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照片

翟良

翟良个人资料:翟良,70年代初出生于山东一农村教师家庭,乡土朦胧诗诗人,百米巨型长卷《千虎图》创作者、青年画家翟栋的孪生兄长。有过长达3年的建筑工、砖长工经历,后进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件(条)。出版诗文集《我爱金秋》、《月晓风清》、《青石板》三本,著有中短篇小说多部,另著有都市女性情感口述纪实文集《半夜敲门》。翟良的成长故事先后被央视《讲述》栏目、上海电视台《眼界》栏目、《中国青年》杂志播出和报道。现工作于北京,系北京写家文学院第一届签约作家。……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11:47:08

历史人物 清朝 历史 现代作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翟良,70年代初出生于山东一农村教师家庭,乡土朦胧诗诗人,百米巨型长卷《千虎图》创作者、青年画家翟栋的孪生兄长。有过长达3年的建筑工、砖长工经历,后进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件(条)。出版诗文集《我爱金秋》、《月晓风清》、《青石板》三本,著有中短篇小说多部,另著有都市女性情感口述纪实文集《半夜敲门》。翟良的成长故事先后被央视《讲述》栏目、上海电视台《眼界》栏目、《中国青年》杂志播出和报道。现工作于北京,系北京写家文学院第一届签约作家。

二、基本内容

翟良(1587~1671),字玉华,明末清初名医。淄川县西河村人。20岁随父寄居武昌时,立志从医,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对“脉学”和“痘疹”的研究尤深。返故里后,方圆数百里外,慕名就医者络绎不绝。通过临床实践,他的诊察技术日趋熟练,右手述方,左手诊脉,耳闻、目视、口阐并用。对求医的人一视同仁,并实行“富者给方,贫者给药”的原则。由于勤于钻研,医道日进。对病入膏肓危症 ,群医束手无策,经他诊治起死回生者不计其数。对高官厚禄从不羡慕。1648年(清顺治五年)皇帝下诏征他为御医,婉言谢绝。撰有《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义》、《痘疹类编释意》、《医学启蒙汇编》、《痘疹全书》等医书。?

翟良,70年代初出生于山东一农村教师家庭,乡土朦胧诗诗人,百米巨型长卷《千虎图》创作者、青年画家翟栋的孪生兄长。有过长达3年的建筑工、砖长工经历,后进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件(条)。出版诗文集《我爱金秋》、《月晓风清》、《青石板》三本,著有中短篇小说多部,另著有都市女性情感口述纪实文集《半夜敲门》。翟良的成长故事先后被央视《讲述》栏目、上海电视台《眼界》栏目、《中国青年》杂志播出和报道。现工作于北京,系北京写家文学院第一届签约作家。

三、新闻创作

采写的近千篇新闻作品(含论文)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百余篇(条)文艺、新闻性稿件相继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新闻纵横”、“今日中国”等栏目)、山东经济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用播出,60余篇新闻通讯被选入《正气壮歌》(山东省纪委编写)、《齐鲁风采》(新华社山东分社《假日周刊》主编)、《魅力中国》等大型作品集,新闻作品参加各级媒体评选并获奖。

四、文学创作

出版诗文集《我爱金秋》、《月晓风清》、《青石板》三本,著有都市女性情感口述

纪实文章集《半夜敲门》,长篇小说《天堂雪》在写。

五、媒体报道

2007928日,翟良的成长故事《父爱无痕》、《父亲的选择》分别在央视10套《讲述》栏目、上海电视台《眼界》栏目中播出;《中国青年》(2010年第4期)报道了翟良的北漂生活;与弟弟翟栋的成长故事被编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系列图书《中学生成长读本》。

六、关于赈灾义卖诗文集——青石板

翟良的第三本诗文集《青石板》,收录了诗人近两年来的诗作100首,抒情散文60余篇。诗人以乡土为背景,用冷峻、自由的笔调通过对“梦想、快乐、悲哀”的强烈剖示,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幸福、健康、善良、平安以及情感的慎重思考与追求。

诗文集《青石板》是专门为赈灾义卖而出版的诗集,以“关注在京读书的汶川灾区儿童”为主题,旨在通过著者的努力唤起社会对灾区儿童的关爱。著者庄严承诺:所有收益全部捐给在京读书灾区儿童,用一颗关爱的心再一次去温暖他们曾经受伤的心灵。出版此书,希望将著者的爱心传递给更多人,特别是灾区每个家庭,抚慰伤痛、拯救失落,让心灵完整、坚强、向上!

七、青石板出版义卖历程

·河北碧林健康服务有限公司资助《青石板》出版费用;

·福建作家乙平、古道也自掏腰包资助《青石板》的出版;

·广东书法家郭大宏先生为文集出版题词以表祝贺;

·2009年11月,《青石板》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0年5月12日,100册包含着浓浓爱意的文集《青石板》捐给在北京树人学校读书的汶川灾区孩子;

·2010年5月25日,在北大义卖的1000元钱捐给在空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玉树灾区姑娘加央卓玛;

·2010年11月2日,100册《青石板》捐给北京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打工子弟;

·2010年12月4日,100册诗文集《青石板》》捐给河北邢台英华学校学生。

八、相关报道

他,14年前,曾是一个绝望到自杀的才子,拉过砖车、干过建筑、推过石头、垒过山墙;数年后,他叛逆地跑进县城从事文字工作,工作之余,他正式出版了厚厚的三本文集;他与孪生弟弟翟栋谱写了12首情感音乐专辑:《孪生兄弟的音乐世界——不懂爱情》;今天,他竟以农民的身份坐进了京城某知名教育机构总裁助理的位置。他在北京一个人坚持做慈善活动,个人文集义卖善款捐助给地震灾区孤儿及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

他被熟悉的人称为——

京城写字楼里的“另类”农民工

父亲去世8年后,翟良突然从书架上发现父亲生前写的一首题为《买衣裳》的诗歌:娘为儿子买衣/穿梭在拥挤的市场/服装眼花缭乱/价格贵得心慌/儿子选了高档/娘一阵惆怅/要是有你父亲/咱也许能盖楼房……这是父亲在写他去世以后的事啊!九泉之下的父亲也许不会知道,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写了厚厚的文集,一个举办了长长的画展,捧着似乎渗透着父亲体温的诗歌,翟良一阵昏厥。

父亲的这首令人惊诧的小诗,让翟良再次打捞起许多沉重的往事,每次回忆往事,翟良的心都抖得像春天苍白的柳絮……

“爹,我选择辍学,去砖厂打工帮弟弟读书!”

那是1991年夏末,身患绝症的父亲在病床上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庄稼长势不好,作为乡村教师的他收入微薄,整个家庭尚处在半温饱状态,而此时,13岁的双胞胎儿子,一个中考选择复读,一个升入中师美术班,必须筹措3000元学费。到底该怎么办?翟良的父亲最终忍着病痛的折磨拔掉针管强行出院。他首先贷款备齐了弟弟翟栋的学费,然后又为翟良复读再去东挪西借。当时,86岁高龄的祖父也蹲不住了,他扶着拐棍,踉踉跄跄走出六里以外,为的是求亲戚能借给200元钱。看到父亲拖着重病之躯四处求人,翟良心如刀绞,他用试探的口气说,爹,别为我借钱了,我打工帮弟弟读书。父亲默默看了翟良一眼,也许他真的身心疲惫走投无路了,长叹了一声居然答应了翟良的要求。

说心里话,翟良酷爱文学,又何尝不想上学!可生活空间狭窄到令人窒息的地步,他只好随姐姐的公公(包工头)到济南章丘一家砖厂打工。

13岁的翟良体重不过百斤,每天拉送砖坯,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吃饭、睡觉,甚至连大小便都在监视之中。令人恐怖的还有砖厂门口那对大狼狗,不时发出揪心的狂吠,经常有工友先用水泡湿土墙然后用铁锨挖墙企图逃走,没逃走的施加威吓,逃走追回来的不论男女一阵毒打。翟良知道,在这个比愚昧还要可怕的环境里,文明已被野蛮“强暴”,良知已被利益“践踏”!

那些日子,听着一些工友被打的喊叫声,翟良发誓将来把看到听到的写成小说公布于世,他还偷偷写了小诗《砖厂的男人和女人》、《带盐的泪》等诗歌,失去了人身自由,翟良对父母的思念日益加剧。即便这样,翟良仍没放弃手中的笔,晚上屈起灌铅般沉重的双腿,在别人的鼾声和昏黄的灯光下,伏在膝上写着一首首削瘦的诗……

父亲的病情又加重了,他挂念在外打工的翟良,一封封去信没有回音,这让父亲更加坐立不安;后来翟良才明白,父亲邮寄或托人捎去的信都让姐姐的公公窝起来了,他的理由:走一个人,耽误自己挣钱!无奈,父亲只好跟姐姐的公公撒谎说让翟良回家相亲。就这样,翟氏父子总算相见了。一个重病染身,一个骨瘦如柴,一阵抱头痛哭过后,倔强的翟良不服气,执意再去讨工钱。没想到姐姐的公公竟然说翟良在砖厂能吃能喝,一年的工钱和生活费相抵还欠他5元钱。翟良的父亲一听,气得浑身颤抖,摸出5元钱甩在亲家的脸上……

因为这次争吵,翟良的父亲近半个月都没有下床。翟良觉得自己很没用,一直对父亲怀着愧疚。

辍学两年后,病重的父亲流泪:“孩子,后天我送你去复读!”

卷起破行李回到老家,翟良又开始了推石垒墙的苦工生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媒婆11次登门,11位年轻的农村姑娘都因翟良的家境和自身暗淡的前途断然回绝。所以劳动的间隙,翟良只能默默地坐在大山深处,凝思远望,用笔挥发心中的郁闷。翟良曾说过,10个山姑十种伤害,那段日子,他仅感觉到了自己蠕动在山间羊肠小道上的迂腐的躯体,自己的嘴角衔着的瘦小的羊群,自己的手掌摸过的那座静的仅剩下泥土的山丘,他感觉自己早已成了这座山很近的坟墓。而让翟良感到吃惊和阵痛的是,在2000年的夏天,他在父亲生前的书架上突然发现了一张手制的表,那竟是一张与自己婚姻相关的表——《翟良婚姻介绍统计表》!父亲详细填写了时间、地点、红娘、姑娘甚至亲散的原因等内容,这张表让翟良很近地听到了父亲冰冷的呼吸,他知道父亲盼望能有一位农村姑娘与自己厮守,并与自己在厮守里养一个结实的后代,延续这个单薄而贫血的家园。

为这张表,翟良一直哭到现在。

1993年夏天,上师范的弟弟翟栋放假回家。刚到北峪村口,他突然看到远处走来一个背着柴草的青年,瘦弱无力,满脸菜色。待到近处看清楚是自己的哥哥,翟栋抚摸着哥哥磨破的肩头和长满厚茧的双手,竟孩子般痛哭起来!这时,翟栋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强劲的念头:命运对哥哥太不公平了,无论如何也要让哥哥再走进学校,不能让哥哥荒废在这片深山之中。当晚,翟栋找父亲商量要求哥哥返校复读。翟栋不满地说,如果不让哥复读,我也不回学校了,陪哥在家中劳动!父亲一声不吭,母亲暗暗垂泪。身患绝症的父亲第一次声音很低地说,我教了30多年学,何尝不知文化的重要,可眼下的家境恐怕难以供你哥再读书了,我打算托你表哥为你哥找个媳妇成家,这也是我眼前最盼的,再说,你哥都两年没拿课本了,你就别瞎闹了……父亲说完第一次用乞求的目光瞅了翟良一眼,此时的翟良感觉的到父亲的心在流泪。在场的姑姑也说,我这个外亲不当理的言一句,你哥再上学这不是将你爹向死里推吗?姑父在一旁也发表意见:我看,给你哥在村头盖间房子,学点修电视机的手艺不少挣钱,多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用同一种陌生的眼光看着一屁股蹲在门口的翟良,整个讨论,翟良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他似乎清楚,弟弟的道理在穷困面前只能苍白无力,翟良麻木的几乎认了命。

弟弟见父亲坚决反对哥哥复读,竟做出了令他今生都难以弥补的行为:弟弟当着大家的面,一阵绝望般的淘哭,然后摸起一茶碗摔碎在地上,他激动地冲出了低矮的石房。翟良起身想去追弟弟,可他又听到了一声声陌生的哭声,难道是父亲?翟良惊呆了,弟弟的举动肯定会加重父亲的病情,翟良又开始讨厌起跑远的弟弟。还没等他回过头来,父亲用提高的嗓门喊翟良的乳名:“国栋,后天我送你到我同学的学校里复读!”

“爹!”翟良的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翟良看到,父亲在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中点了点头。

高考无望,父亲决意断绝父子关系,命运让他选择了自杀

辍学两年的翟良,像疯了一样兴奋,翟良又闻到了书香。复读是幸福的,也是郁闷的,更是残酷的。当面对着比自己都小的同学时,当因失学太久回答问题吃力时,当同学们一个个在私下耻笑自己时……所有一切翟良都忍受也坚持下来了。正是凭着一股绝望中求生的本能,翟良居然以高分考入了新泰二中。高中期间,翟良那只削瘦的手愈来愈变的不安分起来,他开始向国内各报刊大量投稿,先后在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报刊发表诗歌数十首,部分诗歌参加全国各级征文大赛并获奖。成绩让翟良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他坚信,从伤痛中剥离出来的诗歌,锋芒愈亮。也许是“文采惹的祸”,这时,一位卖豆腐皮的同村姑娘大胆地向母亲暗示:她喜欢翟良,因为看了他的文章。更让翟良不解的是,她竟为自己的家挑起了水,还冒着“风险”将卖掉豆腐皮的钱大把大把塞进自己的书包。重病的父亲也许重新打捞起了媒婆11次登门未果的往事,他非常珍惜地应允了这门婚事,翟良觉得要疯掉了。再后来,姑娘仍为翟良家挑水,仍塞给翟良很多的钱,她对翟良说,将来结婚了,俺什么都不让你干,地里的活全是俺的。再后来,翟良的父亲和姑娘的父亲动了拳头,婚事吹了。

没有了婚事的干扰,翟良的空间一如家门前的麦田一样宽阔、葱绿,翟良用灵感拧成一首首清新、早熟、凝练的诗歌,有诗歌的日子,他觉得整个的心情都挂在湛蓝的天上,满足而温暖。也许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太高,高三的时候,翟良病倒了,天天头痛难忍,彻夜不眠,成绩也在急剧下降。父亲托姐夫带翟良去了很多医院检查治疗,但都没有效果。无奈,翟良只好因病再次休学回家。回到村里,翟良不仅没得到很好的治疗,反而遭到了整个家族的不满和反对。可以想象,在这样贫困的家里,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发泄……

父亲在一阵大骂过后,声明要和翟良断绝父子关系;连一向疼爱翟良的姐姐居然也嘲笑他:你不愿上学,死了就埋在这座山上吧。这怎么能埋怨父母和亲人呢!要知道,父亲的病已彻底断了治疗,母亲拼死拼活挣扎在山地里,姐姐为翟良推迟了婚期。他们就一个心愿:让翟良走出大山!没人理解,没人同情,绝望中翟良竟然想到了死。在山上自家苹果园里,翟良铺开信纸,握笔的手颤抖不止:翟良在写自杀前最后一篇叙事散文,他用血和泪在凝固自己的所有经历,而且在文章里翟良将自己写成跳崖身亡。1997年7月那个沉闷的下午,没有家人来苹果园,翟良那篇约6000余字、题为《吹远了,秋风》的散文在绝望里完成了,这篇文章后来被泰安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读,长达30分钟。父亲听到这篇被播出的散文后,居然感到了内疚,泪水再次流满了他干枯的脸颊。写完这篇文章,翟良似乎听到了一个慈善的声音在质问:翟良,你用怯懦面对人生,你手中的笔是虚伪的!翟良觉得这是缪斯的召唤,他一下子冷静下来——不,不能将喷薄的思维陷成泥巴!翟良狠狠地摔碎了放在桌上的打苹果树用的农药,人似乎一下子坚韧了许多。

“穷则思变。”翟良决心主宰自己的命运,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城!

从农村闯进京城,他实现了从建筑工到集团高管的美丽蜕变

在没有一个熟人、朋友的新泰市,翟良应聘到一家报社做了记者。在这里,翟良的新闻写作水平很快就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他在当地党报、广播电视报发表新闻报道100余篇,掌声与鲜花又一次包围了翟良。生活刚刚有了起色,不料父亲却病逝了,年仅53岁——让翟良深感痛苦内疚!临终前,能弹会唱、能书擅画的父亲遥远地拉着翟良叮嘱:“老大,你要上大学,你……你还要出书……”

有一件事,翟良现在提起来觉得自己既可怜又残忍。在父亲离世不久,翟良不顾家庭的困窘状况,不顾母亲悲痛欲绝的心境,竟单纯、自私地蹩进了南昌大学新闻系。翟良知道自己的这一选择对一个多舛的家庭来说等同于犯罪,可在翟良内心深处,那句“你没有经过深造,再有才气也没用”的嘲讽,多年来一直折磨甚至摧残着他创作的灵魂,也许创作原本就与深造毫无关系,可翟良却像针扎一样的在乎,翟良固执地认为,不在大学那个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院里站一站,自己似乎就很难再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翟良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南大的脱产进修生,由于经济拮据,翟良的生活十分清苦,一份盒饭必须分两顿吃,而贫穷和饥饿让翟良更加贪婪那些堆放在南昌街头便宜而腐烂的水果。当教师的弟弟深知哥哥的困境,每到假期他挤出创作长卷的时间靠办美术班为哥哥挣学费,现在想来,作为兄长的那种近乎刻薄的自私对弟弟难免是一种残忍。后来,尽管弟弟把所有的收入都无私地送给了哥哥,尽管母亲再一次卖掉了口粮,但翟良的学费还是难以为继。

两年后,翟良不得不回来打工,受聘于山东新泰市地税局宣传科,负责撰写材料及新闻宣传工作。在税务机关工作期间,翟良采写的近千篇(条)新闻稿件见诸于《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经济时报》、《今日信息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税务》、《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受到各级领导的赏识并多次荣获系统嘉奖。在政策性文字之外,文学创作的体验也令翟良感到欣慰:2002年9月,翟良的第二部诗文集《月晓风清》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2009年12月,翟良的第三部乡土诗文集《青石板》出版;99年至2002年,翟良与弟弟用父亲遗留的那把吉他合作谱写出第一张原创音乐专辑《孪生兄弟的音乐世界——不懂爱情》。然而,面对父亲遗留下的发黄的底稿,翟良的创作时断时续,面对父亲俊拔的灵魂,翟良幼稚的笔感到惶恐和不安,而翟良的惶恐和不安来自父亲高挺的鼻梁、尖锐的目光、挥毫的手臂以及缄默的脚步。翟良知道,对父亲的回忆与热爱的过程不仅仅是这些稚嫩的文字,那一种热烈与痛苦像泡碎了时间的流水,比生命还要漫长,翟良更清楚自己任何的文字都无法接近父亲,都不能将父亲写的真实而丰满。

2005年3月,翟良一如老家的一片枯黄的槐叶漂进遥远的北京,满怀期待的翟良在春寒料峭中出现在北京的求职大军里。屡次碰壁之后,命运终于向翟良微笑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英语教学评价项目办公室接纳了他。诚恳、执著,再加上厚厚的作品集,招聘负责人非常坦诚地告诉翟良,“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试用期的工资是2500元,从没领过这么多钱的翟良,很快就把爱人和孩子接到北京。当时项目办招聘了两个人,除了翟良,还有一个北理工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上班的头一天,负责人就强调,试用期结束后,他们俩只能留一个。当时翟良就感觉这份工作要丢了,毕竟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学历,这座都市似乎更倾向于高学历的人才。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翟良采访、撰写论文、主编杂志,忙得不亦乐乎。期间,翟良到内蒙古出了趟差,回来后因为采写的近万字的教育通讯《根本在转变》受到领导肯定与赏识,负责人告诉他,项目办将和他正式签约。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把一个研究生给PK掉了。在项目办翟良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专家李静纯先生。当时先生和他在一个项目办公室,先生喜欢闭目思考问题,兴致来了就会摇头晃脑给翟良讲解一番学问上的道理或是人生感悟。尽管翟良的每篇文章都要在他那里经受严格的锤炼,但这也使翟良的理论文章有了质的飞跃。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讲述》栏目、上海卫视《眼界》栏目分别播出了翟良的成长故事《父爱无痕》。正是这个节目的播出,让解放军第309医院的一位负责宣传的领导发现了翟良,并将翟良引荐到部队医院做起《309院报》执行主编,直到2009年,又是一句“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把翟良引到了北京光华鼎力教育集团。说这话的是光华鼎力教育集团总裁武俊杰。在老板的眼里,翟良很执著,刻苦,心地善良,又有才华,正是集团要找的人。从此,翟良成为这家北京颇具知名度的教育集团里与总裁走得最近的人——总裁助理。

一个人的慈善,让他在坚持的路上孤独而幸福

“北京离石房很远却离文字很近!”这是翟良在北京的幸福感。

翟良来京后文学创作从单纯的明朗的诗歌向乡土朦胧诗和理论散文转变,其长篇小说《天堂雪》也将脱稿,他的第三本文集《青石板》已于2009年12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青石板》这本以乡土为背景的诗文集早在2008年8月,就被翟良确定为专门为赈灾义卖而出版的诗文集,因为翟良苦难过、不幸过、绝望过,所以懂得绝望深处灵魂的震颤,懂得面对痛苦与不幸自己应该做什么,哪怕微不足道。出版此书,翟良希望将这一爱心传递给更多人,特别是灾区每个家庭,抚慰伤痛、拯救失落,让心灵完整、坚强、向上!

2010年5月15日刚过早晨6点,翟良就起床了。换上一套干净衣服,洗了把脸,匆匆忙忙奔向北大。这一天,是他的第三本诗文集《青石板》出版后进行的首次义卖活动。

搬桌子,拉横幅,摆图书——千辛万苦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手上忙碌的他心里五味杂陈。

5月25日,这次在北大义卖的善款全部捐给了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玉树灾区女孩才央卓玛。

随后,100册包含着浓浓爱意的诗文集《青石板》捐给在北京树人学校读书的汶川灾区孩子。

11月2日,100册《青石板》捐给北京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的打工子弟。

12月4日,100册诗文集《青石板》》捐给河北邢台英华学校孩子。

……

正是这本蘸满爱心的诗文集,在筹划出版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坎坷,各种误解和嘲讽扑面而来,筹集出版费用屡次遭到拒绝,出书献爱心显然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一个靠文字谋生的人,最大的本领就是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动员。付出全部换取真情,这就是尽力而为,是真爱的奉献。至于可能同时收获误解和冷嘲之类,也是正常之事。作家乙平先生说,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公信力被摧毁后的另类遭遇。即使如此,翟良一路颠簸一路努力,坚持下来了,这需要坚强的心脏支撑着,需要坚固的善良源源不断地催其前行。

山东人的忠义源远流长,宋江的及时雨和那伙兄弟们的行侠仗义,就是舍已为人的最佳诠释。现代社会,哪怕是狭义的忠义,也依然有存在的价值。翟良用力所能及的赈灾义卖来表达爱心、传递爱心,这何尝不是在延续着山东人爽直厚道的天生性情呢?远在福建的乙平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绝《赠翟良》:“山东汉子闯燕京,不溺繁华更有情。只为汶川童孩故,呕心踏得石板青。”

“今天,尽管自己蹩进了没有泥土的城市,尽管自己做着与大镢、铁锨、砖头、水泥毫无关系的事情,但灵魂深处依然能闻到青石板汗渍的味道,那些苦难、不幸与绝望的记忆潮水般涌来,敲打着我坚韧、潮湿的心境,我如饥似渴地在文字里寻找精神上的支撑。先辈和我所熟悉的村人们艰辛的脚步和嗑血的羊鞭一次次点燃着我创作的激情,也焚烧着一首首透亮、坚强的诗歌。”(摘自翟良文集《青石板》后记)

“苦难对弱者是深渊,而对强者永远是机遇。”正是因为生命里有了太多的堵截命运的胡同,才让翟良梦的脚步走得更远,让他诗的锋芒闪得更亮……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