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镜冰照片

曾镜冰

曾镜冰个人资料:曾镜冰(1912—1967),1912年11月生,海南省琼山县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6月到泰国和香港开展活动,1929年9月回国,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奉调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军长征后,开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45年……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08 06:56:20

一、个人简介

曾镜冰(1912—1967),1912年11月生,海南省琼山县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6月到泰国和香港开展活动,1929年9月回国,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奉调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军长征后,开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局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建国后担任福建省委秘书长、副书记、政协主席;1955年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受迫害,1967年5月在北京含冤逝世;1978年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曾镜冰

别名:曾毓蕃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海南省琼山县

出生日期:1912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967年5月27日

毕业院校:曼谷光华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三、人物介绍

曾镜冰(1912—1967),又名曾毓蕃。1912年11月27日生于海南琼山县良田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到泰国,就读于曼谷光华中学,并任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被泰国当局驱逐出境,到上海入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任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

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秋,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共青团吉安县委书记、共青团省委常委和宣传部部长。1933年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团闽赣省委宣传部部长;1934年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于1935年任闽北独立师代政委,1936年兼任中共闽赣省委组织部部长,率部在闽北地区坚持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38年初,任中共闽浙赣特委书记,同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领导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并保留了一支自卫武装。1939年秋,在崇安根据地创办武夷干部学校,兼任校长。1941年至1943年,率领省委机关和游击队,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三次军事围攻。

1945年4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1946年10月任闽浙赣区党委(后改称闽浙赣省委)书记,曾到古田隆德洋参与发动澄洋暴动,并成立闽浙赣游击纵队,推动全省各地游击战争的发展。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组成,他兼任司令和政委,率部由南平北上,迎接南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年6月在江西遗溪地区与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会师。是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兼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

1955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政协主席,不久,曾镜冰同志在被党组织审查期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处理。在受审查期间,他心地坦然,始终相信党,热爱党,深信党总有一天会作出正确结论的。因此,无论把他放到哪里,他都努力工作,继续为党作出贡献。

在天津芦台农场工作时,他就买了很多农业科技书籍,一边劳动,一边改装联合收割机,探索水田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新途径,写下几十本笔记,调到辽宁盘锦农垦局时,他仍然专心致志研究水稻机械化,并提出建议,报送谭震林同志和农业机械部,受到部领导的赞扬。

调到中国农科院辽宁分院后,他还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继续写了大量探索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笔记。“文革”期间,镜冰同志惨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幸于1967年5月27日于北京逝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福建省委对曾镜冰同志的历史作了全面的复查,经中央批准前不久为镜冰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历史证明,镜冰同志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四、人物生平

少年投身伟大事业

曾镜冰,原名曾毓蕃。生于1912年11月27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营三江家场。父母曾兴释,母亲文氏,生有三男一女。6岁入私塾读书,10岁失学,在家里务农。

1926年,中国琼山支部成立,曾镜冰的大哥曾毓英,大嫂李爱媛成了当地最早的共产党员。在兄嫂的影响下,曾镜冰也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在村里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抄写文件,做了不少工作,1927年4月,他由李锦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团。

大革命失败后,曾镜英在共产党员身分暴露,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撤退到泰国,曾镜冰在村里担负起重任,由于他的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对他下了通缉令,曾镜冰被迫转移到泰国曼谷大哥处,与其他从海南岛和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来的同志成立了党、团支部。为了掩护革命,他们还筹建了一所华侨学校,叫光华中学,校长由一名有名望的爱国华侨担任,校内成立了中共罗特委。曾镜冰在这所学校就读,并担任学校团去部书记,兼学生会宣传股长。他们以学校为基地,团结教育广大华侨及其子女,进行革命活动。

1929年的一天,泰国警察局突然搜查学校,查出壁报中一篇言词激烈的反帝文章是曾镜冰写的,遂下令审讯他,在拘押期间,曾镜冰大义凛然。拒不承认学校中有党团组织,警方找不到口实,未敢查封解散学校,只好把曾镜冰驱逐出境。1929年4月曾镜冰在组织安排下,到了香港,次年,辗转到上海,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

1931年,曾镜冰年满18岁。上级党组织根据他的表现,批转他正式转为中国党员。这年秋天,为了支援中央苏区工作,党组织抽调一批干部去江西中央苏区工作,曾镜冰奉命由上海到了江西吉安县,担任团县委书记,他成功组织了全县共青员和童子军,配合红军进行保卫苏区的战斗。由于他工作出色,并任命为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1933年,曾镜冰调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他不负党的期望,致力天青少年思想组织建设,发动组织苏区少年儿童站岗入哨,传送情报,积极参加反“围剿”斗争,使苏区青少年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1933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四十次常委会,决定成立闽赣省,由曾镜冰任团省委宣传部长,在当时团周刊《青年实话》上,曾镜冰经常写文章,撰写通讯报道和青年思想评论,先后写了通讯报道和青年思想评论〈北赣青年的光荣任务〉、〈闽赣青年近况〉等,还上台作报告,积极动员青年参军。

1933年月10月,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的联系被国民党割断,曾镜冰与黄道、曾昭铭等组成省委代表团,受中央的指示,在黄立贵的红五十八团的护送下,进入闽北苏区开展革命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曾镜冰与黄道、黄立贵领导的闽北红红军转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

闽中坚持革命立功业

1935年2月,闽北分区委将闽北各路红军整编为闽北独立师,共约2000余人,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不久,曾镜冰兼任独立师代政委。他们在以黄道为首的闽北分区委领导下,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为了保存实力,曾镜冰和黄立贵率领独立师,在撤退中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他们牵着敌人十一师从建瓯、松溪、政和等地区,转到将乐、顺昌、泰宁,再转到资溪、贵溪、光泽,行程数千里,最后在建阳一仗,把这个师打得七零八落。

1936年春,曾镜冰与黄道、黄立贵带领部分打到政和周宁交界处,在洞宫山和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不久,闽赣省委在崇安成立,黄道任省委书记,曾镜冰任省委组织部长。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仍企图全部歼灭南方游击队,曾镜冰等根据中央“关于一面进行抗一战线工作,一面壮大游击队伍的指示。”曾镜冰同黄道倡议成立了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黄道任主席,曾镜冰任副主席。

1938年初,由于形势的需要,闽赣省委改为闽浙赣特委,曾镜冰任特委书记,这时,国民党千万百计诱骗特委下山进城,妄图一举消灭,在这关键时刻,曾镜冰洞悉其奸,明确提出“独立自主靠山札,宁住山头不住福州。”他把特委机迁回老根据地----崇安县坑口乡涧源村。在这期间,曾镜冰对王明的左倾路线保持清醒的认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曾镜冰把武装转入到农村进行隐蔽,并秘密保留了一个排的自卫武装力量。

1938年6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将闽东、闽北和闽中的各地党的领导统一,在崇安村头村成立了中央福建省委,曾镜冰任省委书记。在福建省委第一次省党代表大会上,曾镜冰旗帜分明提出了“利用敌人打击敌人,利用落后推动进步,依靠非法争取合法”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摩擦斗争。

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1939年9月,曾镜冰在崇安禄村洋的山上创办了武夷干校,他亲自兼任校长,带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并采用各种形式亲自讲课,他还谱写了《武夷颂》、《生活在武夷》、《创痕》、《忆起了你》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皖南事变”后,新四车北撤,国民党开始对福建省的党组织下手,他们在闽北成立了“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对闽北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曾镜冰沉着指挥,布置汪林兴带领一部分武装力量,在崇安岭头一带坚持斗争,而省委机关迅速转移,保存了党的有生力量。

1942年春,国民党派心八十八师师长李良荣为总指挥,对闽北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攻,曾镜冰经过镇密研究,把部分和省委机关迁到了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的建阳太阳山,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顽固派的第二次军事围攻又告失败,福建省委和游击队在战斗中发展,游击区也得到巩固的扩大。利用短暂的时间,曾镜冰从闽中、闽北、闽南等地抽调一批干部,集中在太阳山开展整风整训,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又纠集重兵,对闽北根据地和省委机关发动了第三次军事围攻。曾镜冰和平共和省委其他同志经研究,决定把省委机关迁到闽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在闽中直接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另一面可以转移敌人的目标,减轻闽北老根据地的压力,使群众免受摧残。这个12月,曾镜冰指挥部队突出敌人重围,把省委机关全部迁到闽中永泰青溪,实现了战略重点南移的决定。曾镜冰到达闽中后,即着手布置打击日军对沿海各地的侵略。他不顾个人安危,对当地的知名人士、开明绅士,进行大量的接触,共同商讨抗日救亡的大计,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闽中、闽南遂步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热潮。

“东南的一面旗帜”

从1943年到1945年,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亲到闽北坐镇,在建瓯东峰、井歧、桂林三村开办特务训练班,在福建省集中了大量的特务,专事侦察、缉捕、残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企图破坏福建的我党组织。为了保护省委机关和党的干部,曾镜冰和省委一面及时向党员干部发出指示,号召各地开展“反特务斗争”;一面严密自已的组织,加强。革命气节教育。曾镜冰形象地提出了“利用他的东西来保护干部,利用他的东西来破坏他的企图。”他亲自制定了假自新、自首的政策,以“特”反特,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斗争中,曾镜冰领导的福建党组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东南的一面不倒的旗帜。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镜冰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3月,曾镜冰先到华中局,同张鼎丞、邓子灰、曾山等一起北上延安,在延安枣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等先后亲切接见曾镜冰,听取了他对福建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刘少奇表扬福建党组织在抗日反顽斗争中有“三大创造,就是武装退却,合法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反特务斗争”;并指出:“在退却中,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不退,一条是退得不好的,你们就退得好的一条。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退却。”他赞扬说:“你们创造的经验相当成熟,有系统。”希望福建的同志“要多研究它,使它更有系统,把它向别的地方发展,向浙赣各省,向皖南发展。”刘少奇还指出:“这些发展不但是为了福建,而且是为了全国。”

曾镜冰在延安汇报工作并接受了新的任务之后,于1946年底,与张云逸、郭化若、周士弟、黎钰等,共乘一辆中型吉普车,离开延安,进入晋冀鲁解放区的邯郸。在这里,曾镜冰应邀向干部作了有关福建革命斗争的经验介绍,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接见并设宴为他们洗尘。到了山东的临沂,曾镜冰和陈毅会面了,陈毅赋诗二首赠别,对曾镜冰的战斗功绩咏赞不绝。辞别陈毅之后,曾镜冰到苏北,与华中局领导同志一起,根据中央指示,具体研究了福建的工作。接着又到上海,与刘晓研究了联络方法,并留下孙竹云设立了福建与华中局的联络点,这才返回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于1946年10月在南古瓯地区召开了党代表大会,曾镜冰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会议通过了由他参与起草的《福建党九年斗争总结》、《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和《关于开展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等文件,大会通过了改福建省委为闽浙赣区党委的决定,曾镜冰为书记。

党代会后,曾镜冰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动机关参加搞生产,同时,他和左丰美到古田隆德洋,发动了澄洋暴动,缴获了46去枪,在澄洋村晒谷坪成立了心左丰美为司令的闽浙赣游击纵队。1947年11月,曾镜冰为了进一步推动各地的游击战争,对陈贵芳所领导的冰浙边游击斗争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各地。1948年的4月,曾镜冰等先后在南古瓯地区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开展除恶势力分粮斗争。曾镜冰还不顾个人安危,数次化装到福州,领导城市革命斗争。他发动工人、学生进行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斗争,团结广大爱国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8年前后,由于以曾冰镜为首的福建省委,由于严重“左”倾思想,在没有充分调查且未经上级党委批准的情况下,错误的采用肃反的方式对福建地下党城工部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包括李铁、曾焕乾等在内的一批福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及城工部骨干共计127人,全部被当作“叛徒”、“特务”、“内奸”秘密处决。由此铸成了福建党史上的一次千古奇冤。

1949年,福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势形,迎接南下的解放军,曾镜冰和福建省委共同研究,决定在南平后溪村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共一千三百多人,曾镜冰任纵队司令兼政委,他们共同起草公布了“十大行动纲领”。公告发出之后,曾镜冰率领主力部队北上闽浙赣边,路上部队打了几次胜仗,1949年5月8日,部队到达江西遗溪一带,胜利地与第三野战军陈赓兵团会师。

曾氏故里再建伟业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曾镜冰任新成立的省委秘书长兼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他卓有成效地领民导了福建司法改革。在这时期,曾镜冰还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委员,负责抓长乐县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经验,被加以推广,推动了福建的土地改革运动,受到华东局的表扬。

1955年开始,曾镜冰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务,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和爱国侨胞,在社会各界亨有崇高的威望,为福建省做出了贡献。

滥杀无辜铸成大错,遭过度批判含冤辞世

在“左”的思潮正盛的背景和语境下,这些捕风捉影的意见和合理想象,被同样存在严重“左”倾思想的省委主要领导所接受吸纳,于是推断结论很快出来:城工部很可能是被敌人“打进来、拉出去”的“红旗特务组织”!

为此,省委主要负责人曾镜冰轻率地决定,成立以黄国璋为主任的审查委员会。一道立即逮捕李铁及在省委机关工作的城工部干部的指令,很快签发。在未经请示党中央和华东局的情况下,闽浙赣省委要求各地,立即切断与城工部组织和党员的联系,解散城工部组织,并在五一节以前紧急处理城工部骨干。

在处理完城工部骨干后,闽浙赣省委给未被处决而留下来的城工部党员发出命令:停止党籍,不过组织生活,不许用党组织的名义活动,停止发展党员,不许找组织关系。由于城工部的基层组织均分散在全省各地活动,因此绝大部分未接省委通知。他们颇感不解的是,为何突然就失去了组织联系,也找不到自己的领导人,得不到上级的指示。更为痛彻锥心的是,他们不仅要抗击国民党部队的“清剿”,而且要躲避自己人的追捕。闽浙赣省委把他们视为敌人,向国民党当局公开暴露他们的政治面目,甚至在他们内部搞“策反”,发动内讧,以种种手段打击、取缔他们。由于省委的决定匆忙草率且没有政策界限,导致各地在执行时参差不齐。城工部党员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各地党组织主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上级指示的执行态度。有的地方以极“左”的态度对待每个城工部成员,就连“社会关系不清”、“曾在国民党方面任过职”等都视为所谓“问题”,不看现实表现,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处死。这场历史性悲剧一直演到1949年5月解放大军开始进入福建境内方落下帷幕。究竟有多少城工部普通党员死于非命,还没有官方统计数字。

毛泽东十分震怒,拍了桌子。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这位党的最高领袖却是毫不客气地质问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曾镜冰:“杀城工部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向中央报告?究竟是国民党杀共产党,还是共产党杀共产党?应该作个交代嘛!”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后,在原中央城工部部长、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福建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张鼎丞专门找了时任省委秘书长兼省人民法院院长的曾镜冰严肃谈话,责成他就“城工部问题”认真向中央写个报告。但不知何故,曾镜冰一直没向中央作个交代。他的这一消极的“不作为”,特别是他在城工部事件中的判断和决策错误,也使得自己后来成为“城工部冤案”的最后一个悲剧人物。

1955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城工部组织予以公开平反,认定城工部组织是中共组织,恢复城工部党员的党籍;对被错误处理的城工部人员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对被错杀的人员追认其为烈士,其家属为烈属,得到人民政府的抚恤和照顾。烈士冤魂终于找到了归宿,受到了人们的凭吊和景仰。他们的英名被历史所铭记。

随着地下党城工部等一批冤案的公正了结,福建全省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对提出申诉的涉及地下党人员的刑事和党纪政纪案件进行了复查。据统计,由法院、公安、党纪政纪处理的7423件案件中,经复查属冤假错案的竟达81.9%。由法院受理申诉案2654件,改判无罪、免刑的2219人,占83.5%。由公安部门受理的申诉案件,复查1875人,平反纠正1750人,占90.9%。此外,还恢复了3960人的党籍。如此大范围的打击和迫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在为城工部平反的同时,作为主要责任人的原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反过来被视为“内奸嫌疑”。当年那一套错误的思维判断方式,再次被错误地重复使用。早在千百年前,我们智慧的祖先就已经用精炼的文字对此举作了高度概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久,曾镜冰被作为“内奸嫌疑”受到错误审查,被撤消了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职务。

1957年,曾镜冰被分配到天津芦台农场,负责水稻机械化工作,他买来很多农业科技书籍,研究科学种田,渐渐成了这方面的专家。1963年,曾镜冰被调到辽宁省盘锦农垦局,1964年,曾镜冰被调到中国农科院辽宁分院接受“继续考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在农科院受到了激烈冲击,无休止的揪斗,将他折磨得昏倒不起,1967年5月27日傍晚,含冤离开了人世,终年55岁。

1983年5月中旬,福建省委向党中央呈送了《关于为曾镜冰同志平反的请示报告》。《报告》说:经过多年审查证明,曾镜冰同志政治上没有问题,应排除“内奸嫌疑”。曾镜冰同志任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书记期间,工作是有成绩的,对党是有重要贡献的。对他的“长期执行着违反中央路线的机会主义路线”的认定,应予撤销。1948年年初,闽浙赣区党委怀疑其所属城工部组织被内奸特务所控制,错杀了一批骨干,解散了这个组织,使党的事业遭受了损失,错误是严重的。1965年经中央批准,为这个城工部平反是正确的,遗留问题应继续抓紧解决。经过长期严格的审查和考察,“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左’的思想造成的重大失误,而不是别有用心”。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应为曾镜冰同志的“内奸嫌疑”平反,恢复名誉。

1983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对福建省委关于曾镜冰平反请示报告作了批复,终于洗雪了曾镜冰的冤案。1985年9月2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曾镜冰骨灰安放仪式,中央领导同志习仲勋、陈丕显、方毅、彭冲、叶飞、肖克、项南等出席了仪式。

1985年10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召开了曾镜冰追悼会,对他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评价。

五、人物评价

曾镜冰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坚持革命旗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英名和不朽业绩,将永远铬记在闽浙赣人民心中。

曾镜冰出生在海南,但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福建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从1933年始任闽赣省团省委宣传部长,到1957年离开福建,他在福建从事工作24年。

福建同时是海南曾姓的原居地,唐广明年间(880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开闽侯曾延世率家族辅组成义军,进入福建,曾延世成为“龙山衍派”的曾氏一世祖,福建便成为曾氏第三发脉地。曾延世是曾参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海南迁琼始祖曾有昌是曾参49世裔孙,也是龙山衍派的第十四世祖,曾镜冰为69世裔孙。福建曾氏龙山衍派人丁兴旺,处处有名贤,代代出公卿,历数百载,盛而不衰。

在宋朝最盛的时候,民间有“曾半朝”之称,有诗句描述曾氏盛况“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曾氏后裔曾镜冰在福建建功立业,又为龙山曾氏增添把璀璨光辉的一笔,其功绩将永记于史册。

他的一生,正如一位同志在他骨灰安放仪式上所写的挽联一样:自领导儿童团到建设新中国,奋斗四十年,功过分明,闽浙赣辽,同声赞誉;从上山打游击到进城搞四化,蒙冤三十载,是非颠倒,而今昭雪,当笑九泉。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