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于鹤照片

郑于鹤

郑于鹤个人资料:郑于鹤(1934.5—),江苏徐州人,雕塑家;擅长泥塑。……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5 13:57:50

中国国画家 人物 文化人物 雕塑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郑于鹤(1934.5—),江苏徐州人,雕塑家;擅长泥塑。

二、郑于鹤 - 简介

郑于鹤,[现代]一九三三年生。江苏徐州人。擅泥塑。中国历史博物馆。

三、郑于鹤 - 历程

1950年拜“泥人张”张景祜为师,在泥人张工作室从事泥塑创作。

16岁来到北京,由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介绍,拜著名泥塑家“泥人张”张景祜先生为师学泥塑。从此,天资聪颖而勤奋好学的他,在逐步深入研讨我国民间、民族雕塑技艺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各种材质,大胆探索室内与环境雕塑的多类造型,在装饰色彩与潜在美的追求与开拓上,走出自己一条独特的艺术创作之路,那就是:不脱离传统,他能中能西、能俗能雅,以中国传统为出发点、立足点,搞得很有特色。他那形象生动诱人、风格新颖和富有传统特色的种种雕塑作品,长期以来为国外广大观众和艺术品收藏者所推崇与热爱。

郑于鹤是徐州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来北京拜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为师,学习乡土艺术。每日与泥土相伴, 走着一条寂寞之路。他放弃了许多业余爱好,几十年如一日, 反复地学习、研究、探索,岁月、精力、爱情都化作泥人、陶人、瓷人……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生活,揉进泥土之中,这就是土恋斋的含意。

郑于鹤从老师那里学会了彩塑技巧,也继承了“泥人张” 重色彩与写实性造型的传统,早期创作过一些以古典人物为题材的近似“泥人张”风格的作品。但是这个极富开拓精神的年轻人感到传统泥人精雕细琢的塑造不能把自己对新生活的丰富感受表达出来。于是,他试图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充满激情讴歌祖国的新生活。他一口气创作的小稿摆满了三间屋子。他做出了一种崭新的泥人样式,一些传统的艺术样式的作品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他的探索得到了张光宇、张仃、陈叔亮等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张景祜的肯定。 郑于鹤从早期“泥人张”世界里走出来,却没有离开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根基。他扬弃了一些外在形式,而依然恪守着从张景祜等优秀民间艺术家那里继承来的对艺术的基本观念。在艺术上既自由发挥想象力,又掌握着严格的分寸感。他在谈到艺术上探索、创新的体会时说,自己有比老师当年更好的条件,看到的东西更多,接触的生活面更宽,除了学习“泥人张”艺术,还从西洋雕塑、民间泥娃娃、年画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品种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拓宽了创作思路,创作路子自然也宽了。郑于鹤由“泥人张”的写实,回到民间玩具的写意,这种选择使他的泥塑赢得了广大观众。

泥塑,还只是郑于鹤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他冲破泥塑材料的单一化,发展了泥塑加彩、烧陶加彩、石膏加彩、木雕加彩以及玻璃钢、墨玉、汉白玉等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语言,自由而自如地运用着工具材料。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他塑造了不少中型以至大型雕塑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也不再谨守甜美俊巧,而注入了抽象、古拙、诙谐等因素。典型的作品有 《女神》 、《和谐》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吸取原始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赋予自己作品以现代感和多样性。 从艺四十余年来,郑于鹤怀着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殿堂增光添彩。他的艺术源自民间,又向民间撒下更多的艺术种子。 1982年5月至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 。展出的上千件展品,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个展览轰动了整个北美洲。

10月的一天上午,展览馆前排队买票的长长队列突然欢腾起来,原来是展览票售到第一百万张。展览会副会长朱一新捧出一个泥塑佛像头,赠送给第一百万个观众。排队购票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祝贺他得到这件有意义的纪念品。荣获泥塑的加拿大人,兴奋地把妻子儿女都叫来,一家人与泥塑的作者——郑于鹤合影留念。

郑于鹤是我国著名的泥塑艺术家,他是专程来为展览做现场表演的。他的一百余件精湛作品正在这里展出。他的泥塑作品,造形简朴生动,色彩鲜明和谐,具有民族和民间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加拿大人哪里知道,此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中国艺术家,三十几年以前,还是美术学院的勤杂工,干清洁卫生的活儿。

从勤杂工到泥塑家,郑于鹤走过很长很长路程。当时,美院有个“泥人张工作室。”郑于鹤工作之余也学着捏泥人,而且越捏越入迷。1953年他拜第三代泥人张——张景为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郑于鹤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奋进不息,积累了数以千计的泥塑作品。平日他吃饭、走路都在思索、观察;时常睡下后忽然有了新的构思,就爬起来捏泥人;有次出差坐火车,他手里拿块泡沫塑料,不停地揪,人们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车到站了,他手里出现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同车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郑于鹤感到幸运的是,他有张景这样严师的教诲;又有许多良师益友的关怀和帮助。他二十五岁第一批作品问世时,著名画家张光宇、张仃、朱丹及当时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都曾对他面授学艺之道,甚至给他列出自修书目……这一切、对于他在艺术上的迅速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郑于鹤如今成了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仍在为祖国的泥塑艺术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他总是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祖国和人民哺育了我,而我所献给人民的,却太少了。”

四、郑于鹤 - 任职

历任中央工艺美院泥塑教员,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员,北京装潢印刷厂美术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五、郑于鹤 - 作品

《戈壁鼓声》、《草原雄鹰》、《开拓辉煌》、《光环春秋》、“阿福系列”、“小泥塑系列”等。出版有《郑于鹤彩塑集》、《郑于鹤的泥人世界》、《郑于鹤雕塑艺术论集》等。

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 《四大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塑像;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四大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

六、郑于鹤 - 雕塑艺术

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已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完美体现上。

《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四大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

《评弹》是作者用泥塑表现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的。作品未设色,泥土的本色恰好烘托出诗的意境和诗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这需要泥塑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对古典诗词的充分理解。 《黛玉》,造型上大胆省略了不必要的道具、衣纹和装饰。黛玉身着素装,容貌端庄秀丽,左手轻轻托腮,若有所思,颇带伤感。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她的性格、身世及其爱情的悲惨结

局,从而引起对她的惋惜和同情。作者以电影戏曲片为依据,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传统作品。郑于鹤却给它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光彩。《爱尼山花》就是一种。头戴爱尼族儿童特有的头饰,手捧鲜花的娃娃,圆圆的脸,胖胖的身子。表现了生活在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欢乐和幸福! 《回娘家》塑造的是一个梳装整齐,若喜若羞的年轻媳妇骑毛驴回娘家的情形,她左手抱着心爱的婴儿,右手撑着旱伞替孩子遮挡阳光……媳妇的发髻,兰印花布衣服,娃娃的老虎帽,活泼的小毛驴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母与子”是绘画和雕塑的永恒题材之一。郑于鹤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泥塑形式表现出来了“母爱”。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艺术天才。

七、郑于鹤 - 个人感言

郑于鹤:我小时成长在黄河故道上,常去土井里挖胶泥自娱,缺啥捏啥,吃的、住的、用的、玩的摆满了自搭的茅草窝棚。16岁有幸得遇彩塑家张景祜先生,对其艺术崇拜至极。张老师看我挺实在,好学,破例收为入室弟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寻思写意小彩塑开始,造型逐渐加大、夸张、概括……30岁后,接触了陈设在不同环境的多类造型,与同道沈吉切磋琢磨,追求潜在美的开拓和必要的装饰色彩寄情于泥、陶、木、石、铜、玻璃等材料上。苦习泥偶五十载,六十方悟知无涯;白发补续童心志,土恋窑中学塑人。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