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噜照片

哩噜

哩噜个人资料还在整理中,敬请稍后……
友情提醒:您还可以通过网站底部邮箱提交给我们哩噜的相关资料,谨代表本站对您的贡献表示感谢。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2 06:29:16

世界乐器 民族乐器 民族音乐 艺术 钢琴家 音乐 音乐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个人资料简介还在加紧整理中,但由于数据量过大,无法确定整理完毕时间,您也可以通过网站底部邮箱提交给我们个人资料简介的相关信息。

二、哩噜 - 简介

哈尼族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等地,人口1058836人(1982年统计)。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支系甚多,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土语差别颇大,民间音乐丰富,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3类。 民歌  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类。 哈巴  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内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的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节令、 农事活动、 处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规矩和道理。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听众帮腔和2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咏唱。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如下例: 竹筒歌舞  流行于澜沧、勐海、孟连和景洪等地。由一群妇女拿着1米长的背水用的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舞,或齐唱,或一领众和。曲调高亢悠扬。竹筒击节有固定节奏和变奏两种,兼有大鼓、铓锣、镲等乐器伴奏。 器乐  哈尼族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秧号)、乌翁、切波、期哩、亚加、确索、葫芦笙等。弹拨乐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乐器有鼓、象脚鼓、竹筒、铓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苏萨”两类。①阿赤即由山歌和情歌演变而来,只能在男女社交时或避开亲属弹奏。②苏萨,即欢乐之意,亦称“正调”或“嘎玛调”(大路调)。两类乐曲的旋律乃至调弦方法都迥然有别。 1949年后,哈尼族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于50年代成立了民族歌舞团。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创作了不少反映哈尼族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如歌剧《多沙阿波》、歌曲《阿波毛主席》等。

三、哩噜 - 参考资料

[1] 中山音乐教育网 http://music.zsedu.net/[2] 阅读网 http://www.yuedu.org/books/book-2007123121446R1551.htm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