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照片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个人资料: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21 23:51:57

文学艺术 人物 作家 小说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个人资料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

二、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 南非作家,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小 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 本质”,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国家中心》是这一风格的典范。瑞典皇家 颁奖委员会指出库切的获奖理由为:“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99年以《耻》两度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库切和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被视为南非当代文坛的 双子星座。

三、基本概况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John Maxwell Coetzee)。63岁的库切将赢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他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最新作品《伊莉莎白·考斯特罗:八个教训》是集杂文和小说于一体的著作。库切的作品是内容丰富多样的巨大财富。没有哪两部小说用同样的手法写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他们总是能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库切的数部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国家中心》是这一风格的典范。这几部作品“构思纤美精巧、文白韵味深刻、分析精辟入微”,是难得一见的闪光之作。此外,库切在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义和伪道德方面也“笔锋犀利、入木三分。但库切的小说也存在“是非不清的观点,尤其是在一些泾渭分明的问题上”。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指出库切的获奖理由为:“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

《耻》一书表面上看像畅销书,有大学教授每周定时招妓以解决性需求、大学教授诱奸女学生进而丢掉教职、教授女儿“自甘堕落”地在偏僻农场里当农民、白人女子遭黑人强奸等情节,但实际上是非常严肃、深刻的一部作品。“整个故事所反映的是殖民主义消退后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已经不单单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殖民者给被殖民者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上的损害,这些损害也作用于殖民者身上。当殖民主义势力消退后,殖民者的后裔为他们的父辈所做的事情要承担后果。小说反映了很复杂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小说《耻》(Disgracei)中,库切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名誉扫地的大学教师的挣扎。当南非白人至上的传统崩溃后,这名教师在全新的环境中苦苦维护自己和女儿的尊严。这部小说探究了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议题:人能否逃避历史?

四、个人经历

库切一九四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兼具德国和英国背景,但以英语为母语。六零年代库切移 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

一九八四年他回开普敦大学教英国文学,去年又应阿德莱德大学之邀赴澳洲任教,但目前这学期,他在芝加哥客座。一九七四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说,算来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他一九八三年以《迈可.K的生命与时代》赢得英国布克奖、一九九九年又以《耻辱》再度得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如今再加上诺贝尔的桂冠,他在世界文坛的成就将是空前的。而我们知道,布克奖只颁给原著以英语创作者,在此,库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义。库切除了小说,也从事翻译、撰写文学评论与书评。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类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形成偏颇、愚昧的社会观念,导致价值观与行为上的混乱,却是他创作的主题。

库切对成为公众人物向来敬谢不敏,这从他从未出席布克奖颁奖典礼就可证明,诺贝尔奖主办单位也已警告全世界的记者,不要冀望采访得到他。 《伊丽沙白.卡司特罗八堂课》中,女主角在得到某个奖项时表示:要劝他们别浪费时间筹备什么颁奖典礼,把支票寄来就好了。这大概可以暂且充当他的得奖感言吧。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1999年以《耻》两度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库切和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被视为南非当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红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其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罕见的深度,对它们进行诠释和评价常常如履薄冰。在这个平庸为患的时代,大师的出现固然让人精神振奋,然而大师们对读者的要求也不比一般作者。面对不易理解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花絮或许能暂时把读者从疑惑中解救出来。不过,不少大师都深知这种“解救”多半和文学无关,仅仅是为阅读者提供背景,甚或谈资。塞林格《九故事》新版在中国上市之前,塞老就对装帧提出了特殊要求,比如封面不能出现任何照片,作者名字要比书名做得小,书里不能有作者介绍和原书没有的前言后记等等。

五、兴趣爱好

库切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是非对错的观念发生无休止剧烈冲突的情形。像马格丽特著名 油画作品中的男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 脖子一样,库切笔下的人物在做出重大决定的一刻,总是游移不前,无法采取行动。这种消极被动不仅是吞噬个性的阴霾,同时也是人类最后的一块庇护地,因为人们可以装作不理解行动的意图而抗拒那些压迫性的命令。正是对人物 弱点和 失败的探索,库切捕捉到了人性中神圣的闪光。

六、构思精巧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构思精巧,对话隽永,辨析卓越。与此同时,他是一位是非分明的怀疑主义者,对西方文明残酷的理性主义和 肤浅、虚伪的 道德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智性的诚实消融了一切自欺欺人的基础,区别于那些 庸俗华丽的悲天悯人和忏悔自责的作品。即使当他在作品中自我悔罪,例如为动物的权利辩护,他也清楚地阐明了这种悔罪的前提,而不是一味地自责。

七、主要作品

1974年——《昏暗的国度》(英文书名 Dusk lands)1976年——《来自国家的心脏》(英文书名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980年——《等待野蛮人》(英文书名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1983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英文书名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1986年——《敌人》(英文书名 Foe)1990年——《铁的时代》(英文书名 Age of Iron)1994年——《圣彼得堡的大师》(英文书名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1997年——《少年时代:来自省城生活的情景》(回忆录)(英文书名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1999年——《耻》(英文书名 Disgrace)2002年——《青春》(英文书名 Youth)2003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英文书名 Elizabeth Costello: Eight Lessons)2005年——《慢性男人》(英文书名 Slow Man)2007年——《荒年日记》(英文书名 Diary of a Bad Year)论文集

1996年——《冒犯》(英文书名 Giving Offense : Essays on Censorship)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