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行政区划 历史名人
谢尔盖·科罗廖夫(1906-1966),生于乌克兰的一个教师家庭,早年从事飞机设计工作,20年代结识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志于火箭研究。1933年担任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火箭技术研究所--苏联国立喷气推进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学术造诣和组织天才对苏联火箭研制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科罗廖夫为苏联赢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和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出生在乌克兰日托米尔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2年后转学到莫斯科鲍曼高等工艺学院。毕业以后,科罗廖夫进入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任职飞机设计师及试飞员。1930年代初他认识了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参与到大型火箭的研究当中,1932年成为火箭研究小组负责人。1933年他成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1936年,他成功地设计出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与此同时他还相继出版了《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
科罗廖夫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受到迫害,1937年开始被关押近六年。后经申请进入监狱工厂研究火箭,并冒死实验获得关键资料,因而被提前释放。
二战后,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利用从德国获得的V2火箭资料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7年至1953年间他的团队成功仿制及自行设计近程、中程、远端和战术导弹。
1953年他开始主导研究P-7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8月3日该导弹试飞成功。经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提示他在P-7的基础上改良,利用多节导弹接驳的原理发明“卫星号”运载火箭。1961年初,由他改进的火箭将加加林送上太空。
1966年1月,科罗廖夫因未能撑过癌症手术而在开刀过程中去世。
即便他是位飞行器工程师,科罗廖夫众多优点里最被人称道是他能集成各样科技设计、组织化及战略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事业世人皆知,但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谢尔盖·科罗廖夫却鲜为人知。据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瑞典科学院曾提名卫星设计者获得诺贝尔奖,但当谢兴询问设计者是谁时,赫鲁晓夫回答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科罗廖夫传奇的一生,是在坎坷和辛劳中度过的。他以半工半读形式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他的聪明能干赢得了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帮助。他发奋工作,不断深造,很快成为图波列夫的得意助手。 1929年,他拜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师,参与组建火箭喷气推进小组。1932年成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1933年这个小组与另一个实验室合并,成立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他的出色工作赢得军队首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支持,很快取了火箭研究和试验的许多成果,他还出版了《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 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在肃反运动中以间谍罪被处决,这牵连到科罗廖夫,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后经图波列夫的极力申请,被调到一家监狱工厂从事飞机设计工作。 苏联获知希特勒在德国搞导弹的情报后,科罗廖夫被调到另一家监狱工厂,进行军用火箭研究。在卫国战争中,他乐观和忘我地从事前线所需要的火箭研究工作,常常亲自参加火箭飞机的飞行试验。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爆炸,他被炸得头破血流,而他却庆幸这能使他找到爆炸的真正原因。 二战后,科罗廖夫在原有的基础上,并利用V-2的资料,开展火箭研究。1946年8月,他被任命为弹道式导弹总设计师,他不辞劳苦,深入一线协调指挥工作,1947~1953年取得了一连串成果,包括仿制和自行设计的近程、中程、远程和战术导弹的发射成功,地球物理火箭将小狗“莱伊卡”送入高空等等。1957年8月3日洲际导弹试飞成功,接着于10月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1959年9月和10月,“月球2、3”号分别接触月球和拍摄了月背照片。这年年底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执行金星和火星探测计划。这时科罗廖夫已疾病缠身,医生要他长期休养,但他感到最缺乏的是时间,他决定拼死工作。除星球探测计划外,他还改进和发展洲际导弹,将射程增加到12000~14000千米。 与此同时,他还实施载人飞行计划,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首先进入太空,1963年第一个女航天员捷什科娃进入太空。接着他又为载人空间站作准备,包括载人长期太空飞行、载多人飞行、多艘飞船的轨道会合和编队飞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轨道对接技术等。可惜他未能看到“联盟”飞船与“礼炮”号空间站对接,就与世长辞了。 科罗廖夫为苏联赢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和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
科罗廖夫的身份长期被官方保密,直到1966年他去世后,苏联太空计划的总负责才被世人所知。苏联为其举行了国葬,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2007年1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纪念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活动。
[1] 军事天地 http://military.cnnb.com.cn/system/2009/03/26/006045758.shtml[2] 新华网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0905/14322101_1.html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