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僧照片

李寄僧

李寄僧个人资料:李寄僧(1910年~1995年),自号若耶溪翁。绍兴人。早年与李可染、艾青等人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潘天寿、李苦禅的首届学员。1933年毕业赴北京美专任教,其间随齐白石学画。1939年与孙福熙等人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并任院长。当时在香港定居的蔡元培先生得悉后十分欣喜,随即写了《绍兴孑民美育……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5 20:23:24

一、个人简介

李寄僧(1910年~1995年),自号若耶溪翁。绍兴人。早年与李可染、艾青等人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潘天寿、李苦禅的首届学员。1933年毕业赴北京美专任教,其间随齐白石学画。1939年与孙福熙等人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并任院长。当时在香港定居的蔡元培先生得悉后十分欣喜,随即写了《绍兴孑民美育院铭》。1941年任教育部江西国教实验区研究员。1946年被蒋介石聘任于浙江武岭学校执教,曾受托对蒋孝文、蒋孝章进行美术指导。解放后任上海高行中学教师。他早年作品舒展大气,齐白石曾评价:“寄僧君年少人也,画笔老成,可喜……”。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寄僧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号:若耶溪翁

三、的作品

李寄僧的创作虽以花鸟见长,但画人物画也形神兼备。八十岁时他创作过一幅《太白醉酒》。他通过笔墨渲染,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画面布局颇也为巧妙,简陋的桌凳前,太白歪斜着脑袋,左手护着酒杯,右手吊着酒壶,通过脸部表情及动作设计,凸现了“人间狂客,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当世之雄”的风格和气质。木桌的右下方,一大坛水酒显而易见,与太白手中的酒壶、酒杯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蒸发着不可抗拒的欲酒之瘾。1989年,这幅画被鲁迅笔下的绍兴咸亨酒店收展。

《梅花图》是李寄僧早期的作品,也是1933年从国立杭州艺术院毕业时的代表作。从画面上看,这幅很有气魄,远远望去,朵朵梅花错落有致,老辣梅杆穿插其中,整幅画面如鹏飞展翅,给人以大气横溢之感。当时可能李寄僧年青胆大,创作的作品都很有魄力,曾一度被潘天寿、李苦禅二位大师看好,由此力推他到北京继续在齐白石那里深造。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作品也赞许有加,随即在画面上疾书:“圈花出干,半似吴君,谈者容易,欲作难能,寄僧君年少人也,画笔老成,可喜,因为题记非好事也”。

李寄僧创作过一幅《山阴道上》,它寄托了作者一种特殊的情感。山阴道是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在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眼中,山阴道与杭州西湖俱属清奇,但若论驰名先后,则前者远比西湖更早。李寄僧从小生长在那里,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山阴道上》便是李寄僧对故乡思情的写照。画面中山水相依、农舍朦胧、老松盘古、乌蓬悠悠,构建了绍兴朴实的乡情及悠闲的自然美景。

李寄僧有一幅《觅食》的作品。这幅作品构思奇特,它以风竹、蜘蛛、母鸡为对象,组成了动感十足的画面。画面上一组破土而出的风竹,历经风雨考验后,上身略显弯曲,但仍富有韧劲,不改不屈之本色。翠绿的竹叶,几经风雨洗礼,齐唰唰地指向一边,它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同大型舞蹈里的演员,统一步调,苍劲有力。一只蜘蛛在竹叶下侥幸躲过暴雨后,认为危险已过,便伸展前臂,口吐长丝,开始向下滑行。此时,一只母鸡正好路过此地,无意间发现了这只悬挂半空的蜘蛛,觅食的本能使它一下子冲动起来,只见其首冠昂起,贪婪的眼睛死死盯住还在半空游荡“家伙”。半晌,母鸡开始进攻,它略松翅膀,整个身子开始下蹲,正欲跃起……。画面就此定格。

四、的教学

李寄僧在中学教育中,十分注重绘画的基础训练。六十年代初,他自编教材,将绘画透视学的一些知识引入中学美术教材。所谓绘画透视学,就是根据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运用在绘画写生及创作的一种绘画技巧。李寄僧认为:“虽然被教对象只是中学生,但要打好绘画基础,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绘画透视原理,因为这是绘画及创作的基础,只有懂得透视原理,掌握绘画透视技巧,才能绘画出立体感”。教学中,他设法强化学生们对美术基本造型及色彩表现的认识。内容上着重进行二维平面绘画训练、三维空间训练与结构训练。他常带领学生们进行速写训练、想象训练,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形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形象表现力与创造力,并进行系统的色彩专业训练,培养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李寄僧认为:“要学好绘画,一定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各种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掌握物体的部位特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家常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把各种事物和形态表现为美的形象。观察实际上是人们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而观察力是一种看出对象本质的能力,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学生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中的点,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李寄僧认为:“绘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其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在绘画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绘画能力培养中,包含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但最首要的是观察能力,如没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有后面几项能力。因此李寄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去观察。从观察的方法上,遵循从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由一般的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

李寄僧认为,要让学生用心学画,前提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他想出许多方法,让学生体会绘画的乐趣。课堂上,李寄僧常让学生围在他周边,观摩他的国画创作,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兴趣。他将空白的宣纸后,有意将墨不规则的洒在上面,让学生们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一幅什么作品?学生们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可能是一些石块,有的说可能要画动物,有的说……。学生们在议论中,无意间提升了对绘画的兴趣。十几分钟后,经过李寄僧的点构及修饰,一幅完整的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叹为观止,原来,那是一幅群虾图。这些虾在笔墨的渲染下,三五成群,体形各异,悠闲自在,显得很有活力。“这么快,这幅画就创作好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欣赏起来。李寄僧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作画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作画的积极性。有时李寄僧休息在家,常有学生上门学画。一次李寄僧因发烧在家休息,又有学生上门,原来那名学生想学画“风竹”。李寄僧很高兴,他先介绍了风竹的个性及特点,然后开始提笔示范,说:“画风竹一定要苍劲有力,一气呵成,特别画竹杆时,切勿犹豫或停顿。同时还需要不断写生,积累原始素材,做到胸有成竹“。这天,他虽然身体不适,但在传授画艺时,却精神十足。

五、与大师的情谊

1928年初春,潘天寿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在为数不多的首届学员中,李寄僧(当时叫李继生)是其中之一,他在班级里年纪最小,讲着一口绍兴话,潘天寿对他特别关注。一次李寄僧去潘天寿家拜访,潘天寿对他讲了佛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并说佛学亦是博大精深的,其禅画讲究的是意,所以中国画的写意也得益于禅画。而且他认为作画须入静,无杂念,这正是僧心所在,所以提议用“寄僧”二字作为“继生”的别名很有寓意,他要求李寄僧必须对艺术之源有更深的悟性,这样才能提高自已的绘画水平。听了潘天寿的一番话,李寄僧深得其益,从那时起,“寄僧”二字替代了“继生”。潘天寿对于李寄僧来说,既是启蒙导师,又是赐名恩师,让他终身难忘。文革中,身在上海的李寄僧十分担心老师的安危,冒着有牵连的危险,去杭州看望潘天寿夫妇。潘天寿去世后,李寄僧甚为悲痛,专门写了纪念文,后来该文被《绍兴日报》刊登,圆了李寄僧对导师的追思之情。

1933年,刚从杭州西湖艺术院毕业的李寄僧在潘天寿、李苦禅二位大师的推荐下,在北京齐白石门下深造。一次,白石大师对李寄僧说:“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笔太小,必须改用大笔”。他继而又问“你有大笔吗”?看到李寄僧摇头,他马上说:“我送你一支”。说罢,白石大师带着李寄僧走到一个堆积间,里面还放着一口“寿材”。大师用凳子作垫,一脚跨到了“寿材”顶上,把靠墙木架上的几个纸包拿下来,然后选取一捆长的说:“这都是长笔,你自已挑吧”。寄僧高兴极了,当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笔。那时,李寄僧虽在北京艺专任教,但由于课时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师送他这样贵重的好笔,可谓雪中送炭,这虽不是什么大事,却让李寄僧终身难忘。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1941年李寄僧与陈鹤琴共事时曾亲聆他的教育理念。这天,时任教育部江西国教实验区研究员李寄僧正与陈鹤琴聊天,忽然天上下起了大雨,倾泄的山水很快在路面上形成了一条宽沟。此时,幼儿园的两个小朋友正遇此地。看到挡路的宽沟,便先后哭了起来。这两个小朋友正是李寄僧的孩子。目睹此景,李寄僧正欲出去相助,却被陈鹤琴拉住,并示意躲在树后观察。孩子们哭了一会发觉没人来助,只能自已想办法了。他们擦干了眼泪,将二只书包集中在一起,藏到路边的树洞里,然后脱下鞋子,挽起裤脚,正欲涉趟过沟,陈鹤琴这才让李寄僧过去相助。陈鹤琴认为:孩子遭遇困难时不宜立即帮他,要逼他自已想办法,因为人的才能是从磨难中练出来的。陈鹤琴的“磨难”教育法让李寄僧很受启发。虽然,李寄僧研究的是绘画教育,但教育的理念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对受教育者来说,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在学习受阻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李寄僧直到晚年,还一直回忆当年陈鹤琴教育理念对自已教育事业的启迪。

李寄僧与孙福熙有过一段难忘的办学经历,由此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孙福熙是现代散文家、美术家,也是鲁迅的学生,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当年由蔡元培介绍,赴法国工读,先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后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散文。1925年回国,在鲁迅帮助下,散文集《山野掇拾》由开明书店出版。1928年,孙福熙到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教授,李寄僧正好是艺术院的学生,与孙福熙都是绍兴人,他俩的友情基础就是从那时起建立的。李寄僧毕业数年后,一个偶然的话题,催生了他俩在故乡创办美育院的念头。1939年,正值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大地内忧外患,日本入侵的硝烟迅速弥漫,杭州已经沦陷。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为了避开侵略者的践踏,已举迁内地。孙福熙与李寄僧闲聊中认为,在绍兴创办一所美育院很有必要,它可发挥三方面作用:一可作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部分学生的临时“避难所”;二能为因动乱而找不到方向的青年人提供专业学习美术的机会;三能弘扬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宗旨。由此,他们分别联络了郦荔臣、周维达、姚守诚等画家。经过选址、报审等一系列努力,绍兴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美术学院终于创立了。蔡元培知道后非常高兴,当晚就写了《绍兴孑民美育院铭》:“美术之作,肇自初民。积渐进步,温故知新。醇化职业,陶养精神。天才好学,成己达人”。有了这次办学经历,更加深了这对师生的情缘。解放后,正面临失业李寄僧在孙福熙的帮助下,顺利就职于高行中学,这让李寄僧非常感激。

六、的学生

李寄僧从事美术教育自三十年代初的北平艺专开始,直到晚年耕耘于绍兴老年大学,从教近6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桃李满天下。1995年3月26日,李寄僧去世时,绍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美术家协会、绍兴书画院唁电写到:“先生品德高洁,大作将永为世人珍重”。绍兴老年大学学生,原浙江农业厅副厅长杨俊达先生挽词中说:“(寄僧)毕生从教,擅长书画诗词,声闻画坛,名扬遐迩,北国南归,沪上仙逝,痛惜先生遽归去。(寄僧)为人刚直,处世淡泊名利,宁静默耕,博大无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高尚令人钦”。学生的这六十六个字,可谓对他从教事业的真实写照。

赵之祺(1924.2—1977.1)。年青时曾入绍兴孑民美育院学画,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他主持或参与舞台美术设计的剧目达四十多个,曾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舞台美术设计奖,多幅作品在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上展出。发表有《戏曲服装设计》、《戏曲现代剧服装设计》等多篇著作。事业成功后,赵之祺始终没忘记绍兴孑民美学院李寄僧对他的启蒙,并一直与李寄僧保持联系。他要感谢孑民美育院,让他终身定格在美术事业上。当然,他也不忘孙福熙的“引路”之恩(是孙福熙引导他进入绍兴孑民美育院学习),由此,他将名字改为了“幸熙”。

娄世棠,一九二六年十月出生,浙江新昌人。他原在宁海中学就学,初三时因日寇流窜那里,故转入武岭学校续学,李寄僧与他的师生关系虽不长,但彼此印象很深。娄世棠的美术基础很扎实,就知欲望很高,李寄僧指导时他特别用心。1947年,娄世棠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获得了奖学金。此后,他仍一直与李寄僧保持联系,不忘师育之恩。他擅长连环画、中国画和水彩画。1952年毕业后到中国幻灯公司北京幻灯制片厂从事幻灯、连环画编创工作,北京文化艺术总公司编审。作品有连环画《赵百万》、《小豆儿》(获青年美展三等奖)、《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等;水彩画《归牧》、《燕山深处》、《秋林》、《风雨欲来》;中国画《故园景色》、《雪》等。出版有《娄世棠画选》、《铅笔画》和连环画册等。参加编辑画册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人体习作选》、《世界人体绘画选》、《世界人体雕塑选》等。

1、王青生,六十年代初就读于高行中学,是当时学生中的美术爱好者,毕业后一直从事航天机械制图工作。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海航空兵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把F-104C打得当场炸碎。当时中国的航空技术还很落后,要把被炸得粉碎的飞机解剖图画出来,谈何容易,但王青生在重重困难下,为中国人争气,绘出了飞机解剖图。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绘制美国飞机解剖图的第一人。此图被刊登在〈航空杂志〉上。王青生绘制飞机解剖图成功后,当即写信将这一喜讯告知李寄僧。他在信中写到:“饮水思源,我的成功得益于您的绘画透视知识,我要感谢您……”。王青生同时将〈杂志〉寄给李寄僧,以作留念。

2、曹舒天,上海浦东人,他就读高行中学时,李寄僧对他十分器重,在传授画艺时,寄予很高的期望,“文革”末期,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李寄僧为了让高校破格录用这个美术人材,冒着酷暑到上海戏剧学院找老同学,这事虽没成功,但体现了李寄僧对学生的一番苦心。几十年后,曹舒天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东方画院画师,江苏省国画画院特聘画家。他擅长中国画,乐写江南水乡,作品在全国重大展事中多有入选或获奖。《井冈忆旧》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藏;《已凉天气未寒时》获上海书画出版社全国以诗征画二等奖;《柯桥小景》获国际首届枫叶奖佳作奖并被收藏;《悠悠水乡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蓝花布系列作品入选2001年上海美术大展。2002年、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览。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同里—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展。第一届、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太湖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长江颂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第二届红船颂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纪念叶浅予百年诞辰中国画提名展。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2001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曹舒天江南水乡中国画展》。2004年4月出版《曹舒天江南老屋中国画集》。被评选为“2008中国艺术年度人物”。上海电视台教育频道二次专门介绍曹舒天艺术成就。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