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春照片

张应春

张应春个人资料:张应春(1901-1927) 张应春,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吴江县黎里镇葫芦兜村(今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黎星村四组)。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张应春从小就读于本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级小学学习,由于勤……
资料更新时间:2019-11-26 11:07:02

一、个人简介

张应春(1901-1927) 张应春,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吴江县黎里镇葫芦兜村(今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黎星村四组)。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张应春从小就读于本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级小学学习,由于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颇为出众。民国八年(1919),她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1955年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55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应春为烈士。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应春

别名:秋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黎星村

出生日期:1901

逝世日期:1927

职业:革命烈士

毕业院校: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妇女运动的开拓者

三、人物生平

张应春,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吴江县黎里镇葫芦兜村(今黎里镇黎星村)。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张应春从小就读于本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级小学学习,由于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颇为出众。民国八年(1919),她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很快地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潮。民国十一年(1922),她毕业后至福建厦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翌年秋天,张应春经柳亚子介绍至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在那里,她先后结识了共产党员侯绍裘和国民党左派朱季恂,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前锋》、《向导周报》等进步报刊。不久,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

民国十四年(1925),张应春回到家乡,出身书香门第。1921毕业于上海两红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先在福建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华美女子师范任体育教员。后经柳亚子介绍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不久,加入国民党。在她的竭力倡导下,于1925年在吴江县黎里镇创办了暑期女子学校,被公推为主任教师,负责教务。少年时代就决心“要争取女权,要以天下为己任。”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她带头剪短发,向封建势力挑战。在追悼孙中山先生的大会上,她登台演讲,慷慨陈词,阐述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得到柳亚子先生的赏识,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1925年8月,她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发动、领导妇女反帝反封建,并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

1925年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柳亚子、侯绍裘的协助下,她在上海创办了《吴江妇女》(月刊),并任主编,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她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及阶级解放的关系。“三·一八”惨案后,张应春立即起草了《江苏省党部妇女部为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宣言》,并参加了上海群众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的游行,冒着危险在游行队伍中向群众演讲。

1926年下半年,她当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5年8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活动日趋嚣张,下令解散妇女运动委员会,她针锋相对,与中共党员杨之华另行组建了妇运会。作为江苏省的妇女代表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民国13年,张应春任教于松江景贤女子中学,在该校负责人国民党左派朱季恂和共产党员侯绍裘的影响下,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尽力从事国民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民国14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张应春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当时国民党江苏省党部除反帝反军阀外,还须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张应春到职后,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动员群众,组织队伍,统一安排了全省的妇运工作。当国民党右派悍然解散上海妇女运动委员会时,张应春十分愤慨,即与杨之华日夜奔走,重新筹建,使江苏省妇女运动蓬勃开展。此外,张应春还积极参加了省党部召开的反英、反日的民众大会;组织反直、反奉的反军阀大会;对国家主义派的反共活动予以反击。与此同时,张应春还挤出时间至上海大学学习马列主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当选为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互济总会委员。民国15年1月,张应春作为江苏省代表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推进妇女运动,在中共上海区委领导下,创办《吴江妇女》月刊,号召广大妇女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推翻旧礼教,求得妇女和全人类的自由平等。3月12日,北洋政府段祺瑞在北京下令枪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大沽口事件的请愿群众,张应春在上海立即起草《江苏省党部妇女部为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宣言》。她亲自组织和参加了上海群众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的游行示威。

民国16年4月2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迁南京,张应春面对险恶形势,毅然赴宁。4月9日,蒋介石到南京密令捣毁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砸工会,打农会,全市陷入腥风血雨之中。10日深夜,省、市党部和市总工会等革命团体中的共产党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变对策,被敌侦缉队获悉,突然包围,张应春和侯绍裘等10余名共产党员不幸遭逮捕,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

1955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应春为烈士。

为纪念这位革命女烈士,在故居之东的北莲荡滩,由柳亚子、烈士生前好友及烈士家属营建了一座衣冠墓。

1995年,张应春烈士墓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先后被确定为吴江市、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和苏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四、革命历程

1919年,考入上海中国女子体育专门学校。1924年,她在松江景贤女中任教,接受了新思想,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吴江地区颇有影响的妇女运动倡导者。

张应春在暑期妇女学校授课

1925年夏,在她的竭力倡导下,黎里办起了暑期妇女学校,她被公推为主任教师,负责教务工作。8月,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正式成立,张应春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当时她正患病住在苏州医院,后抱病赴上海就职。在侯绍裘的帮助下,张应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向导》和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并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由侯绍裘、姜长林介绍,张应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她仍然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妇女部长的身份,从事妇运工作。12月下旬,她作为江苏女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她撰写了江苏妇女运动的汇报,提出了妇女运动的两项议案,得到了许多代表的好评。时常在进步刊物《吴江妇女》上撰写文章,鼓动青年们投身革命。

1925年11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仍然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妇女部长的身份,从事妇运工作。

1926年3月12日,在南京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大会和中山陵墓奠基礼上,张应春发表了演讲,会后,率领女同胞们参加了游行。3月,在党组织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她主编、创办了《吴江妇女》(月刊),并亲自撰写了多篇文章,突出地阐述了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及阶级解放的关系。

1927年4月初,面对险恶形势,她毅然赴宁。10日晚,在出席南京地委扩大会议时,不幸被捕,被捕后曾化名金桂华。在狱中,遭到敌人严刑拷打,英勇不屈,坚持斗争,始终表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几天后,她被敌人残忍地杀害。时年27岁。

五、英勇就义

1926年3月12日,南京举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礼,她和柳亚子、侯绍裘分别赶到南京,手执“拥护国民会议”的旗帜,走在女工队伍的前头。奠基时,国民党-雇用一帮打手冲击会场,向柳亚子等左派领导人大打出手,她奋力护卫,使柳亚子等安全脱险。

1927年3月,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国济难会全国委员会委员。4月7日,因侯绍裘急电召去南京。10日晚,中共南京地委会同省市党部、总工会的党内负责同志在南京纱帽巷10号召开研究应变反动血腥镇压措施和对策的紧急会议,被敌人侦缉队获悉,包围了会场,她同侯绍裘等10人不幸被捕。在狱中,她英勇顽强,敌人严刑逼供,将她吊打一天一夜,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可她只回答“我是-党员”一句话。恼羞成怒的敌人将她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后连夜秘密抛入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

六、后世纪念

1928年,柳亚子回国后遍寻秋石遗骸终不可得,于是就和沈长公及张氏亲属在烈士故乡营建了这座衣冠墓,1931年建成。墓碑楷书阳刻“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系于右任所题。入葬时,梳妆盒代首,还有帽子、衣裤、鞋袜等遗物。张应春烈士墓,位于北厍镇黎星村北莲荡滩。

解放前,虽历经沧桑,由于家乡人民的悉心保护,张应春衣冠墓完好无损。

1955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张应春烈士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此后,张应春烈士墓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屡有修葺。将原来不足30平方米的墓地扩展为一座总面积达7030平方米,既有衣冠墓,又有烈士像,纪念室、小广场、绿化带等一应俱全的张应春烈士纪念馆。1980年,张应春烈士墓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北厍乡党委作出了“扩大、整修、绿化张应春烈士墓地”的决定,组织义务劳动,把原来不足30平方米的墓地,扩展为1052平方米。

1986年,烈士墓西侧新建张应春烈士纪念室。1992年,纪念室院内立汉白玉张应春烈士半身像,由甘肃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鄂设计,吴县石雕厂毕德林、杨建国雕琢。像座正面花岗石上镌张爱萍题字∶“张应春烈士永垂不朽”;背面为吴江县人民政府所立碑文∶“张应春烈士(公元一九○一至一九二七年),字秋石,江苏省吴江县葫芦兜村人,一九二五年任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任中共江浙区委妇女部运动委员会及中国济难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中被害于南京。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吴江县人民政府立”。烈士像后面是烈士纪念室。纪念室内除文字、图片布置的展版外,还陈列了不少烈士的遗文、遗物等,展示了烈士短暂、非凡的一生。同年4月纪念室改为纪念馆,由陆定一题“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匾额。后对烈士墓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绿化,墓区向南扩展,总面积达7030平方米。

从纪念室庭院出东门廊来到烈士墓。整个墓地遍植香樟、水杉、柏树、芙蓉等花木,郁郁葱葱,庄严肃穆。墓的四周现已建有花岗石栏,上面封土铺植草皮。每年清明时节,络绎数千人在此祭扫、吊唁、瞻仰、缅怀。

1995年4月,张应春烈士墓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年4月、9月,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分别被中共吴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苏州市“学校德育基地”。

2013年吴江烈士陵园是在原张应春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全面改扩建而成。陵园的中轴线是吴江烈士纪念碑、英烈墙、张应春烈士墓,中轴线南侧是吴江烈士纪念馆和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北侧建造了石桥、游廊和凉亭景观。 张应春烈士墓碑碑文是于右任所题,为楷书阳刻。和阴刻可以上油漆不同,阳刻的黑色墨水经过风雨洗礼,容易淡化。民政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在清明前和烈士纪念日前先行前往吴江烈士陵园,为张应春烈士墓碑碑文上色。

七、族人信息

明末,张维善自安徽歙县(明称南直隶歙县)迁江苏吴江县葫芦兜(明称南直隶吴江县)。成为葫芦兜张氏始迁祖。其子孙承泉、晋卿、永嘉、永康世守耕业,至四世家道殷实,始涉足文艺,与当地文人颇有交往。五世祖紫山公对其子张孝嗣严以督教,孝嗣聪明好学,因慕分湖(今称汾湖)前贤张翰思鲈之情,遂号忆鲈,善绘画,尤工蝴蝶,故又号蝶憨。张孝嗣的五个儿子被后人称为“前葫芦兜五子”。

纵观“前葫芦兜五子”,他们虽各擅一技,但他们在同“分湖派诗人”如郭麐、郭骥、陈梦琴、柳清源、柳树芳、许竹溪等的密切交往下,秉承张氏懿德,能融会贯通,故诗、书、画、印、琴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综合的体现,对“后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能够有像张农、张贡粟、张季让等饱学爱国志士绍继,从而孕育出一代女杰张应春,高级工程师张季仁、高级统计师张君燕、清华大学教授张福范、音乐家张希仁等,从而延续葫芦兜张氏的文脉,成为分湖(今汾湖)的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北厍黎星村葫芦兜

葫芦兜位于汾湖高新区北厍社区南,毗邻分湖(今汾湖),是典型的江南水村,河道四通,枫林红映,槲叶黄堆,村里有一小漾,两头浑圆,中间细细的,是一个形状似葫芦的漾荡,村名由此而得。沿漾荡的北岸为民居,向南有一条长约300米不太宽的河港,恰如葫芦的一根藤蔓通向分湖。后葫芦兜五子”之一的张农有一首《泛舟》诗描绘这里的自然风光:“葫芦兜里景清幽,水面风来暑尽收。一叶扁舟随意泛,绿葫深处好勾留“”。

明末,张维善自安徽歙县(明称南直隶歙县)迁江苏吴江县北厍葫芦兜(明称南直隶吴江县)。成为葫芦兜张氏始迁祖。其子孙承泉、晋卿、永嘉、永康世守耕业,至四世家道殷实,始涉足文艺,与当地文人颇有交往。五世祖紫山公对其子张孝嗣严以督教,孝嗣聪明好学,因慕分湖(今称汾湖)前贤张翰思鲈之情,遂号忆鲈,善绘画,尤工蝴蝶,故又号蝶憨。张孝嗣的五个儿子被后人称为“前葫芦兜五子”。

一、张孝嗣(1768—1804),字纯祖。性慷慨,好赡给,邻族寒士有乞贷者无不应。嗜吟爱客,一时知名之士,造门无虚日。与歙县包征君廷博尤称莫逆交,征君病危时,口授人作书,以其孙因家贫无法成婚,托孝嗣成全,他慷慨出金任其事。家多藏书,嗜金石,豪于饮。

二、张与龄(1796—1825),字芳遐。张孝嗣长子,承其家训,善画花卉,兼习书隶及篆刻,勤攻举业,性灵敏,持家有矩,诸弟皆获惮之。母疾,祷梓潼神像前,愿减己寿益母,刻克复要言等书劝世。后得呕血病治之罔效,乃悉谢外事,闭户焚香,每晨起诵金刚经一卷,而以病终不肯废,曰:“吾心游于古妙迹,胜服参苓也“。

三、张修龄,张孝嗣次子,字子逸,少为制举,喜集虚斋以为笔,有化工,复厌弃而读张仲景灵枢素问等书,建树殊深,在江浙一带颇具盛名。治一人大小溲,易位出曰得之大怂,醉饱清浊淆乱痛名交肠,以明矾腐衣裹吞,数十日痊愈。一村民周身肉出如锥,痛不能忍,张修龄谓此血壅,不急治则将溃浓血而亡,即以赤皮葱烧成灰以淋洗,饮以豉汤数杯而愈。一人寒热,四肢坚如铁,石击之如钟鸣,张修龄用茱萸木香等分煎饮之即愈。

四、张益龄(生卒不详),字进之。张孝嗣三子。江庠生。少有隽才,工书善辞赋,为当世称聪敏俊伟之士,与柳树芳、柳兆薰父子时有诗文相赠答。有画4卷《豳芦诗稿传世》。

五、张聃龄、字是龙,号李仙。张孝嗣四子。张氏五子各擅一艺。与龄以画,修龄以医,益龄以文,太龄以制举业,而聃龄独以书称。他初学九成宫,继得力于云麾碑,每见古碑帖善,辄双钩摹之,纤毫不爽。尝谓:“临古人书,当相其笔势,揣其神理,如自己出,下笔乃有冥合处”。每有名人墨迹,零缣寸纸,藏而宝之。

六、张孝嗣,五子张太龄(一作泰龄),字季生,号小憨,又号筱庵,著有《十二吉祥相书屋诗稿》。北厍大港上柳清源之子柳以蕃(字价人,号子屏)是张太龄的学生,尝授经黎里周氏红蕉馆,与张文睿为兄弟交,曾写《立秋前一日偕穆仲丈被酒张元之(文睿)斋中赋赠》诗,诗中谓张太龄师:“因含吾师老羁泊,破书残剑益萧条”。

七、张文睿、号元梓,张与龄之子在母亲的督教下,17岁中秀才,其性冲淡,不善言谈,天姿俊拔,对于史汉之书,洞窥其奥,为文高简浑厚,学者争相倾重,曾被黎里望族汝家聘为塾师。同治六年(1867)考取举人,七年中进士,便自镌一章名“丁戊联捷”(同治六年为干支纪年的丁卯年,七年为戊辰年,两年合称为“丁戊”)以志喜庆。后被任命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因才非所用而弃官还乡,先后到震泽由页塘书院、芦墟切问书院执教。他埋头于学问,寒暑不辍,受过他教育的人大多功成名就,远近时人谈到做诗为文育人诸道,首推远梓先生。

八、张文璿(1836—?),字伯衡。17岁中秀才,性冲淡不喜言谈,天姿峻拔,对于史汉之书,洞窥其奥,为文高简浑厚,学者争相倾重。清同治六年(1867)考取举人,七年中进士。清政府任命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先后到震泽頔塘书院、芦墟切问书院执教。他埋头于学问,寒暑不辍,受过他教育的人大多功成名就。

九、张农(1877—1927),原名肇甲,字都金(一作多金),张应春之父。他回乡办村塾,为家乡教育事业奔前忙后,不辞劳苦。所办村塾是第一批公立小学之一“葫芦兜初级小学”的前身。柳亚子称道他:“咸能周知民困,且多隐德,虽埋头授业,却心系天下。”他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组织,与社员们一道以文字鼓吹革命,支持民主革命活动。军阀混战国难当头时刻,支持长女张应春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内战的革命运动。著有诗集《葫芦吟草》。

十、张贡粟(1899—1952),字纯祖。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助教;中央大学区立苏州中学校(今苏州高级中学)师范科主任、教导主任;东吴大学国文教学教员;吴江乡村师范校长;上海私立育英中学(震泽中学前身)校长等职。科学家钱伟长就读于苏州中学时,张贡粟是他的任课老师。

十一、张应春(1901—1927),女,字蓉城,被捕后曾化名金桂华。

十二、许君鲸(1928—1988),本姓张,随母姓。张应春堂侄,终身未娶。1943年回苏州父母处继续求学,开始接触文艺,参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4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苏州报社、中共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工作。1980年10月,调入苏州市博物馆,任保管部主任。他生活简朴,为人诚恳,事母至孝。终身未娶,平反后,有一位女士愿与其结合,被他婉绝。他“我不能病弱之躯贻害他人”,其善良心地,令人感佩。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