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儒照片

刘一儒

刘一儒个人资料:刘一儒,湖北宜昌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官拜至工部尚书。刘一儒一生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天启二年,依其生平事迹,追谥“庄介”的称号。……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4 09:15:31

人物 明朝 宜昌历史 宜昌名人 张居正

一、个人资料简介

刘一儒,湖北宜昌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官拜至工部尚书。刘一儒一生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天启二年,依其生平事迹,追谥“庄介”的称号。

二、刘一儒

出生于今湖北宜昌西陵区尔雅街

现在宜昌市的尔雅街,原来叫锁堂街。为什么叫“锁堂”呢?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

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时,夷陵出了个文士叫刘一儒。他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到京城当了官,最后升为刑部侍郎。当朝宰相张居正,把心爱的女儿许给了他的长子刘戡之。他们成亲那天,嫁妆把一条街都摆满了,看热闹的人挨肩擦臂。可刘侍郎却紧皱双眉,踱来踱去。突然,他大声吩咐道:“把这些东西统统搬到堂屋里,锁起门来,谁也不许动用!”

刘侍郎这般不讲情理,引起了人们纷纷责怪。

过了几年,张宰相死了,皇帝还抄没了他的家产,贬斥了他的亲朋故旧。可刘一儒因为曾写信规劝过张居正,锁起了张家送的财物,显示出清廉和耿介,所以不仅没遭贬谪,反而被升为南京工部尚书。

刘一儒住过的那条街,就叫作锁堂街。

三、传明史

诗词原文

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亲①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居正当国②,尝贻书规之。居正殁,亲党皆坐斥③,一儒独以高洁名。寻拜南京工部尚书。甫半岁,移疾④归。初,居正女归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⑤之别室。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一儒于朝,以厉恬让⑥。帝可其奏。一儒竟不赴召,卒于家。天启中,追谥庄介.(《明史》刘一儒传)

注释译文

在那时有一个夷陵人叫刘一儒,字孟真,是张居正姻亲.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作官到刑部侍郎,张居正掌大权是曾送书规劝.张居正死后,党羽都被贬(或者是被以过错训斥),一儒独以高洁名.后来作官到南京工部尚书.半年后,因病归隐.当初.张居正女嫁刘一儒子时嫁妆有很多珠宝,他将这些东西放在一间屋子里.张居正死后,家财被官府没收,他就将所有的东西还了回去(是张家还是官府?).南京御史李一阳请一儒回去作官,用正式的奏章上奏.皇帝同意李一阳的意见.刘一儒竟然不去应召,死在了家里.天启年中,朝廷追授其谥号庄介

四、个人轶事

明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其集权的办法是废丞相(即宰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工作。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兵、礼、刑、工各部的总称,始于隋唐。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六部的地位更加提高。六部的长官称尚书,等于国务大臣,为正一品。

明洪武年间,夷陵(今宜昌夷陵区)人赵勉金榜题名,由进士入仕,累官至户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如此高官,在夷陵历史上还是少见的。只是史载寥寥,详叙不得。旧《荆州府志》载:夷陵有赵司徒祠,在大江西岸。《杨氏地志》载:邑之果园铺,相传旧有花果园,为明大司徒赵勉别业,先求其坟墓,了孙不可得。前辈陈嵩极(清代东湖名士)云:“相传有哲人,果园即故址。渺渺百年来,杯酒浇不起。”今核其地,在斗船沱对河,离城六十里,俗称白蛇赶金龟。上有古墓三冢,字迹模糊,最上一穴,传系赵勉墓。另旧志称赵勉墓在赵家坪。后世核实在花果园赵家坪系赵考妣(父母)之墓。又云仰天坪系赵勉墓,离城十二里。资料如斯。这里且说说另一位尚书,晚于赵勉一百七八十年,也是土生土长的夷陵文人,名叫刘一儒。

刘一儒字孟贞,一字小鲁,世居夷陵城。据方志记载,刘氏祖孙三代“俱祀乡贤”。其祖父刘汉,乐善好施,八十三岁“以考终”,被官方立牌坊旌表为“圣世逸民”。其父亲刘大宾,是个岁贡生,为人仁孝,“不乐仕进”,儿子刘一儒当了大官时,他“杜门谢客”,拒绝别人的道贺送礼。亲朋好友及乡士大夫们都称道“刘公有德”。乡里有什么纠纷发生,他出面“一言排解,是非立判”。明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刘大宾与夫人秦氏合葬于石华山之南。相国申时行(继张居正之后任内阁首辅)还撰写了《封大中大夫刘公及妻淑人秦氏墓志铭》。这说来与刘一儒不无关系。观其铭文,开篇就是“方今楚之名卿相望于朝迁间,而大理卿小鲁刘君其一人也。大理君以清节雅望,致位九卿,方为上所向用。”大理即大理寺卿,也就是中央审判机关大理寺的主官,位居九卿之列。由此可见刘一儒的地位显赫。

刘一儒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他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人,次年联捷进士,一下子做了京官,历任至刑部侍郎。刑部是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的,侍郎是与尚书同为各部的长官,相当副职,属正二品。刘一儒官居侍郎后,相传,显赫一时的当朝宰相张居正也想结交他,便把爱女许其长子刘戡之。当相府千金小姐由江陵(沙市)嫁到夷陵刘家时,那陪嫁的精美家具、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箱筐满街,引得看热闹的人啧啧称羡。可是刘侍郎却吩咐人将这些东西统统搬进一间堂屋里,把门锁起来。他这举动,自然引起人们的议论,有人说:“这位大人连这么好的金银财宝都不放在眼里。”也有人说:“刘大人是为官清廉,不爱财。”刘夫人则暗地责怪老头子古怪得不近人情。过了几年,张居正死了,喜怒无常的皇帝抄没了张的家产,又贬斥了他的亲朋故友,连王天官因为受过张居正提携也被罢官回到夷陵老家。然而刘一儒虽是张居正的亲家,可他曾写信规劝过张,又把张家送的财物都锁在堂屋里,后又一一退回,足显其为人清廉和耿介。因此他不仅未遭贬斥,反而晋升为工部尚书。

刘一儒当年锁财物的那条街,从此得名“锁堂街”。后“锁”字被讹传为“所”,故又有“所堂街”之称。其街上原建有“尔雅书院”,院内的尔雅台却是东晋文学家郭璞流寓夷陵时注《尔雅》的地方。因尔雅台遗址在这条街上,宜昌解放后,遂将锁堂街更名为尔雅街,讫今犹存。

不论是刘张联姻,还是刘一儒锁堂成趣,都是史实。张居正是湖广荆州府江陵人,与刘一儒可说是湖北老乡了,也的的确确是亲家。《明史·列传》有载:“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居正当国,尝贻书规之。居正殁,亲党皆坐斥,一儒独以洁名。”《宜昌府志》有载:“刘戡之,一儒长子,相国居正女夫。少敏达,刻意制举业,居正当国,引嫌不与试。”身为执政相国的女婿,刘戡之避嫌放弃了自己热衷的科举考试,不过又因父亲的缘故,“以荫补后府参军,历升户部郎中。”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曾奉令出使秦中,修《华山志》;出任德州知府,也颇有建树。后解任归田,在父亲坟墓旁营建一室,与海内外名士酬唱无虚日,著有诗集,由“公安派”创始者袁宏道作序。

话说回来,张居正是在明穆宗死时代为内阁首辅的。万历初年,明神宗年幼,国事都由张居正主持,故谓之相国(宰相)。张在位期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一系列改革,其成效最大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条鞭法”。因其改革,自然有反对派。为了实现目标,张居正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事纠纷中周旋调停。所以在张居正执掌朝政时,刘一儒曾写信规劝道:“窃闻论治功者贵精明,论治体者尚浑厚,自明公辅政,立省成之典,复六任之规,申考宪之条,严迟限之罚……愚所过虑者,政严则苛,法密则扰……愿明公法之。”张居正看后不高兴,也没采纳刘一儒的意见。万历十年(1582年),五十七岁的张居正不幸病卒,一些对他怀恨在心的政敌乘机群起而攻之,罗织罪名,明神宗撤销了赠给张居正的谥号,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职和俸禄,并抄了张家,其长子自杀,次子被充军,亲党受株连,结局说来实在也够惨的。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有罪,株连九族”这种现象古不为稀。张居正死后,“亲党皆坐斥”,而其亲家刘一儒却独得好声名,不仅未遭贬,还官拜南京工部尚书。南京(今江苏南京市)原本是朱元璋开国登基的都城,后来他儿子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了陪都,其建制一如北京,故有“南京工部”之说。只是任职尚书刚半年,刘一儒就因病回归故里疗养。闲暇之余,著有《瑞芝堂集》三卷,其诗文散见地方志书,如《秋日同熊宪使、韩宪使、张助甫、藩参何国珍、水部吴药卿侍御寻三游洞分赋四首》等。

刘一儒为官清正廉洁,为人谈泊名利。他有权有势,却“家若寒索”,观其一生言行,“天下仰其高致”。南京御史李一阳上书奏请刘一儒还朝,神宗皇帝准其奏,但刘一儒“竟不赴召”,终老于家。据旧志载:其墓在“(东湖)县东三里,万历十五年(1587年)赐葬。”天启二年(1622年),依其生平事迹,朝廷以“履正志和曰庄,执一不迁曰介”追谥刘一儒“庄介”的称号。

(此作载于《湖北方志》2003年第6期)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