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池明照片

张池明

张池明个人资料:张池明(1917—1997),男,又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傅山村(现河南新县泗店)傅家洼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随红二十五军转战洋县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期间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解放战争时期……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24 12:12:06

一、个人简介

张池明(1917—1997),男,又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傅山村(现河南新县泗店)傅家洼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随红二十五军转战洋县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期间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松江第一地位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池明

别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傅山村傅家洼

出生日期:1917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1997年11月8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延安抗大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松江第一地位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代表作品:《从东北到海南》、《张池明回忆录》

军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人物生平

张池明(1917—1997),男,又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傅山村(现河南新县泗店)人。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该村傅家洼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家庭五口人,租种三亩稻田。祖父年岁已高,勉强做些轻微农活。父亲多病,经常带病参加劳动。母亲操持家务,农忙时也下田做一些农活,他和姐姐年龄尚小,家庭勉强维持生活。8岁时家里人省吃俭用,送他进了私塾读书,学名张家相。他幼时聪颖,老师常夸他将来能成大器。

10岁时辍学在家,跟随叔父到处宣传革命,1928年4月,他任区儿童大队长,1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改为为张赤民,并任光山县儿童团总队长。1929年冬,他出席鄂豫边区共青团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年5月,张池明调少共鄂豫皖分局工作,同年12月儿童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张池明当选为常委兼秘书长。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向川陕转移,张池明留任独立十三团少共团书记,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是年,他刚满15岁。1932年11月,重建红二十五军后,张池明被编入七十三师。后省委部分领导开始在军队中进行“肃反”,张池明被诬为“AB团”的头头,在押往刑场时被军长吴焕先救下,留在军部担任秘书。同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他沿途书写标语、找向导、绘地图,工作做得十分出色。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徐海东在向毛泽东汇报战况时,毛泽东要查看地图,张池明立即送去一张军用地图,受到主席的表扬。其后,他任红十五军团作战科科长。不久,入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池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作战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2月,三四四旅配合一二九师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后他任六八八团参谋长。为开展游击战争,他率第一营在山东荷泽、曹县一带抗击日寇。他将地方的一些游击支队合编为旅挺进纵队,并出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纵队改为特务团。1939年春,张池明调任冀鲁豫支队游击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任六八七团政委。7月,他率部挺进苏北,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张池明被编入新四军四师八旅二十二团。不久,他任八旅政治部主任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斗争。1943年9月他到达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更名为张池明。1945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初期,张池明从延安进入东北,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任哈尔滨卫戍区副政委。7月,任哈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二师政委,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共歼敌4万余人。1947年5月,调任东野六纵十六师政委,8月,任六纵政治部主任。率部南下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广西战役。后任四十三军政委。1950年2月,他指挥海南战役,歼敌3.3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初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1955年10月调任后勤学院副院长。1962年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学院院长,他分管作战勤务和援外工作。1965年3月,张池明率一批同志对后勤部的后方基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摸底,从河南省经川、陕到成都、昆明,又从湘、鄂到两广,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合理化、科学化制定了更科学的工作方案。1967年7月,张池明出任总后勤部政委、党委第二书记。同年10月,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抓到万人大会上批斗。1969年4月,出席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成员。1975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

四、革命生涯

张池明在私塾读书两年半,其间,老师周清恩十分器重他,常在他人面前夸奖说:“家相将来能成大气。”张池明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坚持上学,从不缺课。他不负老师厚望,很快学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学会简单珠算。张池明从小就爱好书法,写的毛笔字工工整整,刚劲有力,作业本上常被老师画满了红圈圈。放学回家后,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山放牛,下河摸鱼,在屋后的曲背山和门前的北界里,留下了他童年的欢乐。

1927年的秋天,家中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刚满10岁便含泪告别了尊敬的老师和亲如兄弟的同学,跟随叔父张柱邦闹革命,参加农民运动,宣传革命道理。张池明常背个小包袱,里面包着笔墨纸张,写上几幅标语,张贴在贫苦农民的屋檐下。因为毛笔字写得漂亮,被党的领导人称为“童子学干”,继而吸收他参加了赤色儿童团。这年冬天,选派他到鄂豫边苏维埃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列宁小学学习深造。在这所小学里,设立了劳动童子团的大队部,张池明当选为大队长。

1928年4月,张池明从乡调到区,做儿童大队长工作。11月,他随周应喧到县委开会,少共县委书记来显刚找他谈话,他们介绍张池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少共光山县委工作,不久就担任光山县儿童团总队长。在县委机关,他知识增长很快,学了不少东西,这年冬天,他就可以单独到一些地方巡视工作。

1929年冬,张池明参加了在柴山保召开的鄂豫边区党代表大会、边区共青团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共青团代表大会是大别山青年革命斗争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大会提出了团的任务,动员劳苦青年积极参加土地革命,等等。

1931年2月,张池明奉中共光山县委指示,带领一支儿童队伍组成的前线慰问团,由柴山保赶到新集附近,慰问攻打新集的红军部队战士。新集攻克后,他被留下继续从事儿童团工作。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同时成立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陈昌浩任书记,张池明从事文字宣传工作,同时也跟陈昌浩外出巡视,他曾几次到郭家河、宣化店、河口镇、七里坪、箭厂河等地,检查各地的列宁小学,动员和督促少年儿童入学,指导儿童团站岗放哨、识别检验路条以及军事操练。每次外出巡视时,他都要带上《少年先锋》、《赤色儿童》油印报纸分发给儿童团员阅读,或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在一起,唱上几首革命歌曲,宣讲红军作战胜利的大好形势,表现异常活路。共青团在动员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工作方面成绩出色,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劳动生产、参军、参战等方面都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这年冬天,全区共青团已有团员1万多名,少年先锋队队员36000多人,儿童团团员7万多人。12月,在新集召开了儿童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张池明当选为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

少共中央分局机关总共不过八九个人,设立于新集城内最为阔气的曾家地主大际内,同中央鄂豫皖分局一块办公。1932年春节过后,张池明的父亲张彦邦扛着一筐草鞋,从傅家洼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交给分局,你子俩久未见面,这次能在曾家大院相逢,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其父不只是喜悦高兴,而且怀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父亲告诉他,当年租种曾家地主的十来亩土地,当前归佃农所有,不再向曾家交租了,实行谁种谁收。家里又添了一头耕牛,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张池明招呼父亲吃过饭,又领着他在大院前前后后仔细看了一番,这位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情不自禁地连声称道:“好呀!好呀!曾家大院都成为苏维埃政府了,日后打下光山县城,咱穷苦人更高兴。”并一再鼓励儿子说:“长伢,今不要想家,也不要操心爹妈,好好跟着共产党干,跟着红军打天下。”中央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接见了他父亲,并高兴地说:“彦邦同志,你不仅积极拥护工农红军,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个好儿郎。这伢子聪明伶俐,又十分好学,是个难得的小才子。张赤民的名字,就富有革命性,赤民赤民,赤心为民,反映出我们时代的特色!......”临走时沈泽民把他父亲送到大门口,并叫张池明送父亲出城。他没有料到,这次送别,竟成了最后的诀别。国民党对鄂豫皖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他的父母都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相继病饿而死。

1932年2月,张池明到皖西北巡视工作,这里正在进行苏家埠战役,他帮助组织群众搬运战利品和运送伤员。两个月后,又到六安独山慰问前方部队,5月初从麻埠道委返加分局。这时,国民党快要进行第四次“围剿”,我红军已做好了敌人飞机可能轰炸的准备,机关动员起来,在大院子里赶修了防空洞。9月9日,新集失守,张池明跟随分局和省委机关转移到皖西北区,他被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派往红军部队独立第十三团担任少共团委书记,这是他戎马生涯的开始。是年,他刚满15周岁。

到了军队后,张池明深感军队是一个战斗集体。在军队,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这年冬,成立红二十七军,张池明所在的独立十三团改为第二团。为了配合主力反“围剿”和减轻敌人对根据地压力,他跟随红二十七军从内线转到外线,在敌人侧后转战十多个县,行程2000多公里,牵制敌人5个多师的兵力,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歼敌4000多人,11月底,鄂皖工委率二十七军到鄂东,找红军主力部队,留下第二团单独坚持皖西地区的斗争,担负恢复原有根据地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要同国民党的清剿军队作战,还要克服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个时节,大别山正是冰天雪地,战士仍穿着单衣,不打围寨就搞不到粮食,饥寒交迫,历尽了艰辛。不久,红七十四师二二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及军部警卫营编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兼,全军约3000人。为打开局面,恢复根据地,部队连续在胭脂坳、白沙河、双河山、小南津打了几仗,后转战到葛藤山,敌人追到门坎山,激战一天一夜,政委王平章牺牲,部队退出战斗,转回鄂东。

红二十八军到鄂东后,即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在七里坪战役准备期间,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大的“肃反”。这次“肃反”首先从七十三师开始,上至军长下到战士都被审查。张池明所在的第二团,是采取全团集合,当场点名逮捕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张池明被当作怀疑对象押到师关押起来。他当时还不是党员,够不上“第三党分子”,但因担任过共青团才团委书记职务,就被看作“AB团”的头儿。在审讯期间对他们进行残酷拷打、逼供,有人故意将他的名字“赤民”改为“吃民”,予以斥责和嘲讽。正在这危急关头,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在七十三师检查工作,把他叫到当面,对其姓名年龄、家庭状况以及参加革命后的工作经历,都仔细询问一遍,然后对审判人员严肃地说:“他年纪小,出身好,参加革命早,放了放了。”吴焕先将张池明从牢房中解救出来,同时出爱上了这个“童子学士”,发现他举止文质彬彬,又擅长写写画画,就将他调到军司令部当秘书。

张池明到军部时只有16岁,人们见面都叫他小秘书。当时军部机关人员很少,构成简单,除了一个经理处外,没有其它机关。省委随军部,实际就是军党委。当时的秘书工作,即简单又复杂,有时简单到无事可做,复杂起来什么都做。日常工作是派派通信员,发个通知,拟个口令,打个收条,带向导问问路线,找群众做点社会调查。当时没有电台,外边情况了解很少,所以捉到俘虏总要问问敌情,到了白区就千方百计搜集报纸,很多消息都是从报纸上知道的。在军部,他给自己立了规矩,提出“多思、谨慎、勤奋”的六字要求。

1933年5月初,集中全军和地方力量攻打七里坪,红军整整围攻了43天,结果没有攻破,最后被迫撤围。这次战斗,全军12000余人减少了一半,损失惨重。接着,蒋介石任命他的亲信刘镇华为“豫鄂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司令部设在潢川县城,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潢(川)麻(城)公路为界,划为东西两区,进行“围剿”准备。这时,红二十五军与敌周旋,终因无力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被迫撤出战斗,从皖西西大埠口向鄂东转移。在通过潢麻公路时,遭敌阻击,后卫一个团约千余人退回皖西,第二次组建打二十八军。

军部重返鄂东北后,由于省委命令红二十五军在内线分兵进行游击活动,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红军的损失更加惨重,最后只剩下1000余人,突围到天台山、老君山一带活动,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卓绝的济南战争。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特派员程子华带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以越过平汉铁路到达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计划,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之后,全军部队转移到殷家湾、何家冲,进行出动前的准备。16日,全军从何家冲出发,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开始长征。

第二天,在锣鼓寨打退了敌人追剿纵队第六十五师的进攻,根据侦察情况,于当夜从信阳以南的东双河柳林两车站之间越过平汉铁路。19日进入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红二十五军行动后,判断我军有借桐柏山脉为依托,西进四川的意向,急调追剿纵队第六十五师及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跟踪追击,又命令驻南阳庞炳勋和驻老河口肖之楚两部堵击,红二十五军进到桐柏、枣阳之间,与敌人周旋一周,后向伏牛山地区挺进。1934年11月26日,在通过许(昌)南(阳)公路的当天,正遇寒流,雨雪交加,气温骤降,能见度很低。国民党庞炳勋部第四十军将红二十五军团团包围,敌人从阵地上向我军猛烈攻击,由于天气严寒,战士们手指冻僵,一下拉不开枪栓,被迫后撤。在此紧急关头,军首长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不顾个人安危,与敌浴血奋战,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顺利进入伏牛山区。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南洛南县,10日省委常委开会讨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夹省委,这时遭受敌人第六十师的突然袭击。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吴焕先指挥,血战终日,将敌全部击退,转危为安。红二十五军得不到休整,边作战边宣传发动群众,连续在鄂豫陕边区的三要司、庾家河、蔡玉窑、文公岭、镇安县等地与敌激战,扫清各反动民团及地主武装,摧毁国民党在乡村统治,镇压土豪劣绅,宣传党的政策,初步建立起鄂豫陕根据地,成立了鄂陕特委和游击司令部。1935年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入陕4个月的工作,改造省委,吴焕先代理省委书记。这时,红二十五军已发展到4000余人。

这时,军部获悉蒋介石武汉行营对红二十五军进行3个月的围剿计划,敌人增调2个师入陕,连同原有的敌军共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四面包围、中间追击,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商雒地区。省委在郧西讨论反第二次围剿的部署,认为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我们应吸引敌人南进,采取“打圈子”疲惫敌人,先拖后打,把敌人诱进根据地,分头袭击。结果歼敌数千人,粉碎了第二次围剿的进攻。

为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张池明随军部于1935年7月13日由蓝北出终南山,前锋直抵西安以南20里路的韦曲、杜曲一带,直接威逼西安。西安大为震惊,全城特别戒严。敌第五十一军原准备财往天水,也被我军牵制而不敢离城。红二十五军在焦岱、引驾回、子午镇、秦渡镇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斗争,扩大红军,补充物资。这时,红二十五军从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国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西安来军部,也证实了这个消息。于是省委在沣峪口举行会议,分析了情况,认为我红二十五军应配合红军主力向西北行动。1935年7月16日,从沣峪口出发,沿秦岭北麓西进。

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歼守敌一个营。当日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县城。为继续在西兰公路活动,牵制敌人西调,扩大回旋余地,部队向路南行动,威历代陇东。21日,部队行至甘肃泾川地区,天气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泾河河水猛涨。当部队抢渡泾河时,敌三十五师二0八团突然从我军背后袭击,在塬上四坡村的后卫团与敌打响。军政委、代理省委书记吴焕先带领交通队赶去援助,经过激战,歼敌一个团。战斗中,年仅28岁的卓越青年将领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张池明在吴焕先身边工作多年,又受过吴政委的保护,看着政委就这样匆匆去了,无比悲痛。

部队渡过泾河后,直逼灵台县。在兰西公路18天的活动中,迟迟得不到红军主力北上的消息,省委决定北上陕北苏区。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召开会议,军领导进行调整,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扎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17日,中央驻陕北苏区代表团召集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成立陕甘晋省委,实行了统一领导。同时,决定成立红军第十五军团,实行统一指挥。军团下辖3个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分别编为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师,全军团共7500人。红十五军团的机关,由红二十五军军部和陕甘红军指挥部合编,从这时起,张池明兼任作战参谋工作。18日,在永坪镇举行党政军民联欢大会,庆祝红军之师,之后,开始了劳山战役,张池明随军团长、副军团长先到劳山勘察地形,布置作战任务。10月1日开始战斗,激战终日,敌师部及两个团全部被歼,师长何立中被击毙。

不久,又进行了榆林桥战斗。战斗胜利后,1936年11月初,毛泽东到了道佐铺军团部,在一间大房子里接见了军团领导人。徐海东汇报前边战况时,毛泽东要看地图,张池明送去一张军用地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里十分激动。

1936年4月初,在三交战斗中刘志丹牺牲,调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宋时轮到红二十八军任军长,张池明代理科长职务。5月2日,红十五军团从铁罗关西渡,进到延川县贾家坪地区休整。为了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扩大红军力量,红一方面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于5月20日出动,红一军团为左路军,红十五军团为右路军,分南北两路西进。

张池明随后路军第七十八师攻克定边、盐池后,就地开展新区工作。攻克预旺县城后,军团部驻在县城。经过两个月作战,从横驰骋在陕甘宁绥广大地区,直捣马家军的黄河以东防线,开辟了新的苏区,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我军抽调大批干部进红军大学学习,作好战前准备工作。张池明于1937年3月初离开商县军团部,绕过西安到达延安抗大学习。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军事、政治两门,他对这次学习机会非常珍惜,从入学时起就鞭策自己,要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过好学校的紧张生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经过半年培训,张池明的思想理论、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他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理论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三个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三个师。张池明从延安赶到三原附近云阳总部时,所在部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总部叫他赶回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分配他继续担任作战科代科长。第二天,部队从三原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1937年9月24日,连以上干部进行战斗动员,准备平型关战斗。25日战斗打响,此役,共歼灭日军板垣第五师团精锐部队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为开辟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7年11月,日军2万多人,分八路围攻晋察冀边区。为配合军区部队作战,三四四旅进到河北平山、灵寿地区待机。旅部在东黄泥过了春节,移驻西柏坡。1938年2月下旬,三四四旅奉命到晋东南,配合一二九师粉碎日军九路围攻。4月上旬,日军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围攻,三四四旅六八九团配合一二九师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反九路围攻后,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这时,张池明离开旅部,调任六八八团参谋长。6月底,旅部率六八七、六八八团,由长治、长子出发,急行百余里,进到阳城以北地区打击日军,这是他在六八八团打的第一仗。11月,六八八团由陈赓统一指挥,北上援助鲁西北国民党专员范筑先。张池明带领六八八团第一营在菏泽、曹县开展游击活动,后将地方的一些游击支队改编为三四四旅挺进纵队,张池明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挺进纵队改为旅特务团,继续坚持冀鲁豫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春,三四四旅代旅长得志到了冀鲁豫,将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考城大队、陇海路支队和冀鲁豫游击第一支队依次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一、二、三、四、五大队,张池明任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12月,张池明到达太行山三四四旅旅部,按中央通知,准备到延安,作为冀鲁豫支队代表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七大”延期召开。1940年2月,三四四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找他谈话,说延安暂时不去了,留在太行山区六八七团任政治委员。7月,黄克诚率新二旅第五、六团、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教导营,超过津浦路,东进苏北地区。

从豫皖苏出发,直到苏北盐阜区,六八七团是单独一路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2月中旬,公布新四军编成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编为第四师第八旅二十二团。第八旅担负坚持盐阜区斗争,建立根据地,二十二团为旅的机动部队。张池明提任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作战。张池明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一年来敌人对冀鲁豫边的“扫荡”与我们反“扫荡”的斗争》6000余字的文章。1944年6月6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郑探口之战》7000多字的长篇报道,当时很多首长称他是“能文能武”难得的将才。

1943年初,新四军决定抽调一批团以上干部到延安学习,张池明是其中之一,这是他第二次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赴延安途中,历尽艰难困苦,于9月底到达延安。入校后,张池明被编入十二支部,任支部书记。

1945年4月,我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张池明作为一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开了50天,于6月21日胜利闭幕。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又笼罩在内战的烟云中。国民党蒋介石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全面内战,在中国的大地上再次燃起战火硝烟。

党的“七大”以后,根据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抽调大批官兵进入东北。张池明奉党中央之命,从延安赴东北工作。1945年8月19日,从延安动身,第一站到了绥德,从兴县到晋中,在清徐以南渡过汾河,从冀中转到东北。到了沈阳铁西区,东北局派来汽车把他们接进城,住在临时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东北局组织部长林枫与他们谈话,征求工作意见,他们提出去北满,便搭上苏军火车到了哈尔滨,张池明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年底,松江地区的伪匪在国民党怂恿下,气焰嚣张,有几个县被伪匪控制,军区集中力量清剿,平息了判乱。1946年4月,北满分局、军区、松江省委同时进驻哈尔滨。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张池明兼副政治委员。7月,东北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之前,张池明到了哈东,任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为了扩大军队力量,东总指示,以哈东军区的机关直属队、第一团、第三团及哈北军分区第四团,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张池明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三下江南”作战,与东北军民一起共歼灭敌人4万余人,削弱了蒋军的机动力量,彻底粉碎了敌人“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

1947年5月,部队回到松花江北,张池明接到东总调令,调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原新四军三师七旅)政治委员。1948年8月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我东北野战军对敌连续发动了夏、秋、冬三次大规模进攻。1948年3月结束冬季攻势,5月下旬,开始攻打长春,六纵首先出发。9月发起辽沈战役,六纵移到长春以南,以后陆续攻占锦州、营口一带,经过2年又10个月的战斗,东北全境解放。张池明又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0日晚,二野、三野发起渡江行动,突破敌人长江防线。之后,十五兵团政委赖传珠传达命令,对四十三军干部作了调整,军长李作鹏,政治委员张池明。5月14日,四十三军分五路向江北的团风、黄冈等地之敌发起进攻,当晚扫清了100余公里地段的敌人,15日横渡长江。之后,参加了湘赣战役。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时候,我国南方地区还在紧张地作战之中,张池明等率领四十三军奉命南进。11月参加了广西战役。12月9日,在广西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接第四野战军首长电令:“四十三军除目前参加追击的一个师继续作战外,其余两个师应向廉江、合浦集中休整,准备尔后配合四十军进占海南岛。”第四十三军配置于海安、湛江、阳江一线,征集船只,整装待命。1950年2月上旬,叶剑英主持召开了广州会议,决定发起海南战役,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术,克服我军无军舰及登陆船的困难,从2月中旬开始,分批偷渡海峡。3月以后,两岸官兵里应外合。战役开始后,北岩登陆部队一涌而上,岛上接应部队由南向北迅猛出击,经过两个月的紧张作战,共歼敌3.3万余人,5月1日,海南岛全岛解放。

海南岛解放后,四十三军驻守海南岛,协同琼崖纵队保卫海南,张池明任海南区党委第二书记。其间,进行剿匪,组织土改。1951年4月,在江门成立粤西区党委,他兼任区党委第一书记。5月成立华南军区,下属广西、粤西等四个军区,张池明兼任粤西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5月调中南军区后勤部任政治委员。杨至诚调离后,张池明兼任部长。1955年初,中央决定撤消六个大区,改为十二大军区,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张池明回到广州不久,又调任总后勤部参谋长,7月间到北京任职。

1955年10月,黄克诚部长找张池明谈话,将他调到后勤学院当副院长。1956年春,参加了军委在上海组织的战役集训,增长了现代战争知识。1961年,随张爱萍率军事代表团到缅甸访问。回国不久,响应中央军委号召,到河北清风店第六十九军的连队当兵一个月,体验基层生活,调查基层情况。

1962年,张池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学院院长,分工管理作战勤务和援外工作,对学院管理相应少一些。这个时期,他到新疆几个边远地区检查边防工作。1965年3月,张池明率一批同志,对后勤的后方基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勘察,从河南经川陕到成昆,又从湘鄂到两广,走遍了半个中国,为后勤工作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1967年7月,张池明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10月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被抓到万人大会上批斗,勒令到机关、学校、医院、科研等单位接受批判,经受一场政治斗争的考验。

五、人物轶事

张池明工作之余爱好书法,尤其在离职休息后,他坚持天天写,月月练,达到了较高境界,把书法作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张池明将军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时时关心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关心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疾苦。每次地方领导到北京去看望他,他都要询问家乡的变化,并为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张池明十分怀念故乡,思念大别山。1985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在新县举行吴焕先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张池明抽出时间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看望他生活、战斗过的大别山区和父老乡亲。回到北京后,他把回乡的感慨赋诗一首:

巍巍大别山,绵延三省边,

革命摇篮,丰碑在人间;

英雄大别山,战斗历艰难,

前赴后继,血染红杜鹃;

人民大别山,今朝更好看,

老区新貌,勤奋建家园;

常忆大别山,屈指六十年,

继往开来,鬓霜志未衰。

1989年,国家制定“八五计划”,决定修筑“京九”铁路,他和大别山的其他首长一起向中央领导请求,要求铁路拐个弯,从大别山腹地的老区经过。中央领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当前,“京九”铁路已建成通车,老区经济建设已搭上京九快车,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路上迈进。

1997年6月,张池明因病住院,住院期间,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关心和照顾。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1月8日不幸逝世,终年80岁。

张池明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六、亲属成员

父亲张彦邦

七、个人作品

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后,他先后参加了红二十五军战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战史的编纂工作,并担任编审委员会委员,亲自查找资料编写文章。著有《从东北到海南》、《张池明回忆录》等回忆文章和著作,并出版有一本诗集。

八、所获荣誉

1955年9月,张池明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将,年仅38岁。1969年4月,张池明出席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九、逝世

1997年6月,张池明因病住院,住院期间,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关心和照顾。

1997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