论》91年第6期

障碍 《新民晚报》92年1月7日

闲话刺猬 《上海家庭报》92年2月16日

故地难寻 《上海法制报》92年3月5日

流派之外 《文汇报》92年2月16日

多余的话 《文汇报》92年3月17日

假发乱弹 《劳动报》92年3月26日

臆想的世界 《文汇报》92年7月26日

关于读书的断想 《语文学习》92年第7期

关于《书生》 《新民晚报》92年8月19日

堵车 《南方周末》92年10月2日

那年秋天,我们睁开眼 《钱江晚报》92年10月10日

为父之苦_怎么做父亲之一 《新民晚报》92年10月16日

站在纪念碑前 《新民晚报》92年10月28日

为父之愁_怎么做父亲之二 《新民晚报》92年11月3日

社会关系 《新晚报》92年11月8日

宴席甘苦 《文汇报》92年11月17日

榆林行 《海上文坛》92年第6期

为父之难_怎么做父亲之三 《新民晚报》92年11月29日

为父之?_怎么做父亲之四 《新民晚报》92年12月8日

多几种活法如何 《生活周刊》93年1月3日

杭州名胜又一处 《文汇读书周报》92年12月26日

学习送礼 《上海家庭报》93年1月10日

画自己难 《文学报》93年3月4日

吃钱 《南方周末》93年3月5日

深圳的女人们 《海上文坛》93年第二期

失眠 《新民晚报》93年3月27日

漫游未来_新加坡随想 《解放日报》93年4月1日

告别考试 《中学教育》93年第二期

去电视台直播 《新疆经济报》93年4月2日

和好人吵架 《扬子晚报》93年4月7日

致命的代价 《劳动报》93年4月25日

题外话 《重庆广播电视报》93年4月20日

台湾人是中国人 《上海法制报》93年4月26日

老话重说 《读者导报》93年7月5日

下海的悲剧和喜剧 《东方城乡报》93年7月10日

知识分子的“天命” 《文汇读书周报》93年7月24日

让你怦然心动 《文汇报》93年8月8日

反正夏天已经过去了 《新民晚报》93年9月8日

新疆寻梦 《南方周末》93年10月29日

上海有条地下街 《新民晚报》93年11月2日

时装是一种文化 《上海时装报》93年11曰日

你选择什么 《主人》93年e期

“大宗纸包” 《新民晚报》93年12月0日

浦东有一群湖州人 《浦东开发》93年11月、《湖州日报》94年

当个好伙计也不易 《劳动报》94年1月31日

钱的观念 《新民晚报》94年2月28日

自行车的命运 《海上文坛》94年3期

广告的弊端 《新民晚报》94年3月26日

让小说有意思 《新民晚报》94年4月27日

平实.真实__读《我就是我》 《解放日报》94年5月3日

什么东西过瘾 《新民晚报》94年5月5日

圆梦《武汉晚报》94年5月10日

闲话朋友 《长宁时报》94年5月16日

吃饭和交际 《武汉工人报》94年5月月末版

重逢名著《文汇读书周报》94年5月7日

世界公民《海上文坛》94年6期

海上奇人蔡光天《浦江同舟》94年5期、6期、7期

闲话朋友《上海商报》94年6月29日

医院的床《新民晚报》94年7月9日

口才的底气《演讲与社交》94年9期

瑞高,你让我刮目相看《新民晚报》94年9月26日

过渡年代的风景《新民晚报》94年10月10日

中年境况《解放日报》94年10月23日

关于“读不懂”《写作》

弄堂

健忘《大众医学》95年2期

儿子的本事一天天大起来《家庭》95年1期

八十人生徐中玉《上海滩》

永别了,外语《人到中年》95年1期

生活质量《开放》95年2期

播种会有收获《解放日报》

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文学报》95年3月2日

演讲的诱惑《交际与口才》

很多经验与两条教训《海上文坛》95年

灰色《检察风云》95年

徽州的文化《解放日报》95年5月4日

聪明人的自语《扬子晚报》95年5月17日

街上的警察《东方剑》95年

认真才美《警探》95年4期

大哥冯亦代《经济日报》95年8月25日

姑妄听之《新民晚报》95年9月3日

莫再刀耕火种《文学报》95年9月3日

通俗读物不会成为文学主流《文学报》1996年6月13日

电话《上海邮电报》1996年6月26日《虹口报》1996年7月

该说的话要说《新民晚报》1996年8月7日

光荣和风险同在《东方剑》96年8月号

七十四人的生活《新民晚报》1996年8月19日

老眼光不管用了《新民晚报》1996年9月5日

你到底要什么《警探》1996年6期

别凑这种热闹《新民晚报》1996年12月19日

不老的城市《东方文化周刊》1997年4期

感谢翻译家《武汉晚报》1997年7月5日

“上只角”和“下只角”《上海文化报》1997年7月号月中版

城市的中心《上海文化报》1997年8月号月中版、《太原日报》1998年2月25日

讲面子的上海人《太原日报》1997年12月31日

我看《老式喜剧》《新民晚报》1998年1月28日

房子和信息《新闻报》1998年2月18日

网在招手《上海文化报》月中版1998年3月号

小说太多了吗《劳动报》1998年4月9日

漫谈卡通《上海文化报》1998年4月号月中版

进入人的隐秘世界《文汇报》1998年4月9日

走近犹太人《文汇报》1998年5月19日

拉宾广场《新民晚报》1998年6月1日

台上台下《上海文化报》1998年11月月中版

与京剧为伴《文汇报》1998年11月28日

透明的馒头《新民晚报》1999年3月24日

珍惜历史《粤港信息报》1999年1月30日

古镇礼花《解放日报》1999年6月2日

真实的魅力《新民晚报》1999年6月17日

我的几位编辑朋友《编辑学刊》1999年第3期

意外的惊喜《新民晚报》1999年7月23日

“新概念”带来的兴奋《新民晚报》1999年11月10日

外交家的家乡《新民晚报》1999年11月20日

韩寒只是个特例《新民晚报》1999年12月6日

有了文学的日子《新民晚报》2000年1月2日

寻找文化《解放日报》2000年1月31日

绿茶是绿色的吗《羊城晚报》2000年4月18日

光着脚走走《羊城晚报》2000年5月11日、《都市文化报》2000年5月4日

嚼头《都市文化报》2000年5月11日

云海《都市文化报》2000年5月25日

好些,更好些《萌芽》2000年7期

语文忽略了重要的东西《解放日报》2000年7月13日

伟人的侧面像《文学报》2000年7月27日(总1157期)

韩寒,你追求的不是当明星《少女》2000年8期

竞争只发生在运动场上《新民体育报》2000年9月16日

新概念还有幕后故事《文学报》1171期

善增善联《新闻晚报》2000年10月16日

对联心境《新闻晚报》2000年10月17日

无法解释的流行《太原日报》2000年10月18日

童年记忆和父亲《太原日报》2000年10月25日

等待演出《上海商报》2000年10月31日

机敏的绝对《新闻晚报》2000年11月7日

玩笑?《生活周刊》2000年11月10日

爱心和环保《新民晚报》2000年11月12日

走进彼得堡《解放日报》2000年11月20日

敏感话题《扬子晚报》2000年11月23日

巧联画人《新民晚报》2000年12月31日

返回绿色《解放日报》2001年1月6日

潜在的文学人口《新民晚报》2001年1月7日

面对新世纪《支部生活》2000年1期

家里的角色《上海商报》2000年2001年1月10日

真正的欢乐《文学报》2001年2月22日

泰州的人文景观《解放日报》2001年4月18日

道德的生态《解放日报》2001年5月2日

再说“签名盖章”《新民晚报》2001年5月12日

遭遇拦截《东方剑》2001年6期

回瞻先秦《文汇报》2001年6月9日

寻找姓氏《新民晚报》2001年6月15日

20卢布的《天鹅湖》《今晚报》2001年7月7日《新民晚报》2001年8月26日

改善文化的生存环境《文学报》2001年8月2日

机场特价《新民晚报》2001年8月17日

低龄化写作有何不好《文汇报》2001年11月6日

读书的快乐原则《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1月24日

朱文颖和她的小说《新民晚报》2001年12月16日

清点故道《新民晚报》2002年1月1日

教授军团《解放日报》2002年1月21日

时光隧道《新闻午报》2002年1月23日

购书的理由《上海新书报》2002年2月10日

科埃略的智慧《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7日

进入人的隐秘世界《文汇报》2002年6月14日

小说创造的奇迹《文汇报》2002年6月21日

图与文的结合《文汇报》2002年6月28日

原来差别在这里《新民晚报》2002年6月30日

那条宝蓝色的镶边《文汇报》2003年7月21日

冰炭之间《新民晚报》2003年8月4日

老友福先《浙江日报》2003年8月1日

谁是天才《青年报》2003年9月16日

四、创办新概念

赵长天说:“‘新概念’意指和学校作文的概念区分开来,相对于学校作文而言,‘新概念”主要在于鼓励年轻人追求一种新的写作观念,能够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由《萌芽》杂志社于1998年发起,并与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大学于1999年开始联合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参赛者锁定30岁以下的学生和青年人,赛制分为初赛和复赛。初赛由作者提交作品,再由评委评审选拔至复赛;得到复赛资格的作者赴上海参加统一的现场比赛。

赵长天说,中国文坛一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代,但是到了1990年代,大多数中国文学刊物渐趋没落,《萌芽》也不例外。

《萌芽》杂志创办于1956年,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95年,赵长天到《萌芽》担任主编,这本文学杂志的发行量仅有1万多册,当时,他不得不考虑开发市场,争取销售量。于是为了求取生存,编委会感到调整、重新发展《萌芽》的必要。《萌芽》于是决定改变编辑方针,选用更多适合中学生和高中生看的作品。

赵长天起初约了苏童写稿,因为相对于其他作家,当时的苏童还是较年轻的,但对于苏童的作品,学生还是觉得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于是《萌芽》改而寻求中学语文老师推荐学生作文,但语文老师推荐的学生文章,学生也根本不看。

赵长天说,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却不见成果之后,《萌芽》于是决定举办一个不一样的作文比赛,一方面是挖掘稿源和文坛青年作家,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吸引读者,让年轻人注意及阅读这份杂志,使到《萌芽》能够跳出市场困境。作文比赛同时也试图突破学校作文教育的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和抒发情感。

《萌芽》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旨定为“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正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较为呆板的学校作文教育。

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声名远播,《萌芽》杂志随着水涨船高,2001年杂志发行量突破10万份,而到了2004年底,《萌芽》发行量已达50多万,比80年代黄金时期的34万还要多出16万。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反应也越来越热烈,第一届新有4000人参加,第二届有一万多人参赛。到了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收到了来自全中国各地的七万多份来稿。

赵长天并不否认“新概念”的成功,也因为它借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的力量来吸引参赛者,大赛的第一和第二届承诺得奖者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虽然,第三届之后由于各校取消了文科保送制度,但获奖者仍然有机会被这些大学划归“自主招生”的范围内录取。换言之,和高校联合举办作文大赛,是“新概念”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

赵长天说,《萌芽》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杂志在读者群中欠缺号召力,需要借助大学名校的力量来吸引参赛者;但这一点确实对一些参赛者很有诱惑力。

“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一共举办了7届,赵长天语带自豪的说,这项创作竞赛还是有其值得自豪的地方。

他说:“首先,它使得许多已经远离文学的年轻学子重新喜欢文学,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还有就是,它对中学的语文教育上有相当大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现状。”

五、点评参赛者

才思很敏捷个性很叛逆

韩寒参加了两届新概念,第一届一等奖,第二届是二等奖。在赵长天的记忆中,很多细节都没忘记,言语中掩饰不住的宠爱:“韩寒是很有才气的孩子,他初赛有篇文章我还记得,叫《求医》,而复赛就很有戏剧性。”

复赛的目的是为了“验明正身”,因为怕初赛的文章是别人代写的。复赛的时候,韩寒却没有来。大家就想,初赛文章不是韩寒写的,文笔太老练了,他不敢来了:“下午三点钟开颁奖大会,上午10点左右,我们把一等奖获奖者的名单都定好了,没有韩寒。当时有两个评委,我记得好像一个是叶兆言,一个是陈思和,他们说,韩寒文章真是很不错,如果真是他写的,那没得奖太可惜了,要不你们打个电话再确认一下?我们就问评委,你们同意不同意,因为这是首开先例,同意我们就打电话。评委一致通过。”家住郊区的韩寒果然是没有收到复赛通知。父亲陪着他赶到宾馆。本来复赛的题目是一个行为艺术,咬了一口的苹果。但是这个题目做过不能再做了,一个编辑灵机一动,把一团纸放在杯子里,让韩寒就写这个情景:“这孩子确实有灵气,我们吃饭回来,他的文章就写好了,叫《杯中窥人》。”

后来,韩寒退学了,去搞赛车了,接触就较少了:“最近一次见到他,应该是几个月前在《萌芽》办公室,从外表来看,我觉得他长得越来越帅,越来越好看了。”韩寒的退学、叛逆是赵长天谈得比较多的两个话题。赵长天告诉记者,第一届得奖时韩寒读高一,所以并没有免试录取。等他高三时,文科保送生卡紧了:“其实,当时如果有一个大学愿意保送他的话,韩寒还是愿意的。我和他谈过一次。他说,我愿意去,我不是不想读书,我是不想读高中。但不行呀,你没有高中文凭,大学怎么保送你呢?”后来韩寒退学,赵长天又和他谈了一次:“我还劝他,说人是需要妥协的。你现在不妥协,将来也要妥协。他说,赵老师,我知道,但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赵长天颇为遗憾地表示,当时如果复旦大学免试录取他,韩寒应该就去了。

至于叛逆,赵长天表示:“在电视上,包括现在在媒体面前、网络上,他很冲很叛逆。但在生活中,他很懂礼貌,话少,一点都不张扬。我觉得,他很自然地就能进行角色的转换,没有演戏做秀的成分。”

当年小小孩如今很大牌

郭敬明也是参加了连续两届新概念,都拿了一等奖。但赵长天却记不起他的参赛作品,也没有戏剧性的故事可告诉记者:“他和韩寒不一样,他的参赛作品想不起来了,当时也没觉得特别好。后来出了《幻城》,我才对他有印象,觉得写得很不错。”

直到后来春风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开《幻城》研讨会的时候,他才和郭敬明说了几句话:“当时觉得他是特别小的一个孩子,不爱说话。”赵长天称,郭敬明很快就出名了,就不自由了,也特别忙了:“刚开始被春风文艺抓得很紧,后来又有了各种经纪公司。”

赵长天组织了一次千岛湖的青少年作家和中老年作家的对话,和郭敬明见了一面:“那个时候,韩寒赛车,不在国内。我给郭敬明打电话,他本人表示很想来,但他自己做不了主,他说他要去和经纪人商量,好像他的音乐专辑正处于宣传期。他的经纪人还是挺尊重他,就答应让他来了。当时一些中年作家也蛮有名的,都到了。他来了,却不敢进来了。本来他不想变成一个很大牌的样子,但却造成了一个他比较大牌的状况。我们在开最后一次大会时,都快结束了,他就是不敢进来。晚上有个小会,本来我是想让他发发言的,但他又匆匆走了。真的是有点身不由己了。”

赵长天不避讳拿韩寒和郭敬明来比较:“他们差距太大了。我不想评价谁优谁劣,没什么优劣。”他说,韩寒给人影响最深的,是特别有主见,不太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见。而且不会把写作放在第一位的,写作倒有点像副业:“我觉得这是蛮好的,让写作回到最自然的状态。”而郭敬明是“一下子就火了,虽然我至今没明白为什么”,但他的确“商业化做得比较成功”。

六、人物去世

2013年3月31日,原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主要创办人赵长天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6岁。

2013年3月31日上午10时,作家陈村在文学论坛“小众菜园”上发布该条噩耗,沉痛哀悼赵长天先生离世。在新浪微博上,一小时内引起转发潮,大批作家、尤其是受惠于新概念作文的文学新生代在网络上亮起蜡烛。

七、怀念寄语

“好人”,是赵长天的同事、友人、《萌芽》的年轻作者对他的一致印象和评价。

上海“80后”作家陶磊:“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许多都是赵老师的受惠者,没有他,很多人也许都不会走上这条路。”

第一届“新概念”获奖者、现任《萌芽》编辑徐敏霞说:“赵长天老师一直竭尽所能提携后进,他的‘好’是不必说的。”

“90后”作者钱佳楠说:“参加《萌芽》的笔会是去年的事情,虽然已无这份幸运与赵老师有一面之缘,但我一样怀有深深的感激。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纪念簿里每一页都写有《萌芽》的笔记;作为一个不成气候的作者,如果没有赵老师搭建的平台,没有他圆很多青年的梦,今天的我或许连做白日梦的勇气也没有了。”

八、追悼会

2013年4月3日,新概念作文大赛创始人赵长天追悼会在上海举行。韩寒携妻到场,一度流泪痛哭,另一位受益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明星作家郭敬明则未见到场。

1998年,赵长天等人策划发起“新概念作文大赛”,影响力辐射全国。《萌芽》和新概念曾陪伴韩寒的少年时光,得知赵长天去世的消息后,韩寒写道:“赵长天老师因病去世了。他的善良正直,温厚儒雅,对文学新人的提携和关爱,我永记在心。作为他万千学生之一,常想起陪伴我少年时光的《萌芽》和新概念,还有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故事。赵老师一路走好。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好人离去后未走完的路,必然会有更多人一起继续走下去。”  对于萌芽我们80年这些伪文艺年轻都是独有情种的,记得从初中开始就看《萌芽》杂志,印象里面当时的《萌芽》杂志4.8元一本,每期必买!在我们那个小镇上面有一个书店,我每个月头都会去那里买一本萌芽,几年下来我收集了几十本萌芽,一直到高中我还是坚持买萌芽杂志。当时我们都把韩寒郭敬明推崇为心中的神,当时我在想,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韩寒一起谈谈这个世界一起打一盘台球,为此我进入大学后有一段时间真的在练台球。关于这些琐碎的往事和怀旧的情怀,其实我们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就是赵长天老师,萌芽在他的手里被文艺界推崇到极致,而他所策划的新概念圆了多少青少年的文学梦,韩寒郭敬明他们的成名也全是因为新概念的支持。对于赵老师的离世我相信他们哥俩也是最感伤的人。

九、人物评价

赵延

那多几天前写了一篇名为《爸爸爸爸》的童话来怀念父亲,并署了自己的本名——赵延。“一小盆水想,其实爸爸并没有死,他融在阳光里,所以变得无所不在。天空是他,云是他,山是他,湖泊是他,大海更是他。”走上悬疑创作道路的那多,写起这样的童话文字感人至深。

王周生

赵长天的好友、作家王周生接受京华时报电话采访时说:“长天一生为人低调,但是有担当,对别人也是有求必应。他生前曾打算再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正如一个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还没干完就被叫回家了,怎么不让人觉得惋惜。”

韩寒

韩寒表示,他在文学道路上,以及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要感谢赵长天,“他是我永远的恩师。”有一件事令韩寒印象深刻,“我记得去香港书展之前,他打电话给我,特别着急要见我。他一直是非常儒雅和冷静的人,很少见这种情况。那天晚上,他在一家快餐店里告诉我,你要去争取一些该争取的,但是你也要小心,不要被人当枪使用,你要保护好自己,不说违心话的同时,保护好你的家人。说完他就走了。”

“赵老师身边的朋友说,无论我送什么东西,只要是贵重的赵老师都会退回来。后来我去看望他的时候,还是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可以看看书上上网啊,但是很久他都不要,我强行塞给了他。后来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这是他收过的最贵重的礼物。”

杨蕾

SMG主持人杨蕾,她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心目当中赵老师是非常温暖和,非常儒雅,对年轻人非常提携的老师,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人,期望赵老师一路走好,我们今后以他为榜样。

王若虚

王若虚追忆道:“赵老师是个非常随和的儒雅的人,向学校里的班主任和老校长一样。”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