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显(1600~1692),字微之,号西水,清初官员,诸城(今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人。年十九补庠生,岁试第一。1624年(明天启四年)举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奉使粤东等地,后升户部河南司主事。1664年(清康熙三年),出理芜关税政。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
中文名:刘必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诸城(今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
出生日期:1600年
逝世日期:1692年
主要成就: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刘必显(1600~1692),字微之,号西水,明朝弘治年间,其曾祖父刘福举家迁来诸城北乡逄戈庄(今属高密)。
刘家家境贫寒,以务农为主,至刘必显祖父刘思智,始读书成邑生,家境亦趋丰饶。刘必显之父刘通亦是贡生。他“倜傥有志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饥荒,他在路上拾到一部分银钱,在原处等候三日,不见人来找,无法,用此钱买米煮粥,救济饥民。他见一贫苦人家卖妇女,即买下,付款后,又将证券当面撕毁,让那妇女回家团聚。
刘必显幼年聪敏,读书勤奋,不喜交游,年二十五岁(明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授行人(行人:官职名,掌传旨、册封等事),为官清正廉洁,拒收赠金,对行贿者予以告诫。丁忧归家,服除,复原官。不久,升为户部河南司主事。当时,民间有人献产业给旗人贵族,并愿作旗人奴隶,该旗人便将某人兄弟之产业全部归己有,将某人全家纳为奴隶。某人之弟坚决不从,告于官府。刘必显审此案,坚持认为旗人不能夺某人之弟的产业,并判归还。刘必显因此得罪了旗人,降官为通州中南仓官。必显坦然,悉心尽职。
此时,刘必显俸金微薄,生活困苦。他便于官舍之后闲地开荒种菜以自给,数十日无肉食,清苦无比。但他为官仍尽职尽责,后升广西司员外郎。到任月余,自动辞官归里,永不出仕。
回家乡后,刘必显隐居于九仙山北刘家槎河村(该村原名为白家花园,刘氏居住后,始改称刘家槎河),自称“槎河山庄”。此地四面环山,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观,环境幽雅,刘必显在此筑舍建亭,过着悠闲生活。
六世祖:刘顺,江苏丰县刘家营开基始祖,明朝弘治年间,其孙子刘福(刘必显曾祖父)举家迁来诸城北乡逄戈庄(今属高密)。
曾祖父:刘福。
祖父:刘思智。
父亲:刘通。
子:刘棨(qǐ),曾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清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孙:刘统勋,刘棨子,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清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曾孙:刘墉,刘统勋子,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祖籍江苏徐州丰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清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卒于京。谥文清。
题槎河山庄亭壁
十年尘梦冷渔矶,又向滩头理钓丝。
久客乍归鸥作伴,短墙半缺水为篱。
月明松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
独坐悠然成大觉,挑灯拂壁一题诗。
刘必显是逄戈庄刘氏考中进士第一人,自此之后逄戈庄刘氏人才辈出,可谓清朝山东第一高门第。高密文友墨水河写《颂刘墉世家》——
刘墉故里逄戈庄,
簪缨世家出农乡。
诗书继世建伟业,
代有贤达振家邦。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