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泉照片

蒋月泉

蒋月泉个人资料:蒋月泉(1917年12月-2001年8月)男,生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曲艺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资料更新时间:2020-01-08 14:27:17

一、个人简介

蒋月泉(1917年12月-2001年8月)男,生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曲艺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蒋月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2001年8月29日

职业:评弹表演艺术家

主要成就:创出蒋调唱腔

代表作品:《王孝和》《林冲》《刘胡兰》《王佐断臂》《厅堂夺子》等

三、人物经历

1935年拜师学艺。后在江浙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艺术顾问,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师从张云亭、周玉泉。1936年向张云亭学唱《玉蜻蜓》,1941年向周玉泉学唱《文武香球》,当时有人赞他的演出“说噱得云亭之妙,弹唱有玉泉之神”。借鉴京剧发声方法,在“周调”和“俞调”的基础上他创造发展了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成为评弹曲调中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弹词流派唱腔。

蒋派艺术魅力无穷,他说书官正,章法正谨,说表细致清脱,语言高雅凝练、幽默含蓄,表演潇洒传神,弹唱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后期更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书坛上最负盛名的大家,蒋派艺术也成为评弹中最重要的流派,他早年多次来沙溪说书,拥有很多忠实听众。

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曾任副团长。他随团深入安徽治淮工地,参加了中篇弹词《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演出。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他与弹词作家陈灵犀一起对传统长篇《玉蜻蜓》和《白蛇传》进行了整理加工。他演出的中篇《王孝和》、《林冲》、《刘胡兰》、《王佐断臂》、《厅堂夺子》、《人强马壮》等深为听客喜爱。

蒋月泉的书艺精湛,台风严谨,说表清脱,含蓄幽默,刻画描绘真切细致。所演现代书目,在表现人物方面更显功力不凡。他还培养了王柏荫、潘闻荫、苏毓荫、华国荫、蒋培森、秦建国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蒋调”接班人。

2001年08月2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

1917年12月4日(农历十月廿)

蒋月泉出生于上海一个戏院职工家庭。父亲蒋仲英,母亲蒋顾氏。蒋月泉为长子,原名根生。

1920—1924年(3岁—7岁,以下均以周岁计)

因父亲为戏院案僚(即今影院工作人员),从小在戏院中长大,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对其它剧种也是耳濡目染,经常观看,不知不觉中喜欢了表演艺术。

1925年(8岁)

就读于范祝小学(音同)

1930年(13岁)

就读于央振中学(音同),其间对评弹艺术发生了兴趣。因家贫,常去弄堂口的水果店旁听留声机中的开篇,经常一听就忘记时间,要父母、好婆等去寻找才回家。

1931年(14岁)

母亲病故,大妹蒋玉芳外出学南词(苏滩),独自跑码头,后成为苏昆剧团创始人之一。

1932年—1933年(15岁—16岁)

继续读书至中学毕业。

1934年(17岁)

典去母亲留下的珠花,凑齐了拜师金,拜钟笑侬为师学说《珍珠塔》。因感到此书不合自己的性格,三月后又投张云亭学说《玉蜻蜓》,翌年登台演出,并在电台为观众演唱开篇,一举成名。当时的代表作为《男哭沉香》、《女哭沉香》、《离恨天》等。

1935年(18岁)

与阿凤结婚

1936年(19岁)

由第二位业师张云亭带领,在光裕社出了小道,艺人身份得到行会组织的承认。

1937年(20岁)

因仰慕周玉泉的艺术,甘愿自降身份,拜隔房师兄周玉泉为师,学说《文武香球》和《玉蜻蜓》。

1938年—1939年(21岁—22岁)

这段时间,蒋月泉的小嗓最好。经过不断实践,唱功突飞猛进,当时电台都以能请到蒋月泉演唱为荣。当时代表作还有《灯下劝妻》、《剌腮胡》等。

1940年(23岁)

3月2日(农历正月廿四),张云亭领徒蒋月泉在光裕社出大道。是年因倒嗓,蒋月泉把京剧老生杨宝森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的发声方法融化到自己的唱腔中,并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周调”的基础上不断衍变,开始慢慢形成了“蒋调”。当时代表作为《杜十娘》、《战长沙》等。

1941年—1942年(24岁—25岁)

继续和周玉泉拼档,并不断在各电台演唱

1943年(26岁)

和周玉泉拼档期满,开始放单档

1944年—1947年(27岁—30岁)

开始跑码头,在无锡演出时,道中姚荫梅路过借宿在他演出的书场里。两人秉烛夜谈,姚荫梅一针见血地说:“你现在是小人穿件大衣服,和你名气不符。”蒋月泉想起茶会上也有道中说:“搭蒋月泉敌档只要顶俚十只开篇,十只开篇过后俚就漂脱哉!”蒋月泉明白,说书主要是说表,说、噱、弹、唱,唱为最次。要成为响档,说表是最重要的。说书先生总要到小码头各书场摔打出来。蒋月泉明白自己是唱成蒋调,唱成响档的。不经过跑码头,终难成真正的响档。就决定放弃上海舒适的环境,和曹汉昌、潘伯英等越档演出,在经过江浙码头几年的不断实践后,蒋月泉终成一位说、噱、弹、唱俱佳的真正的大响档。

1948年(31岁)

3月4日(农历正月廿四)评弹界三皇祖师的诞辰之日,道中聚餐庆祝。席间,张鸿声因多喝了酒,和沧州书场老板发生口角。张说了些过头的话,伤害了对方的面子,沧州书场老板和书场同业行会决定要制裁张鸿声在上海的演出。蒋月泉挺身而出,为保护道中利益,联合张鉴庭、张鉴国、王柏荫、潘伯英、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韩士良、张鸿声,形成一个整体进入书场竞争,人称“七煞档”。

4月5日,在沧州书场演特别会书,筹款购米,救济困难道中,共筹500余银元,解决了困难道中的生计。参加演出的有薛筱卿、郭彬卿、周云瑞、陈希安的《珍珠塔》,李伯康、范雪君、魏含英的《杨乃武》,杨振雄、顾宏伯、唐耿良的《长生殿》,还有张鉴庭、张鉴国、蒋月泉、张鸿声、潘伯英等。

同年,“七煞档”进常熟,东唐市等地做年终会书,每地三天,盛况空前。蒋月泉、唐耿良、潘伯英、钟月樵在常熟仪凤、花园饭店等书场演出。

1949年(32岁)

初春,蒋月泉、潘伯英做无锡。

5月26日,上海解放,米高美舞厅(西藏书场)日场改书场,开青龙。头档张鸿声,二档蒋月泉、华伯明,三档唐耿良,四档张鉴庭、张鉴国,送客刘天韵、谢毓菁。

7月,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书戏《小二黑结婚》,蒋月泉饰小二黑,范雪君饰小芹,刘天韵反串彩旦三仙姑,张鉴庭饰二孔明,张鸿声饰金旺,唐耿良、顾宏伯在书戏前加演《李闯王》。

同月,在上海“维纳斯”(老大华)革新大会书共四回。张鉴庭、张鉴国的《阿Q正传》,张鸿声、唐耿良、顾宏伯的《强渡大渡河》,蒋月泉的《小二黑结婚》,潘伯英的《李家庄变迁》。

10月,在苏州新艺剧场演出《三雄惩美记》书戏。刘天韵、张鉴庭、姚荫梅饰三轮车夫,蒋月泉、杨振言饰美军。

11月6日,进京、津演出书戏《三雄惩美记》

1950年(33岁)

春节,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去香港演出,连演三月,人称“四响档”。

同年,陈灵犀改编的长篇《林冲》由蒋月泉、王柏荫、朱慧珍等演出。

1951年(34岁)

陈灵犀将《林冲》改编为中篇和书戏演于黄金大戏院,由蒋月泉、刘天韵、张鉴庭、姚荫梅、张鸿声、吴子安、周云瑞、朱慧珍、王柏荫、张鉴国、陈希安等首演。蒋月泉之林冲、张鉴庭之张勇、姚荫梅之高世德、刘天韵之陆谦和店小二、朱慧珍之贞娘、张鸿声之鲁智深、吴子安之高俅、张鉴国和陈希安之泼皮均为一时之选。全体演员珠联璧合,各具特色,可谓空前绝后。其中选曲《酒店思妻》是蒋月泉盛年的代表作之一,而《林冲踏雪》则是蒋派陈调的代表作。

8月22日,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刘天韵、谢毓菁、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等为支援抗美援朝进行巡回演出,从杭州开始,硖石、嘉兴、昆山、常熟、无锡,一天一只码头,将演出收入捐献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

11月20日,参与组建了上海人民评弹团,刘天韵(任团长),蒋月泉、唐耿良(二人为副团长)、周云瑞、陈希安、谢毓菁、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张鸿声、姚荫梅、徐雪月、程红叶、陈红霞、吴剑秋、朱慧珍、韩士良、姚声江为首批进团的十八艺人。

11月23日,上海人民评弹团十八艺人及剧工团等八十余人,赴安徽参加治淮,共历时四月。

1952年(35岁)

4月由上海团以蒋月泉为主的十八艺人参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首演,这是评弹第一次以中篇形式反映祖国建设的作品,创造了新的风格,引起社会和文艺界对评弹的重视,连演数月而不衰。选曲《留过年》成为蒋月泉又一代表作。

1953年(36岁)

柯蓝、蒋月泉、周云瑞创作中篇《海上英雄》,蒋月泉、周云瑞、刘天韵、姚荫梅、张鸿声、张鉴庭、张鉴国、吴子安、陈希安等参加首演。选曲《游回基地》成为蒋调代表作。

同年夏,携中篇赴广州海军部队汇报演出。秋,蒋月泉、刘天韵、朱慧珍、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张维桢、徐丽仙、高美玲、华士亭、周云瑞、陈希安、徐雪月、陈红霞先后参加中篇《刘胡兰》的演出。

1954年(37岁)

蒋月泉、杨仁麟、陈灵犀、余韵霖参加整理《白蛇传》,主要由余韵霖口述,陈灵犀、蒋月泉、杨仁麟改编整理并和朱慧珍拼档演出。后又与陈灵犀合作整理长篇《玉蜻蜓》,由蒋月泉和朱慧珍演出。

1955年(38岁)

1月25日,蒋月泉、张鸿声、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周云瑞、陈希安、张鉴国等在上海静园书场首演中篇《王孝和》,后连演三月。选曲《写遗书》成为蒋调代表作之一。

4月24日,上海团进京演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林冲》、《王孝和》等。

1956年(39岁)

蒋月泉、杨振雄、杨振言、杨斌奎、张鸿声、朱慧珍参加演出中篇《神弹子》。

1957年(40岁)

蒋月泉、刘天韵、杨振雄、张鉴庭、张鉴国、唐耿良、徐丽仙参加中篇《王佐断臂》的演出。

6月21日由马中婴改编中篇《家》,蒋月泉、吴君玉、江文兰、苏似荫、张维桢、华士亭、王月仙、严雪亭、徐丽仙首演于上海静园书场。蒋月泉参加第一回《新婚》的演出,选曲《受苦受难为了家》(或名《我要她来不来她》)成为蒋调代表作之一。

1958年(41岁)

参加由陈灵犀、饶一尘根据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的中篇《南京路上》的演出,选曲《陈喜读信》成为蒋调代表作。

1959年(42岁)

蒋月泉、杨振雄、唐耿良、杨振言、苏似荫、江文兰参加中篇《白求恩大夫》的演出,选曲《赠刀》成为蒋调代表作。

同年蒋月泉、周云瑞、杨振言、张鸿声等还演出了中篇《江南春潮》。

蒋月泉、刘天韵、张鸿声、周云瑞、朱慧珍参加首演中篇《白虎岭》,第二回《遇妖》中蒋月泉饰演唐僧的一段唱腔成为“快蒋调”的代表作之一。

蒋月泉、杨振言、朱雪琴、王柏荫、苏似荫、华士亭、徐雪花参加中篇《厅堂夺子》首演,蒋月泉参加第二回《夺子》和第三回《训子》的演出,一曲“徐公不觉泪汪汪”成为“蒋派陈调”的代表作。

1960年(43岁)

由杨仁麟口述,蒋月泉和陈灵犀一起整理改编中篇《大生堂》。蒋月泉、杨仁麟、张如君、刘韵若、陈希安、沈伟辰、孙淑英首演。蒋月泉参加第一回《留仙》演出,“王永昌吃馄饨”一段成为经典节目。

1961年(44岁)

在文化广场参加数万人的广场演出,一曲《莺莺操琴》盛况空前,至今仍令许多老听客不时回忆。

1962年(45岁)

蒋月泉、严雪亭、张鉴庭、杨振雄、杨振言、吴子安、唐耿良等分赴江浙两地演出。

1963年(46岁)

蒋月泉、周云瑞、杨德麟等复演由姚荫梅改编的中篇《冰化雪消》。

1964年(47岁)

蒋月泉、苏似荫、杨德麟、余红仙、徐雪花、江文兰首演由一尘、夏史改编的中篇《人强马壮》,蒋月泉参加第二回《养马》和第三回《失马》的演出,选曲“芒种忆苦”成为“蒋调”后期代表作之一。

1965年(48岁)

由蒋月泉、苏似荫、江文兰、余红仙改编并首演中篇《夺印》,其中选曲“夜访”成为“蒋调”后期代表作之一。

1966年(49岁)

参加演出了一组新题材的短篇评弹。

1967年——1973年(50岁—56岁)

上海评弹团被诬为“文艺黑窝”,蒋月泉等十余人首批“靠边站”并被审查。他和严雪亭、杨振雄、张鸿声、姚荫梅、张鉴庭、唐耿良、吴宗锡、李庆福、陈灵犀被列为上海团十大“牛鬼蛇神”。

文革中受尽迫害,而蒋月泉是最后一位被解放的艺术家,也影响了蒋月泉将来的身心健康。

1974年——1978年(57岁—61岁)

一边恢复健康,一边致力于上海评弹团学馆的艺术教育工作,并一度在苏州评弹学校为青年演员进行辅导和授课,基本不演出。这时收的学生是秦建国、沈世华、李荫等。

1978年——1984年(62岁—67岁)

基本致力于上海学馆的教育工作,为学生进行辅导和授课。

1985年(68岁)

定居香港

1986年(69岁)

由杨德麟记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蒋月泉唱腔选》发行。

1987年(70岁)

5月在上海大华书场举行蒋月泉舞台生涯50周年,蒋月泉和苏似荫拼档说《骗上辕门》,和王柏荫合作《沈方哭更》,在台上穿插“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个噱头而成为一时佳话。

1989年(72岁)

因一曲《庵堂认母》而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

无锡市锡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1997年(80岁)

2月在逸夫舞台举行蒋月泉舞台生涯60周年纪念演出,晚会结束时蒋月泉上台谢幕,顿时数百只照相机不停地闪烁拍摄,说明蒋月泉的艺术、为人是广大听众所敬仰的。

7月18日起参观苏州山塘街,评弹学校等,由秦建国、沈世华、蒋文、张君谋等陪同前往。

20日在梅竹书苑观看爱徒秦建国、蒋文的演出,并和广大听客见面,一声“我是来看大家的,因为你们是上帝……”令人感动。

1998年(81岁)

在香港因故摔伤,股骨骨折,从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1999年(82岁)

在香港上吐下泻,医院发出病危通知,经紧急抢救,病情得到控制。10月蒋门弟子王柏荫、秦建国、吴越人自费赴港探望。

10月27日,蒋月泉回沪,亲朋好友近50人前往迎接。11月入住上海华东医院。

2000年(83岁)

5月5日,秦建国正式拜蒋月泉为师,并在上海举行拜师仪式

2001年(84岁)

4月29日蒋月泉被弟子华国荫、强玉华夫妇接到苏州休养

8月19日蒋月泉出现厌食症,经团领导及其子女同意,接回上海华东医院治疗。

8月29日,因突发脑梗阻,虽经医务人员奋力抢救,终回天乏力,于下午4时30分停止了呼吸,终年84岁。

2006年8月25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初二日,下午:吴侬雅韵汇海上——纪念著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先生诞辰90周年暨评弹艺术展举行

“吴侬雅韵汇海上——纪念著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先生诞辰90周年暨评弹艺术展”在上海市徐汇区文化馆举行,蒋月泉生前的三弦、手稿、书信等首次露面。

在蒋月泉留下的三弦旁,有着他1985年在笔记本上的亲笔字:“我用此弦为中央首长陈云等领导同志演出,操此琴伴唱他们爱听的段子,此弦背皮已破,但为了音色好,和我的嗓音协调,有厚度,我宁弹破皮弦子,不愿换皮,更不愿换新的弦,我所灌的唱片及录音都用此弦弹的。我将此弦赠给苏州戏曲博物馆,请帮我保存,以免遗失遭殃,这是我的心愿……”

蒋月泉的弟子、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说,老师生前说,他的音色并不是完美的,于是琢磨如何扬长避短,慢慢摸索出了音色与三弦的关系,形成了“蒋调”流派。“蒋老师三弦不换破背皮,对评弹后人是一个启迪,就是要用心去感悟自己的唱腔与伴器的关系,而不是傻唱。”

(这份年谱由苏州评弹爱好者徐家骏整理编辑后,在赴美定居前交给小编,现在纪念蒋月泉逝世一周年之际发表,以示对这位评弹宗师的崇敬和纪念。编者声明此稿为初稿,望网友补充修改。)

四、主要作品

参加了中篇弹词《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演出。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他与弹词作家陈灵犀一起对传统长篇《玉蜻蜓》和《白蛇传》进行了整理加工。他演出的中篇《王孝和》、《林冲》、《刘胡兰》、《王佐断臂》、《厅堂夺子》、《人强马壮》等深为听客喜爱。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