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唐朝 历史人物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父亲薛楚玉曾经担任范阳节度使。算得上是将门虎子,年轻时以臂力骑射闻名,为人豪迈。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安史之乱时,投安史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
与《薛刚反唐》中的薛刚相比,他们颇有几分相似,都反过大唐。
薛嵩墓(第一批山西省保护文物单位) 时代:唐朝
地址:夏县水头镇大张村北300米。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
该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壁龛、墓道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长91米。 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现存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
【薛仁贵谱系】(参见《新唐书.薛仁贵传》)
薛仁贵:薛讷(字慎言),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楚玉:长子薛嵩,次子薛崿。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
薛平之子:薛从(字顺之)。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廕,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诏遣弟崿知留后,累加崿太子少师。大历十年正月丁酉,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盗所将兵逐崿,举众归田承嗣以叛。崿奔于洺州,上表乞入朝,许之。至京,素服于银台门待罪,诏释之。
嵩生燕、蓟间,气豪迈,不肯事产利,以膂力骑射自将。豫安禄山乱,晚为史朝义守相州。仆固怀恩破朝义,长驱河朔,嵩震惧,迎拜军门,怀恩释之,奏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方大乱后,人亦厌祸,嵩谨奉职,颇有治名。大历初,封高平郡王,实封二百户,号其军为昭义。迁检校尚书右仆射,更封平阳。七年卒,赠太保。
诏其弟昽知留后事,累加检校太子少师。十年,为其将裴志清所逐,以兵归田承嗣。昽奔洺州。请入朝,降服待罪银台门,赦之。乃分其地,以蒿族子择为相州刺史,雄卫州刺史,坚洺州刺史。承嗣诱雄乱,不从,遣客刺杀之。
初,嵩好蹴踘,隐士刘钢劝止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晷刻欢?”嵩悦,图其形坐右。
嵩子平字坦途,年十二,为磁州刺史。父丧,军吏以故事胁知留务,伪许之,已而让昽,夕以丧归。累授右卫将军,宿卫三十年。宰相杜黄掌擢为汝州刺史,治有风绩。王师讨蔡,繇左龙武大将军授郑滑节度使,数战有功。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佐裴弘泰往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酾水悍,还壖田七百顷于河南,自是滑人无患。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未几,复帅郑滑。李师道平,诏分淄、青、齐、登、莱五州为平卢军,徙平为节度使。王庭凑围牛元翼,棣州危,诏平出援。平遣将李叔佐率兵二千往,刺史王稷馈饷陋狭,众溃而归,推突将马士端为帅,劫屯士万人,薄州堞。城中兵寡,平悉公帑家赀募锐卒二千迎战,以奇兵掩贼辎重,贼狼顾,遂大败,降,余党平。引谋乱者二千人斩堂皇下,胁从皆纵还田里,威震一方。诏迁检校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在镇六年,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宝历初,入朝,民鄣路愿留,数日得出。拜检校司空、河中降隰节度使,复得隶晋、慈二州,益兵三千。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傅。
平子从字顺之,以荫授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累迁汾州刺史,堤文谷、滤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徙濮州,储粟二万斛以备凶灾。于是山东大水,诏右司郎中赵杰为赈恤使,杰表其才,擢将作监。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
唐代袁郊所撰《甘泽谣》中有一篇名为《红线》。是写唐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与潞州节度使薛嵩两个藩镇之间的矛盾斗争的。
据史载﹐薛﹑田均为安禄山部将﹐降唐后各霸一方。小说中的田承嗣飞扬跋扈﹐骄横凶戾﹐残民以逞﹐作为叛逆朝廷﹑妄图吞并邻镇的反面人物﹔薛嵩则拥护皇室﹐思守封疆以报国恩。红线是薛嵩的侍婢﹐具有超人的力量﹐她以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承嗣枕旁取回其供神金盒﹐薛嵩随即遣人送回。这一有节制的威吓行动﹐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回书表示悔过自新﹐并遣散了其强悍骄纵的亲军“外宅男”。红线则在“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之后﹐功成身退。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平息藩镇纷争﹐维护国家安定的愿望。但篇中也带有明显的报恩思想。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智勇兼备的侠女形像﹐文情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人物对话骈﹑散结合﹐恰到好处。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薛嵩确有一名叫红线的侍女﹐善弹阮咸琴。因其手纹隐起如红线﹐因以名之。她离开薛家时﹐冷朝阳曾赋诗相送﹐诗亦见于这篇传奇﹐则其事虽虚﹐其人或有。
本篇收入《太平广记》。明代梁辰鱼据以撰《红线女》杂剧﹐无名氏又将它与梁的另一剧本《红绡》合为一剧﹐称为《双红记》。京剧中《红线盗盒》亦取材于此。
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其父薛轨早丧,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娶妻柳氏。
薛仁贵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唐太宗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高句丽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唐太宗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朕旧的将领都老了,不能承受战地指挥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兴于得到辽东,我高兴得到你啊。”并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至玄武门,守卫将士尽皆逃散。薛仁贵愤怒说:“哪里有天子情况紧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后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警示内宫,唐高宗因此得以避过灾难。不久大水淹没唐高宗的寝宫,唐高宗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