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照片

吴茱萸

吴茱萸个人资料: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07 06:50:43

药品 自然 植物 医生 中医

一、个人资料简介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二、植物形态

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小叶两面及叶轴被长柔毛,毛密如毡状,或仅中脉两侧被短毛,油点大且多。

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丝均被白色长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鳞片状或短线状或兼有细小的不育花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长毛。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三、生长习性

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

四、地理分布

产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良。

五、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黄色茸毛。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以饱满、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类圆形,中央分为5室。外果皮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排列整齐,大多含橙皮甙结晶;可见多数气孔和少数非腺毛及非腺毛脱落后的疤痕。中果皮较厚,散有纤维束和多数大型油室,直径120-180μm,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近内果皮尤密,簇晶直径12-16μm。内果皮4-5列薄壁细胞,长方形,切向排列,较中果皮细胞小。果实每室内有1粒种子,类三角形,种皮石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壁较厚,种皮内全为胚乳组织。

六、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未成熟的果实。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用法用量

1.5~4.5g;外用适量。

禁/宜人群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或切后晒干。

地理分布

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七、选方

1、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50克。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2.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3.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5克。(《圣惠方》)

4.治肝火:黄连300克,吴茱萸50克或25克。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5.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150克,生姜300克,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6.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干金翼方》)

7.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8.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9.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0.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11.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12.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13.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14.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5.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16.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17.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18.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19.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0.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服。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八、临床治疗

治疗高血压病

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

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

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治疗消化不良

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

12小时更换1次。

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

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

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

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

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

局部搽药,每日2次。

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

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

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

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

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治疗黄水疮

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

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治疗口腔溃疡

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

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

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九、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主要为镇痛作用, 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静脉注射吴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 可使家兔体温升高, 也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的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 其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吴茱萸水煎剂5g/kg和20g/kg均能显著延迟痛觉反应时间, 可维持2.5小时都不消失.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 与生姜同服, 镇吐作用可被加强.但亦有报告指出, 吴茱萸煎剂及丙酮浸膏分别给犬灌胃, 对4%硫酸铜所致犬的呕吐均无镇吐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吴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给麻醉猫静注产生依赖性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 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给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压.两侧肾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显著降低其升压作用.实验表明: 吴茱萸煎剂、冲剂和蒸馏液, 静注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 且有剂量依赖性, 降压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 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 但肌肉注射则降压作用甚弱, 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丧失.吴茱萸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 但能对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报告认为, 吴茱萸醇水提物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产生的.

资料表明: 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机制产生的.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因苯海拉明可取消其降压作用, 故亦可能与组胺有关.但与胆碱能神经及其受体无关.去氢吴茱萸碱为降压成分之一, 其有扩张血管作用, 在降压的同时, 减慢心率, 降低舒张压的作用强于收缩压;由于消炎痛可以部分、聚磷酸盐能够较完全地取消其降压作用, 提示降压作用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去甲乌药碱亦为降压成分, 其降压同时增加心率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该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 说明其降压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 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 有苦味健胃作用, 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 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 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

吴茱萸对离体小肠活动有双向作用, 低浓度时兴奋, 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 既能拮抗烟碱、毒扁豆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酚妥拉明、利血平对离体小肠的兴奋作用;亦能对抗六烃季胺、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作用, 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罂粟碱、异搏定、美散痛对离体兔小肠的抑制作用.表明吴茱萸兴奋肠管作用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和M-胆碱受体无关, 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和α-受体关系不太大, 而可能与直接兴奋β-受体有关.

吴茱萸水煎剂给小鼠口服(20g/kg), 可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大肠刺激性腹泻次数;对蓖麻油引起的小肠刺激性腹泻次数亦有减少倾向.吴茱萸减慢正常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 也能拮抗吗啡或阿托品对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的抑制, 提示吴茱萸对肠管的双向作用有利于调节机体的肠道作用.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和消化不良性腹泻也有效.吴茱萸能使肠管兴奋, 其所含的 cGMP可能参与肠管活动.吴茱萸兴奋肠管活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胆碱样、组胺样、抗肾上腺素样作用或是通过其中之二或是通过其中之一实现的.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离体子宫作用, 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为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其兴奋子宫作用能被二甲基麦角新碱阻断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其他作用

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 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吴茱萸水提取物和50%的甲醇提取物有防龋齿作用.吴茱萸素对感染哥伦比亚SK 株病毒的小鼠有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 吴茱萸煎剂及醇、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能杀灭猪蛔虫、蚯蚓和水蛭.

吴茱萸煎剂给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亦有利尿作用.利尿成分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十、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 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 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 疏肝行气、温中散寒 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 补血行血 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 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 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 芳香而燥 入肝、脾、胃经 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合用 温中寓补 有散寒补虚之功效 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 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 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 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十一、物种繁殖

用根插、枝插和分蘖繁殖。

根插繁殖

选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侧根,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在备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开沟,按株距10厘米,将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压实,挠稀粪水后盖草。2个月左右即长出新芽,此时去除盖草,并浇清粪水1次。苗高5厘米左右时,及时松土除草,并浇稀粪水1次。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移栽方法是:接株行距2米×3米,挖穴深60厘米左右,穴径为50厘米,施人腐熟基肥10千克。每穴栽1株,填土压实浇水。

枝插繁殖

进1-2年生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取中段,于2月间,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稿须保留3个芽眼,土端截平,下端近节处切成斜面。将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ppm)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时取出,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斜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长的2/3为宜。切忌倒插。覆土压实,浇水遮荫。一般经1-2个月即可生根,地上酃芽抽生新枝,第二年就可移栽。

分蘖繁殖

吴茱萸易分蘖,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处,刨出侧根,每隔10厘米割伤皮层,盖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会抽出许多的根蘖幼苗,除去盖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时分离移栽。

十二、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晒几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宽的高畦。

移栽后要加强管理,干旱时及时浇水,并注意松土、除草。每年于封冻前在株旁开沟追施农家肥。当株高1-1.5米时,于秋末剪去主干顶部,促使多分枝。开花结果树应注意开春前多施磷、钾肥。老树应适当剪去过密枝,或砍去枯死枝或虫蛀空树干,以利更新。

整枝修剪

幼树株高80-100厘米剪去主杆顶梢,促其发芽,在向四面生长的侧枝中,选留3-4个健壮的枝条,培育成为主枝;第2年夏季,在主枝叶腋间选留3-4个生长发育充实的分枝,培育成为副主枝,以后再在主枝上放出侧枝。经过几年的整形修剪,使其成为外圆内空,树冠开阔,通风透光,矮杆低冠的自然开心形的丰产树型,3-4年之后便可进入盛果期。每年冬季还要适当地剪除过密枝、重叠枝、徒长枝和病虫枝。结枝梢粗壮、芽饱满的枝条应予保留,均能形成结果枝。每次修剪之后,都要追施1次肥料,以恢复树势。

植株进入衰退期后,长势逐年减弱,花芽减少,产量下降,此时可将老树砍伐,抚育根际萌蘖的幼苗,进行更新复壮。

十三、病虫防治

煤病

又称煤污病,是由于蚜虫、蚧壳虫在吴茱萸上为害,诱发不规则的黑褐色煤状斑.后期叶片和技干上覆盖厚厚的煤层,病树开花结果少.

防治方法:蚜虫和蚧壳虫发生期喷洒2000-3000倍稀释的40%乐果乳油剂,或25%亚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打2~3次.发病期喷1:0.5:150-200波尔多液,10~14天1次,连打2~3次.

锈病

该病主要危害吴茱萸的叶子,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不太明显的黄绿色小点,橙黄色小疱斑,致使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打一次.

老木虫

幼虫在树干内蛀食,茎干中空死亡,7~10月份在离地面30厘米以下主干上出现未状胶质分泌物、木屑和虫粪.

防治方法:用小刀刮去卵块及初孵虫.幼虫蛀入木质内部,可在蛀孔外灌入可湿性六六六粉50倍液,或用药棉浸80%敌敌畏原液塞入蛀孔,封住洞口杀幼虫。

十四、植物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

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