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照片

宋黎

宋黎个人资料:宋黎(1911.10~2002.11),男,吉林奉化(今梨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08 04:23:37

一、个人简介

宋黎(1911.10~2002.11),男,吉林奉化(今梨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

二、基本资料

姓名:宋黎

别名:原名宋介仁,又名宋忱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奉化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22日

职业:辽宁省政协原主席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延安马列学院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三、人物生平

宋黎,原名宋介仁,又名宋忱,1911年10月27日生,吉林奉化(今梨树)人。193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法学预科。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任游行示威队伍总指挥。曾任中共东北军工委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1938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秘书长、中共辽南省委城工部部长兼沈阳市工委书记。建国后,历任辽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旅大市委第二书记兼旅大市市长,辽宁省政协主席。辽宁省委顾问、中顾委委员。1994年宋黎正式离职休养。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宋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22日在大连逝世,享年91岁。

宋黎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曾庆红、李长春、张德江、陈良宇、贺国强、曾培炎、张万年、乔石、宋平、尉健行、薄一波、宋任穷、李贵鲜、白立忱、王文元和谷牧、吕正操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四、人物评价

宋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革命意志坚定,屡遭坎坷,身处逆境,宠辱皆忘;他清正廉明,胸襟坦荡,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五、主要成就

1936年2月,宋黎同志与张学良将军相识于西安。此后的60多年间,即使是宋黎担任辽宁省政协主席期间,他对张学良一直怀有割不断的情结。

1982年,宋黎受党中央委托,到北京主持征集、编写中共东北军党史工作。历时10年,他组织编写出近百万字的《中共东北军党史丛书》。丛书的出版,得到中央的肯定。

而在这10年里,挂在宋黎嘴边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张学良。因为,党在东北军中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争取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走上抗日战场进行的。谈到党在东北军的活动,就不能不谈到张学良;谈到张学良,又不能不谈到他同共产党的关系。显然,在宋黎的心里,出版这套丛书是怀念张学良将军的一个最好方式。

张学良非常重视教育。他创办了东北大学,并聘请国内最高水平的教授执教。经过几年的倾心努力,到1931年,东北大学已与资深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宋黎恰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东北这所最高学府读书的。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错误地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将东北军匆匆撤往关内,偌大的沈阳城顷刻之间落入敌手。

见此情景,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宋黎不禁忧心如焚。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挤上南去的列车,向神情惶然的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三旅官兵慷慨陈词,呼吁他们停止后撤,调转枪口打击侵略者。这时的宋黎,心中充满了对张学良的怨恨。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刻正值国家用兵之际,作为数十万东北军的统帅,却不思抵抗,天理何在!

宋黎身为东北流亡学生、东北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眼见“国将不国”,心如刀割。在北平市委的领导下,他挺身率领东大学生,迎着凛冽的寒风和国民党反动军警的大刀水龙,走上北平街头,游行示威,宣传抗日。这一天,他被各校学生推举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之后,他又参与领导了北平学生大游行以及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活动。

东大学生在“一二·九”中的表现和宋黎在北平的活动,引起了时任东北大学校长、“西北剿总”代总司令张学良的注意。他先后3次给东大发电报,要求派学生代表到西安一谈,并委派东北军军法处长、原东大教授赵翰九携款千元慰问受伤学生。

经过东大地下党支部和东大学生救亡工作委员会慎重研究,并请示北平学联同意,宋黎等3名同学于1936年1月底抵达西安,向校长“说明情况”。此时,张学良正在南京开会。宋黎等同学先后来到西安二中、西安师范和西北军中,广泛宣传北平爱国学生运动,鼓动团结抗日。

张学良回到西安后,立即把宋黎接到西北“剿共”总部C楼的张公馆,这是宋黎第一次见到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少帅。张学良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年轻、英武、干练。

在其后的3天时间里,张学良同宋黎进行了5次长谈。谈话内容涉及北平学生运动情况、如何办好东北大学、东北军打回东北老家去等。通过交谈,张学良对家乡子弟的英勇行为表示理解、同情和赞佩,感到这些热血青年正是国家的希望。

对此,宋黎曾回忆:

经过5次长谈,张学良将军认真看了我们写的意见书和宣传材料,感慨地表示:“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先父坟墓还在东北,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东北青年、东北军、东北人民应团结起来,准备打回老家去。”

同时,张学良对小自己10岁、敢于带领成千上万学生上街游行的宋黎产生好感,决定留他在西安协助他联共抗日。后来,宋黎的一些表现更使张学良发出这样的慨叹:“我办东大没白办,还出了宋黎这么个人物。”

在这次交谈中,张学良也曾试探着问过宋黎:“你是不是共产党?”由于当时还不能随便暴露政治面貌,宋黎作了否定的回答。但在张学良心里,他是把宋黎当作共产党看待的,而且很喜欢这个学生。

后来,张学良还把自己的一张照片赠送给宋黎作为纪念。宋黎一生历经坎坷,“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抄家,许多照片丢失殆尽,这张照片却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并被他一直珍藏在身边。

“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到来之际,宋黎参与组织西安万余名学生游行示威,向前来威逼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的蒋介石请愿,要求蒋介石停止“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实行全国抗战。

蒋介石气急败坏,下令对敢于越过灞桥的学生“格杀勿论”。张学良急忙派人到学生队伍里寻找宋黎,要他动员学生回城,避免惨遭毒手,同时,自己也迅即赶往东十里铺,劝阻学生。

面对情绪激愤的广大爱国青年,张学良声泪俱下地表示,他会在一周之内用实际行动答复学生们的要求。果然,仅仅3天之后,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就爆发了。“西安事变”的第二天,宋黎参加西安各救亡团体紧急会议,商讨筹备举行“西北各界支持张、杨八项抗日主张”大会。

1936年12月16日,大会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大约有15万人参加。宋黎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张学良在群众欢呼声中讲话,情绪激动地表示:“一定要把我这一腔热血洒在抗日战线上”,“一定竭尽智慧要求实现救国主张,不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整个民族解放的目的,誓不罢休!”

这次大会,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意愿,对于张、杨两将军和东北军、西北军官兵团结抗日是极有力的推动,对于争取中间派、打击反动派也具有重大意义。

宋黎和张学良,一个是满腔热血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一个是统帅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将军,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这两个人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六、纪念馆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6年4月8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宋黎同志列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建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中顾委常委、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及建馆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一起解决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过程中陆续出现的诸多难题,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建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中顾委委员宋黎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