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照片

梁小斌

梁小斌个人资料: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作被选入高中教材。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20 19:55:44

中国作家 中国诗人 人物 各时代诗人 安徽人 当代诗人 散文家 文化人物 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家 诗人

一、个人资料简介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作被选入高中教材。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二、梁小斌 - 简介

姓名:梁小斌

兴趣爱好:玄想

座右铭:不要让我吃东西

性格:非如此不可

星座:水瓶座

血型:A型

喜欢(崇拜

)的人:鲁迅、维特根斯坦

想做的事:埋在西藏

藏族朋友:旺秀才丹

令自己满意的成就:诗集《少女军教队》;散文集《独自成诵》《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

近期目标:让作品走向世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藏族的:1992年

对藏族的什么最感兴趣:酥油茶

眼中的藏族文化特点:亲切、详和

眼中藏族人的特点:一半皮袄,一半胸膛

受藏族哪方面的影响最深:宗教

是通过什么途径成为藏族人的朋友:写诗

关于藏族文化, 喜欢哪些作品:阿来《尘埃落定》,谣曲等

三、梁小斌 - 写作生涯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作被选入高中教材。

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中国文联1986年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天津社科2001年版)《地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梁小斌如是说》(即出)。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选入《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雪白的墙》(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获1982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更难得可贵的是,这样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说绵延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消解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

四、梁小斌 - 解读梁小斌

思想者

思念人会很累,甚至痛苦,但思想带来的却是快乐。诗人梁小斌是一个思想者,他说,“我的确感到我过的是一种内心生活,我好不容易越了雷池,开始进午餐……又匆忙回到我内心生活的黑暗里。”在黑暗中思想,而思想者的脑子里却是一片光明,作为他的读者,我心中的眼睛也时常被照亮。

思想是什么?梁小斌有一个奇特的比喻:“思想,我的确有思想,但我没有雨伞和布鞋。失去这两件深入生活的工具,再深刻,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也如同扔在草丛中的婴儿。思想的全部属性就是手脚乱蹬……”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种自嘲吧。他在内心世界里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打量着世界。

他这样写奖状的起源:“一定是当时要把功劳记在纸上,一张欠条记下功劳,以后偿还。其实没有偿还。于是把欠条请画家重新画得漂亮一点。”

他还写到“象征”的起源,“应该是原始人与一个姑娘要好,他随手在野外摘了一朵玫瑰,接着还撒了一泡尿。他没有选择玫瑰作为爱情的象征,而是选择了撒尿。他每逢撒尿,眼前就浮现着姑娘。”这不明明是强词夺理吗?

不过,你还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我觉得,能找到一个事物起源的人,就是思想家。

他这样分析社会:“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社会’究竟在哪里呢?社会,不在家里,在外面。外面有什么呢?有草堆、荷塘、仓库里的成堆萝卜、围墙外的小城。社会主要是指社会上的人,是指炊事员吗?是指拉板车的吗?”

这种对习以为常的词语的解构,实在令我忍俊不禁。复活一个旧词,等于从一块枯竭的土地下挖出了泉水,这正是思想者的职责之一。

他写生命。特蕾沙修女在拾起一个弃婴时说:“这里面有生命。”梁小斌说:“我们漠视的眼光并没有看见这个婴儿是生命……生命被婴儿的形象遮蔽,如同婴儿被襁褓遮蔽,被我们指认的那个事物,一定不是那个事物的本相。”

他写死亡。在火车上,有个人倒在地上。“因为我们援助不及时,或者因为我们麻木,我们反而特别容易理解人为什么会死……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懂得,或者看到了生命的整个过程感到自责。我们本来无权看到那个人的死亡,因为我们麻木,我们反而看到了。”

我们对生命的漠视由来已久。我们使冷漠到处蔓延,从而把生活变成地狱。他说,“我们时代的深刻背景就是苦难,苦难变得一点不像苦难,我们有时却看见苦难中的欢颜。”梁小斌揭示出:我们内心的刚硬,是苦难的真正根源。

但是,思想却可以温暖人心。梁小斌说:“但我渐渐从这里摒除了自己的自卑感,我的生活是一种自豪。我惟独在深思中才感到思想的温暖。惟有思想温暖人心。”

旁观者

梁小斌关注细节,他描述细节,时常不做评判,只是客观描述。

其实,他更像一个旁观者,甚至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他说,“被抛弃是一种荣誉,对这个时代来说。我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所以,在社会分工中,在单位,甚至在家里,他都不大受欢迎。但他在一旁观察,并且以冷静的笔调来叙述,来揭示生活的核心。我觉得,他所抓住的,都是我们忽略的细节。

他写饥饿。“为什么当我获得了占有,我要吞噬下去呢?因为,我并不相信,我的占有是一种永恒的占有,我害怕今天有食物,也许我明天甚至会饿死,我没有得到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的信息……”他写的是饥饿的后遗症。

他写自己被拒绝。他打电话给一个女人,她的父亲拒绝了他。他写道:“因为我被他们拒绝,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在似乎受到一种侮辱中,我的内心终于得以平衡。”王家卫说,他一直有一种被拒绝的恐惧。其实,有很多人都活在这种恐惧之中,不被人接纳。人们冷漠,骄傲,对旁人的需要视而不见。这种冷漠构成一种长久的伤害,使人得不到安慰。冰冷的生活就是地狱。

他写失业。“有工作时,妻子看见我在睡觉,就问:”你在睡觉啊。‘现在她却说:“是谁让你睡觉的?’……一个没有工作的怪物,他的皮带一下子变得又新又长。”

在这些细节中,他发现了一种卡夫卡式的荒谬感。这种观察和叙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启示。表象并非本相,我们的生活是值得咀嚼的。

讲故事的人

一个思想者,避不开对历史的反思。但梁小斌却避开了对大事件与大词语的分析与解读,只从一个底层历史经历者的角度,选取一些细节进行冷描述。他更多的不是分析说理,而是呈现与揭示。他是一个平民思想家。

在写作中,梁小斌故意隐去了一些明显的符号,把特定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面上来描述。难怪有人说他把生活变成了寓言。

关于忆苦饭。“过去,人们在吞糠咽菜,我相信人们仍然尽量把野菜做得可口一点。‘忆苦饭’是吞糠咽菜生活的复制,但复制动机却离开了原作生产的质朴动机。”因为,“忆苦饭”的制作者故意在野菜里搀杂沙子,目的是为了使它变得更难吃。当年在吃“忆苦饭”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回事,但说不出来。这是梁小斌的一个发现,因为,他指出了其中的蹊跷。

关于爱与恨。一部电影中的经典镜头是:列宁心疼地抱起饥饿的孤儿娜塔莎,然后抄起电话发布命令,将最坏的粮食投机商全部枪毙掉。梁小斌要探讨的是,当列宁当着娜塔莎的面发脾气的时候,娜塔莎的心里是否有恐惧,或者会想列宁针对的是谁。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考虑的是小人物的心理承受力。

关于坏人。“消灭坏人,你不能全部消灭,否则我们以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坏人……”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回到童年,把社会加给他的一切观念全部删除,才能够重新开始思想。

在另一处,他写到子弹:“准备射向敌人的子弹,总是先在战士的手中擦得闪闪发亮……几乎舍不得射出去了……指向敌人的一切东西,它是干净的,圣洁的……”仇恨感在人的心里常常显得圣洁,这根源于人的自以为是,乃是罪的本性的体现。

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梁小斌来说,革命是一个逃不开的词语。由于天天浸在其中,革命已融入血液。至今,中小学的眼保健操用的音乐中,喊操人的头一句话还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那个时代的人很自然地会想到一句当时的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是,革命已经长在几代人的身体上。

梁小斌注意到的总是一些非常细小、非常深入的地方,好像这正是他的领域,别人不愿意或者根本无法涉足。

他不写战争,却写战争中的马料与浮桥。在沂蒙山区,茅草做的屋顶变化成了喂养战马的马料。那么浮桥又从何而来呢?妇女队长接到搭建浮桥的命令,就带头卸下自家的门板。他写道:“门板卸完了,就搬床板……孩子迷迷糊糊地正睡在床上,妇女队长把孩子往地上一搁,抬起床板就往外走…

…“梁小斌推测,这时,孩子的脑袋可能碰破,孩子会被碰醒,但是,醒了不好,会削弱事件的感染力。

有一句话是怎么说来着:细节是进入历史的方式。果然。

五、梁小斌 - 经典作品

《梁小斌如是说》,一位天才思想家的惊世之作,一本提升人类思想力的杰作。

梁小斌,朦胧诗代表诗人,他可能是中国被埋没得最深的诗人与思想家了。10多年来他埋头于独立思想与写作,几近与外隔绝。直到1998年,他的诗歌被《大学语文》等一些语文教材陆续选入,他才重新在人们的视线中活起来。2000年,他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入选全国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他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5-6位当代作家之一。2001年,他的思想随笔《独自成俑》出版,即获知识界好评,并入选《南方周末》年度推荐好书之一。2005年,梁小斌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

《梁小斌如是说》是从梁小斌九年近百万字思想随笔的精选本。“这个世界从不了解她伟大的人”,对于梁小斌也几乎可以这么说。梁小斌不是我们习惯意义上的文学家,他思想打碎了世间的一切成规陋见,他要还给你的是人的思想的尊严。这本书第一次公开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与自己思想的困境展开搏斗的过程,他总是在人们的思维盲区摸索,对一些从未遭受质疑的进行思考,他表达的不是一时的时尚,而是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思想与价值。梁小斌文本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的寓言性,它是关于“中国本质”的一种复活的寓言。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以流畅的节奏、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吸引并打动读者,因而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文中的“让河流把我洗黑”“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等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的意蕴具备了很大的扩张性和延伸性。 “沐浴、歌唱”这样含义丰富的动作,还有 “古老”这一形容时间的词等等,表现了劳动创造和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的密不可分及它们的永恒,在诗里,“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展示的是自然之美,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则展示了创造的永恒。

《秋天》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起始,然后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作为主旋律贯串全诗,表现了秋天给诗人的感悟,即秋天不可说透的意蕴和秋天风光的永恒。全诗显得自由,明丽之中又含着意蕴,明快含蓄,富有哲理意味。

《秋天》一诗重在以意象表现人与自然的美好交融,表现劳动创造和自然的永恒。

六、梁小斌 - 自我忏悔

1979年,我写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首诗,发表在当年的《诗刊》10月号上,这首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的诗,引来了不少读者给我写信,甚至有解放军战士把家乡房门的钥匙寄给我,他也要奔向荒野,尝尝“丢失钥匙”后的心灵滋味。

这些年,我陆续翻阅了不少文学教科书上对这首诗的评语,大概意思是说:作品集中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文革”历史的反思和觉醒。于是,我很欣慰,因为这首诗看上去的确像是在“反思”,我便戴着反思者的帽子,在这个“反思者”的功劳簿上打瞌睡,直到2005年,央视将年度桂冠诗人的头衔按到我的头上。

因为,至今并无真正思想锋芒直指诗人心底。所以我忏悔!

一个诗人在写出“钥匙”之前,他在写什么样的诗呢?我曾经说过,我是个逃离上山下乡劳动的冠军,但我的确由衷地抒发过“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来讴歌知识青年到农村的那场运动。我记得,当“公社美景看不够”时,到底是把麦苗采在手,还是把麦穗拥在怀,我颇费心思。因为麦苗在手,是破坏春耕,而采下麦穗,又是掠取人民的劳动果实。诗人对一个举动作如此揣测,说明他的心迹仍然处在左右摇摆之中。

一个诗人必须对他写的诗承担责任,这是我心头的沉重石头,我在讴歌那个暴戾时代的时候,因为早有《理想之歌》在我的头顶,我在那个理想主义的诗坛上,没有哄抢到“暴风雨中的海燕”那顶桂冠。没有抢到并不说明就没有抢夺的愿望,没有抢到活的阶级敌人捡回来斗,我只抢到阶级敌人留在家里的坏思想。

那么,当我听到外面在敲锣打鼓地欢庆“十月的胜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我为什么能在一昼夜之间(顶多过了几个礼拜),立即把我过的那种“卷着红旗到食堂去吃饭”的质朴生活,重新说成是一个“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呢?

我曾经见过,有作家将农民吃的糠菜窝头拿到人民大会堂会议厅,让作家们轮流品尝的情景,糠菜生活本来是我们艰苦生活的象征,怎么在开了几天会后,又变幻成一个苦难生活的象征呢?

原来,包括我在内,均是阐释政治生活的写手。所谓“写手”,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揭露为阶级斗争关系,或者又依据新的时代要求,把它又还原为友爱关系,犹如那个糠菜窝头。因为它是文学的,它是以感人的面貌出现,它的基本模式是控诉。在我的诗歌那里,两种互相矛盾的声音,被乔装成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蒙昧或者被迫,是掩护诗人过关的辩护词。

一个时代对于以前时代的思想当然是要批评的,但是我们往往只是抓到坏思想,而抓不到坏人。新中国对于旧中国的批判则是以消灭坏人而建立的。在我们的文学里,作家全是好人,因为作家太狡猾,他躲在了坏思想的里面,把一个坏人坏事的积极参与者,偷偷摸摸演绎成坏思想的受害者,改装成仅仅是活着的被压迫者形象,改装成在外面明明玩得那么疯,最后竟委屈地发现钥匙丢了的人。因此,我们仅抓住政治上的坏人,而丝毫指不出哪个作家和诗人是坏人,因为好像只有作家允许有心路历程,我躲在一个心路历程里,躲在一个骗局里面,并继续感染着后人。

我忏悔!当代文学里解构思想看上去具有批判精神,实际上如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样,只是控诉主义骗局的变种,如今的青年诗人们看上去什么事情都未参与,当别人把“腐朽”的大厦盖起来之后,他们猛然成为一个拆建筑的人。我们能提供的所谓“诗歌经典”,就是这样无形地毒化着后人。

在“天问诗歌公约”里,有一条很醒目:诗人必须是时代的见证。我们过去把穿着军装在天安门前留影称为时代的见证,我们掏出没用完的布票和粮票后说,这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离开了“顺民”生活,写出“钥匙”诗,以期喊出时代最强音,这种诡计沿袭至今。我们的诗可能是温柔的,但立场是凶悍的。

现在,“天问”重提见证,见证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十字架,一种是耻辱柱。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其实质是:原指望能拼命攀上十字架,但在我的头顶,分明只是两个字:“耻辱”,今天,我将被钉在那根柱子上。说得好听一点,我至今仍然是一个在十字架和耻辱柱之间徘徊的人,当有坚实的脚,将我踢向耻辱。

我忏悔!《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违背了我们的前辈巴金先生所倡导的“说真话”的原则,我建议,将这首诗从所谓的诗歌经典系列中永远抹去。

七、梁小斌 - 参考链接

[1] 价值中国网 http://www.chinavalue.net/234611/Home.aspx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