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又名黄汝添,东莞清溪土桥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医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0年随医院到吉林省参加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1958年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1年至1969年先后在广州军区一七七医院、一九九医院任政治委员。1970年任广州军区后勤部直属供应部副政治委员。1976年12月离休。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中文名:黄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东莞
出生日期:1919-11-7
逝世日期:2015-12-15
黄克(1919——),又名黄汝添,东莞清溪土桥村人。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1939年4月编入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政治工作队(简称“四政队”),任分队长和该队中共支部委员。1940年9月至1942年1月,历任中共东莞清塘区委委员、书记。1942年11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第三中队政治指导员。1944年3月任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政治委员,与中队长何通、政治指导员张军,率队在广九铁路以东的塘沥、凤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沿线铁路和据点,阻击日军正常通车。1944年10月,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成立,任第二大队政治委员。1945年3月兼任中共路东新三区区委书记。7月任中共路东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8月任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随后任东江纵队路东第三战线指挥部政治委员,与指挥部指挥员蔡子培一起,领导路东地区的受降,收缴日军一批武器弹药。10月任中共路东新三、四区联区区委书记。1946年初兼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
东江纵队北撤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华东军区医院管理局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华东医学院组织科副科长,参加过山东的南麻、临朐、诸城、胶河和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医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0年随医院到吉林省参加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1958年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1年至1969年先后在广州军区一七七医院、一九九医院任政治委员。1970年任广州军区后勤部直属供应部副政治委员。1976年12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2015年12月15日辞世,并捐献眼角膜,成为广东眼库迄今为止收集的年龄最大的捐赠者。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1939年4月编入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政治工作队(简称“四政队”),任分队长和该队中共支部委员。1940年9月至1942年1月,历任中共东莞清塘区委委员、书记。1942年11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第三中队政治指导员。1944年3月任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政治委员,与中队长何通、政治指导员张军,率队在广九铁路以东的塘沥、凤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沿线铁路和据点,阻击日军正常通车。1944年10月,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成立,任第二大队政治委员。1945年3月兼任中共路东新三区区委书记。7月任中共路东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8月任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随后任东江纵队路东第三战线指挥部政治委员,与指挥部指挥员蔡子培一起,领导路东地区的受降,收缴日军一批武器弹药。10月任中共路东新三、四区联区区委书记。1946年初兼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东江纵队北撤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华东军区医院管理局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华东医学院组织科副科长,参加过山东的南麻、临朐、诸城、胶河和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医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0年随医院到吉林省参加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1958年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1年至1969年先后在广州军区一七七医院、一九九医院任政治委员。1970年任广州军区后勤部直属供应部副政治委员。1976年12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19年11月7日,黄克出生在香港一个海员工人家庭。因为家贫子女多养不起,出生满40天时,他被卖到广东东莞清溪镇土桥村。1938年11月20日莞城沦陷,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在当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黄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了军。
东莞的平湖、樟木头是广九铁路的重要车站。1943年11月,日军藤本大队驻平湖,山下大队驻樟木头。身为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的政委,黄克和战友们来到这一带,与日寇藤本和山下作斗争。
黄克在回忆录中说,1944年,“飞鹰队”选定石马河铁路桥日军碉堡作为袭击目标。9月的一天,几名战友化装成修路民工,将定时地雷放在簸箕中,伪装前去修路,潜入碉堡,将定时地雷放在日军的床铺下。当晚,部队冒雨经两渡河进入石马桥阵地。下着雨,黄克和战友们蹲在地上,每个人的衣服都湿漉漉的。预爆时间一到,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定时地雷炸毁敌人碉堡,突击队立即冲过铁桥,肃清残敌,从水泥板下挖出敌人的武器。
黄铜山说,父亲曾参加过大小战斗20余次,参加过山东的南麻、临朐、诸城、胶河战役和驰名中外的淮海战役。1970年任广州军区后勤直属供应部副政治委员,1976年12月离休。
黄铜山说,1989年“希望工程”设立后,父亲曾连续6年捐款资助一个山区孩子上学。而身后捐角膜则是他心心念念了十几年的事。早在1999年1月,父亲就向广东省眼库递交了申请,眼库向他颁发了一张遗体角膜捐献卡。“我们做子女的当时都不知情。”
1999年1月,黄克决定身后捐献角膜,向眼库中心申请。眼库中心发放了遗体角膜捐献卡。“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件事。”黄克的长子黄铜山直到父亲2002年第一次立遗嘱,才得知父亲已经联系了眼库中心。2013年再次签订遗嘱时,黄克又明确写道“我逝世后自愿献出我双眼角膜,为盲人造福”。
2014年12月15日,因确诊为下咽部癌,黄克入院接受放疗。“住院前的14日,我陪父亲回家,交代家中的有关事宜。那时父亲再次交代了捐献角膜的事,他始终记得他的这个心愿。”黄铜山回忆道。
“12月15日23时44分,父亲走完了人生历程,捐献了角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生告诉我们,父亲是广东眼库迄今为止收集的年龄最大的捐赠者。”黄铜山说。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