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逸人照片

时逸人

时逸人个人资料:时逸人(1896-1966年),现代医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少攻岐黄术,自学成才,早年即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于沪,后赴山西任中医改进研究会任理事,并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后曾避乱于武汉、重庆。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于1961年派赴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
资料更新时间:2020-05-01 04:57:48

时逸人 中医 医生 医学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时逸人(1896-1966年),现代医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少攻岐黄术,自学成才,早年即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于沪,后赴山西任中医改进研究会任理事,并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后曾避乱于武汉、重庆。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于1961年派赴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

二、著作

著有《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处方学》、《中国药物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温病全书》、《中医伤寒与温病》、《时氏内经学》、《中国时令病学》等达十余种之多。著作著作本论文集收集了时逸人先生自1923~1949年所撰写的150余篇医学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研究性论文,主要展示的是时先生对西医进入中国最初阶段的态度、改造中医的方法、创立一种新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路等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时期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生存的艰难。在文章中,先生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重新组建中医理论学说。提出的“截补中西医药学术,而另造第三者之特殊医学”的观点,时先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要建立非中、西医以外的第三种医学设想的人。

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有“整理国医学术之主张”、“研究中国医学的几个信条”、“论中医历代著作家之宗旨与得失”、“中国医书的分类及研究程序”等等。足以看出一位青年中医学家全身心地为中医的继承、发展努力地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临床性论文,主要是对病证、中药及方剂的研究性论文。虽然这部分只有四十余篇文章,但内容范围涉及广泛,除内伤杂病外,还包括妇产科疾病的论文十余篇。

三、其他论文,包括序文、通讯及一些杂文等。其中“医药公有制实施计划案进行的程序”一文,应该是最早的有关“医药公有制”和中国医学管理体系的论述。

三、人物生平

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29年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返回上海。先后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等校任教授、教务长。后又与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京创办首都中医院、中医专修班等,并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调至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5月赴宁夏支边,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后因病返回南京。

四、学术思想

时逸人主张中西医相互结合,他将中西医病证分别类比归纳,用中西医两种术语描述症状,用中医理论阐释病机,用西医理论解释病理,中西医双重诊断,再根据不同疾病,或专以中药治疗,或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或中西药并重。注重实效,强调结合,形成了近现代中西医临床各科结合的雏形。他所论言之结合,具有中西医互弥不足之意。虽然,他的一些做法,在现在看来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毕竟为中西医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无门户之争执,此其一。初、中期之病情传变,不出三阳经范围,末期间有三阴经之症状。伤寒温病,莫不如是,此其二。温病系属感冒性病症兼有伏热者,如发现肺系病状,则为肺系温病,发现胃系病状,则为胃系温病。在经过上言之,初期多发现肺系病状,失治或误治,方始发现胃系病状,是肺胃之争。在病机上仅属先后之分,此其三。古医皆以伤寒为新感,温病多伏邪,或疑温病有伏邪,又有新感;余则以为新感、伏邪二项,为四时六气所同具,正不必以伤寒温病限之,此其四。”

五、临床经验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顷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六、社会影响

时逸人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学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热心中医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弟子众多,桃李盈门。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