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 人物 佛学常见词汇 佛教 佛教术语 古代诗人 文化人物 术语 诗人 近当代诗人
弘一(1880-1942),原名李叔同,幼名成蹊、广侯,名息,学名文涛,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装帧设计师、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1880-1942),原名李叔同,幼名成蹊、广侯,名息,学名文涛,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装帧设计师、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文涛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4年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人体。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民国17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雪峰寺度岁。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
民国18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27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弘一十分关心历史文物。
民国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27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民国31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13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弘一大师像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弘一大师遗著合编》、《清凉歌集》、《李息翁临古法书》等。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弘一法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李叔同先生作为著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是其所处时代高远艺术旨趣的体现;其人格秉性修养,个体精神价值取向,均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其艺术代表的诗歌艺术,更是让人回味悠长。弘一法师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整理如下:
【登轮感赋】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劝君莫把愁颜破,西望长安人未还。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床第之么健得耻,为气任侠有厅女。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东邻有儿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重游小兰亭口占】重游小兰亭,风景依稀,心绪殊恶,口占二十八字题壁,时九月望一日也。一夜西风蓦地寒,吹将黄叶上栏干。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滑稽传题词四绝】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此中消息有盈(月肉),春梦一觉秋风寒。中原一士多厅姿,纵横宇合卑莎维。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婴武伺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沈。南山豆苗肥复肥,北山猿鹤飞复飞。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娑婆世界有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漛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喝火令】故国鸣(单鸟)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门作。
【醉时】醉时歌器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梦里家山渺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东邻有女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拆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书愤】文采风流上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某山某不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记扇避青蝇。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朝廷有笑声。
【春风】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秋娘颜色娇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
【昨夜】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尺山河福沈沈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清平乐——赠许幻园 城南小祝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庚子初夏,余寄居草堂,得与幻园趄夕聚首。曩幻园于丁酉冬,作二十岁自述诗,张蒲友孝谦为题词云:无真非幻,无幻非真。可谓深知幻园者矣。李成蹊。
【老少年曲】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悉边绕。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戏赠蔡小香四绝】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煞,侍人个个唤先生。 云髣蓬松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悉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夜泊塘沽】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遇风愁不成寐】到津次夜,大风怒吼,金铁皆鸣,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感时】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津门清明】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赠津中同人】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涉渺渺风思量,祇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帘衣】帘衣一桁晚风轻,艳艳银灯到眼明。薄幸吴儿心木石,红衫娘子唤花名。秋于凉雨燕支瘦。春入离弦断续声。后日相思渺何许,芙蓉开老石家城。
【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在昔佛菩萨,趺坐赴莲池。始则牛花笑,继则南南而有辞。南南梵呗不可辨,分身应化天人师。或现比丘、或现沙弥、或现优婆塞、或现丈夫女子宰官司诸像为说法,一一随意随化皆天机。以之度众生,非结贪嗔痴。色相声音空不染,法语南南尽归依。春江花月媚,舞台装演奇。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听南南,南南咏昌霓;见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咏菊】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题梦仙花卉横幅】梦仙大妹,幼学于王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妹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妹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已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妹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寿世无长物,丹青看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玉连环影——为夏丐尊题小梅花屋图 屋老。一树梅花校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甲寅立春节,息翁。
贻王海帆先生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前年五月,南社同人雅集湖上,如识先生)。社盟称后学(先生长余三十二岁),科第亦同年(岁壬寅,余与先生同应浙江乡试,先生及第)。抚碣伤禾黍(今岁余侍先生游孤山,先生抚古墓碑,视皇清二字未磨灭,感喟久之),怡情醉管弦(孤山归来,顾曲于湖上歌台)。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近来余视见世为乐土,先生亦赞此说)。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秋柳】甚西风吹绿隋堤衰柳,江山依旧。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幙,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眼底离麦秀。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废墟】看一片平芜,家家衰草迷残砾。玉砌雕栏溯往昔,影事难寻觅。千古繁华,歌休舞歇,剩有寒泣。 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落花】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他1910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和浙江第一师范担任音乐、美术教师。尤其是在浙江一师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期间,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学生为本”、“爱国奉献”、“乐歌创作”等。这些音乐教育思想对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晚辈音乐教育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弘一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崇高人格教育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把“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的音乐教育思想,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他虽然十分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但这又不是他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对学生们影响至深,就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他的弟子们。如:著名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等等。为了实践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1919年9月,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自筹资金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刘质平任教务主任。学制初仿日本,后效德国。分普通师范、高等师范两科,前者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入学后音乐、图画及手工三者兼学,培养小学艺术师资;后者招收初中或师范毕业生,入学后,分图画、音乐及图画手工二组,培养中学及普通师范的艺术师资,学制均为2年。公共课设有国语、诗词、美学、艺术概论、哲学、近代艺术思潮、英语、日语、法语等;音乐课有普通乐理、和声学、作曲、声乐、钢琴、小提琴、国乐(琵琶、二胡)等。主要教师有刘质平(理论)、孙续丞(声乐)、金律声(合唱、指挥)、卫仲乐(琵琶)、傅彦长(理论)、何连琴(钢琴)等。另外,聘有部分外籍教师,如白俄汤司基、伺立勤(钢琴),日籍蛯子正纯(指挥、提琴)等。
1922年还曾邀请日本田边尚雄作关于民族音乐的专题演讲。192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一年后在此基础上又扩组成“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设有艺术教育系、音乐系、西洋画系、中国画系。该校在创建后的8年中共培养艺术师资近千名,除内蒙古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其中在音乐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有缪天瑞,钱君陶、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咏、何笑明(铭)、徐希一等。”由此可见,李叔同的三位嫡传弟子创办“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的举动,可以看作是在他们的老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行为,是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影响下的继承。李叔同“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他的弟子们及后世的我国音乐教育家们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教育思想”之影响,首先应该是思想者本身行为的体现,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表形象的代名词。一个缺少音乐教育实践的思想家,其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恐怕是大打折扣的,只停留在思想而不能应用;一个只有音乐教育实践的操作者,其音乐教育思想的深度和影响,恐怕是经验层面的,只停留在应用而不能思想;而一个真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其思想能够传播、传承于后世;其实践能够成为后继者的镜子;就应该是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就应该是音乐教育历史和音乐教育理性判断的统一;就应该是音乐教育内容与音乐教育形式的统一。这样构筑起来的音乐教育思想,才是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影响力的。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就道出重视艺术本体的重要性。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他既是一个富有广博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基础的音乐教育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文艺家,又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音乐教育经验的思想家。他把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音乐、对艺术的爱,对教育、对学生的爱,融会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才有了唱歌注重“音程”、“拍子”、“音调”、“节奏”;视唱要采用“五线谱”;弹琴要注重“指法练习”、“切分音”、“附点”、“休止符”、“强弱”关系;而每每学生对此完成的不够时,他便和蔼地说:“蛮好”、“蛮好”;才有了他每周两次课外辅导弟子刘质平《和声学》、《对位法》、《作曲》等课程,在其后资助刘质平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帮助弟子李鸿梁、刘质平等介绍工作;鼓励弟子丰子恺在绘画方面下工夫等等。李叔同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他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宽严适度、和蔼可亲、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其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底子们身上都得到体现。从他的得意弟子刘质平后来的音乐教育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李叔同“乐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开始兴起,差不多到1918年李叔同出家结束,前后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时间。虽然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学堂乐歌一开始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新时期,而且,事实上,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就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近代音乐的新纪元——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但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这对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铺垫了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传到中国,但是它始终没有被广大的中国人所接受。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如唱歌、演奏钢琴、风琴以及西洋乐器等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特别是西方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音乐理论在中国社会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另外,学堂乐歌的发展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因此说,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李叔同先生的学堂乐歌创作,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时李叔同也是我国学堂乐歌创作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其所主张的音乐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现见的、已出版的有关李叔同乐歌创作的作品集,可以反映出其乐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音乐作品1、 秋柳 2、 世梦 3、 花香 4、 西湖 5、 归燕 6、 秋夜 7、 清凉 8、 忆儿时 9、 幽居 10、 杭州师范大学校歌 11、 早秋 12、 夕歌 13、采莲 14、 山色 15、观心 16、伤春 17、梦 17、春游 19、天风 20、废墟 21、悲秋22、晚钟 23、月 24、朝阳 25、落花 26、祖国歌 27、三宝歌 28、送别
1880年 (庚辰 清光绪六年) 一岁。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粮店后街陆家树胡同2号,籍贯浙江平湖。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又号漱筒。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后引退持家,经营盐业和银钱业,乐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称。叔同行三,系侧室王氏所生。
1884年 (甲申 光绪十年) 五岁。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五),父筱楼病故,卒年七十二岁。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1885年 (乙酉 光绪十一年) 六岁,从仲兄文熙(字桐冈,号敬甫,长叔同十二岁)受启蒙教育。
1886年 ( 丙戌 光绪十二年) 七岁,日课《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文选》等。
1887年 (丁亥 光绪十三年) 八岁,从乳母刘氏习诵《名贤集》。又从常云庄受业,读《孝经》《毛诗》等。此后又读过《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尔雅》《说文解字》等。十三岁学篆,十五岁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诗句吟诵。
1896年 (丙申 光绪二十二年) 十七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喜读唐五代作品,尤爱王维。兼习辞赋、八股。又从唐敬岩学篆隶刻石。唐静岩书钟鼎篆隶各一小册,李叔同为其刊行,并题签,署名“当湖李成蹊”。是年天津有减各书院奖赏银归洋务书院之议,叔同以为“照此情形,文章虽好,亦不足制胜”,遂请人教算术、外文。与天津名士时有交游,爱好戏剧。
1897年 (丁酉 光绪二十三年) 十八岁,与天津俞氏结婚。俞氏长叔同两岁。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有子(乳名葫芦),早年夭折。
1898年 (戊戌 光绪二十四年) 十九岁,是年清光绪采纳康梁维新主张,下诏定国是。叔同赞同康梁变法主张,概叹:“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相传自刻“南海康君是吾师”印以明志。是年奉母携眷迁居上海,赁居法租界卜邻里。加入“城南文社”,所作诗文,为同人之冠。刊《李叔同先生印存》一书,收作品一百三十九方。
1899年(己亥 光绪二十五年) 二十岁,“城南文社”许幻园慕其才,让出许家城南草堂一部分,叔同全家遂迁入。是年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曾合影留念。是年得清纪晓岚所藏“汉甘林瓦砚”,便广征名士题辞,佣汉甘林瓦砚题辞》二卷。
1900年 (庚子 光绪二十六年) 二十一岁,正月,作《二十自述诗序》。春,与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任伯年、朱梦庐等皆为会员,每周出《书画报》一纸。11月10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子李准生,作《老少年曲》自勉。相继刊佣李庐印谱》、《李庐诗钟》。出版《诗钟汇编初集》,内题“当湖惜霜仙史编辑”。
1901年 (辛丑 光绪二十七年) 二十二岁,春,曾回天津,拟赴河南探视其兄,后因道路受堵作罢。居津半月,回上海。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于5月在上海出版,所记多为此行往返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南浦月》《夜泊塘沽》《遇风愁不成寐》等。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秋,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受业于蔡元培。
1902年(壬寅 光绪二十八年) 二十三岁,各省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叔同以平湖县监生资格,报名应考,未中,仍回南洋公学。
1903年(癸卯 光绪二十九年) 二十四岁,与尤惜阴居士同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不久去职。翻译出版《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
1904年 (甲辰 光绪三十年) 二十五岁,常与歌郎、艺妓等艺事往还。在上海实践戏剧,粉墨登场,票演京剧。是年进步青年在上海组织“沪学会”,提倡尚武精神,宣传移风易俗。叔同亦参与其事。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 (乙巳 光绪三十一年) 二十六岁,为沪学会作《祖国歌》《文野婚姻新戏册》等。出版《国学唱歌集》。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五),母王氏病逝。叔同携眷扶柩回津。首倡丧礼改革。秋,东渡日本留学。留日学生高天梅主编《醒狮》杂志,李叔同为之设计封面,并撰稿。
1906年 (丙午 光绪三十二年) 二十七岁,独立创办《音乐小杂志》,并于2月8日在东京印刷,5天后寄回上海发行。此乃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有《春风》《前尘》《凤兮》《朝游不忍池》等诗发表于日本汉诗创作团体“随鸥吟社”刊物《随欧集》中,并时常与日本汉诗人交游。9月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同时又于校外从上真行勇学音乐戏剧。初名李哀,后改名为李岸。冬,与学友一起创办“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是年曾回天津。
1907年(丁未 光绪三十三年) 二十八岁,二月,“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赈灾义演《茶花女遗事》,李叔同自扮茶花女玛格丽特。此为中国话剧演出实践之第一。“春柳社”于7月10日、11日(农历六月初一、初二)又一次公演《黑奴吁天录》,叔同扮演爱美柳夫人,同时客串男跛醉客。
1911年(辛亥 清宣统二年) 三十二岁,3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前曾作自画像一幅。归国,曾任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等校图画教师。是年,李家遭变,资产一倒于义善源票号五十余万圆,再倒于源丰润票号亦数十万圆,濒临绝境。
1912年(壬子 民国元年) 三十三岁,春,抵上海,任教于城东女学,授文学、音乐课。加入“南社”,参加南社第六次雅集。为《南社通讯录》设计封面并题签。陈英士创办《太平洋报》,在朱少屏的邀请下,叔同任画报副刊主编,兼管广告。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辛亥革命成功,李叔同填词《满江红》,“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以抒胸意。秋,任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
1913年(癸丑 民国二年) 三十四岁,是年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编《白阳》杂志,《春游》三部曲、《欧洲文学之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石膏模型用法》等作品均署名息霜载于是刊。其中《春游》是中国第一部三声部合唱曲;《欧洲文学之概观》是第一篇由中国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石膏模型用法》是国内最早介绍这种教具的文字。五月,为好友夏丐尊二十八岁生日陌汉长寿钩钩铭”,并写题记,署名为“当湖老人息翁”。
1914年(甲寅 民国三年) 三十五岁,是年加入西泠印社。课余集合经亨颐、夏丏尊等友生组织成立“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叔同被选为第一任社长。
1915年(乙卯 民国四年) 三十六岁,仍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应聘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课。在南京组织“宁社”,倡导书画艺术。六月,撰《乐石社社友小传》,并作《乐石社记》,自署当湖人。在任教期间作歌颇多,代表作有《送别》、《早秋》、《忆儿时》、《悲秋》、《月夜》、《秋夜》等。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
1916年(丙辰 民国五年) 三十七岁,同事夏丏尊偶见日本杂志有关于断食的文章,遂介绍叔同阅读,即决心一试。于年底入虎跑寺断食十八天,有《断食日志》详记之。
1917年(丁巳 民国六年) 三十八岁,是年下半年起,发心食素,并请《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多种佛经研读。
1918年(戊午 民国七年) 三十九岁,正月间,赴虎跑习静。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拜了悟和尚为师,法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寺正式出家。农历九月至灵隐寺受戒。受戒后,赴嘉兴精严寺小祝年底应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乙未 民国八年) 四十岁,春,,小住杭州艮山门外井亭庵,不久移居玉泉清涟寺。夏居虎跑寺。秋至灵隐寺与弘伞法师共燃臂香,依天亲菩萨《菩提心论》发十大正愿。
1920年(庚申 民国九年) 四十一岁,春,居玉泉寺。《印光法师文钞》出版,作《印光法师文钞题辞并序》。夏,赴浙江新城闭关。中秋后移居浙江衢州莲花寺,手装《佛说大乘戒经》、《十善业道经》等,并有题记。校定《菩萨戒本》。
1921年(辛酉 民国十年) 四十二岁,正月,自衢州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寻《四分律》,始览诸先师之作。早 春曾在闸口凤生寺小住,丰子恺游学日本前夕曾前往话别。春,自杭州赴温州,居庆福寺,撰“谢客启”,掩关治律。夏,所编《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完成。
1922年(壬戌 民国十一年) 四十三岁,正月初三,在家妻俞氏病故,俗家仲兄文熙来信嘱返津,因故未能成行。仍居庆福寺。
1923年(癸亥 民国十二年) 四十四岁,春,至上海,与尤惜阴居士合撰《印造佛像之功德》。曾居太平寺,题元魏昙鸾《往生论注》,并录印光大师法语于卷端。夏,为杭州西泠印社书《阿弥陀经》一卷,该社将其刻于石幢。夏赴杭州灵隐寺听慧明大师讲《楞严经》。
1924年(甲子 民国十三年) 四十五岁,春,由衢州莲华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阳、青田抵温州。夏,在温州整理《四分律》,曾手书《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并定稿。
1925年(乙丑 民国十四年) 四十六岁,春,至宁波,挂搭七塔寺。应夏丏尊之请至上虞白马湖小祝不久返温州。
1926年(丙寅 民国十五年) 四十七岁,春,抵杭州,寓招贤寺。夏丏尊、丰子恺曾自沪至杭专程拜访。夏初,与弘伞法师同赴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路经上海时曾与丰子恺等访城南草堂等处,冬初,由庐山返杭州,经上海,在丰子恺家小住,后返杭州。在庐山时,写《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太虚大师推为近数十年来僧人写经之冠。
1927年(丁卯 民国十六年) 四十八岁,春,闭关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社会上有毁佛之议,大师为护法,提前出关,致函蔡元培、经亨颐等旧友,力陈整顿佛教之意见。召见部分青年,竭力开导。秋,至上海,居江湾丰子恺家,主持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期间与丰子恺商定编绘《护生画集》计划。是年春,丰子恺等编《中文歌曲五十曲》出版,内收大师在俗时歌曲13首。
1928年(戊辰 民国十七年) 四十九岁,春夏之间,在温州。秋至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具体商量编《护生画集》。冬,刘质平、夏丏尊、丰子恺、经亨颐等共同集资,发起在白马湖筑屋,供大师居祝冬赴闽南。
1929年(己巳 民国十八年) 五十岁,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参与整顿学院教育。春,返温州,秋在白马湖“晚晴山房”小住,冬月重至厦门、南安,与太虚大师在小雪峰度岁,并合作《三宝歌》。是年2月,《护生画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50幅由丰子恺所绘的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是年,夏丏尊以所藏大师在俗时所临各种碑帖出版,名《李息翁临古法书》(上海开明书店)。
1930年(庚午 民国十九年) 五十一岁,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此时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社,大师曾为学僧讲课,并为承天寺整理所藏古版藏经。赴温州,后至白马湖。秋赴慈溪金仙寺讲律。冬月赴温州庆福寺。时人称大师孤云野鹤,弘法四方。
1931年(辛未 民国二十年) 五十二岁,春,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夏,亦幻法师发起创办“南山律学院”,请大师主持于五磊寺,后因与寺主意见未洽,遂离去。秋,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在金仙寺作“清凉歌”。
1932年(壬申 民国二十一年) 五十三岁,是年在镇海龙山伏龙寺为刘质平作书法,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所藏《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即当时所作。年底抵厦门,住山边岩(即万寿岩)。讲《人生之最后》于妙释寺。
1933年(癸酉 民国二十二年) 五十四岁,是年在妙释寺讲《改过经验谈》,在万寿岩讲《随机羯磨》,重编藕益大师警训为《寒笳集》。在开元寺圈点《南山钞记》,在承天寺讲《常随佛学》。
1934年(甲戊 民国二十三年) 五十五岁,元旦,在泉州草庵讲《含注戒本》。正月廿一日讲《祭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德林座右铭》。此年撰述丰厚,计有《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地藏菩萨本愿经说要序》《随机羯磨疏跋》《四分律随机羯磨题记》《一梦漫言跋》《庄闲女士手书法华经序》《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并跋》《一梦漫言序》《缁门崇行录选录序》等。春,应南普陀寺住持常惺、退居会泉二法师请整顿闽南佛学院。见学僧纪律松弛,认定机缘未熟,倡办佛教养正院。
1935年(乙亥 民国二十四年) 五十六岁,正月在万寿岩撰《净宗问辨》。后至泉州开元寺讲《一梦漫言》。初夏抵净峰寺。年底应泉州承天寺之请。于戒期中讲《律学要略》。
1936年(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五十七岁,元旦,卧病草庵。春,因患臂疮自草庵至厦门就诊,数月方愈。夏,居鼓浪屿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正月佛教养正院开学,抱病讲《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春,手书《乙亥惠安弘法日记》《壬丙南闽弘法略志》等。《清凉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7年(丁丑 民国二十六年) 五十八岁,春,在佛教养正院讲《南闽十年之梦影》。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作会歌。5月赴青岛湛山寺讲律。10月返厦门。岁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五十九岁,先后在草庵、泉州、惠安及厦门等地讲经。5月4日,即厦门陷落前数日离开厦门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后移居温陵养老院。
1939年(己卯 民国二十八年) 六十岁,四月入蓬壶毗峰普济寺闭门静修。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9月,澳门《觉音》月刊和上海《佛学》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师六秩纪念专刊”。秋末,为《续护生画集》题字并作跋。
1940年(庚辰 民国二十九年) 六十一岁,春,闭关永春蓬山,谢绝一切往来,专事著述。秋,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1941年(辛已 民国三十年) 六十二岁,夏,离灵应寺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律钞宗要》,编《律钞宗要随讲别录》。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岁末返福林寺度岁。
1942年(壬午 民国三十一年) 六十三岁,3月赴灵瑞山、泉州等地讲经。后居温陵养老院。9月1日,温陵养老院假过化亭为戒坛,大师教演出家剃度仪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下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莲法师。13日晚7时45分呼吸少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温陵养老院。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