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善照片

夏同善

夏同善个人资料: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原是仁和(杭州)人,夏从小酷爱读书,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崭新的翰林第造好后,他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一对雕花镂金红漆木盒内,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8 18:50:10

历史人物 清朝 进士

一、个人资料简介

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原是仁和(杭州)人,夏从小酷爱读书,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崭新的翰林第造好后,他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一对雕花镂金红漆木盒内,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二、简介

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原是仁和(杭州)人,幼年丧母,父亲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夏同善视之如同生母。父亲仕途失意,遂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住在外婆家。夏从小酷爱读书,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1855年,夏同善中举人,次年咸丰六年(1856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选为庶吉士。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萧家,就把御赐的匾额挂在外婆家的大厅上,又请得圣旨改建萧家厅。崭新的翰林第造好后,他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一对雕花镂金红漆木盒内,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三、才学

夏同善文章超群,时人誉谓“在曾(曾国藩)、左(左宗棠)之上”。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学,曾命他和翁同龢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夏同善仕途顺利,历官编修学、庶常馆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等职。

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僧格林沁在北塘一战失利,退守通州,清廷派桂良、桓福等人乞和。同善坚决反对议和,主张备兵备民,严阵以待,建议僧格林沁专守通州,以防不测。同年,太平军入浙,他奏请曾国藩统领诸军镇压太平军。次年,太平军攻克杭州。他正在家服父丧,就携母到上海,致书曾国藩,请求援浙。六年,升为詹事府詹事,不久任江苏学政,因母死而未赴任。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建议朝廷扩大赈济、广开言路、清理庶狱。 夏家的名声得以远播,主要是因为“杨(杨乃武)与葛(小白菜)冤案”。1873年,浙江发生“杨葛冤案”,省、府、县三级七审,屈判成冤案。次年十三年(1874),杨乃武的姐姐赴京告状,活动浙江籍京官帮助伸冤。夏同善与张家襄、朱智、林洪、汪鸣銮等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恩准。与尚书广寿赴四川审理“永川张事周京控案”,奏请撤销永川兵差局,酌减夫马局,获准执行。1876年,“杨葛冤案”真相大白,参与该案的数十名贪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其事迹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传播,其中“夏府求情”一节,不但详细地演绎了夏同善的功劳,还详细介绍了萧家花园。

四、事迹

光绪元年(1875),与内阁学士翁同龢一起任直毓庆宫授读。当时畿辅一带发生旱灾,他上书请凿井溉田,以缓解灾情;山西、河南饥荒严重,他又请求移拨海防关税经费赈济灾民。五年,奉命视学江苏,上书备陈捐纳妨碍仕途,无裨国用,请罢各省捐局。次年,视察山东河务,对治理黄河下游水患,提出了“浚海口、直河湾、通支河”三大措施,并请拨机器局经费来治理黄河。在苏州,他严檄各学谕令禁止士人吸食鸦片。在江阴,他捐俸修治江阴城河,在君山植松5万余棵,劝导百姓植树造林。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