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照片

王中江

王中江个人资料: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04:31:53

哲学 学者 清华

一、个人资料简介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二、主要经历

1979年至1983年,在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 毕业论文《 王阳明哲学的评价问题》被评为优秀,1983年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史,指导导师楼宇烈,毕业论文《 金岳霖知识论中的意念论之分析》,受到答辩委员会的好评,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师从张岱年先生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史。1987年至1988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研修。博士论文《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开拓了中日近代思想文化比较的新领域,并以不少新的观点,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肯定,圆满通过答辩,获哲学 博士学位。1989年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1995年破格晋升为 研究员;先后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担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州学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0年,调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2004年调入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 教授。开设中国哲学和专题课程, 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教授。

三、社会兼职

1994年,被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聘为兼职研究员;1995年,担任“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1997年,被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聘任为荣誉研究员;1997年,被选为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1998年被河南大学聘为研究生指导导师,;2000年,被聘为中华孔子学会理事;2000年,被聘为中国实学学会理事;2002年,受大象出版社之聘,担任《新哲学》(辑刊)主编;2004年被选为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理事。

四、研究成果

一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和魏晋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中日近现代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在日本近代哲学对中国的影响方面也有所研究,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成果。

主要学术著作

主要学术著作有:

1、《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2、《理性与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其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严复》,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4、《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5、《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6、《进化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视域变化中的中国思想与文化构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翻译的重要著作

1、《论语与算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主编

如下书籍由王中江主编:

1、《冯友兰学记》(合编),三联书店,1995年

2、《回眸新青年》(合编),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中国哲学前沿丛书”(10种),2002至2005年出版

4、《新哲学》第一辑(2002年)、第二辑(2003年),大象出版社,

围绕中国哲学史的书籍

在《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中州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文化中国》、《哲学与文化》等海内外重要期刊上,先后发表专门学术论文主要有:

1、《论金岳霖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至”》,载《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金岳霖的意念论之分析》,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4集,三联书店,1988年;

3、《严复与中国传统》,载《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

4、《张岱年:不息的追求与探寻者》,载《当代中国十哲》,华夏出版社,1991年;

5、《理解与摄取:严复伦理思想阐释》,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6、《毛泽东文化取向论说》,载《中州学刊》增刊,1991年;

7、《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诠释》,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5期;

8、《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与日本》,载《中日关系史研究》,1992年第4期;

9、《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劝学篇>=,载《二十一世纪》,1992年12月号。

10、《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的终极关怀》,载《冯友兰先生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华夷与神夷之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12、《从价值重估到价值认同:庄子与郭象哲学的一个比较》,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13、《金岳霖与实证主义》,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14、《中国人文传统与解释意识》,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5、《孔子思想新诠》,载《文化与传播》第2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16、《现代新儒学的视野限制》,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17、《理学与心学的紧张与整合》,载《朱子学刊》,1994年第1集;

18、《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论战》,载《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旧学新知:金岳霖的形上学与中国古典哲学范畴》,载《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0、《胡适人生哲学要论》,载《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认定超越性的实在:冯友兰与实证主义的紧张》,载《冯友兰学记》,三联书店,1995年;

22、《“道”的历程》,载《原道》第2辑,团结出版社,1995年;

23、《获生徂徕与日本儒学的革新》,载《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24、《存在自然论》,载《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5、《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6、《冯友兰的历史意识》,载《冯友兰诞辰百年纪念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金岳霖的道形上学及其限制》,载《哲学研究》,1995年增刊;

28、《中国进化论思潮与日本的中介作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3期;

29、《形而上学与语言:道、玄、禅、实通论》,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95年增刊;

30、《严复与道家思想》,载《严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

31、《道的突破:从老子到金霖》,载《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1996年;

32、《胡适的自由理念与中国传统》,载《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33、《有无的哲思方向及其逆转》,载《中国哲学》第19辑,1996年;

34、《道家哲学的现代理解:以严、章、王、梁、胡为例》,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1996年;

35、《拒绝超验领域:胡适与宗教》,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6、《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37、《玄学生死关怀及其主导观念》,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38、《化解“义利”的紧张》,载《经济伦理与中国近现代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39、道家形上学中的“化”观念及其历史拓展》,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三联书店,1998年;

40、《此岸与彼岸:中西生死哲学的比较诉求和期待》,载《文化中国》(加拿大),1998年第1期;

41、《永不尘封的〈新青年〉》,载《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42、《冯友兰与释“儒”》,载《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8年;

43、《殷海光的哲学进路与启蒙情结》,载《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4、《〈新青年〉与中国哲学的转型》,载《回眸〈新青年〉》,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45、《郭店竹简〈老子〉略说》,《中国哲学》第20辑,1998年;

46、《疏离中的亲和性:严复与儒学》,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年;

47、《中国近代的“公理”诉求及其泛化效应》,载《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化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载《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4期;

49、《儒家“圣人”观念及其流变》,载《中国传统哲学新论》, 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

50、《从“德治”到“力治”:历史推移及其“焚书坑儒”》,为哈佛燕京学社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召开的“儒学人论”会议提供,载《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1998年;

51、《变法的“合理性”论证及期反驳》,为“戊戌变法一百周年纪念会”提供,载《文化中国》,1999;

52、《儒家圣人观念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53、《“新旧之辨”的历史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中华读书报》新视点介绍;

54、《通向本体之路:道家形上学方法》,载《道家与道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55、《历史与实践意识:章学诚的经学思想》,载《中国哲学》第二十三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56、《自由、平等与社会正义的比较性视角:以罗尔斯、诺齐克和哈耶克为例的考察》,载《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57、《“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之间》,载《学术界》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转载,2001年第11期;

58、《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儒学观───类型、范式和方法论》,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1年第3期;

59、《荀子与儒家的学统和道统》,载《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0、《庄子的自由理性及其特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61、《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兼论哲学的“用”》,载《哲学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2、《道家自由思想的两种形态》,载《原道》,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63、《作为何种意义上的哲学的“用”》,载《传统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65、《荀学与儒家的学统与道统》,载《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

66、《进化主义的原理、价值和世界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结构》,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67、《老子治道历史渊源: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68、《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兴起及其流变》,载《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道家的自治主义与乌托邦想像》,载《清华哲学年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70、《熊十力哲学观和科学观的问题意识及其反应方式》,《玄圃论学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1、《道家哲学新知:严复的视野》,《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三联书店,2003年;

72、《范式、深度视点与中国哲学研究典范》,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73、《转变中的中国哲学的范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74、《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载《清华学报》2004年第2期;

75、《中国自由主义认同及其困境》,载《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76、《何种意义上的思想史:境况、描述与解释》,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7、《黑格尔的“东洋”概念的咒语》,见《东亚儒学:批判与方法》,台湾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年;

78、《昭和时期的日本与“东亚”概念》,见《东亚儒学:批判与方法》,台湾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年;

79、《明清之际“私”的彰显及其社会史关联》,见《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年;

80、《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81、《中国“世界秩序图像”与“欧风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纪前期中国认识和规

范异质世界的方式》,载《清华哲学年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2、《<从政>重编校注》,载《哲学、宗教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

83、《冯友兰的价值理性及其建构方式──“天地境界”与“天人之际”及文化普遍性思维

和哲学理性》,载《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84、《“无”的领悟及中西形而上学的一个向度》,载《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85、《清末民初中国认识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强权”与“公理”两极性的思维为

中心》,载《新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

86、《中国早期的适度思想及其扩展──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载《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五、承担和结项的课题项目

主持社科基金项目

1、“中国近代思想与日本”,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990年度,已完成结项(见复印件);

2、“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与文化”,国家社科基金,1998年度,已完成结项(见复印件);

参与的社科基金项目

1、“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八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牵头,承担其中的“金岳霖知识论研究”,已完成结项。

2、“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课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牵头,承担其中的“道家与中国社会生活”部分,已完成结项。

主持的重大课题

《新出土简帛的思想史研究》

参与重大课题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承担其中的《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展开:以秩序观和合理性的演变为中心》(专著)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