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美国 奥斯卡 现代作家 美国作家
科马克·麦卡锡,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McCarthy)1933年出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爱尔兰裔。1937年随家迁至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他在家里的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三,有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在诺克斯维尔,他进入了天主教学校。他的父亲是其后三十年里当地有名的律师 。麦卡锡的第一部小说,《果园守门人》(The Orchard Keeper),于1965年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社出版。他把手稿交与兰登书屋,据称是因为这是其“唯一听过的出版社”。兰登书屋的艾伯特·爱斯肯(Albert Erskine)发现了书稿的价值。爱斯肯正是威廉·福克纳的编辑,直到后者于1962年逝世。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爱斯肯也同样一直为麦卡锡编辑 。
中文名:科马克·麦卡锡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罗得岛州
出生日期:1933年
职业:美国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品:《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年出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爱尔兰裔。1937年随家迁至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他在家里的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三,有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在诺克斯维尔,他进入了天主教学校。他的父亲是其后三十年里当地有名的律师 。原名Charles Joseph McCarthy Junior,Cormac 是爱尔兰语,意为Charles’s son(mac). 1951-1952年,麦卡锡进入了田纳西州立大学,主修文科。1953年,他加入了美国空军,服役四年,期间两年在阿拉斯加主持一个广播节目。1957年,重返田纳西大学。在大学期间里,他在学生报纸上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1959和1960两年获得了Ingram-Merrill奖。1961年,他和大学同伴Lee Holleman结婚,有了他们的儿子Cullen。麦卡锡没有获得学位再次离开学校,举家迁移至芝加哥,在那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随后他结束了和Lee Holleman的婚姻关系,回到了田纳西 。麦卡锡的第一部小说,《果园守门人》(The Orchard Keeper),于1965年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社出版。他把手稿交与兰登书屋,据称是因为这是其“唯一听过的出版社”。兰登书屋的艾伯特·爱斯肯(Albert Erskine)发现了书稿的价值。爱斯肯正是威廉·福克纳的编辑,直到后者于1962年逝世。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爱斯肯也同样一直为麦卡锡编辑 。1965年夏天,借着从美国艺术文学院获得的游学奖金,麦卡锡乘船出海,希望探访爱尔兰岛。出船期间,他遇到了时在船上任歌手的Anne DeLisle。他们于1966年在英国结婚。当年,麦卡锡收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励金,以此继续环南欧旅游,直到登陆伊比沙岛。在那里,他写下了第二部小说《外围黑暗》(Outer Dark)。随后和妻子回到美国,并于1968年发表了这部小说 。1969年,麦卡锡和妻子迁至田纳西路易斯维尔,购买了一谷仓,麦卡锡亲手修造房子,甚至自干工活。在这里,他根据真实事件写下了另一部小说《神之子》(Child of God),于1973年出版。和此前的《外围黑暗》一样,《神之子》的故事设置在南阿巴拉契州。1966年,麦卡锡和Anne DeLisle分开,搬至德克萨斯的El Paso。1979年,小说《沙崔》(Suttree)最终出版。这部小说已经断续写了二十年。利用1981年获得的麦克阿瑟奖金支撑生活,他写下了另一部小说《血红子午线》(Blood Meridian, or the Evening Redness in the West),在1985年出版 。麦卡锡目前和妻子Jennifer Winkley及他们的儿子John居住在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北部。
我爸爸总是对我说,一定要尽力去做你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并且实话实说。他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在早上醒来、又不需要思考你究竟是谁,更能让人安心的了。而且,要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那就站起来,承认是你做的,说声你很抱歉,然后继续努力。不要为自己拉扯什么废话,背着包袱生活。我想,所有这些话今天听来都非常简单。甚至对我来说也是这样。但是,有更多的理由需要把这些话牢牢记住。我不记得他曾经非常耐心地把一件事说过两遍,所以我也学会了如何第一次就把话听进心里。年轻一点的时候,我可能也曾误入过歧途;但是当我回到正路上之后,我真的下过很大的决心,绝不重蹈覆辙,而且我也做到了。我想,真理总是非常简单的。在很多情况下它也确是如此。
——科马克·麦卡锡《老无所依》
你们的想法令人生畏,你们的内心软弱无力。你们的行为充满怜悯而又残酷,让人感到荒诞不经,行事之时心浮气躁,仿佛难以抗拒。最终,你们愈发畏惧鲜血,鲜血与时间。
《血色子午线》
他离群索居,极少接受采访,排斥公众活动或谈论自己的作品。在纽约时报对他进行的一个难得的采访里,麦卡锡透露了他对包括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内的作品不论及生死的议题的作家的不以为然。“我不理解他们”,他说,“对我来说,那不是文学。许多被认为优秀的作家在我看来很奇怪。” 他的小说致力于描写美国及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受到广大北美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赞誉。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说(以《边境三部曲》及《流血的子午线》为代表)更是为他奠定了在现代美国文坛上的大师地位。这些在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史诗,既有恶梦般的屠杀、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和柔细潜心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星但丁、爱伦·坡、麦尔维尔、福克纳、斯坦培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麦卡锡时常前往由其朋友-物理学家穆雷·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创建的圣达菲学会(Santa Fe Institute)。麦卡锡说,他不熟悉任何作家,更喜欢和科学家们接触脱口秀主持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将麦卡锡2006年创作的小说《路》(The Road)选为了“欧普拉书友会”的推荐书目。另外,麦卡锡同意接受了生平第一个电视采访,2007年5月的《奥普拉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采访是在圣达菲学会的图书馆里进行的麦卡锡钟情野外生活,游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各州。和田纳西州一起,加上墨西哥,这些地方成为了其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人烟稀少的荒凉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简洁有力的语言,构成了其小说的主要元素麦卡锡的作品具有一种感觉和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寓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几位重复出现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探求,对于年轻生命中充满的甘苦喜乐的真实。细致的体验,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都造就了这种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孕自麦卡锡本人的生活经历及追求。尤其是他在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麦氏作品前期以描写美国中南部为主,后期则走入大西南,也是伴随着他生活的步履而动。他的西部小说集笔墨于几个坚忍脱俗的青年流浪者身上。这几个男性主角,带着各种程度的悟性,投身于生命的探索,情节的高潮每每伴随着神意的显示,往往与宗教启示文学并入一途。这种抽象灵性主题的出现似是作者自身思想的升华,也侧映出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炽热感情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在麦卡锡作品中,大自然始终是最伟大的存在。作者赋予大自然广泛而蓬勃的生命。在麦卡锡的世界里,兽类、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类的观察者。它们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审视着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愚蠢、邪恶与残暴;它们也欣赏着人类的不朽英雄史诗,铭记着英雄们的善行义举。麦卡锡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是一首首丰富语域里的交响诗。尤其是在他口语体极强的西部小说里,他能在小说中纯熟、确切地使用英语、西班牙语表现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又能灵活、谐趣地驾驭俚语、土语、牛仔语言凸现角色各异的身份、性格、教养、志趣……麦氏西部小说也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富有质朴、粗野的黑色幽默。作品为南方哥特风格(Southern Gothic),后启示录(post-apocalyptic)流派。同时著有戏剧和剧本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把他和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唐·德里罗(Don DeLillo)、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一起,列为当今时代美国最主要的四大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他的作品帮助美国式文艺告别了低级的大众消遣。去年《纽约时报书评》评选“过去25年出版的美国最佳小说”时,科马克·麦卡锡以1985年出版的《血色子午线》(Blood Meridian)名列第三。《血色子午线》也被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一百部英文小说之一。而他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则更多源于数年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的“边境三部曲”,其中《骏马》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描述一对父子游历浩劫后的美国,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去年9月出版,好评如潮,2007年4月16日赢得普利策奖。小说讲述的是,核大战让整个由国家秩序建立起来的世界毁于一旦。自然的末日来临,灰蒙蒙的雪寂静地落在荒芜一片的寒冷冬日,无法滋养任何植物。在这场浩劫中,有一家人侥幸活了下来。他们仅剩一支手枪和一发子弹。父亲告诫儿子不要轻易使用子弹,如果遇到危险就用仅剩的子弹自杀。没想到孩子的母亲却不堪忍受生命的残酷而拔枪自杀。父子俩只得孤零地往美国的南方海岸走去,寻找可能的温暖。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他们面对着未知的生计与人性的邪恶。他们惟一拥有的是彼此的关怀和对生存的一丝渴望。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弃婴,感受到生命的火种开始有了延续的希望。年逾74岁高龄的麦卡锡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天灾和人祸共同酿造的末世景观,成为后“911”时代的寓言,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密切关注。《老无所依》如同寓言 。片名取自《航向拜占庭》中的首行,它的作者是叶芝(爱尔兰)。一位古典出身。被许多人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
果园守门人 The Orchard Keeper (1965)
外围黑暗 Outer Dark (1968)
神之子 Child of God (1974)
沙崔 Suttree (1979)
血红子午线 Blood Meridian, Or the Evening Redness in the West (1985) (边境三部曲,trilogy of the border,*) 骏马 All the Pretty Horses (1992)
穿越 The Crossing (1994) *
平原上的城市 Cities of the Plain (1998) *
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5)
路 The Road (September 26, 2006)
对于崇拜科马克·麦卡锡的人来说,他是自威廉·福克纳以来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1945年后的美国作家中,科马克·麦卡锡的地位极为重要,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路》—一部末日小说—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曾在她的读书节目中向全国推荐,称其为“父亲节最好的礼物”。
早在1997年,麦卡锡的作品(《边境三部曲》之《天下骏马》)就已被首次引入中国,不过,他在中国的名声大振,却要归功于由他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老无所依》—一个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黑色故事。
今年,是麦卡锡的处女作《看果园的人》发表五十周年,为此,麦卡锡研究会和孟菲斯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联合宣布将于10月8日在孟菲斯大学校园中心举行“科马克·麦卡锡的五十年”研讨会,目前,他们正在全球范围招募希望参会的研究者。
从查尔斯到
“爱尔兰国王”
虽然麦卡锡一贯深居简出,鲜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不过,对于麦卡锡的过往我们并非一无所知。
1933年7月20日,科马克·麦卡锡在罗德岛首府普罗维登斯的一个爱尔兰裔家庭出生,成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他的父母查尔斯·格拉迪斯·麦卡锡和克莉丝汀·麦克·格拉尔育有6个孩子—他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姐妹。幼年的麦卡锡显然颇受父母爱重,这个律师的儿子沿袭了他父亲的名字查尔斯。
1937年,因为父亲受聘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担任律师,他随家人搬到了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第一次住进了高档社区,1941年,他们搬入一栋位于马丁赫尔派克的别墅。因为查尔斯和克莉丝汀信奉罗马天主教,他进入了诺克斯维尔的一所天主教中学圣玛丽教区学校。1951年,这个当时还叫查尔斯的男孩进入田纳西州立大学,主修文学—但是没有毕业—1953年,他加入美国空军服役。吉姆·隆恩是查尔斯大学中最好的朋友,后来成为他小说中J·伯恩的原型。
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科马克—沿用了一位爱尔兰国王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出于法律的原因,他的父母本想给他改名成“查尔斯的儿子”。
1957年,麦卡锡重返田纳西大学,在学生杂志《凤凰》上发表了两个短篇小说《溺水事件》和《苏珊醒来》(因为独特的文学创意,分别在1959年和1960年获得英格拉姆美林校园创作奖)。
麦卡锡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大学,显然他对学校教育有些排斥,这从他后来的小说里也可以看出—主人公大多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年轻人。
1961年有些重要,再度辍学的麦卡锡和大学同学李·霍尔曼(李是一位诗人,著有包括《欲望的门》在内的几部作品)步入婚姻,这对年轻的夫妻定居在诺克斯维尔城外的一栋小屋里,门外有一条小溪环绕。麦卡锡和李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卡伦,李承包了照顾婴儿和家中所有的家务,以方便麦卡锡进行创作。之后,他们一同前往新奥尔良和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麦卡锡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太久,1964年,沮丧的李搬到了怀俄明,在那里提出终止他们的婚姻。
《萨特尔》对过往生活道别
1965年,还在修理汽车的麦卡锡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看果园的人》,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出版商才能让他的作品广为传播。这部小说荣获了当年的福克纳基金会“最佳新人奖”,评委们称其具有“冷峻、严肃和不动声色的幽默”以及“生动鲜活的语言”。
1967年,麦卡锡从诺克斯维尔搬到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他的父亲查尔斯以首席律师的身份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直到退休。在不少读者看来,他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萨特尔》像是一部半自传体,很多人认为麦卡锡酷爱饮酒,不过,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写到“麦卡锡不喝酒了—从他16年前与一位年轻的女性一起搬离埃利帕索。《萨特尔》读起来更像是对过往生活的告别……u2018我的朋友都是那些戒了酒的人,如果说什么对写作的危害最大,我想是喝酒u2019。”
麦卡锡对大多数其他作家几乎无感,在一次颇为难得的《纽约时报》采访中,麦卡锡回应了崇拜者们的疑问—他并不是一个球迷作家,也不喜欢探讨“生存和死亡”的问题,而且“引用亨利·杰姆斯和马塞尔·普鲁斯特作为例子,我不理解他们”,他说:“对我来说,那不是文学。很多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家作品,在我看来都非常奇怪。”
对麦卡锡最高的评价是,称是麦卡锡的作品“帮助美国式文学告别了低级的大众消遣”。不过,几乎已被忽视却不得不说的事实是,麦卡锡被公众接受的道路极为漫长,事实上,他的作品包括《萨特尔》和《血色子午线》在先前的精装本销量都没有超过2500本。直到1992年,《天下骏马》出版,麦卡锡才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也自此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极度贫困
与疯狂崇拜者
更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麦卡锡在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极度贫困,不是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就是住在汽车旅馆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生计几乎只能依靠救助金和上帝来维持。在一段麦卡锡本人的描述里,他说:“我没有什么钱,我几乎什么都不是。幸运的是,当我的牙膏用完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我想起来邮箱里有免费的试用样品。”
在贫困的背后,是爱慕者和崇拜者对他的疯狂追捧—那些人似乎对他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一部名为《科马克的垃圾》的纪录短片中,一个女性崇拜者声称她收集了许多袋麦卡锡扔掉的垃圾,“我可以从垃圾中看出作家喜欢吃什么牌子的冰淇淋”,她如是说。另外一位崇拜者表示,自己统计了麦卡锡的所有作品,其中一共提到“可口可乐”13次。有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是,创作《老无所依》时所用的打字机购买于1963年,当时只花了50美元,却在2009年被克里斯汀拍卖行拍出了25万美元的高价。这部打字机的接班者是另外一部奥利维蒂,被他的朋友约翰·米勒以11美元的价格卖给他。
在生活里,麦卡锡是一个开着平板卡车、喜欢高尔夫球的台球高手。《纽约时报》评价麦卡锡是“一个颇有魅力的人,一个世界级的谈话者”,而且“有趣”“固执”,“动不动就爱笑”。这个身高不足6英尺,有着一双蓝眼睛的男人一度被认为是自“塞林格以来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隐者”,排斥公众活动,一直到年过八旬,他才有所松动。
科马克·麦卡锡
作为美国在世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麦卡锡创作的十余部小说跨越南方小说、哥特小说和西部小说。2007年,由他的小说《老无所依》改编的同名电影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
圣达菲学术界的活跃分子
麦卡锡的第三任妻子珍妮佛是位学者,他们一起生活在新墨西哥州的北圣达菲,还有一个儿子约翰温克利。不过,这段婚姻也没能延续。2006年,麦卡锡与珍妮佛离婚,出于隐私保护的缘故,麦卡锡没有披露离婚原因。
麦卡锡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2007年6月5日的《奥普拉秀》是他生平接受的第一个电视采访。不过比起在媒体面前的低调,在圣达菲的学术界,麦卡锡非常活跃,而他本人也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麦卡锡表示,比起作家,他对科学更感兴趣。大量麦卡锡的私人文件和档案被保存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维特利弗收藏,在这些资料中,光学术论文就有98箱(46英尺厚),里面还包括了麦卡锡与目录学家J·霍华德的往来信件。麦卡锡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圣菲研究所,这家研究所由他的一个朋友—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创设,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的跨学科科学研究组织。
2014年9月,维特利弗收藏联合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联合推出了一个有关麦卡锡的展览《麦卡锡:一个文学传说》。按照介绍所言,展览集合了麦卡锡的大量档案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在幕后观看这位世界知名作家细致创作过程的机会,并试图据此告知读者什么才是这位普利策奖得主的精神所在。有一个好消息是,对于那些没能前往参观的读者也不必遗憾,自去年12月起,这个展览的视频可以从维特利弗收藏的官方网站上看到。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