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娓娓照片

高娓娓

高娓娓个人资料:高娓娓,原名高为,曾经是《重庆晨报》特约记者。美籍华人,出生于重庆,后移民美国,定居纽约。一直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做过记者、电视制片人、广告策划与宣传,拥有自己的影视传媒公司,被人称为“美女记者”,自己最愿意被称作“才记”。现为美国亚文传媒集团(《美国侨报》、《侨报周刊》、美国中文电视)《名人》专栏记者,工商记者。最大的兴趣是把自己在美国的见闻与大家分享,《我的美国记者生涯(1)——高看美国》在各大书店和网上热销。……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5 18:34:05

人物 记者 财经 美女

一、个人资料简介

高娓娓,原名高为,曾经是《重庆晨报》特约记者。美籍华人,出生于重庆,后移民美国,定居纽约。一直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做过记者、电视制片人、广告策划与宣传,拥有自己的影视传媒公司,被人称为“美女记者”,自己最愿意被称作“才记”。现为美国亚文传媒集团(《美国侨报》、《侨报周刊》、美国中文电视)《名人》专栏记者,工商记者。最大的兴趣是把自己在美国的见闻与大家分享,《我的美国记者生涯(1)——高看美国》在各大书店和网上热销。

二、人物经历

初见高娓娓的人,都会惊叹于她和 三毛的神似—— 流浪的风情,率真的个性,以及浪漫而感性的 爱情观。而三毛,也正是高娓娓一直以来的精神偶像,“几乎看了三毛所有的书,一遍又一遍,无数遍,也 几乎收藏了三毛所有的书。看三毛的文章,就在我心中播下了写作的种子,仿佛 今生今世的约定——像三毛那样生活,像三毛那样 漫游,像三毛那样写东西……”这是高娓娓一直以来的 三毛情结。

和三毛一样出生在重庆,后来又离开重庆 走天涯的高娓娓,和三毛最大的不同,一个是为爱情而行走,一个是为自己的独立而行走。从小高娓娓就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为做一个美丽又知性的女记者。

在重庆出生并上学的她,工作时进入广州一家中英文杂志社工作,从最初的杂志社,到自己的传媒公司做独立 制片人(做过儿童节目、 外国人在中国和中国人在国外的双语节目、女性节目等),再到如今的美国 亚文传媒集团 《名人》专栏记者、工商记者,高娓娓做的无一例外都是媒体行业。

“像嫁人那样选择职业”是高娓娓事业成功的一大秘诀, 她说:“只有一直倾慕一个行业,才有可能忍受从事这个行业的困难和挫折。就像你只有深爱一个人,才有可能和他度过漫长又平淡的人生。”

三、个人履历

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

从重庆到 曼哈顿、纽约,从杂志社职员到活跃于纽约华人社区的知名女记者,高娓娓似乎 一直走得很顺利。“在我的人生中,好像感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就像我 小时候在全校演讲会上被风吹走了 演讲稿,当时第一反应就是 若无其事地跑下台捡起演讲稿来继续念!”正如高娓娓说的那样,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时,她做得最多的就是淡定加勇气。

“1998年,当我乘坐的飞机在美国曼哈顿上空掠过时,我就发现曼哈顿的魅力,我决心要在这里找一份工作。”这个 突如其来的想法,影响了高娓娓后来很大一段人生。当时的她还是自己传媒公司的制片人,英文并不好,估量好自己的实力后,她锁定了美国中文的媒体,想方设法进了一家位于曼哈顿 五大道的在华人中很有影响力的电视台。

“人生没有什么困难,有目标就去努力,永远不要去想自己不可能去到 某个地方。确定目标,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克服,总可以想方设法到达目的地。”凭着这样的 信念,1998年到2005年间,高娓娓奔波于中国和美国,做着穿梭于两个国家间的 电视制片人。2005年,她决定定居美国,从电视台换到《美国侨报》做起了名人专栏,开始了到美国后真正的记者生涯。

四、相关评价

女人就要美丽而温婉

在美国定居后的高娓娓,仅一年时间就在当地的社交圈混得风生水起。这个长发娇小的女人之所以如此打眼,是因为她无论走到哪里,都首先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女人。

她喜欢烹饪,许多朋友都为她的精湛厨艺而惊叹;喜欢色彩艳丽风情的服装,哪怕工作,也会穿得很有女人味。在曼哈顿的各大同乡会,她是穿着美丽的裙子扛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女记者;在一帮黑压压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堆里,她是穿着浓墨重彩民族服装闪亮登场的智慧女人;在曼哈顿街头,她用艳丽的蜡染短裙配高筒靴演绎中国女人的独特时尚。

“u2018一个女人,不仅仅是优雅、漂亮,还要在工作的时候很专业、很智慧,在家的时候很温柔、很女人!u2019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外婆就这样告诫我。一直没敢忘记她老人家的教诲,要求自己工作勤劳、为人憨厚,会做饭,还会织毛衣。常常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走在曼哈顿的大街上,一网打尽美女帅哥的目光。”这样的高娓娓,没有令她的外婆失望。 定居美国后,美国女人的温柔更让高娓娓感触颇深:“在国内,大家都以为外国女人很强势,但她们私底下其实很会撒娇,总是很温柔地以商量的口气给男朋友说生活中的琐事,这是中国女人该学习的优点。” 享誉美国侨界、活跃于纽约华人社区的中文女记者,用文字和镜头倾情展现真实的美国、细节之下的美国:中国人怎样加入美国籍;美国大选的细节;在美华人怎样争取权益,又是如何一步步跻身于主流社会;亲历中国领导人访美;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生活。

五、作品自序

“与高娓娓的约定,我几乎分秒不差地赶到了事先约好的地点,她婷婷地站在我的面前,长长的直发被一顶白色的帽子压着,只有脸庞淌出两绺,恍惚间,我见到了沙漠里行走的三毛,她们有些相似,而且是发自骨子里的神似。

“也许,因为她们同样地出生在重庆,也许同样地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绚烂,幸福与忧伤,所以高娓娓会让自己长成一棵风情树,只不过,她扎在了美利坚曼哈顿的土地上。”

每每看到中国《华西都市报·城市周刊》记者采访我时写的这篇“长在曼哈顿的风情树”文章的开场白,心中就有一种激情在流淌,唤起我心中沉睡的三毛梦。

当我情绪低落时,我总是会把它翻出来看看,而这段文字,也总是能让我重拾自信。我经常会在看完之后,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是不错的嘛!

是的,人们经常说我像三毛,只是有时有人要加上一句,你比三毛漂亮多了。

其实,加不加那句都没关系。我对三毛的喜欢,当然包括了她的长相,我觉得三毛很美丽,那种飘逸、洒脱、灿烂和风情万种,是用漂亮形容不尽的。

不知道三毛能不能算是我的偶像,但在我的人生路上,三毛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

几乎看了三毛所有的书,一遍又一遍,无数遍,也几乎收藏了三毛所有的书。

因为三毛笔下美丽的撒哈拉,就没有理由地爱上那片土地,摩洛哥那个小国在我心中也变得那么神秘。还差一点和一个摩洛哥驻美国的外交官谈上了恋爱,约会了几次,最终他知道了我其实并不是喜欢他,恋爱没谈成,但很高兴多了一个来自我心中的那片土地的朋友。

看三毛的文章,就在我心中播下了写作的种子,仿佛今生今世的约定——像三毛那样生活,像三毛那样漫游,像三毛那样写东西……

潜意识中,一直没有离开过新闻行业,有意无意间,为写书准备了好多素材。

直到2008年5月四川地震,我回中国采访,被朋友们批评了一顿,说我如果不提笔写书,实在是在浪费生命,浪费这些精彩的故事。

依旧懒懒地不想动笔,直到12月又回到中国时,朋友们又提起写书的事,正好那次朋友彭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导)的朋友小红是做图书产业的,她听朋友们又催我写书,就追问起我的想法。我说我想写一些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她饶有兴趣地问我具体打算写些什么。我知道她是业内人士,也想听听她的专业意见和看法,于是我们后来又见了几次,都是谈写书的事情。

一直就有写书的愿望,又被他们推动了几把,回到纽约后,想想看看,写写停停,才发现所有经历过的大事件小事件,所有接触过的那些大人物小人物,依然在记忆里闪闪发光,好像一直在等着我,打开心门,让它们潺潺流过我的笔端。

就那么自然、自在。

因为一直在做电视节目,习惯了“人证物证”的现场感,所以我有好多图片,伴随着我的故事,展现给读者。

我有什么可展现的?

我们新一代移民和老一代的移民不一样。我没有在餐馆洗盘子的经历,也没有住地下室的惨景,没有二等公民的那种自卑,但我有学英语时闹笑话的那种尴尬,一切从零开始重塑自我的那种艰辛,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彷徨……是的,中国强大,当我说:“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我才会更加自信、自豪。每一个华人华侨,都是中国的形象,都是宣传中国的使者。

我在美国这些年,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除了我自己的努力,和祖国的日渐强大是分不开的,我们华人的底气,也完全来自于祖国的繁荣富强。

我的这些经历,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淡淡,有的也高潮迭起,不论怎样,它们都是真实的,是一个普通华人在纽约的真实写照。

为了不辜负朋友的期望,也为了不辜负从小对三毛的喜欢,提笔写下了这些。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朋友们分享。

愿喜欢三毛的人也喜欢我。

虽然这本书并不那么“三毛”。

 高娓娓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