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吉辛照片

乔治·吉辛

乔治·吉辛个人资料: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1857-190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他生于约克郡的威克维尔特,在伍斯特郡的公谊会教派寄宿学校及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1876年因偷钱救助一个妓女犯了罪,被判处短期徒刑。后来,因朋友的的帮助,被遣送往美国,教语言课数月,在芝加哥过这穷困潦倒的生活,几乎濒于绝境。当时他曾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投稿于《论坛报》。……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27 01:49:50

人物 散文家 小说家 文学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1857-190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他生于约克郡的威克维尔特,在伍斯特郡的公谊会教派寄宿学校及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1876年因偷钱救助一个妓女犯了罪,被判处短期徒刑。后来,因朋友的的帮助,被遣送往美国,教语言课数月,在芝加哥过这穷困潦倒的生活,几乎濒于绝境。当时他曾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投稿于《论坛报》。

二、基本内容

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1857-1903)是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他生于约克郡的威克维尔特,在伍斯特郡的公谊会教派寄宿学校及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1876年因偷钱救助一个妓女犯了罪,被判处短期徒刑。后来,因朋友的的帮助,被遣送往美国,教语言课数月,在芝加哥过这穷困潦倒的生活,几乎濒于绝境。当时他曾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投稿于《论坛报》。

1877年返回英国后,还曾去德国学习哲学。虽然他是一个天赋很高,诚实、正直

并有学问的小说家,但两次不幸的婚姻(第一个妻子因酗酒而悲惨地死亡),使他整个一生沦为写廉价小说的苦役者。

吉辛的主要小说有《新穷士街》 (NewCrubStreet,1891)和《在流放中诞生》 (BorninEile,1892)(该书中男主角葛德文·碧克有一部分是作者本人的自述),还有《古怪的女人》(1893)。

贫穷对于人的腐蚀作用是所有吉辛小说的主题。他既不相信有产者的慈悲,也不相信无产者的反抗,从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吉辛崇拜狄更斯,力图师承其风格。他写过《狄更斯的研究》 (1898),该书有其独特的见解。这本研究狄更斯的书,至今仍被认为是描写小说家的好书之一。但他并不同于狄更斯,在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时,对改良社会不抱任何幻想。在创作方法上,他继承了前辈文学大师对环境、人物的典型描写,又分析人物心理方面的特征。他的大多数小说都用具体而冷酷无情的素材来描写,这使他不能赢得众多读者的欢迎,人们对他在写小说方面的尊敬是有限的。

《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杂记》 (The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即《四季随笔》)是1903年发表的一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小品文集,是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日记中叙述一个隐士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生活。作者认为,生活与思想的乐趣,可以战胜以往悲哀的回忆。吉辛在该书的“前言”称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是他的好朋友。据说此人以卖文度日,生活极其穷困。五十岁时,得到一笔遗产,使他终于摆脱了劳累的生活,迁居于埃克塞特乡下,远离尘嚣,在宁静中度过晚年。他死后,吉辛将他在埃克塞特生活时期写下的杂记,整理成为文集。其实,亨利·赖伊克罗夫特并无其人,它是一本改名换性的自传体日记。吉辛只是通过亨利·赖伊克罗夫特的自述,抒发自己的感情,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吉辛自己穷困的一生,它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对于大自然和恬静生活的向往,在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作品《四季随笔》

(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杂记)

[英]乔治·吉辛

郑翼棠译

张若衡校

责任编辑伊文思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99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GeorgeGissing

THT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名《亨利.莱克罗夫特杂记》,随己有译本的译名定名《四季随笔》。这也是符合吉辛在序言最后对本书基本结构的说明的。本书是吉辛自己撰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随笔。因此,序言中对于此人的描述皆为杜撰,或者说是吉辛对自己以及本书的某种阐释。

本本书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一个醉心于湖光山色的田园归隐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作者在描述这种归隐生活时所流露出的恬静怡然,或许是最能打动同样有着敏感心灵的读者的。作为一个天分颇高的作家,吉辛敏感而又细腻。他将那种归隐山林的惬意,交织在四季变迁中,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用心阅读的读者,令之心动神往。他笔下那些隐居生活的美好情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但是这一主题,又与另一个同样伴随本书始终的主题相辅相成。这是雷蒙德.威廉斯指出的所谓“个体在人群中的孤独寂寞”,它构成了全书挥之不去的另一种情绪──一种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焦虑感。他在书中对于英国人现代生活变迁的讨论地不与此相关。

名句赏析: 

 “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得难以形容。”(乔治·吉辛《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

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的熏陶下,英国文学家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时常表现出对中国茶的歌颂。18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他创立的文学俱乐部便曾以茶会友,风靡一时。剧作家皮内罗(1885~1934)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其他如诗人华兹华斯、作家狄更斯等,无一例外地对茶文化颂赞有加。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更是频频出现,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及场景,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主角们,用完餐后必有中国茶会。

与之相关的英国文化

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与中国同为饮茶大国,各具独特的茶文化,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饮茶风格。然而,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一首英国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人每天“Teatime”之多,使外来者感觉英国人1/3的人生都消耗在饮茶之中了。清早刚一睁眼,即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Hightea”(下午五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真正是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真是花样百出。相关信息不受文学史和文学课的重视,不等于说吉辛在中国默默无闻,相反,对于喜

欢读书买书的人,这是个熟悉的名字,还是因了他的《四季随笔》,因为里面讲到了穷苦的纸张爱好者如何买书卖书折腾书的事情。于是乎,《四季随笔》和兰姆的《伊利亚随笔》一样,书话类书少不了都要提上一笔,不然肯定不上档次。许多读书人中意它,还有另一层原因:天降横财,让人饱暖无忧,白天可出外"拈花赏草",夜晚可回家"拥书偷欢"——爱书人的最高理想在《四季随笔》中变成了现实!

《四季随笔》之受欢迎,还有一明证。在中国大陆,吉辛所有的作品,他最重要的小说《新格拉布街》也算在内,惟独《四季随笔》有两个译本。既然提到了译本,顺便评说几句也不为过。

李氏通常采用的是"直译法"(也许用茅盾所谓的"死译"法更为准确),基本将原句结构照搬了过来,郑译则属"意译",为了说得明白,不惜将原文中的一句话切成数句,或者对句子成分来个乾坤大挪移。但"原汁原味"岂是那么容易保存的!翻译大家张谷若先生,为保持原著风貌,曾用中国的方言来翻译英国的方言、俚语,效果我看并不理想。我随便举个例子,相信可以说明问题:

李译《四季随笔》"冬季"部分第6节第2段,有这样一句话:"在茶点真正是一餐饭,在它和九点钟的晚餐之间不吃什么的地方,它是真实意义的最家常的饭。"同一句子,郑译为:"有些地方在九点的晚餐与午后茶点之间,不吃任何东西。在这些地方茶点——就其真实意义而言——是一天中最朴素的便餐。"再看英文原文:"Whereteaisreallyameal,withnothingbetweenitandnineo’clocksupper,itis-againinthetruesense-thehomeliestmealoftheday".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