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傅小兰生在湖南长沙,心理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心理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北京市青联常委。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的经费支持,承担着多项国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生在湖南长沙,中学就读于山西太原,高考的时候,傅小兰报的志愿是北大数学系和力学系,可由于录取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只好进入心理学系念书。随着课程的推进,她发现这门学科让人更了解自己和他人。
从1980年到1987年,傅小兰在燕园度过了7年寒窗。接下来的1987年至1990年,师从著名教授荆其诚在中国科学院心理
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1994年至1996年,她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仅35岁的傅小兰已是博士生导师。 “心理学在国外如美、德、英都比较发达,人们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去看心理医生,就像牙痛去看牙医一样普遍。国内心理学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客观现状让中国的学者更加意识到任重而道远。 傅小兰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的经费支持,承担着多项国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目前她正在做两个项目,分别是“人的数据理解”和“现代信息社会中远程协同的分布式认知机制”,都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 “许多认知心理学现象目前都未能得到明确的解释,很有可能今天你提出一个观点,明天又有新的观点产生。但正是这个未知的心理世界可以给我提供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这位担任北京青联委员的心理学博士说,研究心理学让她变得更容易理解人,“将心比心,世界其实很简单。”
1984年 获理学学士学位,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987年 获理学硕士学位,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990年 获理学博士学位,认知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0-1993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1-1992 客座研究人员,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1993-1997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4-1996 博士后访问研究学者,美国密西根大学认知科学与机器智能实验室 1994-1997 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信息加工青年实验室1997-2001 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1997-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8-今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8-2002 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 1998-今 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 1998-今 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1999-今 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1999-今 委员,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青年联合会 1999.12-今 小组长,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青年科学家小组2000.2-2002.2专职研究员,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2000.5-今 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2000.9-2002.4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11-2002.11委员,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2001.2-2001.5 访问研究员,微软中国研究院 2001.11-今 理事,中国心理学会 2001.11-今 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2001.11-今 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2002.5-2005.5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10-今 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 2003.12-今 副主任委员,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2004.4-今 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心理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北京市青联常委。
数据挖掘中人的数据理解和知识发现研究人在觉察、选择、获取、理解外界客观信息过程中的基本认知加工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信息的不同载体形式(文字、图形等)及其组织方式对人的知识获取(发现)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如何将海量的、人难以理解的、使用数据语言表述的知识,变换为简洁的、人容易理解的、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或准自然语言)与图形形式表述的知识,帮助人有效地挖掘、获取和理解海量数据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远程协同的分布式认知机制研究现代信息社会中远程协同问题解决的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远程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部表征的内容、形式与结构及其作用机制,以加深我们对远程协作的分布式认知机制的理解
1、Publications in 2003(1) Chen, G., & Fu, X. (in press). Effect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ues on judgment of learn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 Fu, X., & Liu, C.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explore the mind. Natural Dialectic, 25(1), 112-118(3) Fu, X., & Tan, J. (2003). The effect of share price and gender on stock-selecting.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29-33.(4) Fu, X., & Tan, J. (in press). The effects of whare price and media on small group’s stock-selecting. Ergonomics (5) Sun, Y., & Fu, X. (2003). Research on core knowledge systems and indications to relative fields.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1), 12-21 (6) Wang, M., & Fu, X. (in press).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ies.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7) Xuan, Y., & Fu, X. (2003). Dimensional transfer effect in same-different judgm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5(1), 37-432、Publications in 2002(1) Fu, X. (2002). Human data understand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4 (Supplement), 15-16. (2) Fu, X. (2002). Issues of the youth’s mental traits. Encyclopedic Knowledge, 3 (No. 272), 48-49.(3) Sun, Y., & Fu, X. (2002). Category specificit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4 (Supplement), 114. (4) Xuan, Y., & Fu, X. (2002). Theory of direct percep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orkshop on Virtual Reality and Geography. Beijing, October 25-26, 2002, II: 12-19Psychologica Sinica, 34(1), 10-15.(6) Zhang, L., & Fu, X. (2002). Comparison between graph and table. In: G. Dai ed. The Proceedings of APCHI’2002: Us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Beijing, November 1-4, 2002.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150-159.(7) Zhao, X., & Fu, X. (2002). Improvement of Bayesian reasoning: Representing information with frequency format rather than probability forma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1), 96-97.(8) Zhou, G., & Fu, X. (2002). Distributed Cognition: A New Cognition Perspective.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147-153.(9) Zhou, G., & Fu, X. (2002). The emotion similarity of schematic face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4 (Supplement), 142.(10) Zhou, G., Fu, X., & Ju, S. (2002). The diagnosticity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comparison and culture influence.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42(4), 10-17.3、Publications in 2001(1) Fu, X. (2001). To explore the mystery of problem-solving: Representation and strategies. Advance of Chinese Psychology.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Beijing: People Education Press, 37-42.(2) Fu, X., Zhou, G., & Tham, M. (2001). The usability of on-line shop in China. In M. J. Smith, G. Salvendy, D. Harris, and R. J. Koubek (Eds.). Usability Evaluation and Interface Design: Cognitive Engineering, Intelligent Agents and Virtual Reality.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222-1226.(3) Liu Y., Fu, X., & Wu, C. (2001). Presentation of visual and audio information for a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The SID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San Jose, June 3-8, 2001. (4) Jing, Q., & Fu, X. (2001). Modern Chinese psychology: Its indigenous root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6), 408-418.(5) Jing, Q., & Fu, X. (2001). To commemorate Professor Sim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3(3), 288.(6) Xuan, Y., & Fu, X. (2001). The development and disputes of examplar theo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9(4), 295-301.(7) Yang, L., & Fu, X. (2001).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processes of multimode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4), 465-467.(8) Zhou, G., & Fu, X.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in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2), 219-220.
1、2004年 领导的认知与复杂信息实验室荣获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2、2001年 主讲的“认知心理学”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2001学年优良课程
3、2000年 中国科学院华为奖教金
4、2000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
5、2000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优秀共产党员
6、1998年 98年度潘菽基金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