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照片

许倬云

许倬云个人资料: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资料更新时间:2025-07-06 16:52:24

南京大学在聘兼职教授 历史学家 台湾人 教授 文化人物

一、个人资料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二、许倬云 - 人物简介

许倬云(Cho-yun Hsu),历史学家,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赴台,曾就读于台湾台南二中。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台湾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

许倬云曾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以及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等职。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许倬云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创新、著述等身,誉满海内外。许倬云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力宏的舅公。

三、许倬云 - 生平经历

随父迁台

许倬云的中学是在无锡的辅仁中学度过的。1948年的年底,许倬云还有半年就高中毕业,局势变得非常动荡。许倬云的父亲一直在国民政府工作,当时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父亲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留在无锡,恰好许倬云有个姐姐在台北,父母就带着全家人去了台湾。

台湾本来只有360万人,突然增加了150万,所以刚过去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台湾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饿肚子。许倬云的大学教育是在台湾大学完成的。最初读的是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

许倬云在台大的时候,一些从内地撤到台湾的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的大教授集中在台大任教。当时台大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许倬云就是在他手下考入台大的。

幸遇良师  

对于许倬云一生学科选择影响很深的是傅斯年先生。到台大之后,本来考进的是外语系,不到两三周,傅斯年校长找许倬云,因为许倬云的入学考卷给他的印象很深,数学是满分,国文卷子和历史卷子被阅卷老师直接推荐到傅校长那里。找到我之后傅校长直截了当地跟许倬云说:“你应该读历史系。”

在台大上到二年级,许倬云在全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傅先生又把许倬云找过去,跟许倬云说:“你好好读历史系,将来你到史语所来帮我。”

立业成家

1962年,许倬云到了史语所工作,一直待到1970年,中间还在许倬云的母校教书,两份聘书,一份工资。1964年许倬云又开始担任台大历史系的系主任,这时候开始负责一些琐碎的杂事。当时校长是钱思亮,他老人家总是指派许倬云做不同的事情,当时许倬云还给中研院办“洋务”,人来客往,各种合作项目都是许倬云“帮忙办”。当时中研院的院长是王雪艇(世杰)先生,胡适之先生故去之后,王先生本来就是院士,又有行政经验,被选为院长。许倬云跟王先生的关系,不单是研究员和院长的关系,还辅助他做了很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期间许倬云认识了他的太太,她本来是许倬云的学生,她毕业后的第三年开始来往,后来很快就结婚了。

和李敖斗文  

许倬云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是在1980年,这前后李敖曾经著文攻击许倬云。李敖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就是个很自负的学生,他的老师姚从吾先生很纵容他。许倬云做系主任的时候,他正在读研究生,李敖很聪明,但是他不守规矩,许倬云对他也不假以辞色。

许倬云跟李敖的第一次严重冲突是他在《文星》写文章,说老先生们不交“棒子”,其中涉及到许倬云的老师们的一些事情完全出于他的编造。之后他跟《文星》的萧老板、还有余光中先生到许倬云那里去,许倬云就给他矫正,许倬云跟他说:“我们学历史别的没有什么,但是基本的行规就是不许编造故事。”就这样我俩吵翻了。后来我很生气,跟他说:“你给我出去。”萧孟能就跟他走了。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地攻击许倬云。

在美国退休

1967年前后,许倬云因政治压力去了美国,在美国呆了半年,准备回台湾的时候,结果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士杰和秘书长陈雪屏都告诉他说,台湾政治环境不好,让他暂时在匹兹堡大学留下来。这一回,许倬云没有想到,他从此在匹兹堡呆到了退休。

回大陆做学术

1992年,许倬云第一次到大陆,去了西安的陕西考古研究所。在研究所仓库里,他看了几天的新出土的文物,激动又兴奋。此前,他关注大陆的文物挖掘几十年了,大陆几乎出版的考古杂志、报告,他一直在看。许倬云喜欢考古现场。“对历史学来说,考古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史料比文献史料更重要。你讲西周的事情,如果没有那么多青铜的发现和有青铜雕刻的 铭文,我们很难解释那些东西本身。另外一个,遗址本身不能说谎,遗址怎么分布,里面的结构,财富在里面怎么分配,不能说谎,是死的。种种现象的解释,那是 文字代替不了的。”

如今,许倬云践老朋友、台湾《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生前之托,帮助南京大学推动高等研究院。余纪忠是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友,创办的“华英基金会”,专门资助母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培养人才,请许倬云任董事。

许倬云曾经回到无锡老家。他出生的那个大宅和门前的弄堂已经消失,现在是一个检察院的办公大院。

四、许倬云 - 政治事迹

反对政府的立法

许倬云是台湾“解严”、政党报禁开放的亲历人。1958年4月,台湾“行政院”秘密提请“立法院”修改出版法。这个《出版法修正案》赋予了行政机关不经司法程序,即可予报刊警告、罚款、停刊及撤销登记等处分的权力,对言论与新闻自由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这个法案一提出,就引起台湾知识界、报界、出版界的强烈反对。当时《中国时报》的余纪忠为此打电话给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的好友许倬云,请他就此撰写评论,发表在《中国时报》上。尽管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但该修正案还是在那年6月17日获得通过。

面临当局强大的压力,许倬云再次撰写社论《出版法修正案通过感言》,重申反对立场,许倬云在社论中说,“我们忝为报人,不问环境如何,不能改变初衷,放弃言责。……倘使执法之吏,轻重由心,予取予夺,报纸成为一定型式,报人都成为缄口金人,国无诤臣、官无诤友、民无诤言,那我们将不得不为国事前途 致其慨叹了……”

写文评时政

那个时期,许倬云为《中国时报》写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有些以社论的形式发表,不署他的名字。“那时候,余纪忠经常打电话给我,把台湾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什么今天发生什么事情,抓了什么人,或者什么不好的法律出来,让我写文章批评。” 许倬云写好文章后,再回电话给台湾,把文章一句句念给余纪忠听,再由人记下来,复述无差漏后,文章即马上发排见报。

许倬云很得意那时自己选择的文章策略:“我写的文章,敢顶别人不敢碰的,我敢碰、敢顶,但我的文章很温和,不激怒人,跟他们讲理。写的文章多了,慢慢就把头上的天花板顶破了,他没办法防我。当我顶破了,别人跟上来,也跟上来了,顶成了习惯。” 因为给《中国时报》写的文章受欢迎,《联合报》也来找许倬云写文章,他和两家报纸的总编辑也成为了好朋友。许倬云亲身经历了台湾媒体的变化:“1960年代是我写文章,有些登不出来,到了70年代,台湾经济往上走,报纸篇幅增加,蒋介石带去的老臣都慢慢凋零了,接班的蒋经国用了一批技术官员,他们不大管民间的问题,舆论空间就比较开放。”

受蒋经国器重

蒋经国经常问许倬云对台湾政治的一些看法。许倬云也把自己看到的美国政治运转机制等情况介绍给蒋经国。这样的次数多了,许倬云慢慢被蒋经国所信任,两人的交流越来越深。“如此这般多了,蒋经国晓得我是什么人了,要办什么事情,他就开始找我来谈。蒋经国这人好处是,不管什么话题意见,他能安安静静听,即使他反对你的观点,也不跟你辩驳。对我的一些建议,他会马上告诉我,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我现在办不到。” 即使是和蒋经国有如此好的关系,台湾的特务机关还是找上许倬云。和殷海光一样,许倬云是国民党眼中的“歧异分子”,是挟美国力量以自重的自由主义者,因而成为被铲除的政治对象。加上许倬云当时在台湾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民权、自由的文章,这让他成为了特务眼中的危险分子。被特务秘密监视的许倬云,在当时的政治压力下,选择了出国。美国匹兹堡大学邀请许倬云当半年的访问教授。结果当时的特务机关不许他去,还找他麻烦,在许倬云拍桌子抗议后,他们把情况汇报到蒋经国那里。蒋经国一看,是许倬云该不该去美国的问题,他就派他的表弟跟许倬云谈,了解情况以后,他指示特务机构放许倬云出境,说‘是学者,不是搞造反的,让许倬云走了。 后来,在从1972年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后,每年夏天召开“国家建设会议”,都会请许倬云回台湾参加。连续5年,蒋经国都会约许倬云私下聊天, 大谈“政治体制变革,民主和开放”。

五、许倬云 - 人物评价

许倬云先生2006年76岁了,长着两条太乙真人的寿眉,真正鹤发童颜。

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擅长将其他学科当作精研历史课题的工具,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许先生的治史,已入通透之境,穿越时空隧道,落在今天。阿城说过,民间镇得住场面的常常是小个子,譬如出了人命,魁伟汉子分开众人,让出道来,走出一个袍哥小个子,三言两语把事情摆平。随手拈来一段史料,小个子的许先生三言两语就说透了。许夫人曼丽有些甜蜜地嗔怪:“一谈学问,他就精神好。不谈学问,他立刻打盹给你看。”

六、许倬云 - 主要著作

中文部分

专书

1.《心路历程》,台北:文星书店,1964;台北:传记文学社,1979。 2.《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台北:国风出版社,1965;台北:台联国风,1966、1975。 3.《历史学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4.《传统与更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0。 5.《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6.《关心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2。 7.《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与毛汉光、刘翠溶主编),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丛刊,1983。 8.《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北京:三联书店,1994;修订三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9.《中国何处去?》(钱穆、余英时、许倬云等着),台北:联合月刊,1986。 10.《知识与民主》(与他人合着),台北:幼狮文化,1986。 11.《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与他人合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中国历史论文集》(与他人合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与丘宏达主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14.《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15.《挑战与更新:许倬云文集(政论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 16.《刹那与永恒:许倬云文集(文化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 17.《中华民国文化发展之评估与展望》(与他人合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0。 18.《推动历史的因素》,台北: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1990。 19.《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李登辉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与他人合着),台北:正中书局,1990。 20.《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1.《风雨江山:许倬云的天下事》,台北:天下文化,1991。 22.《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 23.《从历史看领导》,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2;北京:三联书店,1994。 24.《寻找90年代的人生价值》(与他人合着),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4。 25.《现代伦理寓言——东游记》,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 26.《现代社会的职业伦理》,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 27.《寻路集》,River Edge, New Jersey: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 28.《现代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6。 29.《从历史看组织》,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7。 30.《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1.《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2.《九六文录:中国人文探索》,台北:台湾书店,1998。 33.《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与张忠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34.《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与陈天机、关子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论文

1.〈周礼中的兵制〉,《大陆杂志》9.3(1954):16-21。 2.〈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大陆杂志》10.3(1955):8-16。 3.〈中国古代民族的溶合〉,《主义与国策》44(1955):3-5。 4.〈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上)(下)〉,《大陆杂志》15.2(1957):14-18;15.3(1957):23-27。 5.〈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思与言》1.2(1963):10-11。 6.〈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下册(1963):559-587。 7.〈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1964):261-281。 8.〈一位廿世纪的史学家——比兰〉,《思与言》3.1(1965):18-20。 9.〈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4(1965):205-239。 10.〈对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补充意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1965):81-88。 11.〈汉代家庭的大小〉,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页789-806。 12.〈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册(1967):185-200。 13.〈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435-458。 14.〈十九世纪的宜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3(1972):51-72。 15.〈两周的物理天文与工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4(1973):733-762。 16.〈汉代的市场化农业经济〉,《思与言》12.4(1974):20-23。 17.〈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3(1976):503-535。 18.〈两周农作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4(1977):803-842。 19.〈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1977):309-332。 20.〈社会史的研究〉,《史化》9(1978):2。 21.〈周东迁始末〉,《中央研究院50周年纪念论文集》,1978。 22.〈政权与政治的关系〉,《东海大学史学会刊》7(1978):1-2。 23.〈沈赵合编「中华农业史论集」前言〉,《思与言》16.1(1978):15-17。 24.〈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若干特性〉,《食货月刊》11.5(1981):201-210。 25.〈步入文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故宫季刊》16.1(1981):27-29。 26.〈春秋战国时代农业的变动〉,《幼狮杂志》16.3(1981):36-46。 27.〈秦汉知识分子〉,《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中册,台北,1982,页945-963。 28.〈汉代农业史导论〉,《思与言》20.6(1983):3-10。 29.〈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序言〉,《汉学研究通讯》2.4(1983):199-202。 30.〈论雅斯培枢轴时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33-50。 31.〈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8(1986):2-6;18.9(1986):7-11。 32.〈李宗侗教授遗着目录〉,《汉学研究通讯》5.3(1986):129-132。 33.〈战前与战时的社会比较〉,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页79-100。 34.〈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献学会年刊》1987:6-11。 35.〈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严文郁等着,《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页235-256。 36.〈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九州岛学刊》2.3(1988):123-128。 37.〈社会学与史学〉,《自由青年》79.4(1988):32-37。 38.〈推动历史的因素〉,《自由青年》80.3(1988):4-11。 39.〈南朝奴役劳力的商品化〉,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页429-436。 40.〈文化的历劫〉,《中原文献》21.2(1989):6-10。 41.〈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之地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2.10(1989):16-19。 42.〈中国考古遗址文化层的分布——人口与区位的初步考察〉,宋文熏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寿论文集》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91,页1-21。 43.〈试论网络〉,《新史学》2.1(1991):75-80。 44.〈中古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余英时等着,《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页27-34。 45.〈中国文化演变周期概说〉,《哲学杂志》1(1992):8-19。 46.〈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国科会人文社会学刊》3.1(1993):1-15。 47.〈文化与社会崩解的比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1(1993):1-8。 48.〈古公亶父时代的先周——谨答饶选堂教授〉,《二十一世纪》16(1993):139-140。 49.〈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宜兰〉,《宜兰文献杂志》5(1993):71-93。 50.〈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西周篇与两河篇〉,《历史月刊》69(1993):20-28。 51.〈关于未来全球文化冲突的讨论(2):走向整合的世界〉,《二十一世纪》20(1993):4-6。 52.〈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之二——埃及篇〉,《历史月刊》74(1994):67-77。 53.〈古希腊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比较〉,《历史月刊》77(1994):20-28。 54.〈一个整合过程的假设〉,《二十一世纪》25(1994):73-75。 55.〈体系网络与中国分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主编,《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页3-7。 56.〈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中原文献》27.3(1995):1-6。 57.〈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二十一世纪》31(1995):31。 58.〈钱存训先生及其大作——造纸及印刷〉,《汉学研究》14.1(1996):279-282。 59.〈人生智慧分享——研究与教学者职业规范〉,《教改通讯》24(1996):7-12。 60.〈义、瑞、西三国汉学研究近况〉,《汉学研究通讯》16.1(1997):1-2。 61.〈受过教育的人该学什么〉,《宏观》31(1997)。 62.〈香港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体性〉,《二十一世纪》41(1997):18-19。 63.〈怎样看江泽民访美〉,《关爱与服务》86.11(1997)。 64.〈介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个新的学术主题典范〉,《汉学研究通讯》16.3(1997):345-346。 65.〈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新史学》8.1(1997):135-160。 66.〈试论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简牍学报》16(1997):13-22。 67.〈不卑不亢与世融合〉,《天下杂志》200(1998):403-406。 68.〈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存方式——也谈两岸关系〉,《关爱与服务》87.1(1998)。 69.〈法律的无力感〉,《司法改革杂志》14(1998);又见于《关爱与服务》87.4(1998)。 70.〈漫谈说唱〉,《关爱与服务》87.10(1998)。 71.〈傅先生的史学观念及其渊源〉,《大陆杂志》97.5(1998):1-8。 72.〈社会科学观点的转变与科际整合〉,《历史月刊》131(1998):76-81。 73.〈钱存训着「中美书缘」序言〉,《国家图书馆馆刊》87.2(1998):323-325。 74.〈台湾文化发展轨迹——写在台大「跨世纪台湾文化发展研讨会」之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94(1999):5-8。 75.〈昆艺宝——《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合编》介绍〉,《汉学研究通讯》18.4(1999)。

外文部分

1. Books 1.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B.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aperback edition, 1968. 2. Han Agri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grarian Economy, 206B.C. - A.D.220, ed. by Jack L. Dull,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0. 3. Bibliographic Notes on Studies of Early China.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82. 4. History of the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 co-authored with Katheryn M. Linduff,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Articles 1. “The Tran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2nd Bienn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Taipei: Taiwan Provincial Museum, October 1962, pp. 13-25. 2. “Some Working Notes on the Western Chou Government,”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36 (1965): 513-524. 3.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th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in Former Han: 206 B.C.-8 A.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7.4 (1965): 358-370. 4. “Early China in World History,” in Noah E. Fehl ed., Sir Herbert Butterfield, Cho-yun Hsu, and William McNeil o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1. 5. “History of Chou and Ch’in,” included in the 1974 edition of Encyclopedia Hebrewica. 6. “The Tran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ncluded in C. S. Chang ed., The Making of China. Prentice Hall, 1975. 7. “The Concept of Predetermination and Fate in the Han Period,” Early China 1 (1975): 51-56. 8. “Early Chinese Histor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as commissioned by CIARC/AA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8.3 (May 1979): 453-475. 9.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Mercantile Agrarianism in Han Dynasty,” included in David T. and T. H. Tsien eds.,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 Hong Kong and Chicag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cago Press, 1979. 10. “The Chinese Settlement of the I-lan Plain,” included in Ronald G.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0.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ection on Cultural Change,” in James Hsiung ed., The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1. 12. “Some Chinese Experience: A Bureaucratic Machinery,”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6.20 (1982). 13. “The Unfolding of Early Confucianism: The Evolution from Confucious to Hsun-tzu,” in I. Eber ed., Confucianism: The Dynamics of Tra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pp. 23-37. 14.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Emergenc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System,” in S. N. Eisenstadt ed., 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s. Albany: SUNY Press, 1986. 15. “Historische Bedingungen fur die entstehung und Herauskristalliserung des Konfuzianischen System,” in S. N. Eisenstadt ed., Kulturen des Achsenseit. Suhrkamp, 1987. 16. “The History of the Zhou Period,” in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1987. 17. “The Inter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in G. Cowgill and N. Yoffee eds.,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8, pp. 176-195. 18.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ublished by the Rutger University in its Occasional Papers Series. 19. “Chinese Mentalite as seen in Folk History,” Revue Europeenne des Sciences Sociales 27.84 (1989): 121-139. 20. “Comparisons of Idealized Societies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 and Taoist Models,” in Julia Ching and R.W.L. Guisso eds., Sages and Filial Sons: Myth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Ancient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1, pp. 43-63. 21. Six articles included in Ainslie Embree and Carol Gulick eds.,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pp. 251-256. “Some Contrasts and Comparisons of Zhou China and the Ancient Greece,” pp. 257-264. “The Spread of Power: Empires in East Asia,” pp. 280-284. “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nese History,” pp. 718-722, etc. 22. “Zu, Einfuhrung, Das Phanomen du chinesischen Intellektuellen: Konzentionelle und historische Aspekte,” in Karl-Heinz Pohl ed., Chinesische Intellektuelle in 20, Jahr. Hundent Zurischen Tradition und Moderne. Hamburg: Institut fur Asienkunde, 1993. 23. “The Eastern Zhou,” in The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 3(1993), Paris UNECCO. 24. “Historical Setting for Chiang Ching-Kuo’s Rise to Power,” in Shao-chuan Leng ed., Chiang Ching-Kuo’s Leade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Vol. VIII in the Miller Center Series on Asian Political Leadership,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1993. 25. “Development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na,” in Leon Vandermeersch ed., La societe civile face a l’Etat dans les traditions chinoise, japonaise, coreenne et vietnamienne. Paris: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1994, pp. 1-16. 26. “Cultural and Lineage Roots of the Chinese Dual Identities,” in 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 World-wide Network, 1996, and The Humanities Bulletin 4(199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7. “History of the Chou Period,” and “History of the Ch’in Period,” in Microsoft Encarta Encyclopedia. Redwood, Washington, 1996. 28. “Uncertainty in China,” in Incertaine Planete. Geneva: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Geneve, 1996. 29. “Histor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Shanghnessey eds.,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0. “Han Agriculture,” in History of Science. Rome: Encyclopedia Italiana; to be published in 1998.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