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辉照片

宋英辉

宋英辉个人资料:宋英辉,男, 河北省人,1957年5月出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宋英辉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北省师范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于该校获得诉讼法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89年始,从事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教授的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专题》、《证据法学》、《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等。 宋英辉教授曾在日本名古屋大……
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5 13:18:12

中国台湾法学家 中国法学家 法学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宋英辉,男, 河北省人,1957年5月出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宋英辉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北省师范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于该校获得诉讼法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89年始,从事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教授的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专题》、《证据法学》、《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等。 宋英辉教授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部研修;先后赴日本、英国、西班牙、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7月,作为“985工程”创新团队人员,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任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等。教授的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专题》、《证据法学》等。独立完成和参与撰写的著作、译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二、宋英辉 - 简介

宋英辉,河北省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省师范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于该校获得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执行主任,兼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室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刑事诉讼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宋英辉 - 个人荣誉

1995年获“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中国法学会终评委员会),1997年入选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专著奖、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四、宋英辉 - 学术思想

1.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刑事诉讼目的问题,主张以均衡价值观为基点研究中国刑事诉讼目的,中国刑事诉讼直接目的应当是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当不同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遵循利益权衡原则作出选择,应当研究各个具体问题上的利益权衡问题,以保证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2.程序性权利的分配应当以刑事程序可能涉及的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性权利为基点。刑事程序中人权保障的研究应当谋求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完整形态的人权保障,并使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实践与立法之间的错位缩减至尽可能小的程度。 3.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应当兼顾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公正与效率,确立审判职能的权威性和中立性,保持诉讼结构的平衡,在关注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同时,注意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并在条件具备时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4.对中国诉讼法学理论研究中长期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的刑事审前程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括了刑事审前程序的理念和原则,阐释了审前程序中的裁判权主体问题,主张构建我国审前程序的诉讼构造,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警、检关系模式,并对心理测试检查、诱饵侦查、公诉效力、不起诉裁量等进行了研究。在视野上,以刑事审前程序的理论范畴将侦查活动和起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与审判程序衔接起来,明确了侦查、起诉活动因时序上在先的缘故而对审判程序的基础性地位和制约关系;在方法论上,力图探索一条“主体——权力(利)”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权力(权利)运作的角度探索程序,从而更有助于揭示我国现行刑事审前程序的缺陷和指出应予完善的方向;在内容上,作了填补空白的开拓性研究。 5.主张以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刑事程序法的功能问题,强调构建我国程序性裁判体系,以及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对于实现程序理性、程序自治与程序法秩序的不可或缺性。 6.应当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完善公民参与司法的相关制度,增大刑事程序的透明性、公开性、说理性。 7.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推动我国司法改革。法律实证研究有助于整合本土资源、优化法律秩序,是发现法律规则及其实施中真正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决策者准确把握法律的执行情况,降低改革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则,推进司法改革

五、宋英辉 - 学术成就

著作

1.《刑事诉讼目的论》(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2.《职务犯罪监督论》(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3.《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国家’85社科重点项目)(撰稿),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4.《律师制度比较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现代日本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6.《当代司法体制》(执行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7.《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8.《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9.《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0.《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1.《刑事诉讼原理》(主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12.《诉讼原理》(撰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13.《刑事诉讼原理导读》(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14.《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撰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15.《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教材1.《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2.《刑事法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4.《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5.《证据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6.《诉讼法与律师制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3月7.《证据法学》(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8.《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1年7月9.《外国证据法》(合作),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10.《拟任检察官培训教材》(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11.《刑事诉讼法学》(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12.《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新编本)》(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7月 译著 1.《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合作,53万字),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2.《日本刑事诉讼法》(独立翻译,21万字),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3.《外国证据法选译》(日本部分,2.6万字),载,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4.《刑事程序中保护被害人等附带措施的法律》(4000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 论文

1.《英美法联邦德国四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对策之比较》,载《法律科学》1990年第5期2.《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几个问题》,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3.《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问题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4.《刑事诉讼主体论》(合著),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4期5.《免予起诉制度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1期6.《刑事诉讼目的论》,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2期7.《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程序问题的研究》(合著),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4期8.《论刑事程序中的控审分离》,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9.《试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与人权保障》(合著),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10.《论非法证据运用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11.《论法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合著),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12.《论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13.《刑事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政法论坛》1993年第5期14.《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合著)《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15.《关于刑诉法总则修改的几个问题》(笔谈)《政法论坛》1994年第4期16.《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17.《关于日本刑诉法及司法实务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5期18.《关于自白排除法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19.《关于非法搜查、扣押的证据物的排除之比较》,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20.《刑事程序中警、检关系模式之探讨》(合著),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21.《日本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载《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22.《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载《中央检察官学报》1998年第3期23.《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第20卷第5期(1998年)2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25.《关于测谎证据有关问题的探讨》(笔谈),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26.《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27.《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载《法学研究》第22卷第3期(2000年5月)28.《刑事审前程序中的裁判权及其主体》,载《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2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载《中英刑事诉讼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30.《刑事诉讼中法官评判证据的自由裁量及其制约》,载《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31.《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32.《刑事审判前程序的理念与原则》,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33.《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一》(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3期34.《相关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35.《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三》(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36.《意见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37.《自白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五》(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38.《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六》(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39.《证据规则的适用——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七》(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40.SongYinghui&WuHongyao,〝ThePrincipleofthePrivilegeAgainstCompulsorySelf-IncriminationandItsProceduralSafeguards〞(1999),LawinContemporaryChina(Spring2001),YALEUNIVERSITYRISPublishingCenterCourseMaterialsPacket(LAW21179_Pkt09),Professor:P.Gewirtz&J.Hecht(宋英辉、吴宏耀:“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耶鲁大学教材《当代中国法律》(2001年春季),耶鲁大学教材中心出版,编号LAW21179_Pkt09,主讲教授:葛维宝、何杰森).41.《证据展示的法理与构建》(合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42.《诉讼法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合著),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9月28日43.《论刑事证据规则及其制度构建》(合著),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44.《刑事诉讼法学回顾与展望——“九五”成果总结与“十五”发展展望》(合著),载《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45.《中西传统诉讼文化比较初论》(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46.《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47.《全面认识辩诉交易》,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7期48.《关于劳动教养程序立法的设想》(合著),载《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02年8月49.《我国刑事证据立法模式之选择》(合著),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50.《刑事审前程序与刑事司法公正》,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51.《辩诉交易制度之评介与思考》(合著),载《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52.《论合理诉讼构造与我国刑事程序的完善》,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53.《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合著),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54.《证据裁判原则评介》(合著),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55.《从刘涌案件改判引起的社会反响看公开裁判理由的必要性》,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56.《关于搜查、扣押电子资料的立法完善问题》,载《证据法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57.《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合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58.《建构我国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理念与原则》,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59.《我国刑事确定裁判救济程序之重构》(合著),载《刑事法前言》(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60.《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职权之比较》(合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61.《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合著),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62.《刑诉法再修改的构想》(合煮),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63.《日本秘密侦查手段之评介》(合著),载《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64.《我国羁押制度与保障人权》,载《超期羁押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7月65.《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合著)载《检察日报》2005年1月12日66.《程序法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合著),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7.《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模式——兼谈我国刑事诉讼法之完善》,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68.《庭审前程序中辩护律师信息知悉权的保障》(合著),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争议焦点与评述》(合著),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70.《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合著),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71.《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问题的实证研究》(合著),载《中国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72.《刑事诉讼法若干前沿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73.《刑事程序中的检警关系完善构想》,载《人民检察》2006年11月(下)74.《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最新改革评析》,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75.《酌定不起诉适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76.《<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与原则》,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77.《宽严相济: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载《检察日报》2007-4-2778.《商业贿赂犯罪侦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79.《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80.《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合作),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2期81.《日本1999至2005年刑事诉讼法改革介评》(合作),载《比较法研究》07年第4期82.《对取保候审功能传统界定的反思》(合作),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07年第4期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