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代诗人 文化人物 诗人 现代文学
王辛笛,原名馨迪。诗人。(1912~2004.1.8)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王辛笛,原名馨迪。诗人。(1912~2004.1.8)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系进修。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其中有写于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读者传诵的其他诗篇,如《夜别》、《印象》、《生涯》、《冬夜》、《告别》、《二月》、《潭柘》、《丁香、灯和夜》等。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孤身负笈异域,浓重的乡愁经审美经验的升华化作了诗行,构成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二十余首《异域篇》。这些诗作是辛笛诗风成熟的标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挽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内外》、《对照》、《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门外》等,这一组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有的应邀寄给戴望舒主编的《新诗》等刊物上。后来收入《手掌集》中的“异域篇”里。1939年秋二战爆发前夕回国,入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颇为活跃的几年,他除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外,还担任了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月光》等仍保持着三十年代的婉约蕴藉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与现代诗艺有机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诗》、《手掌》、《寂寞所自来》、《逻辑》、《憔悴》等。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国作短期考察,在这期间写下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和回国后写下的《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夕语》等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上。正是经《诗创造》、主要在《中国新诗》上逐渐形成八十年代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后来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几年里,辛笛还为《大公报》的“出版界”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典、评价诗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读书记》一书。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后,他转入工业战线工业,直接投身于新生活和社会实际,决心对新事物从头学起,以促进个人诗风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沉默期。1957年5月至1962年间,辛笛发表过《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前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来诗歌创作的新生。1981年他与八位诗友结集出版的《九叶集》重现四十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采, “九叶”诗派由此定名。此后,他接连出版三本诗集《辛笛诗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诗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创作的百余首新作。与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叶集》(1981年)外,还在香港出版了《八叶集》(1984年)。从未回过祖籍故乡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土,创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感赋三绝句》、《淮安家乡烹饪杂咏》。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写作也源源不断,《忆西谛》、《旧书梦寻》、《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怀念靳以》《展履何处不牵情》、《我和西方诗歌的因缘》、《〈槐聚诗存〉读后》等等,终于在1998年结集出版散文新集《琅轘偶拾》。他还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1997年)。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
诗集《珠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导读和附录台湾大雁书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辛笛诗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诗集》(香港专业出版社1989年)
旧体诗集《听水吟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2002年)
诗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读书记》(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读书记》(另加续记重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琅轘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对翻译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辛笛
航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
--------------------------------------------------------------------------------
冬夜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花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暖外的风尘,
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
--------------------------------------------------------------------------------
夜别
再不须什么支离的耳语吧,
门外已是遥遥的夜了。
憔悴的杯卮里,
葡萄尝着橄榄的味了呢。
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
想收拾下铃辔的玎当么?
帷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
心沉向苍茫的海了。
--------------------------------------------------------------------------------
秋思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
再见,蓝马店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飘落吧
这夜风 这星光的来路
马仰首而啮垂条
是白露的秋天
他不知是不是透明的葡萄
鸡啼了
但阳光并没有来
玛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七色变化三色
黑 红 紫
归结是一个风与火的世界
听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
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
说出他制造的力量
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
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
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
来去辄欲与吉诃德先生同行
然而除了风车 除了巨人
森林里横生的藤蔓 魔鬼的笛声
我是已有多久了
竹杖与我独自的影子?
——年轻的 不是节日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你不短新衣新帽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
多有一些骄傲地走吧
再见 平安地
再见 年轻的客人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
寂寞所自来
两堵矗立的大墙栏成去处
人似在涧中行走
方生未死之间上覆一线青天
果有自由给微风吹动真理的论争
空气随时都可象电子样予以回响
如今你落难的地方却是垃圾的五色海
惊心触目的只有城市的腐臭和死亡
数落着黑暗的时光在走向黎明
宇宙是庞大的灰色象
你站不开就看不清摸不完全
呼喊落在虚空的沙漠里
你象是打了自己一记空拳
1946
--------------------------------------------------------------------------------
山中所见——一棵树
你锥形的影子遮满了圆圆的井口
你独立,承受各方的风向
你在宇宙的安置中生长
因了月光的点染,你最美也不孤单
风霜锻炼你,雨露润泽你,
季节交替着,你一年就那么添了一轮
不管有意无情,你默默无言
听夏蝉噪,秋虫鸣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