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历史学家 文化人物
沈刚伯(1896年12月4日-1977年7月31日),湖北宜昌三斗坪人,原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学家。
早年
沈刚伯,谱名大烈,字汝潜,1896年12月4日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暮阳村梅花人。其祖父沈达轩,宜昌名儒。父亲沈明道日本弘文学院毕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妹妹沈汝静比他小10岁。祖父沈达轩将小刚伯视若掌上明珠。
沈刚伯自幼受留日回国的父亲沈莘庵之教诲,读毕《左传》、《国语》、《国策》、《国礼》、《礼记》后,于11岁入湖北方言学堂,14岁1910年毕业后,进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1924年考取官费留学,入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埃及学、英国史、宪政史。
教学时期1927年回国,经俞大维介绍,至中山大学任教,1931年到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开设“西洋上古史”、“西洋通史”、“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史”、“俄国史”、“印度史”、“法国大革命史”、“西洋文化概论”等专门史和国别史的一系列课程。当时能在中国大学里专门讲授如此繁多的世界历史课的国内尚无第二人,实为在中国开辟世界史研究的先驱,且是一位有史学、史才、史识和史德的学者。他讲课娓娓道来,如同目击,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却又有条不紊。沈刚伯和地理系胡焕庸是当时中大最叫座的教授。
沈刚伯有一只装有重要手稿的从不示人的小箱子,学生称之为“八宝箱”,而他从不去出版专著,也不曾发表过一篇长篇的学术论文,他把精力孜孜不倦地放在教课和开设更多新课上,而他的学术业绩都在受业学生的笔记上。对此,他解释说:“学无止境,思想见解有不断演进,对事物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但有些人少壮时以某学说一举成名,经其余生,则全力以辨护(其)旧说;虽或自觉昨非而今是,也缺乏承认之勇气,结果(其)学向恒无进益。所以真正代表一个人思想的,应是他身后遗留的著作。”
1942年秋,沈刚伯继金毓黻出任中大历史系主任,他为提倡对西北边疆问题之研究,组织边疆研究会,延请专家讲授维吾尔文,聘韩儒林讲新疆史、蒙古史,请金毓黻开“东北史”课程。所以,在国内大学的历史系中重视边疆史研究者,首推他主持的中大历史系。
1944年,他到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授。1946年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1947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仍在中大历史系兼任教授。
在台湾时期1948年沈刚伯应教育部长朱家骅坚请同赴台北协办台湾大学,遂去台大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在1948—1969年主院期间,他为推进院务和提高学术水准不遗余力,设立了考古人类学系、图书馆系,加上原有的中文、外文、历史、哲学四系,使台大文学院有了六个系。1949年增设文科研究所,后于1956年增扩为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考古人类学4个研究所,1966年又增设外国语研究所。1967年起中国文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招收博士班,把历史研究所的硕士班分为一般史学、近代史、中国艺术史三组。沈刚伯于1954年3月与在台史学家组织成立了台湾的中国史学会,任理事长,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中有胡适、张其昀、方豪、钱穆、李济、姚纵吾、罗家伦、蒋廷黻、萧一山、劳干、郭廷以、刘崇宏、张贵永、董作宾、毛学水、朱家骅、李宗侗、凌纯声等学者。
1957—1972年间,沈刚伯与李济在台湾共同主“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工作,主持了东亚各国汉学家与西方各国汉学家之间的许多学术活动,对台湾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起到了鼓励和推进作用。1970年沈刚伯以其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独到见解,被遴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病逝沈刚伯于1965年70岁时患有肺癌,却长年与病魔抗争,并继续主持文学院,1969年辞去院长后仍坚持教学与研究工作,1977年7月31日终因心脏衰竭而病逝,享年82岁。
沈刚伯逝世后,历届门人在台湾大学溪头风光佳胜之地,建立“沈刚伯先生纪念亭”一座,以表达“薪火相传,怀德不忘”之情。纪念亭里,有一块高大的《刚伯亭碑记》石刻。“亭记”最后写道:“宋代欧阳永叔,曾有名文。若夫日出而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川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刚伯亭俯瞰山木之胜,诚属人间幽境。后之来者,登临此亭,追慕前哲,永念教泽。沈师之风霜高洁,宁静淡泊,将为后世人所怀念。”
1982年10月由台湾“《中央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沈刚伯先生文集》上下两卷,每卷50余万字,堪称巨著。书中分历史、哲学、文学、教育、世局、记事等多项,成为真正代表沈刚伯其人的见解与思想。
沈刚伯的夫人是曾祥和,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沈刚伯的夫人曾祥和女士,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的西洋史学者。 自1943年迄今执教大学及研究所,春风化雨64年从无中辍。曾教授在1958年至1994年间,断断续续在台大法学院及文学院授课,共达29年之久。曾教授如今仍在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教。 曾祥和祖籍湖北省京山县,1919年出生于北京。她生长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祖父都具科举功名。外祖父是商会总理,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父亲北大毕业,曾任县长、办过报、担任过教职、公职,与政界人物素有往来。 曾女士于中央大学文科研究所毕业后,受聘于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大学。1948年8月,随夫婿沈刚伯来台,在师大教授西洋史,后亦执教于台大、师大历史研究所、辅大等校。休假期间,曾赴美讲学,开设西洋史专题研究。曾教授自执教鞭迄今已超过一甲子,培育人才无数,台湾史学界有成者大多出自其门下。 由于家学渊源,曾教授不仅有绵密的家族网络关系,也接触过不少当代政治人物,同时因历经抗战的洗礼,见证了中国现代史的变局。由于夫婿沈刚伯是中大、台大西洋史名教授,曾任台大文学院院长、并代理过台大校长,当选中研院院士,因此,她与学术界重要人物素有往来。她除了关怀台湾政局外,由于经常赴美探亲,对美国近年来民主、经济发展的困局也有深刻的观察。 沈刚伯膝下两子三女,长子沈士弼,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现任南京医学院副教授、生化系教研室主任;次子沈士燮,大学毕业,现任成都无线电专科学校教师;大女沈孟昭,中央大学毕业,原江苏师范学院工作,终身未婚,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次女沈曾佑,中央大学毕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为上海市高级专家;小女沈念祖,为后夫人所生,随母居住台湾。长媳梅若兰,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外甥刘永坦,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纵观沈刚伯先生一家,高级知识分子多,可谓家学渊源;从事教育的多,可谓教育世家。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