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照片

于希宁

于希宁个人资料: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2 15:16:03

一、个人简介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希宁

别名:桂义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潍坊

出生日期:1913

逝世日期:2007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上海新华美专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

代表作品:《北魏石窟拓片选》等

三、个人简介

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五届、六届省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四、艺术成就

于希宁先生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曾在北京、日本、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山东省人大常委。曾任第二、三、四届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美协主席等职。1998年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中青年教师艺术奖励基金。”

五、出版专著

出版有《北魏石窟拓片选》、《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论画梅》、《写意画花》、《于希宁花卉技法》、《于希宁画辑》、《于希宁画集》、《于希宁诗草》、《荣宝斋画谱·于希宁》、《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失遗》、《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等专著。

六、举办展览

1991年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

1992中出访加拿大、美国,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十月份他的作品又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7年10月,已84年岁高龄的于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七、贡献与荣誉

1998年于老捐资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七·一"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四十幅书画作品。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心之作,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对艺术事业的挚爱深情,为中国画界树立了一代风范。"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三魂"指国魂、人魂、画魂)真正得到了体现。

2007年12月28日10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

2008年1月,于希宁、冯德英、郎咸芬、王玉梅、张春秋被追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于老家人将全部奖金捐出。

八、人物生平

他笔下的白梅,铁骨冰魄,奇逸纵横,雪蕊吐芳,格调清奇,如同他刚挺高洁的品格;

他笔下的红梅,高古雄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灼灼如火,俨然他一颗痴情炽热的艺术之心。

面对于希宁先生姿态各异的梅花图,扑面而来的是“岁寒三友”中梅的浩然正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君子气质和磅礴精神!作为我国重要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于希宁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梅花,将人文情愫倾注于花鸟草虫,他把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日,记者采访了于希宁,走近于老的艺术世界,领略了国画大师的个人风采。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博大深厚的齐鲁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化艺术名人可谓灿若星辰,早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

于希宁不但堪称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大家。

今年94岁高龄的于老先生,近期正在医院静养,由于年事已高,现在已经动笔很少,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也很少出头露面,除了和家人、老友接触外,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鲜与外界接触,所以一般人心目中,艺术家的生活有些神秘色彩。其实走近于老的身边,就会了解,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淡泊、返璞归真。

他说:“我不喜欢热闹,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写点画点,浇浇花,翻翻过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乐趣。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断阅读过去的作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能产生新的感悟与新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由此可见,于老深居简出固然与年龄身体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是缘自于个人的天性,他不习惯于外界的喧嚣,而更喜欢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于老的作品在市场上售价不菲,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拍出高价,普通人的想象中于老的生活可能应该有很高的档次,完全有资格生活得奢侈一点。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活上于老力求简朴,烟酒从来不沾,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他用的床和椅子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物品,饮食上以素为主。家人告知,于老的牙不好,所以只要求把菜做烂一些,至于做什么他从不作要求,做什么就吃什么。生活中的于老非常单纯、风趣,生活和创作中都有不少趣事。去年秋天,石榴刚下来的时候,家人送了一个大石榴给他,一下子引起了他的画思,画完后在旁边题字的时候,习惯性地写下了“朱竹素梅,共奏清芬”的题款,当他醒悟过来以后,自己笑了,于是又挥笔用小字写下“石榴笑了,我也笑了”。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于老93岁大寿的时候,孩子们送给了他一个玩具,是一个会弹吉他会跳舞的小人,他非常喜欢,经常摆弄,只要家里来人,不管人家年龄多大,他都要拿出来,摆弄给人家看,惹得一片笑声,其赤子童心可见一斑。

梅花作为传统人文的“君子形象”,历来是画家喜爱的素材,历代画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画得离尘隔世,孤傲清高,以此来寄托文人的出世情怀。

在于希宁家里,挂着一条字幅:“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这是他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于老自称,“是一生的座右铭”。

于希宁提出梅花的精神气质为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在他创作题材中画梅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画梅,还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于老讲,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访梅,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余年时间里,他又七次到江南梅乡探梅访梅,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

在早些年,于老就说过:“梅花是我们的国花,它不同于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气质玉洁冰清,铁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画得颓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梅花的气质尊严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通,我要画出这种精神!”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交融,达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这也是一个艺术家人品与画品融合的最高境界。

于希宁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乔石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梅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执着艺术、勤于作画的人,也许会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画匠,但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还得具备大师的品格和风范。

于老家人拿出一张照片,是90岁的于老拄杖弯腰加工一张铺在地上的大画时的情景,看后令记者震撼和感动不已。于老对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据家里人介绍,90多岁的他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作画。从70岁开始,他列出“我的十年计划”,到了80岁、90岁高龄还在做“十年计划”,每五年又有更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在“于希宁九十寿辰暨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展”上,他亲笔书写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与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人渐渐地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等外国首脑及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

于老习惯说“交作业”。尽管他的画在市场上售价不菲,但他几年前即表示要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美术馆。他说:“这些作品记录了我的艺术生命的轨迹和历程,凝聚着我全部的情感和心血,我愿将这些作品捐给国家,报答养育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养颐之年的于老,还一直关注着民生和艺术教育,他曾多次捐画给儿童基金会、抗洪救灾、援防“非典”,并先后多次向社会和学院捐赠书画作品。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0幅作品,2006年,他又把展出的60件艺术精品无偿捐赠给山东艺术学院。他曾经谦逊地说过:“这是我的作品的捐赠展,也是我的一份作业。”

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名誉院长,于老还捐出了个人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于希宁奖学金”,用于奖励该校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于希宁70多年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画品和人品,展示出一个大师级的国画艺术家应有的情操和胸襟。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