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於照片

姚於

姚於个人资料:姚於,重庆人,记者。喜好杂文评论,作品散见于新华网评论,红辣椒评论,人民网评论等几十家网络媒介以及《潇湘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全国三十余家报刊杂志。……
资料更新时间:2023-11-21 07:19:54

记者 评论员 重庆人

一、个人资料简介

姚於,重庆人,记者。喜好杂文评论,作品散见于新华网评论,红辣椒评论,人民网评论等几十家网络媒介以及《潇湘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全国三十余家报刊杂志。

二、姚於 - 简介

姚於,某报记者。重庆崽儿,火锅脾气。读过几年书,喜好杂文评论,作品散见于新华网评论,红辣椒评论,人民网评论等几十家网络媒介以及《潇湘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全国三十余家报刊杂志,并获得一些撰稿授权。

三、姚於 - 网络作品概况

姚於在《浅谈卓文君》中写道:“过程就是结果,无悔。”从姚於的博客05年建博客起,总计发表在上面文章138篇,其中评论38篇。从某些系列的断裂可以看出,以上不是姚於近年创作的全部,在敏思,评论的好坏从加精华程度可以看出,而姚於的评论,加精率为30%。天涯论坛,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的官方标志是红脸与否,从官方对姚於的判断来看,在ID为嘉江抚雨的全部帖子中,红脸率为50%。在其他ID随机抽样的70篇帖子中,红脸率为41%。(此处不计重复发表和重复红脸)。这样长期累积的大量高质量样本,不仅体现了他的勤奋和坚持,无疑,也对我们进行以姚於为作者的文本解读供了丰厚的资料。

四、姚於 - 作品分析

按照传统的文学理论,从四种体裁来看,姚於在网络上主要采用评论,散文,小说三种体裁,其中数量最少的是诗歌,其次是小说,评论为最多。简单地说,那就是边缘化的,那就永远是执拗而害羞的心用语言掩饰语言,永远是不停的超越和改变,永远是对新的风格和新的故事决不枯竭的好奇之心。 虹影曾经有一句话来描述好的小说“好故事,说得妙”。好的故事体现在姚於小说中就是边缘的审美风格。“一个担着一筐广柑的贩子硬挤上车,撞到了车上放着的几只母鸡,顿时鸡扑扇着翅膀鸡毛一阵纷飞。旁边一个络耳胡吼起来:“你娃好生点撒!鸡整死老你买麦?”” 这是姚於本土小说《打架》的开头,看得出来姚於是在刻意的走重庆本土作家写作路线,开篇就有一种很巴人化的切入。姚於的本土散文与小说系列争议很大,重庆著名作家张育仁先生说;“姚於的本土散文相当不错,评论方面也显示出了相当大的潜力,但对于小说诗歌方面,还有欠火候。”我个人认为,姚於作品中呈现出的浪漫和粗旷、唯美和市井、思考和放纵、自省和癫狂等各方面截然相反的美学元素,而这些东西又都和谐地杂糅在一起,看似言谈粗俗,却流露出了深厚的重庆草民情怀。 最近的《重庆灵异事件簿》,他选择了身边的灵异和那些孤独可怜的灵魂来讲故事,固然是有商业目的,但在感情上更倾向于突出灵异故事中温情的一面,如《珊瑚坝》中最后的隐瞒等等,这也是姚於创作的一个重要突破,不过我们这里要展开来说。更能体现姚於性格中温情面的是他的其他中篇小说,如《雪飞江南时》、《冲锋陷阵》等,这些都属于姚於的早期作品,还比较偏好于用自己的故事来表达,在后期故事则变成细节。这些故事都体现出对无关的人的温情,虽然姚於本人说:“这几篇作品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有点‘意淫’,我不太满意,现在已经不写这些东西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博大的关怀,恰恰是对于无关的人,关怀和抱慰是尤其可贵的,因此他的温情细腻在此得到了不动声色却淋漓尽致的展露。 姚於的小说之所以喜欢强调人物性格、人物身份的边缘性,或者说特殊性,是因为姚於自己曾经写道:“我并不关心作家的堕落,而是一部小说如果把自己定性为某某类型,从表现内容上分为如历史、幻想、童话、社会、言情,风格上分而别之为写实主义、新小说等等,那么这便是一种代价巨大的放弃。”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姚於是一个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人,非社会中心的人物设置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出演一些边缘的故事,在情节上有新意,也需要这样一个不给自己贴标签的人,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点子,捏造新的故事,用好奇的心情来写我们周围的边缘。姚於的小说以纵横的情节,丰富的想象,边缘化的故事,展露了他思想和灵魂中自由的一面,也成为了姚於才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文学作品从创作时的作者心态来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写给一个人看的,一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也就是说,写作时候心中有没有一个固定对象,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2005年12月,姚於在《良师益友———写给李迎兵》中写道:“他的新书蓦然映入眼帘,令我想起远在京城那个文弱的身影,以及那直白却不失雅致的对白,一切都还是显得那么自然。”这是写给北京作家李迎兵的,李迎兵是姚於的老师。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老师是很尊敬的,至少,这体现了姚於的世界观,那就是“感恩的心,是人性中相当重要的。” 而其他的,姚於的爱情感悟系列同样不失精彩。2005年过后,姚於再也没有任何一篇作为一个男人写给某一个女人看的东西。我很喜欢《至尊宝之叹》,文中描写了他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感悟。记得有人说过:“对别人的爱别人的亲昵,为此会会心一笑的人,是经历过生活的人”。就像周星星所说的从内到外一个道理,只有爱过才能从内到外地知道有人在爱。姚於的深情此刻隐藏在对别人的理解中。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抓细节、抓表达角度的能力。当然我们不排除他自己也有这样突然揪心的一刻。花开了,就感激,花谢了,就离去,他不是执著的人,却会对逝去的爱情永远怀念,这种怀念都掩埋了,因为这一两年来他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过他爱或者不爱某个人。他以前的写是一个明证,现在的不写更是明证。

五、姚於 - 姚於拍案事件小议

姚於自称是个愤青,但我们认为他是个文字的“杀手”,一个不太冷的杀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万物本是虚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世人常参不透其中玄机,而做为一个文字犀利的作者,姚於对此却早已洞悉于心。 从当时姚於的发帖看来,姚於是恼怒的,于是他拍案而起,花了两天时间挥就了那篇万字长文炮轰某组织。我曾经和姚於聊到此事,他没有多的话,只说:“我只想人们读过我的文后,能够说一句:这个人是有良心的。”而整个事件的结尾,表现出姚於是宽容的,他说:“我的文字,只是希望这个曾经令我骄傲的地方不要留下千古骂名,是苦口良药,不是杀人砒霜。” 当对方单位一直叫嚣要与姚於打官司,身边的报社朋友已经看不下去纷纷表示只要下传票,就帮他发头条的时候,姚於表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冷静。他开始对此事完全地保持了缄默。有人怀疑:“他怕了?”没有!作为姚於的朋友,我了解他,如果他怕就不会写这篇文章!这件事也过去半年了,通过这件事,姚於告诉了我们即使整个世界充满了骗局,但骗局必将止于智者。即使整个世界忘记了这个人的呐喊,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当他抛弃这个负担,拿起自己的笔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仍然有更多的人发出赞扬的声音,这也说明了即使整个世界都把他遗弃,爱他的人依然爱他。

六、姚於 - 评价

他有放在文字前面的戏谑、油滑和恒久的漫不经心,也有背后的刚强、侠义、细腻、温厚和对一个人不知疲倦的爱,两年的时间里,文字完整地保留了他生活的细节,细心的人可以看见他曾经心里的恋爱、曾经失去、曾经认真生活也曾经与世界拉上深深的隔膜。而无论如何,一切的爱、痛、忧愤和怅惘都深埋在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时间。

压岁钱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产物。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字叫“祟”的小妖怪,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而一对管姓夫妇偶然发现包着红纸的八枚铜钱可以将其吓退。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因而又把这钱叫“压祟钱”。  

七、姚於 - 作品赏读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自然应该尊重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但是,现在的压岁钱却逐渐在变味;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只是为了闹出节日气氛,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送送,而且数目不是很多, 可现在给压岁钱只不过是为了还人情,并且数目越来越大。在传统文化中,压岁钱应该是蕴涵精神、文化和长辈温情的。但是,现在的压岁钱却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首先是接受方的迷茫,在古代“压岁钱”就是一个小铜钱。但现在给‘压岁钱’讲究的则是给大票,祝福变成了显富。仅在上海市的调查中,76%的小学生压岁钱金额超过500元,其中11.8%的小学生压岁钱金额甚至达到了3000元以上;“某中学生1000元压岁钱一天花精光”(《半岛晨报》);“一个12岁小朋友存下6万元压岁钱,却没想好压岁钱咋花”(东北新闻网)……当然,如果压岁钱管理得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但是看现在的架势,这对各位父母而言将是一件很有些挑战的任务。 羊毛出在羊身上,送的一方自然也是很郁闷的。据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5%长辈选择给千元大红包,但其中至少有35%的人压岁钱的支出超过了年终奖,也就是说三成人年终奖都还不够给压岁钱。于此同时,有超过六成的投票者“希望压岁钱能回到象征意义时代,给个10元、20元就好”。记得有媒体曾报道,一名男子为给女友准备1000元压岁钱,入室盗窃时被警民联手捉住。可见在某些时候,这压岁钱已经完全变味了,甚至还成为人们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对于压岁钱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引用最近的一句流行语就是“你太有才了”。有人借压岁钱“慰问”领导,有人以拜年的名义“疏通关系”,就连10岁的小学生谈到压岁钱,也回答说“买几份礼物,等到开学后送给自己的几位老师和‘用得上’的班干部。”某哲人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些人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不过,当红包越来越厚,文化含量却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越来越少,甚至还触碰到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这送压岁钱的人的确就要多注意自己的素质了。 压岁钱的本意不是让每个小孩都成为“超级富豪”,也不是“一切向钱看”的人干坏事的新捷径。同时,压岁钱这个传统习俗,它与历史、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它背后潜藏的是传统的亲情,友情以及社会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优良的伦理秩序,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而在这里,只希望人们尊重民俗,尊重民间文化,例如某地推出的“压岁言”祝福等等,让孩子们在长辈真实、朴实的话语中得到人生提示,这才是对压岁钱本身意义的回归。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