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科照片

陈文科

陈文科个人资料:男,1945年生于湖北省鄂城县,196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毕业。至今30余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68年12月至1980年10月约12年间,先后在贵州织金县和湖北鄂城县当过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可称为基层锻炼阶段;二是1980年以来,一直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可称为治学阶段。现任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湖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基地──湖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1993……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5 17:12:59

人物 学者 社会科学 官员

一、个人资料简介

男,1945年生于湖北省鄂城县,196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毕业。至今30余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68年12月至1980年10月约12年间,先后在贵州织金县和湖北鄂城县当过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可称为基层锻炼阶段;二是1980年以来,一直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可称为治学阶段。现任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湖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基地──湖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1993年授予国务院特贴专家称号。

二、著作及荣誉

20年来,致力于大国发展问题,特别是大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出版著作(含合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著述达3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国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问题》(1990年)、《经济改革的纵横思维》(1993年)、《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1994年)、《走出“怪圈”──大国的改革变形与矫治》(1994年)、《中国县经济的改革与发展》(1987年,合著)、《中国农村生 产关系研究》(1988年,合著)、《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剖析》(1988年,合著)、《中国农村经济学概论》(1989年,合著)、《水体经济原理》(1991年,合著)、《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1992年,合著)、《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1994年,合著)、《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1996年,合著)、《农业产业化及其运作》(1998年,合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1999年)、《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2000年,合著)、《中国农民问题》(2000年,合著)、《陈文科选集》(2001年)等,展示了其对大国改革开放的独特洞见和理论锋芒。

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荣誉,如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研究(专著),获1989年~1990年度湖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农村改革的双重任务与阻滞改革的宏观因素分析(论文),获全国社科院系统1990年~1992年农村发展优秀成果奖(1993年);中国南方湖区经济开发研究、水体经济原理(姊妹篇专著),获湖北首届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构建新时期农民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工程(论文),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1996年);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专著),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第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1997年);大型水电企业国有制实现形式的成功探索(论文),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抓好新时期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获中宣部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一等奖(1995年);论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论文),获中宣部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一等奖(1998年)。

陈文科研究员以农业、农村为主线的大国发展研究(龚益鸣撰稿):

三、大国发展研究的基本起点

陈文科研究员从1980年第6期《经济问题探索》发表《人民公社必须实行政社分开》一文算起迄今,他对农业、农村问题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1985年,重点是研究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特别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问题。其代表作有:《试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的多样性》(《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1期),《论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特点》(《学术论坛》1984年第3期),《完善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引进家庭经营的实质及意义》(《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等。第二个阶段是1986─1991年,重点研究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特别是县经济体制改革,其代表作有:《中国县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中国县经济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农村商品经济体制与第二步改革》(《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7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双重任务与阻滞改革的宏观因素分析》(《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县改市变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7期)。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则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改革深化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代表作有:《中国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年),《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2000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和《中国农民问题》(200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老商品粮基地县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10期),《粮食与90年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形式》(《河北学刊》1995年第1期),《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七点建议》(《农民日报》1995年7月26日),《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经济研究》1996年第7期)等。

四、大国发展特有矛盾的科学解析

陈文科研究员长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以张老为榜样,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注重中国一类大国发展的全方位研究,其代表作《发展经济学的突破与大国发展的困惑》以及由他主编的《大国发展问题丛书》十本专著,正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

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长期处于非主流的从属地位,它主要是新古典学派将马歇尔系统应用于经济增长和不发达经济分析的“副产品”。在后一个分析上,西方发展经济学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它假定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连续与

和谐的过程,而忽视了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迈向市场经济的制度障碍;二是它的结构主义分析只涉及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二元矛盾,而对其他矛盾作了挂一漏万的处理。这样,发展经济学单纯注重资本注入和资本形成率这个“救世良方”,便很难在实践中产生效应。

陈文科研究员是首次对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矛盾作全面、科学论断的学者之一。《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按内在逻辑揭示了大国发展的十大矛盾,它们是:人口困惑、结构困惑、生态困惑、灾害困惑、短缺困惑、债务困惑、市场困惑、体制困惑、农民问题困惑以及传统文化的困惑。作者认为:这十大困惑。“至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上属于经济因素,第二类,兼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第三类,属于综合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这样,作者便总结出了他分析大国发展问题的特殊视角,即:分析经济因素应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因素相结合,注重历史因素的分析;分析大国发展的共性因素与分析各国的特殊因素相结合,注重对不同大国的比较分析;分析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结合,注意对大国自然地理和资源因素的静、动态分析。作者这样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和多面性,并依此构筑起属于他所有的特殊的改革理论和发展思想。诸如:《论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论中国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的结合》、《论治理改革中的畸变现象》、《经济文化道德化与文化经济规范化》等,都是这种分析方法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陈文科研究员关于大国发展矛盾的剖析及其分析方法,已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更切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实际。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元结构在空间上并存的社会,其现代化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从经济学上来看,其传统与法制的、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矛盾,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原罪”。作为一个逐渐改造和剥离的过程,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持续很长时间的改革与社会重新整合,而决不止是一个资本的注入或资本的形成率问题。中国是这样,印度、巴西等发展大国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文化、制度条件各有差异罢了。

这种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尽管有别于正统经济学,但它能准确地解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经济学开始被“本土化”了,以此为基础,真正科学的发展经济学也开始摆脱经济学的从属地位,在中国的土壤上以主流学派的面貌破土而出。这是继张培刚先生以来,陈文科这辈经济学家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五、大国经济改革的多角思维

陈文科研究员的研究紧扣时代主题,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对改革的实证研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从基础理论的层面出发,对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作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探索。

在当今的中国,改革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经济学也就是发展的经济学。陈文科研究员对改革的探索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内外治理结合论

改革的攻坚战是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内从来持有两派观点,有的主张以内部治理为主,有的主张以外部竞争环境的治理为主。陈文科教授以他的一贯的系统思维看问题,一直主张内外治理相结合的观点。他在《我国所有制改革面面观》、《把竞争性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产权乎、资金乎、政策乎,抑或管理乎?》等文章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这种观点,他主张产权必须明晰,并且应是多元化的,“管理困境”必须突破,公平竞争的政策必须到位,围绕着这种内外治理相结合,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事实上,搞活微观主体,最终必须确立起自由的企业和严密的市场的新体制,这一点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内外治理的结合,实践的发展,将日益凸现这点观点的正确性。

双轨徘徊论

行政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并存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它将此长彼消,逐步接近市场经济。然而,由于利益和政策的粘滞性,双轨制有可能长期存在,最终背离改革目标。作为一个眼光敏锐的经济学家,陈文科教授看到了这种危险性,并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在他看来,改革的真正难点,是“摆脱双轨徘徊的幽灵”。他据此正在撰写的专著《转轨经济学》将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就目前而言,双轨制问题虽然在价格领域基本上解决了,但在国企管理以及市场运行、资源配置等方面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有强化和粘滞的倾向。陈文科教授的研究,不能不说切中了中国过渡经济阶段一个事关全局的时弊。

改革变形论

与双转制问题相联系,作者很早就对中国的改革发出了“警告”,那就是改革的变形。这种变形包括:改革措施的变形,改革方法的变形,改革目标的变形。这种变形的根源,依然是行政驱动取代市场作用的结果。还在十多年前,作者就对这种变形的矫正作出了正确的诊断,即,在“改革主攻方向选择上,应由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利益刺激型转向以企业产权变革为中心的机制转换型”、“改革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应由数量增长型模式转向经济效益型模式”、“改革的推进方法,应由局部改革转向综合配套、由直线突进转向循序渐进”。其后的改革实践,事实上都全面印证了这种洞见。

政府指导论

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不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政府的指导,在理论界是有争论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象印度那样的国家调控即政府指导(所谓“印度模式),恰恰是对市场的阉割,也是印度经济低效率和腐败盛行的根源,因此,中国不能走印度的道路。在陈文科教授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任何现代市场经济一样,不仅不排斥国家宏观调控,而且还必须加强和优化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不等于削弱市场,政府指导也不意味着政府取代市场配置资源。他主张的政府指导主要是经济政策的指导,法制的指导和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指导。这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中国作为向市场经济迈向的发展中大国,国家帮助培育市场,既是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是必然的选择。

六、大国农业发展的全新视野

农业经济,是陈文科研究员的主攻方向之一。在长期的理论生涯中,他的研究触角,几乎涉猎了农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自己成熟和系统的农业发展观。

第一,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内涵的分析。在经济学上,人们通常只从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来理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陈文科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对这一重要命题作了纵深层面的开拓,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为凸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一文中,他认为,农业作为从事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作为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特殊生产部门,以及为社会分工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先决条件的产业部门,是工业以及其他一切产业部门所不可替代的。他强调,尽管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份额在国民经济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更不意味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规律已经过时。这个论述,同时也把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改革置于整个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基础地位,它对于当前徘徊不前的体制转型无疑具有警示和启迪意义。

第二,关于中国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两重性的分析。既从生产关系的属性,也从生产力的属性来分析家庭经营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陈文科教授对家庭经营长期坚持的观点。在生产关系的属性上,他认为中国的家庭经营兼具传统小农经济和现代农业家庭经济的二重特征,在生产力的属性上,家庭经营则可包容手工农业和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找到一种包容形式。应该说,这种思想对既要稳定联产承包制,又要发展商业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并在指导“三农问题”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应有的效益。

第三,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多样性的分析。在80年代初,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大多数人,习惯于从传统的“公有成份”观点出发,把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划分为多个级别。那就是所谓“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是高级责任制形式、联产到劳是中级责任制形式,u2018双包u2019是低级责任制形式”。陈文科教授是国内最早澄清这种观点的少数理论家之一。他在1982年发表的《试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多样性客观必然性的》中,从农业中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不同方式的经营项目出发,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决无高低级之分,而只有计酬和管理方式上的区别。这种论述富有说服力,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后“大包干”在全国的普及起了一定的理论铺垫作用。

第四,关于农村经济体制双重任务的分析。在陈文科研究员发表的众多有关农业研究的论文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任务是一个重点。他认为,改革前传统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由于基本照搬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同时受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兼有自然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双重特征。正因为如此,作者历来主张:农村改革不能局限或满足于改革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即照搬苏联模式的体制),必须同时革除传统的自然经济体制(即几千年形成的小农经济体制)。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之所以滞缓,关键就在于忽视了对传统自然经济体制的根治。事实上,这一论述在更深的层面上触及了中国农业的要害,因为致力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经济行为和家庭经济制度残余的改造,正是农业与现代化对接的根本任务。

七、《陈文科选集》目录

(1978─1999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第一编??理论经济学问题

1、发展经济是硬道理,原载《经济日报》1992年4月18日

2、论“公有制为主体”,原载《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3、发展经济学的突破与大国发展的困惑,原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0期

4、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原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7期

5、再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几个问题,原载《中国农行武汉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系统工程论纲,原载《江汉论坛》1995年第5期

7、论中国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原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2期

8、当前股份制运作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原载《厂长经理日报》1998年6月22日

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原载《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10、论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分别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现代经济》1993年第4期

11、论治理改革中的畸变现象,原载《经济日报》1989年4月7日

12、社会主义改革变形与高速赶超战略,原载《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8~9期

13、论作为改革过渡形式的放权让利,原载《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

14、论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内部原因,原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7期

15、当代改革潮流中“趋同”现象的深层思考──兼评“两种制度趋同”论,原载《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11期

16、经济文化道德化、文化经济规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原载《江汉论坛》1996年第1期

第二编??经济体制改革

17、论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国家宏观调控,原载《江汉论坛》1993年第10期

18、论我国转轨时期通货膨胀的转轨特点,原载《经济评论》1995年第4期

19、通货膨胀应“以改促治” ,原载《经济参考报》1995年12月26日

20、加快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轨,原载《人民日报》1994年1月31日

21、变政府主导为市场导向──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思路,原载《光明日报》1995年5月8日

22、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原载《厂长经理日报》1996年6月10日

23、加重改革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兼论我国改革的真正难点,原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

24、坚持价格改革,控制通货膨胀──兼评“通货膨胀于改革和发展无害论” ,原载《江汉论坛》1988年第10期

25、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原载《湖北日报》1992年11月26日

26、我国价格改革的多角反思,原载《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27、我国所有制改革面面观,原载《江汉论坛》1991年第7期

28、把竞争性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原载《企业经济》1994年第1期

29、产权乎,资金乎,政策乎,抑或管理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困境辨析,原载《改革纵横》1995年第8期

30、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解决好的几个关系,原载《经济参考报》1994年6月1日

31、湖北省老工业基地的迟滞与系统改造,原载《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第174期

32、大型水电企业国有制实现形式的成功探索──湖北清江流域开发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原载《江汉论坛》1997年第 11期

33、依托军工发展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原载《军事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34、加快湖北经济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原载《江汉论坛》1998年第6期

第三编??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

35、试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的多样性,原载《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2期

36、完善联产承包制的几个问题,原载《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

37、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引进家庭经营的实质及意义,原载《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38、中国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趋势浅析,原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39、论80年代中国农民的特点,原载《学术论坛》1984年第3期

40、中国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原载《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

41、中国农村改革的双重任务与阻滞改革的宏观因素分析,原载《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

42、县改市变革的经济学思考,原载《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7期

43、农村商品经济体制与第二步改革,原载《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7期

44、老商品粮基地县的现状、困境与对策──湖北江汉平原监利县的调查,原载《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10期

45、粮食与90年代中国改革和发展,原载《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46、关于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原载《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47、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七个问题,原载《农民日报》1995年7月26日

48、论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形式,原载《河北学刊》1995年第1期

49、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几个问题,原载《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

50、发展现代市场农业仍需政府保护,原载《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51、中西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选择,原载《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1月

52、城郊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原载《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3、当代农民问题的若干认识论略,原载《鄂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4、对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的若干建议,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7年第37期

55、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生命力及其在中国的创新,原载《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增刊

56、最广义农业: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基础论”的依据,原载《理论月刊》1998年第4期

第四编??开放开发战略

57、沿江经济带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原载《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58、加快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协调发展,原载《学习与实践》1996年第9期

59、论区域特色经济与中国东西合作,原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5期

60、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几个关系,原载《湖北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61、稳中求进──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原载《金融早报》1997年9月20日7版

62、论90年代中国开放的江海一体大战略,原载《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63、论长江开发开放的支撑点──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原载《求索》1993年第1期

64、在比较中定位,加快内陆城市国际性进程──关于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原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2期

65、从区域中心逐步走向国际性城市──关于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的辨证对策,原载《湖北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

66、面向21世纪,实现湖北经济第二次跳跃──关于湖北“九五”发展战略的思考,原载《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67、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湖北向经济强省的飞跃,原载《江汉论坛》1996年第8期

68、适度退田还湖与长江中下游防洪,原载《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8期

69、防治长江水患当上下游兼治、江湖兼治,原载《湖北经济》1998年第10期

70、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精神文明建设,原载《人民日报·理论内参》1997年第4期

八、出版著作目录

1978─1999

1、湖北农村合作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7,副主编)

2、中国县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11,副主编)

3、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剖析──巨变中的鄂州(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5,副主编)

4、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总纂)

5、中国农村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2,副主编)

6、中国现阶段家庭经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9,独著)

7、水体经济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2,与廖丹清等合著)

8、面临严峻挑战的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海天出版社1992,与廖丹清等合著)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8,与廖丹清等合著)

10、改革·发展·希望(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3,副主编)

11、经济改革的纵横思维──中国十年改革论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0,论文集独著)

12、改革与发展中的老工业基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0,论文集主编之一)

13、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洪湖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6,主编)

14、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大国发展经济学难点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李享章、熊维明等合著)

15、走出“怪圈”──大国改革的变形与矫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独著)

16、改革:大国通向发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夏振坤等合著)

17、古老而年青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朱建中、熊维明等合著

18、金灿的曙光──大国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与城乡关系趋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夏振坤等合著)

19、独特的农业微观机制──中国湖北30个村双层经营个案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方涛共同主编)

20、军工大趋势──湖北军转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7,主编顾问)

21、湖北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内部出版1995,主编)

22、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12,副主编)

23、《湖北老区脱贫模式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6,主编顾问)

24、农业产业化及其运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与秦宏灿共同主编)

25、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2,与熊维明等合著)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内部出版1999.4,研究生教材,独著)

27、湖北21世纪特色经济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论文集常务副主编之一)

28、中国农民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7,熊维明、朱建中等合著)

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2000年

1.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缺陷与对策 光明日报2000.1.18

2.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观察2000.2

3.如何理解“有进有退” 经济学家2000.1

4.美国“新经济”的两大潜在危险 经济学消息报2000.4.21

5.西部大开发与武汉经济区的战略对策 学习与实践2000.4

6.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刍议 学术论坛2000.5

7.加快西部大开发需要重视五个关系 中国社科院《要报》2000.5.9

8.制度创新:湖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经济2000.5

9.绿色经济战略:适应全球化市场性竞争和生态竞争的第一位战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4

10.论21世纪初期湖北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湖北经济2000.12

11.“中西部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江汉论坛2000.12

12.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层思考 经济学动态2000.7

2001年

1.论绿色经济 江汉论坛2001.1

2.防灾减灾:大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天津社会科学2001.2

3.中国转轨经济学论纲 改革2001.3

4.论中国经济转轨模式的特色 社会科学研究2001.3

5.论中国经济转轨中过渡阶梯的特色 广东社会科学2001.6

6.关于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问题 鄂州大学学报2001.3

7.新阐发新概括新贡献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9第二主编

8.发展经济学与21世纪中国中西部发展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9主编

9.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 湖北日报2001.9.24

2002年

1.21世纪大武汉发展战略问题 红旗出版社2002.1载《长株潭经济论坛》

2.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障碍 湖北日报2002.7.25

3.大国转轨最容易忽视的六大问题 学习月刊2002.9

4.论“十五”湖北经济发展的若干关系 湖北经济2002.3

5.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 学习与实践2002.1

6.论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江汉论坛2002.3

7.论中国经济转轨目标的特色 学术论坛2002.1

8.论中国经济转轨攻关的特色 转轨通讯(中文版)2002

9.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 学习与实践2002.6

10.关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江汉论坛2002.11

2003年

1.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四大矛盾 转轨通讯(中文版)2003.1

2.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

3.中国县域经济转轨中的矛盾与成因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2003.2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

5.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矛盾与成因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3.3

6.资本结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中国农村观察》,2003.3,(与刘平青合作)

7.城市圈(带)发展的当代蕴含与阶段分析,《江汉论坛》,2003.8

8.完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2003.5,

9.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湖北日报》理论版,2003.10.23

10.两位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中部凹陷"现象,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003.12.9

11.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中部凹陷"现象,《湖北内参》,2003.46(与秦尊文合作)

12.抓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学习月刊》,2003.1

13.湖北气象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1

14.论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湖北宣传》,2003.1

15.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四大矛盾,《转轨通讯》(中文版),2003.1

16.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

17.论实现全面小康的三大转变,《鄂州大学学报》,2003.2

18.破除“官本位”,树立“企业为本”思想,《学习月刊》,2003.3

19.在区域分化中壮大中部增长极,《学习与实践》,2003.9

20.推进全面小康: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5(与熊维明合作)

21.大武汉城市圈战略与周边城市定位,《学习与实践》,2003.6(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2.在创新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湖北宣传》,2003.11

23.武汉城市圈亟待研究的解决的三个问题,《湖北经济》,2003.9

24.武汉城市圈一体若干思考,《企业导报》,2003.12,(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5.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学习与实践》,2003.5,(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6.对我省破除“官本位”,树立企业为本思想的再思考,《要文摘报》,2003.2

27.武汉经济圈破题三议,《要文摘报》,2003.8

28."中部凹陷"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要文摘报》,2003.36(与秦尊文合作)

29.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文摘报》,2003.41(与秦尊文合作)

30.特色立市,错位发展,《要文摘报》,2003.14(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