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魉照片

魍魉

魍魉个人资料: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的总称呼。《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魍魉”有多种说法,比如“挝W”、“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说是魍魉是颛顼是二儿子,这个儿子死的很早,冤魂不散,所以化做魍魉到处为害。……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22 21:43:59

中国上古人物 传说 古代人物 文学 虚拟人物

一、个人资料简介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的总称呼。《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魍魉”有多种说法,比如“挝W”、“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说是魍魉是颛顼是二儿子,这个儿子死的很早,冤魂不散,所以化做魍魉到处为害。

二、魍魉 - 名词解释

魍魉常和魑魅并称,事实上二者并不一样,两者并称可见於张衡的《西京赋》魑魅魍魉 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示例】: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近义词】牛鬼蛇神、为鬼为蜮 。【反义词】志士仁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三、魍魉 - 历史记载

“魑魅魍魉,莫能逢旃。”(见南朝萧统《文选》)又《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有注云:“罔两,水神。”

“魍魉”是水神的说法,在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有载:“昔颛项氏(五帝之一,传为黄帝之孙,号高阳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长江)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小鬼”据清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应为“小儿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罔两,山川之精物也。”而《孔子家语·辨物》则云:“木石之怪夔魍魉。”同一说法在《国语·鲁》、《史记·孔子世家》可见,相信是参考同一资料而写的,但它已不只是水神而也是山中精物了。

宋朝罗泌《路史·后纪四》中,它又成了蚩尤的手下:“蚩尤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於诸侯。”可知这种叫罔两或魍魉的妖物,到了宋朝已被人纳入远古神物之一了。蚩尤先生不只有魍魉当手下,连“魑魅”也是,唐朝杜佑《通典·乐典》曰:“蚩尤乃师魑魅,以与黄帝战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魑魅又是何物?《史记·五帝本纪》之索隐引服虔云:“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

事实上,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罔两”是影子外层的淡影,可见於《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罔两与“景”(影子)的对话。

四、魍魉 - 历史传说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此对句想来应出自19世纪末,美、英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一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个上句:“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其时,一大臣拍案而起:“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注:单戈左右并为一繁体的战字,而合手也上下成一拿字。此对句妙矣!扬吾国威!)

故事还原传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议和会上,有个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联要求答对: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 八国联军本以为无人能对此联,想借此羞辱一下清廷。但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这幅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长”和“弓”,“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上联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而清朝官员巧用“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八国联军贸然侵犯中国的边境。这一妙对可谓有力打击了八国联军大举侵华的嚣张气焰。挑衅者听罢愕然。

五、魍魉 - 十位魁魅魍魉

一、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二、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佛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你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笑眯眯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佛陀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协持。

三、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一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

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四、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

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五、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

佛教传入中国后,牛头马面之说便在民间流传﹐被道教吸收,并充当了阎罗王及判官的爪牙。现在很少在佛寺见到牛头马面,反而常见於城隍庙、东岳庙、阎王庙等。

牛头又叫阿傍、阿防。生了牛的头人的手,脚却又是牛蹄。力气十分巨大,手持钢铁釵为武器。

原本是他是印度神话中的一个神灵,职位很高,这和印度人崇拜牛有关系。传到中国之后就失去了这种地位,反而因为这样的长相被中国人定义为魍魉的一种。

现在很少在佛寺见到牛头马面,反而常见於城隍庙、东岳庙、阎王庙等。有的佛经将牛头又作“防逻人”,是取巡逻诱捕逃跑罪犯之义。

六、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

但古今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

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马面又叫马头罗剎,“罗剎”是指恶鬼,亦称“罗剎娑”、“罗叉娑”、“阿落剎娑”等。女罗剎则称“叉私”,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目眾多

故马面罗剎即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是搭档,为阎王、判官作事。

虽然牛头马面与黑白无常同为阎王判官效劳,从上文可见,前者只是地府兵仔、狱卒,而后者则是拘提亡魂,打击恶人的死亡信使。两者职位高低由此可见出分晓。

七、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

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另有一说二郎神。《封神演义》叙杨戬出场,说他“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这显然来自赵昱的封号。第47回叙杨戬战赵公明,“暗将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这只哮天犬是二郎神的标志之一。在《封神演义》中二郎神多次出现,是重点描述人物之一。

《西游记》小说和杂剧都曾提到,与孟旭和赵昱不无干系,当然也有可能如张政烺所说是由独健的金鼠衍化而来。

八、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流传下来的戏曲小说很多,比较有名气的有关汉卿的《双龙会》,描述了杨家儿女为国捐躯的事情。

《双龙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

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在雁门关外,但是因无粮无援,乃派杨七郎至大营求救,大营主将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将他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并伪造文书,说他卖国投敌。

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

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九、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刑天是“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

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

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

十、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辟邪辟邪又被称为是神兽貔貅,南方人称貔貅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性格疾恶如仇,能观看人心。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六、魍魉 - 相关词条

囹圄

纨绔

魑魅

龙女

狐仙

辟邪

刑天

判官

二郎

七郎

牛头

马面

夜叉

琴瑟

琵琶

七、魍魉 - 参考资料

1.《山海经》新疆人民出版社

2.《聊斋志义》中国教育出版社

3.http://tx2.163.com/guide/jxjs/eywl.html

5.http://news.qq.com/a/20060305/000690.htm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