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各星座名人 名人 心理学家 思想家 文化人物 热点人物 犹太人 著名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Sigismund Shlomo Freud,奥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犹太人。著名神经病学家、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也是20世纪初的病理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思想著述对20世纪以来人类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和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人同跻身于伟人之列。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当时奥地利弗莱堡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是一名羊毛商,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虽然终生保持着犹太人的习俗,但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后曾一度脱离宗教生活。弗洛伊德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她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年幼的弗洛伊德身上。弗洛伊德的异母长兄与他亲生母的年龄相近,弗洛伊德本人和他的侄儿是同年。这一特殊的家庭结构对幼年的弗洛伊德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弗洛伊德后来回忆道的:“所有这些混乱状态都激发着一个幼儿的智力和好奇心。”1860年,弗洛伊德随全家移居维也纳。1873年,弗洛伊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维也纳的一所中学,并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医学。弗洛伊德学医并不完全为了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而是想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和社会。由此,他跟随当时著名生理学家布鲁克从事生物学研究整整3年的时间,选题为“鱼类的神经结构和人类的大脑解剖”。后,弗洛伊德赴法国与当时著名的法国精神病学家查尔科特合作研究精神病学。这是弗洛伊德在学术道路上的一次转折,这一转折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后来的全部学术生活。1876年至1882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生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到1885年8月,弗洛伊德离开研究所去做临床医生,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了3年,其间他在神经科工作(的时间长达14个月之久。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弗洛伊德并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他曾研究过神经在骨髓中的走向;还亲自参与了一部分的试验工作,以自身做受试者对可卡因的临床药效进行积极的探索。弗洛伊德返回维也纳,以神经病理学家的身份开业,兼任维也纳大学客座讲师一职正是这一职务使他由神经病学转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系统讲述和写作工作正是由此开始的。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鲁尔合作10年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一个阶段性学术总结。从发表这一论著之后,弗洛伊德的思想变得十分激进,日后所发挥出来的“泛性论”观念从此开始日渐系统化。1893年至1900年,弗洛伊德为迅速发展精神分析理论,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已日臻成熟,在理智上也更加自信。这时的弗洛伊德已不乏拥护者,他由神经科学家向心理学家的转化已经完成。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引起学术界轰动。
弗洛伊德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专心致力于工作,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并没有因为他的胃肠道疾患而停止过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所在的维也纳处境艰难,食物和生活用品奇缺,弗洛伊德最喜爱的荷兰产雪茄烟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所有这些烦恼都没能动摇他的工作毅力。1923年,弗洛伊德下颚患病,并进行了多次手术,最后只得用金属器件代替下颚骨。手术过程中带来的疼痛是巨大的,但为了保证以后还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来进行自己的工作,弗洛伊德在手术过程中宁肯忍痛也不愿服麻醉药,以免刺激自己的大脑神经。1923年以后,在病痛的折磨下,弗洛伊德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3部专著;同时,弗洛伊德仍坚持门诊治疗,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1930年,弗洛伊德因在文学理论领域里的巨大贡献而获歌德奖;1936年,弗洛伊德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研究工作,身为犹太人弗洛伊德明知自己的危险处境,但还是留在了维也纳。1936至1938年 6月,弗洛伊德被关进了收容所,后在好友的帮助下交了一大笔赎金后,弗洛伊德才带领全家逃离欧洲大陆奔赴英国。1939年,弗洛伊德因口腔癌病逝于伦敦。
弗洛伊德提出了生存本能、死亡本能、精神结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等理论,把无意识作为中心概念,认为心理治疗关键在于通过无意识寻找本源,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弗洛伊德主义”。后来的学者们一般以1913年为界,把弗洛伊德的学术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神经症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心理过程的一般理论,主要著作是《歇斯底里研究》(1895)、《释梦》(1900 )、《性论三讲》(1905 )、《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1910)等。后一阶段,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一般原理推广运用于个人和人类发展以及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为《图腾与禁忌》 (1913)、 《精神分析引论》 ( 1917)、 《超越快乐原则》(1920)、《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缺憾》(193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摩西与一神教》(1937)等。
弗洛伊德在神经病理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但他在心理学的贡献远远大于神经病理学,弗洛伊德问世于年的第一部著作《论失语症》 ,对语言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进行了探讨,对传统的简单机能定位观点提出质疑。弗洛伊德冲破传统意识心理学的窠臼,建立自己独特的心理学框架———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代表性著作是与布鲁尔联合发表的《歇斯底里研年为界究》一书。弗洛伊德在从事歇斯底里研究和治疗的过程中,以病例为依据而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1889年,弗洛伊德基于“精神宣泄”法和催眠法而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精神宣泄”法一定要求患者说出第一次发病的症状,这对长期患病的人来说往往很困难;催眠法要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这并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做到的。第二阶段,弗洛伊德在1895年完成的另一部著作《科学心理学的规划》 (1954 年得以第一次出版)中,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中心思想和要旨。这时的弗洛伊德仍然是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想用神经学概念去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另一方面又觉得在神经学范围内无法解决自己思想中的矛盾。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梦的解析》 。《性学三论》中提出的性欲及满足的个体发育中的“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器崇拜”期的依据。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性欲发展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成人之后的行为。正常的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差异只是由于三个性欲发展阶段中顺利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则是用自己上述观点探索人的本性和解释种种社会现象。《图腾与禁忌》 (1913年)是弗洛伊德所写的第一部关于社会伦理的著作。书中接受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始于氏族社会,以强健的人为酋长。乱伦和杀害图腾动物的行为是被禁忌的,因为恋母情结造成的乱伦和杀父会使社会变得群龙无首。为此,社会的建立首先是禁止乱伦以克服恋母情结,但恋母情结并不随社会的发展而消失,虽然遭到社会文明的强大的压抑,它会通过各种潜藏着的方式和形式表达出来。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死本能概念,否定了作者早期提出的性本能和自我对立说;由此,意识到潜意识的二分法失去一种必要的“合法性”,需要进一步修正。弗洛伊德的晚期代表作品《文明及其缺憾》 ,阐述了弗洛伊德的文明观。书中讨论的中心主题是人类文明和人性本能的关系。
1902年起,弗洛伊德在家里每周召开一次介绍他学说的会议,随后这个会议发展成为精神分析协会。1910年,精神分析学会在纽伦堡成立,主要成员有荣格、阿德勒和费伦兹等,他们对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学说发挥了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思想最开始的主要传播地是美洲大陆,因为欧洲文化因为其传统性和守成的特质难以接受他的理论学说本身,再者希特勒法西斯以把弗洛伊德的学说理论当作犹太人的“邪说”加以抑止。1920年前后的美国大部分医生,凡是对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有兴趣的人无不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而为之自豪。美国思想界接受弗洛伊德思想,主要是从实用主义立场上把它作为一种新的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另外,美国医疗界的思想比起欧洲来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这成为弗洛伊德学说得以传播的重要条件。弗洛伊德一生从事神经症的治疗和研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他还将精神分析学的原则和观点用作解释个人、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哲学方法,精神分析学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人类学体系,广泛渗透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精神分析运动,并得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名称,成为一种有世界影响的思潮。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的潜意识问题已若隐若现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所流露,但正是弗洛伊德的学术成就使得潜意识的存在得以证明,使得潜意识的丰富内容、复杂特质得以揭示出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沙利文、霍妮、荣格、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作为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他们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加以改造和发展,推广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文化研究领域中,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已经基本摒弃,认为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本能对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可以存而不论,进一步把问题的症结归结到比较宽泛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人类心理结构上。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成为世纪最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哲学上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渊源。在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弗洛伊德思想学说的巨大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精神分析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可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有的社会学家针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命题,还尝试着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结合起来加以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下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歇斯底里研究》 (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 (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 (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1905) 《性学三论》 (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 (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1910) 《图腾与禁忌》 (1913) 《论无意识》 (1915) 《超越唯乐原则》 (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1922)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幻想的未来》 (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摩西与一神教》 (1939)
[1] 医学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mdjx/d3z.htm[2] 天涯在线 http://www.tianyabook.com/mengdejiexi/mengdejiexi004.htm[3]白鹿书院 http://www.oklink.net/00/0222/dream/004.htm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