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绍照片

叶恭绍

叶恭绍个人资料:叶恭绍,女,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广东番禺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科学系。1935年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回国。建国后,历任北京妇婴保健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医学院教授、卫生系副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海年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
资料更新时间:2020-05-13 21:39:11

广东省名人 广州市名人 番禺区名人

一、个人简介

叶恭绍,女,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广东番禺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科学系。1935年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回国。建国后,历任北京妇婴保健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医学院教授、卫生系副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海年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和北京分社副主任委员。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早年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后重点进行儿童青海年生长发育、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主编有《儿童青海年卫生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分卷》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叶恭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九江

出生日期:1908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1998年4月5日

职业: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平燕京大学

三、个人履历

1908年11月7日 生于江西九江。

1930年 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获理学士学位。

1935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公共卫生科助教,并在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从事婴幼儿保健工作。

1942—1943年 任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妇幼卫生组组长。

1943—1946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实用营养组主任。

1946—1949年 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妇婴保健所所长。

1947—1948年 在美国考察访问。

1950—1981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改称北京医学院)教授、卫生系副主任兼妇幼卫生教研组(1954年改为学校卫生教研组,1960年改为儿少卫生教研组)主任。

1958—1987年 历任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

历任《中华卫生杂志》(1978年改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总编辑、副总编辑。

1979—1981 历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委员、副会长、顾问。

1981—1984年 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儿少卫生学组组长。

1982年— 任北京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北京医学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6年— 任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7年— 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98年4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四、主要经历

接受新式教育

叶恭绍,祖籍广东番禺,1908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咸丰丙辰年(185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军机章京等职,有多部著作传世;其父是清朝光绪戊子年(1888年)举人,曾任江西知府,精通数学、诗词和书法;其二哥叶恭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临时革命政府任交通部长,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是著名书法家。

叶恭绍的父辈们封建思想浓厚,重男轻女,不给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叶恭绍冲破封建束缚,在二哥叶恭绰的帮助下,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大学毕业。1927年,她由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两年后转到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选择卫生事业

在考入协和医学院时,叶恭绍便打算将来能为解除民众痛苦而作一番事业。然而,当她在内科临床实习时,看到由于医学检测技术的不足,往往查了半天,病人还得不到确诊,更由于那时许多药物还没有问世,对很多疾病,医生也束手无策。当时美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博士讲授公共卫生课,他的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她在医学院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保健这项崇高的事业。

研究加料豆浆

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叶恭绍在协和医学院任助教、讲师,具体负责妇婴卫生课,并在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的实验基地——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展婴幼儿保健工作。为了给营养不良的儿童加强营养,她反复研究,调制出一种加料豆浆,用以代替牛奶喂养婴儿,使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动人民减轻了经济负担,深受群众的欢迎。加料豆浆的研究为日后更多代乳品的研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儿童喂养与发育的相关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与此同时,她在婴幼儿喂养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婴幼儿保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协和医学院,强令医学院停办。这时,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还在继续维持,叶恭绍被聘任为妇幼卫生组长,工作了一年。1943年,她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抗战的后方重庆,进入已迁到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实用营养组主任。抗战胜利后,她回到北平转入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创办了妇婴保健所,致力于婴幼儿保健工作,并开办了一所孕妇花柳病门诊,为患有性病的妇女解除疾病的折磨,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来到北京大学

面向工农兵1949年初,叶恭绍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北平。她热烈地拥护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方针。她向中央卫生部汇报了妇婴保健所创建工作情况,准备继续大干一场。这时,卫生部领导动员她到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改为北京医学院)协助严镜清教授创办卫生系,为新中国培养迫切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于是,她欣然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院,从此一直担任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的行政和业务领导工作。

1950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1954年改为学校卫生教研组,1960年改为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

叶恭绍为了发展儿童少年卫生工作,把着眼点放在儿童少年卫生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上面。她努力促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在她多年主持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期间,对学会的发展多所擘划。1980年和1984年,她先后主持召开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学术会议,并分别在两次会议上作了题为《32年来中国儿少卫生的回顾与展望》及《儿少卫生科研概况》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总结了成绩,指出今后儿少卫生科研工作的方向。

她主持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庭育儿百科全书》、《中小学生保健手册》、《当代中国》儿少卫生事业部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儿少卫生事业部分,主审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等专著。这些医著推动了学科的理论建设,帮助专业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科学普及

叶恭绍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当她从人民来信中得知许多年轻父母渴求育儿知识,广大青少年渴望得到卫生保健指导时,深感一个专家的责任。她一面认真处理人民来信,耐心回答群众的提问,同时为《父母必读》、《中国青年》、《大众医学》等科普杂志撰写科普文章,以此来指导更多的年轻父母实施科学育儿和自我保健,尤其是青春期卫生保健。她还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妇女联合会等单位组织的义务咨询服务工作,并积极建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青春期健康咨询门诊,利用星期日开展咨询活动,与儿童少年家长及青少年促膝谈心,耐心启发指导,充分体现了她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叶恭绍不仅是一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牢记周恩来总理的教导,不遗余力地宣传周总理生前关于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张。她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她密切联系各界人民群众,并在民主与法制,特别是文教卫生、立法以及法律实施监督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她曾经和北京市其他领导同志率领北京市人大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东京都议会,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叶恭绍在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科普工作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不仅造福于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而且促进了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今,她以84岁的高龄继续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素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五、学术贡献

创办科研机构

叶恭绍一直关心儿童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关心儿童少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儿童青少年一代的深厚感情,努力开创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研究工作,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1962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成立了,但这个组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摧残,同时北京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组也濒临解散。在外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地说:“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为儿童少年卫生做点研究工作!”。并且身体力行,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挨家挨户地检查儿童龋齿发病情况。1973年,叶恭绍在全国卫生系教学工作大会上郑重地提出:“我代表二亿儿童青少年呼吁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尔后却因此遭到了批判。但她并不气馁,仍以大无畏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有机会就坚持宣传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广大专业工作者无不为她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鼓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化大革命”后,叶恭绍的这些建议终于得到有关领导的理解、关心和支持。1982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了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以下简称儿少卫生研究所),叶恭绍任名誉所长,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儿少卫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叶恭绍的主持、指导下,迅速发展并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在科研上,儿少卫生研究所的不少科研课题处于全国科研前沿水平;在教学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能授予儿少卫生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点(叶恭绍作为博士生导师,从1979年以来已培养博士4名,硕士近20名);在学术作用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和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儿少卫生研究所正在逐步成为全国技术咨询、科学研究、干部培训和信息系统的中心。儿少卫生研究所学术梯队已初步形成,新生力量不断发展成熟。看到研究所的成长,叶恭绍情不自禁地说:“研究所的创建是我毕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养专业人才

几十年来,叶恭绍致力于儿少卫生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的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人才。教学伊始,没有本学科的专业教材,叶恭绍提出要改造课程,并组织教研组人员编写学校卫生讲议、实习指导及实习教学法指导等,为编写本专业课程教材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她还不断收集国内外资料,总结教学经验,终于在50年代后期主编了全国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此结束了这个学科全国无统编教材的局面,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参考了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大量资料后,又主持修订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修订后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反映了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全国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叶恭绍为这两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材的带头人。

叶恭绍在医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青年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她要求青年教师上课前写出详细提纲,在教研室试讲。对他们的讲课内容、表达语言、板书都亲自指导,或责成高年教师指导,务求达到准备充分后,方能走上讲台。有的教师回忆说:“当年叶教授检查青年教师试讲时,真象‘三堂会审’,紧张得要命,但确实受益匪浅。”叶恭绍十分关心学生的进步和业务成长。她常常是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为工农服务。如在1959年,北京郊区儿童麻疹流行,她带领学生深入农户,为患儿治疗,并宣传防治知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与学生一起对北京近郊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作调查研究,提出了改善办法。有时清晨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返回住地。她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求实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叶恭绍教过的卫生系毕业生近2600名。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始终不忘母校和叶教授的培养。很多国内外学生经常给叶恭绍写信,讨教学术问题,表示衷心问候。那堆满书桌五光十色的贺年片,正是她桃李满天下的象征。

提出性征分度

叶恭绍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包括青春期发育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1947—1948年,叶恭绍到美国考察学习,从美国东北部到美国西部,她考察了不少儿童发育中心和研究机构,了解了美国儿童身心发育和有关社会问题,给她以很大的启迪。50年代初,她撰写了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的文章,在理论上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准备。50年代后期,她开始在北京市城乡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调查研究。1962年,她带领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到景山学校开展儿童的形态、功能、特征等方面发育状况的课题研究,连续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成为我国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性征分期在青春发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叶恭绍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意义不仅限于方法学本身,实际上开辟了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蓬勃发展。

80年代初,叶恭绍曾出访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她根据对这些国家的考察所见及出席国际会议的感受,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一再提出要重视青春期身心发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再强调在我国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逐渐受到了广大专业工作者及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和她的大声疾呼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

倡导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叶恭绍大力倡导和组织调查研究,1979年和1985年,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卫生部等单位牵头,在全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活动,叶恭绍任首席技术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活动共对120余万名汉族和27个少数民族7—22岁男女学生的形态、功能、素质及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各民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状与特点;探索了某些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民族儿童少年之间存在的异同;初步摸清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情况,以及他们的年龄、性别、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特点。调查结果对指导和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两次调查研究其规模之大,测试指标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多以及涉及学科之广,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叶恭绍不顾年迈,在课题进行期间,北上新疆,南下云南,亲临第一线指导检查调查工作,为这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胜利完成作出了贡献。

1986年以后,叶恭绍致力于儿童少年骨龄标准的研究。她用英国专家J.M.坦纳(J.M.Tanner)的骨龄计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标准,用骨成熟度判断骨龄,同时制作出图谱,兼收了计分法和图谱法的优点,它的科学价值在于今后在比较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水平时,具有可比性。

六、主要著作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

《家庭育儿百科全书》

《中小学生保健手册》

《当代中国》儿少卫生事业部分

《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儿少卫生事业部分

《儿童少年卫生学》

叶恭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中华儿科杂志,1951,3(1):51—61。

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学校卫生教研组。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调查。中华卫生杂志,1958,6(1):40—46。

叶恭绍。近50年来中国儿童身体发育调查综述。中华卫生杂志,1958,6(1):34—40。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04—916。

叶恭绍。儿童身体发育调查研究工作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26—932。

叶恭绍。北京市海淀区永丰人民公社中小学生身体发育调查。人民保健,1960,2(10):243—248。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李宝文,林琬生,叶恭绍等。北京市学生青春期机能发育的调查。中华卫生杂志,1966,11(2):106—108。

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儿少卫生教研组,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组等。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少年防龋工作报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78,12(1):41—45。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校卫生)的工作展望。医学研究通讯,1981,(12):16。

季成叶,叶恭绍。骨龄与月经初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3,17(3):169—171。

叶恭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任颂光,王守展,叶恭绍。不同生长发育水平青少年头发锌含量的比较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3,17(5):285—288。

叶恭绍。中小学生保健手册。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七、有关评价

叶恭绍心胸豁达,对人坦诚,遇到挫折,百折不挠。

她一生勤奋,从不懈怠,一心扑在事业上。

她生活简朴,待人热忱,全国多少儿少卫生工作者都受过她的真诚鼓励和热情款待。

她所走的路是老一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的路。

她所从事的事业——儿童青少年卫生是年轻而崇高的事业。她为我国儿少卫生事业作出了光辉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