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照片

陆蠡

陆蠡个人资料:陆蠡(lǐ)(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27 12:05:19

一、个人简介

陆蠡(lǐ)(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课,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蠡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天台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42

主要成就: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海星》《竹刀》《囚绿记》

性别:男

字:圣泉

拼音:lù lǐ

三、人生经历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

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1年秋,陆蠡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5年,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这种寂寞的来源可能有两个:

第一就是陆蠡自身内向的性格。即使与朋友们在一起,也显出一种寡言少语、不愿出头露面的特性。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

第二是陆蠡短暂一生中的人生辛酸的命运遭际。如《寂寞》一文中感叹:“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于是,他“如同欢迎一个老友”“开始和寂寞相习了。”当一个人坠入寂寞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回忆。

陆蠡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外表刘西渭说是“不仅貌不出众,身体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是他却敢于在生死的考验面前毫不畏惧,慨然赴死,就像他的《秋稼》中所写的阿富一样。这说明他既内向、稳重,又为感情所冲击,左右。所以他在《囚绿记·序》中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既想徜徉于幻想世界中,却又忘不掉现实的苦难,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陆蠡在回忆时,散文也呈现出一种温暖的往事回忆,一种悲惨命运的回忆。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日战争中,在“孤岛”和沦陷的上海,他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他经历“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他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临刑时年仅34岁。

上海沦陷,陆蠡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前夕》。作为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靳以,抗战爆发后去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45万言的小说。靳以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几个月的工夫,这部篇幅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居然顺利出书。

陆蠡心灵历路的这种嬗变演进,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头两本集子创作于抗战之前,多写家乡浙东山水之美和刚强坚韧的乡民受难与不平。

陆蠡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中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他的许多作品。

陆蠡精通英、法、日、俄和世界语,先后翻译了马尔丁的《葛莱齐拉》,屠格涅夫的《罗亭》《烟》等著作。他于1933~1936年间写的《海星》,那种绚丽婉约得如散文诗般的文字,更是风靡一时。

1936年7月《海星》、1938年3月《竹刀》、1940年8月《囚绿记》三本散文,分别收在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和第五、第六集中。他还用六角的笔名,发表过天文学的文字。

1942年3月初,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值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

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因为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陆蠡的死震动大上海。《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专号,唐弢、柯灵、李健吾、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

郑振铎在《蛰居散记》中说:“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说:“敌人特别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书店的负责人”;对于陆蠡的死,他“心上永远怀着一点洗不去的疚恨”。

说得最为恳切动情的是巴金。1946年从内地返沪后所写《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他认为陆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陆蠡“虽然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陆蠡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怀陆圣泉》一文,更是一座为烈士立传的不朽丰碑。在亡友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

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编成《陆蠡散文选》一册,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从众多遗作中拔萃出来的美文佳作,那一页页由巴金亲手誊录的字体端庄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着巴金对亡友披肝沥胆的深情和爱心可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等原因,这本小册子胎死腹中,未能成书。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籍烈士文丛”,与应修人、殷夫、潘漠华、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陆蠡集》也应运而生。书内辑收陆蠡三个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说《覆巢》《秋稼》,并附录巴金、唐弢、柯灵等多人的纪念文章。这不仅圆了巴金多年以来为亡友出版遗作的美梦,而且对长眠九泉的陆蠡烈士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陆蠡凭着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过人的艺术禀赋,以三十四岁的年轻短暂的生命(1908-1942),却留下了三本质量颇高的散文集,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还让人们不断地怀想他,可以说陆蠡是幸运的。

四、文学艺术

陆蠡的散文主要艺术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含有优美、清丽的感染力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道,“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例如《贝舟》一文,破空而来,戛然而止,中间的神秘之旅原来是一场白日梦。该文章幻而似真,叙事、写景、笔法都飘逸清空。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谶》,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绝妙小品。”从以上的评论中,想象到陆蠡的散文是非常华美、有韵致和美感的。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作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了飞腾的翅膀,文思就枯了。非凡的想象力不仅代表了作者广博的见识,而且昭示着作者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而一个美好的想象,一个无暇的比喻,可以使一篇文章蔚然增色。在陆蠡的散文中,他卓越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蛛网和家》把“家”比喻成“蛛网的中心”,织成这“网”的是“道路”和“回忆”,人们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或是躲在离家遥远的一角,思念着家乡,回忆着家乡的往事。《网》的另一篇文章写的却是另一张“网”——命运之网。整篇文章几乎用一个比喻贯穿:“我想说命运好比渔夫,不时不节在生命的海中下网。

富有平淡、舒缓的表现力

陆蠡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陆蠡口齿钝拙,情深意敛,天性纯朴且常带几分羞涩,这种性情投射到散文,使其语言自有一种别人所无法模仿的简洁雅致的神韵。用词造句不露穿凿之痕,语气节奏恰似促膝而谈,熨贴,自然。”“字里行间显得那样从容自如,不露任何吃力和用劲的样子。”他经常用的是一种讲故事的笔调,平淡、舒缓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读者像听故事一样不知不觉就沉入了他的世界当中了。

具有光彩、独特的魅力

从他第一本散文集《星海》里面的个别篇章都可以看出里面隽永的话语;而后期散文《寂寞》和《门与叩者》更是描写了生的空虚、虚无。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作品前半篇很优美,后半篇则显得很雄壮,“前者在幽婉缥缈中突出一种风怀旖旎之情调,后者在慷慨悲凉中表现一种深沉雄浑之风骨,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个人作品

《黑夜》、《海星》、《钟》、《桥》、《夏夜》、《失物》、《春野》、《蛛网和家》、《窗帘》、《元宵》、《贝舟》、《麦场》、《光》、《梦》、《松明》、《蝉》、《红豆》、《榕树》、《麻雀》、《母鼠》、《荷丝》、《水碓》、《哑子》、《蟋蟀》、《八哥》、《溪》、《竹刀》、《秋》、《庙宿》、《嫁衣》、《灯》、《网》、《谶》、《苦》、《囚绿记》、《光阴》、《池影》、《寂寞》、《门与叩者》、《乞丐和病者》、《昆虫鸟兽》、《私塾师》、《独居者》、《覆巢》、《秋稼》、《少年读物》发刊词、《给亡妻》手记、《陆蠡散文集》。

《灯》就是这样一篇饱和着醉人的温馨氛围的散文。在农村,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到了灯点的时候,灯亮起来了,饭也已经熟了,飘出了米饭的香味,一家人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和邻居闲谈,古事今事,今谜旧典,谈笑间,千百年过去了,无数的烦忧过去了,这样安稳、闲散的晚上,情味是多么悠长。

《蟋蟀》让作者想起了自己“那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如何和几个“淘伴”一块在深夜找到蟋蟀藏身的地方并作好记号,然后早晨再去把它抓在手里,不管“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而到了秋天又为这“活不过白露”的小虫的命运而担忧,翻历书,问大人,而最终仍然是自己亲手把它埋葬了。

《虎》写的是一些与虎相关的往事。整体上是一种温暖、安适、绵长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往事中,仔细咂摸着往昔的岁月,感叹着时光的无情,而这种感叹仍然是老老实实,没有怨意的。

《谶》写的是人的命运遭际,两个女子无意中随口说出的话,没想到却真应验了。命运对人总是捉弄,所以人生无常,难以预测,这虽然充满了一种悲观宿命的气息,但却有一种苦痛的人生经验在里面,是从许多人的悲惨命运当中提炼出来的。

《水碓》讲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她嫁给了十一岁的丈夫,要忍受一切童养媳应受的折磨和虐待,而更残酷的是,“在远离人居的沙滩上”,“在雨雪交加的冬令,天地凝冻成一块”,她被迫一个人去守那水碓。“黑夜的恐怖包围着她,长夜无休息的疲劳侵蚀她”,终于在一个冬夜她被卷进臼里,捣成了肉酱。

《嫁衣》讲述是一个农家女的故事:“她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准备嫁妆,然后又“累寸盈尺的织起带子来了”,并且在带子上织了很多吉祥的话,于是有一天她出嫁了,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招摇过市,“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然而婚后的生活却突转直下,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时光,而十几年前她花了整整一个青春织就的带子、布匹上落满了灰尘,开始霉烂。

《溪》讲的是“用左手打人会使人临到不幸”,“迷路人倘若遇见左缠的藤,那是碰到鬼了,将寻不到要去的地方。但是可以把它砍下,拿回家来,便会得了一根极神秘的驱邪的杖”。

【法】拉马丁原著,《葛莱齐拉》(1936)

【俄】屠格涅夫原著,《罗亭》(1937)

【俄】屠格涅夫原著,《烟》(1940)

【英】笛福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寓言诗》

《希腊神话》

六、社会评价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几行字迹映入眼帘:“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源,字圣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为留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负责人,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在监狱中英勇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寥寥数语,还不能表明陆蠡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其作品的艺术思想价值。

台湾余光中先生所评:“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因此,陆蠡被赞誉为“绝代散文家。”。

巴金在《怀陆圣泉》一文中写到:“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朋友甚至交上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就是这个没有响声的老实人,平时没有一点英雄的样子,危机来了,却比任何人都勇敢”,“这是一个具有璞玉般心灵的人”。

巴金在写于1946年11月的《怀陆圣泉》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的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中间,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灵魂重回人间。”

唐弢在写于1946年12月20日的《圣泉纪念》一文中说:“用文字来纪念圣泉,伸纸落笔,终觉得一无是处。他的生命是短促的,但他用短促的生命写了人生这部大书里最伟大、最动人的一章,我们又如何能再着一字。”诗人柯灵在1946年12月20日写的《永恒的微笑——纪念陆蠡》一文中说:“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他是淳朴的,一个道地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他女儿陆莲英忆述:“父亲还从外地带回许多革命书籍给大家看,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列宁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等等。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驻在我们家里,他们看到这些革命书籍,就怀疑祖父是共产党,把他抓去关起来,扬言要枪毙。后来费了许多周折,才把祖父保出来。”……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