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清照片

李振清

李振清个人资料:李振清,男,山东清平人,出生于1901年8月3日,逝世于1976年4月21日,国民党国防部委员,毕业于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主要成就包括:带领106师在太行山战役中光荣突围。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
资料更新时间:2025-01-31 11:20:54

一、个人简介

李振清,男,山东清平人,出生于1901年8月3日,逝世于1976年4月21日,国民党国防部委员,毕业于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主要成就包括:带领106师在太行山战役中光荣突围。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团任排长,其后考入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第十五期;1931年,任陆军步兵第一师(后改为陆军第三十九师)第二团营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日。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振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清平

出生日期:1901年8月3日

逝世日期:1976年4月21日

职业:军人,国民党国防部委员

毕业院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

主要成就:带领106师在太行山战役中光荣突围

三、人物简介

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团任排长,其后考入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第十五期;1931年,任陆军步兵第一师(后改为陆军第三十九师)第二团营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沧县战役和临沂战役;1939年任第四十军第一○六师副师长;1942年任师长,后任第四十军军长;曾率部接收华北;1948年兼任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同年12月,兼任河南省政府豫北办事处主任。

1949年去台湾,任澎湖防卫司令官,在任期间,他强行征集从大陆来到澎湖的数千名山东籍青年学生加入军队;后任国民革命军台湾防卫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1957年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4年任国民党“国防部”委员;1976年4月在台北病死。

四、人物生平

李振清,山东清平人,生于1901年8月3日;身材魁梧,而且性格十分豪爽,加上他又是行伍出来的军官,很了解士兵的疾苦,能做到对症下药,很得士兵拥护。

早年的李振清混迹于北洋军阀的队伍,后来跟了庞炳勋参加了国民军,从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可军阀部队毕竟是本性难易,国民三军虽然打着革命的旗号,仍然是以占地盘为先。而李振清呢,也就是在历次抢地盘的战斗中立功,而逐渐成为了庞炳勋部下的一名得力战将。

临沂作战时,李振清的39师补充团作为预备队使用。当庞炳勋的3军团打到最后时,李的补充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与日军的几次肉搏之后,收复了丢失的阵地,并在战后被提拔为115旅少将旅长。或许是李振清太受士兵拥护的缘故,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一直怕李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始终将李排除在庞集团的决策圈外。这个情况一直到了40军在太行山溃败之后,才得到了改变。

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可说是重创了40军。其中40军军部和39师所剩无几,加起来也不到1000人了,到是106师的突围颇为成功。这个师在师长李振清的鼓舞下,艰难的渡过了黄河,向军部报了道。由于106师的建制还很完整,这自然在战后各部整理中,受到了一战区长官部的注意。毕竟退过黄河的部队,基本上都没个样子了,许多部队还都只是一个空番号,只有106师保持了建制。于是李振清就理所当然的成了40军副军长兼106师师长,而当蒋介石知道了106师的“光荣突围史”后,还决定提拔李当暂编第5军军长。

李振清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去一个自己没有任何根基的部队当军长,弄不好反受部下挟制,成了光杆军长。事实证明了李振清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在他拒绝了升官之后,蒋介石从53军提拔了副军长李汉章去当暂5军军长。李汉章到职后果然无所作为,两个黄埔系师长压根就不理他,最后部队军纪涣散,在河南弄的民怨沸腾,竟逼得老百姓端了一个师部,打死一个团长。李汉章本人被撤职查办不说,就连部队番号都被裁了。李振清可真有先见之明啊。

如果说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将李振清弄进了40军的决策层,那么1945年的邯郸战役则是将李振清推上了40军的军长宝座。在这次和八路军的作战中,军长和副军长都被俘虏了,只剩下他李振清资望最高,他不当军长,谁都不服。

40军在河南和解放军作战还是很卖力的,这也就巩固了李振清的地位。可杂牌毕竟是杂牌,你再怎么卖力也只是充当中央军的炮灰。这不,除了困守青岛的中央军外,1949年的长江以北就只剩下李振清的40军在安阳、新乡窝着了。虽然国防部为了要40军坚持到最后一人,给李振清增加了两个师的番号,但李振清是想明白了,坚持下去就是守死。

在起义、死战、逃跑这个选择题上,李振清从1948年11月一直想到1949年2月,经过四个月的苦苦挣扎,李振清决定去台湾。在将军部事宜交由副军长李辰熙负责后,李振清以去台湾要求补充为由,逃跑了。没了李振清的40军,也在继续坚持了三个月之后,由副军长李辰熙率领,向解放军投了城。

逃台后的李振清虽然被任命澎湖防卫司令,但是根本没有实际兵权,虽然他想重建40军,但是却被否决,就连好不容易搭起来的39师也被孙立人给吞并了。失望的李振清就只能草草的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在家里当起了寓公。

1976年4月21日,李振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死。

五、轶事典故

沉冤50年、涉案人数最多的台湾白色恐怖事件「澎湖案」,直到1999年才首度公开真相。当时山东8所中学8000名师生因入台管制滞留澎湖,国民党军队为内战需要强征中学生当兵,遭总校长张敏之反对,因而爆发牵连人数最广、一百多人被枪决的「澎湖案」。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澎湖案」这桩历史冤案,在张敏之遗孀王培五的口述回忆录出版时,才首度公开真相。除张敏之与106名师生以「匪谍罪」遭枪决外,数千名学生充军后受尽凌虐,还有不知人数、不详姓名的学生,被送到海中「抛锚」、枪毙,留下白色恐怖受难史中,最深痛的记忆。

这宗事件缘起于1949年6月22日,8所联合中学师生8000多人,在广州的黄埔码头登上开往澎湖的济和轮,经过三天两夜的惊涛骇浪,于25日抵达澎湖。

但上岸十几天后,军方就要求学生“投笔从戎”。7月13日,每排学生队伍前面来一个士兵,手中拿一条绳子,凡身高超过枪枝高度的同学都必须编入部队。同学开始骚动,并愤怒地骂道:「我们不要当兵,我们要读书」,「军方背信忘义」,现场人声鼎沸。这时,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李振清气急败坏地向校长张敏之吼道:「你们都是我用三块大头(银元)一个个买来的,有什么资格和我讨价还价?」

张敏之痛心地大声斥责说:「是你自掏腰包买的吗?」当时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救出学生免于徵兵,于是挑出一百余名年幼体弱、不合军方规定的学生出列,但其他学生这时却哭喊着:「校长,您不要我们了吗?」一时哭声震天。

李振清为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便让士兵朝天空放了一排枪,学生惊吓之余秩序大乱,士兵也开始残酷的镇压暴行。学生中有人腿部、手背、臀部等不同部位被打中,不断有学生中弹倒地,也有人被刺刀刺伤;学生的哀号声反而让士兵亢奋,叫喊声愈大,笑声愈大。天色渐暗,5000个学生被拆成一组组强行编入军伍。

发生编兵事件后,5000名学生被编入伍,剩下2000名女生和年幼生,张敏之遭到软禁。10月30日,张敏之和一批学生被带到台湾基隆西宁南路38号,人人谈之色变的台湾省保安司令部。不久,张敏之与106名师生因「匪谍罪」遭枪决。

而在澎湖,军方使出最狠的一招,让无法招供的同学「自动消失」。据一个侥幸逃出的学生指出,军方常选在月黑风高的时候,用小船载着十几个学生,两眼蒙住,航行到海中央,把学生推下去活生生的淹死。当时到底有多少学生被「抛锚」,没有人清楚。

而侥幸未被枪决或「抛锚」的师生,则被移送到内湖新生队管训,在绿岛监狱建成后又移送绿岛,成为绿岛监狱第一期(学生)。

张敏之殉难于1949年12月11日,于今正好50年。

50年来「澎湖案」这桩历史冤案,在白色恐怖受难史上经常被议论,但从无正式纪载;为了留下纪录,95岁高龄的张敏之遗孀王培五,以口述历史完成「十字架上的校长」一书,才使真相首度公开。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