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照片

唐长孺

唐长孺个人资料: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中国历史学家。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 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资料更新时间:2020-05-02 22:42:55

中国社会科学家 历史学家 学术人物

一、个人资料简介

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中国历史学家。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 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二、唐长孺 - 生平经历

唐长孺(1911~1994)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吴江人。1911年7月(宣统三年六月)生。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讲师。1942年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至今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并在1949年后,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武汉分社副主任委员。

唐长孺早年钻研辽金元史,以后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自1955年以来,由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处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正》、《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还多次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他首先注重对旧史记载作严谨的去伪存真的鉴别,如《唐书兵志笺正》是一部史料整理性质的书,经他旁证博引地溯源勘对、条析笺正,弥补并纠正了兵志记载上的许多疏漏和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对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及动向等社会本质问题作周密而透彻的考察,从纷繁的社会表象着手,在诸社会因素的关连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得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的结论。

唐长孺还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56年,参加教育部颁“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编制。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6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范围由魏晋南北朝延伸到隋唐,史料收集也由对史籍的查考发展为对出土古文献资料的整理,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再辟蹊径。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将整理后的文书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共十册。随后又主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1962年,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三、唐长孺 - 学术兼职

唐长孺还参加了许多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1978年以来被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史学会副会长、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并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应邀赴日本讲学,在日本《东方学报》、《东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四、唐长孺 - 著作论文

著作部分

著作 《佛兰克林自传》(独译,英,佛兰克林著)

上海启明书店1947年 三联书店1956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以下称《论丛》) 三联书店1955年7月第1版,1978年4月第4次印刷。 《唐书兵志笺正》 科学出版社1957年10月版。 《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以下称《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第1版,1978年11月第2次印刷。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以下称《拾遗》)  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山居存稿》(以下称《存稿》) 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何德章整理于1999年,属于武汉大学学术论丛之中的一种】 《唐长孺文存》

朱雷、唐刚卯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主编: 魏书、北齐书、周书标点校勘(与陈仲安先生合作) 中华书局1971一1974年版。(北齐书点校前言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期 内部发行1979年5月版。 《吐鲁番出士文书》1一10册 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1990年版(第10册待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3册(修订本)》 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2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前言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中国古代史讲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部分,参编) 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版(196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讲授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史》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前言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论文部分

1.《巴而述阿而的惕斤传译》 《国学论衡》6卷5期,1935年6月 2.《海桑东游录》(译文,苏EmilBzetschNeioler) 《国学论衡》6卷5期,1935年6月 3.《箭内互(可敦城考)驳议》 《国学论衡》6卷6期,1935年12月 4.《元经世大典释序》(译文,苏E.B.著) 《国学论衡》6卷6期,1935年12月 5.《耶律大石年谱》 《国学论衡》7期、8期,1936年4月、11月 6.《周斌陵考》 《国学论衡》8期,1936年11月 7.《蔑儿乞破灭年次考证》 齐鲁学报,第2期,1941年7月。 8.《辽史天祚纪证释》 史地教育特刊(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编),1942年10月,《存稿》收入。 9.《金代行省建置述(一)、(二)、(三)》 湖南中央日报史地副刊,1944年3月、4月。 10.《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记》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6年12月9日、16日。 11.《敦煌所出郡姓残叶题杞》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3月14日。 12.《记阻卜之异译》   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5月16日。《存稿》收入。 13.《论金代契丹文字之废兴及政治影晌》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6月23日《存稿》收入。 14.《评<中日经济史纲>(朱伯康、祝慈寿著)》   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7月16日。 15.《论五朝素族之解释》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12月8日,经修改后名《素族》,《拾遗》收入,第249页一253页。 16.《清谈与清议》 申报文史,1948年2月28日。《论丛》收入。 17.《红楼梦中的几出冷戏与南府剧本》 申报文史,1948年5月1日。 18.《蒙元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   学原,第2卷第7期,1948年11月,《存稿》收入。 19.《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复刊后第9卷第1号,1948年12月。 20.《白衣天子试释》 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 21.《读<帝日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著)》 长江日报,1952年10月31日。 22.《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占领》 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存稿》收入。 23.《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 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续编》收入。 24.《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25.《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26.《西晋田制试释》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27.《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28.《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29.《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30.《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31.《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32.《魏晋才性论的政洽意义》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收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论丛》收入,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魏晋杂胡考》 《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36.《拓跋族的汉化过程》 历史教学,1956年第1期,《续编》收入。 37.《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 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9月)转载。 38.《西晋占田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如何?》   历史教学,1957年第1期。 39.《南朝士族的衰落》 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 40.《跋西安出土唐代银铤》 学术月刊,1957年第7期。 41.《西晋户调式的意义》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2.《北魏均田制中的几个问题》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3.《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4.《南朝寒人的兴起》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5.《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6.《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 《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 47.《关于评价曹操的几点意见》 文汇报,1959年5月8日。 48.《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8期。 49.《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   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 50.《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 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8月,《存稿》收入 51.《试论魏末北镇慎民暴动的性质(与黄惠贤合写)》 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朝,《存稿》收入。 52.《北魏末期的山胡勅勒起义(与黄惠贤合写)》 武汉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存稿》收入。 53.《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 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 54.《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高昌郡县行政制度》 文物,1978年第6期,《存稿》收入。 55.《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 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期,《存稿》收入。 56.《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期,1979年5月。 57.《二秦城民暴动的性质和特点——北魏末期人民大起义研究之三(与黄惠贤合写)》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58.《北魏沃野镇的迁徙》 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 59.《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 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拾遗》收入。 60.《唐肃代期间的伊西北庭节度使及留后》 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存稿》收入。 61.《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所见的课田与庄田》 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 62.《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期,1980年12月。 63.《汪籛隋唐史论稿》序言 汪籛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 64.《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考(与李涵合写)》 文史,第11辑,1981年3月。 65.《魏晋南北朝の客と部曲》 (日)东洋史研究,第40卷第2号,1981年9月)川胜义雄译,汉文稿名《魏晋南北朝的客和部曲》,《拾遗》收入。 66.《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修改后名《唐西州差兵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收入。 67.《高昌郡纪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 68.《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 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拾遗》收入。 69.《隋唐客と部曲》 (日)东方学,第63辑,1982年,竹内实译。 70.《新出吐鲁番文书简介》 (日)东方学报,第54期,1982年3月,《存稿》收入。 71.《吐鲁番文书中所见高昌郡军事制度》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存稿》收入。 72.《跋<敬史君碑>》 魏晋南北隋唐史资料,第4期,1982年12月,《存稿》收入。 73.《士族的形成和升降》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4.《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5.《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6.《北魏和青齐土民》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7.《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8.《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9.《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路交通》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80.《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81.《史藉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82.《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83.《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读史释词》   《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85.《唐贞观十四年手买中的受田制度和丁中问题》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86.《唐西州诸乡户口帐试释》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87.《<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88.《唐代的内诸司使(上)》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 89.《唐代的内诸司使(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6期,1984年12月。 以上两篇修改后名《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山居存稿》收入。 90.《跋明张璁书扇》   学林漫录,第11集,中华书局,1985年8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91.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1985年12月。 92.《读陶渊明赠长沙公诗序论江南风俗》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丛刊,1986年。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93.《<旧唐书>中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   唐史学会论文集,1986年。 94.《王梵志诗校辑偶得》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95.《<木兰诗>补正》 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96.《晋郭休碑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期,1986年12月。 9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 江汉论坛,1988年第8期。 98.《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   北朝研究,1989年第1期。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99.《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 (日)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年3月版,襄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转载。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00.《<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序》 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转载。 101.《北魏南境诸州的城民》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2.《唐代的客户》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3.《唐代色役管见》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4.《唐修宪穆敬文四朝实录与牛李党争》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5.《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6.《读<隋书>札记》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7.《吐鲁番文书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 原载《出土文献研究》1985年第1期。《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8.《敦煌所出郿县尉判集中所见的唐代防丁》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09.《金初皇位继承制度及其破坏》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10.《金代收继婚》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11.《张万公谏开筑界壕及东北壕堑毕工年月》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12.《贞祐南迁后的河北砦寨与九公分封》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13.《补<元史张易传>》   《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114.《唐代宦官籍贯与南口进献》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15.《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的西州府兵》 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16.《唐先天二年(713)西州军事文书跋》 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17.《<太平经>与太平道》, 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18.《南朝高僧与儒学》,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19.《论南朝文学的北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20.《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21.《读<颜氏家训?后娶篇>论南北嫡庶身分的差异》, 《历史研究》1994年01期。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22.《<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3期,1994年12月。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23.《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 《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2001年。 124.《<文心雕龙>“士衡多楚”释》 《唐长孺文存》,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125.《太平道与天师道—札记十一篇》: 一、曹腾宗族墓碑文与黄巾口号 二、襄楷与《太平经》 三、张普题字碑与天师道初传 四、天师道组织和思想 五、所谓“修法略与角同” 六、黄巾起义之后的太平道 七、三国晋南北朝蜀地天师道 八、晋代葛、许两家僊道之异同 九、天师道之服黄 十、东晋士族与天师道杜孙教团 十一、孙恩起兵的直接原因 《唐长孺文存》,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并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 126.《葛荣未任怀朔镇将辨》 《唐长孺文存》,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